寄托农事丰收的期望—茂名跳禾楼

寄托农事丰收的期望—茂名跳禾楼

跳禾楼

跳禾楼·印象

“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流行在原阳江县农村各地。意在“祈年”,即农家寄托农事丰收的期望。

寄托农事丰收的期望—茂名跳禾楼

跳禾楼

跳禾楼·起源

《跳禾楼》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化州市那务镇、播扬镇等地。相传古代歌仙刘三妹云游此间,见虫多损害庄稼,便唱山歌驱虫。

当地青年牛哥见刘三妹唱起了山歌,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同唱,日久两人产生了深厚感情,山歌也唱得更默契了,他们时而合唱,时而对唱,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驱散了害虫,也催长了庄稼,确保了丰收。

村民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妹,每当农历六、七月夏播结束,便择日在晒谷场搭起禾楼,唱禾楼歌,跳禾楼舞。此舞反映了仙、人共同战胜灾难保丰收以及男女青年追求纯真爱情的良好愿望。

寄托农事丰收的期望—茂名跳禾楼

跳禾楼

跳禾楼·价值意义

“跳禾楼”在我国民间艺术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跳禾楼”是当地人民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化州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生活、爱情等方面,是研究当时当地社会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

“跳禾楼”是生长于化州地区并深深扎根于民间的舞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士气息。在表演手法上,采用了对唱、领唱、合唱、对情爱的追求等形式载歌载舞;道具则有禾楼裙、环铃、牛角、折扇等,并配以多种器乐伴奏,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寄托农事丰收的期望—茂名跳禾楼

跳禾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