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沈巍的文化水平不在北大教授之下,你认同吗?

我为什么能上热搜


我很敬重欣赏沈巍先生的学识和为人。也为了沾光,以沈先生为原型写了一篇肯定沈先生学问修为的小说。

在全民阅读素质下滑的今天,沈先生能数十年如一日地阅读相对比较难的国学经典,非常难得。不过就专业知识上要与大学教授比,恐怕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我是个幼儿园教师,这个层次对文史的专业要求肯定没有大学教授高。那么我单是易经类书就披阅了诸如《周易正义》,《周易折衷》,《周易本义》,《周易集解攥疏》,《汉上易传》,《周易学说》,《天心正宗》,《周易尚氏学》,《高岛易传》等几十部著作,还写过几本相关的论著,未发表,差不多也有二十多年吧。曾经有朋友听我应用几句易经原文,觉得惊如天人,说比大学教授厉害。其实这仅是他们不熟悉古籍而已。我这个幼儿园教师要跟研究西方文学的教授比易经可能有一些优势,但要跟专研易经的教授比恐怕还是不行。

沈先生有无这样系统的看过国学经典,我不清楚,有没有专业的系统化训练,不得而知。经史子集的内容浩如烟海,儒家十三经我是通读过,重要经典的各种注疏也多次读过。史部读的比较泛,《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原典看过一两遍,可能遍数不够,也没有专题研究。子部《老子》,《庄子》,《列子》,《管子》,《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墨子》等二十四子经注披揽一遍,《老子》因教学缘故读的遍数较多。此为一隅。

佛学方面,不知沈先生是否感兴趣。以前学习法相唯识学,百万字的《瑜伽师地论》读过近十遍。比较用功的同学,甚至通读数十遍或手抄三四遍。我的一个老师,曾是大学讲师,还算不上教授,花几十年功夫把百万字经典都背了下来。

我一个教授朋友,三十岁时精通英语,徳语,拉丁语,日语多门语言。这还算是比较普通的教授了。如以赵元任,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这些大师为标准,我只能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遥不可及。

当一个幼儿园教师不易,当一个教授更难。沈先生能精读几部书,自得其乐,又出言惊艳,何必在意以教授作比较。

沈先生淡泊名利,自适心安这点也许是很多教授,修行人都做不到的。佩服,佩服。

我的《千里逃名》小说就是专门探讨这个问题的。欢迎关注。为湊字数,稍嫌啰嗦,望理解。



草堂易安


我昨天上午专门为此去了襄阳安定医院,要求住院治疗,医生说你好好的,为什么要住院?我就开始诉说我的症状:别人都说沈巍是大师,我以为他不是什么大师,我觉得他的文化水平大致相当于本科毕业,别人都说他正常,我以为他就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而且我相信那是经过专业机构鉴定了的。别人都说他是辞职流浪的,我坚持认为他不是辞职而是病退,而且,一直都在拿病退工资。我认为他是精神病患者主要特征,他都那样了,还说自己正常,那他就是精神分裂症。医生说,你回去吧,你可能心情不好,我这几天也为沈巍这事弄得心情很不好,其实我的想法和你一样,不是我们俩病了,而是这个社会病了,这个社会的病是被一群别有用心的人整出来的。我还是坚持要住院,医生给我开了些药,打电话让我们道长将我接回武当山。现在,我仍然怀疑我病了,真奇怪!如果沈巍不算精神分裂症,那我一定是精神分裂症,我们两个人中必须有一个人去住院!


武当山道姑


其实在流浪大师沈巍没有那么火的时候,我刷抖音的时候就刷到他了,当时我便感觉他会火起来,因为比较新奇,一个流浪汉竟然这么爱学习,而且懂得这么多知识!不过正在惊讶的同时有一种感觉就是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哈哈....至于流浪大师沈巍的文化水平与北大教授的对比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流浪大师沈巍曾经是一名审计局公务员,在上班的时候对于"垃圾分类"有着异于常人的执念,后来单位领导知道了就给他以及家人家人商量,办理了病退,两次进入了精神病院。出来后他选择离开了家庭,开始了26年的流浪生涯。就是这样的一个异类思维的人,为了所谓“垃圾分类”而放弃家庭,放弃原本正常的生活,除了这个痴迷之外,流浪大师沈巍还有另一个痴迷的,那就是看书学习,也正是因为他的“博学”让他火了一把!

那么流浪大师沈巍喜欢看哪类的书籍呢?《史记》《聊斋志异》《论语》《了凡四训》《左传》《战国策》等等,大多数都是人生处世哲学,文学历史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咸鱼我以前也是喜欢看的,不过没有流浪大师沈巍看得多,学得精而已,不过现在很少看了,对于我咸鱼来说这类知识变现比较难,通俗的说靠这些知识赚钱太局限了,而且看多了让自己的思维有点混乱。所谓术业有专攻,那些教授的话可能他在某一领域是他的强项,并且教授们通过他在这一领域的知识通过变现,过上了他们想要的生活。当然如今的流浪大师沈巍没有了长发和一身破脏旧的衣服,而是重新革面回归到了大众生活,不过他这个是被动的,如果没有那个拍视频的小伙,可能流浪大师沈巍还是在流浪,至于流浪大师沈巍与北大教授的文化水平咸鱼觉得无法比较,因为思维观念,以及所在的知识领域不一样。不过无论如何拥有知识终究不是一件坏事,通过自己的慢慢努力说不定我们也有飞黄腾达的一天,各位读者们一起加油哦!


喝了鸡汤的咸鱼


最近觉得社会的病人越来越多了,或者说病态的人越来越多了,看见一个远离庙堂的人就觉得是大师;

我想起了苍老师,太讽刺了,我对不起“大师”这个词,因为想起了一个动作片女星;

这个社会真的变了,好像随便一个什么人都可以叫作“师”,反倒是“学生”这个身份越来越少了,好像大家都是“大师”了,懂天文地理,懂过去未来,突然我看到了街头算命的瞎子在笑,身边围了一群“信徒”,在欢呼,在跳跃,在高举手机拍照和直播,哇,好一派热闹景象,仿佛每个都找到了寄托;

突然觉得去发现“大师”,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既发现了别人,又标榜了自己,还顺便赚了一把,尽管最后繁华落尽,烟消云散。


深夜开箱




关于丐帮沈长老的视频看了一些,觉得此人学识修养确有过人之处。不敢说才高八斗、才富五车吧,但是说起四书五经、春秋左传、典故轶事也是信手拈来,口若悬河。这位身在江湖、无名无分的丐帮长老,能否比得过北大这个名门正派的职业高手,我看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首先来说,沈长老浪迹江湖二十余载,无家无业,孑然一身,无牵无挂,无拘无束、无欲无求,以拣废品、垃圾为生,不修边幅,对生活质量也没有什么要求。从小就喜欢看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对于诸子百家、历史故事了如指掌、见解独到、造诣颇深。



沈长老虽然爱读书,但性格有一定缺陷,无家说明责任心不强,无业表示与人相处的能力较弱,流浪街头是生性散懒,安于现状显然上进心不足。可是,沈长老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宠辱不惊、我行我素、随遇而安,这可不是一般人能修炼到的境界。尤其对于最近突然走红网络一事,沈长老显得非常淡定,不仅没有得意忘形,没有利用粉丝变现,反而觉得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沈长老以文、德润身,学养很高,对于网友们整天的骚扰,还能泰然处之、以礼待之,耐心讲解,头头是道。与衣着邋遢、沉着淡定的沈长老相比,那些外表光鲜、热情洋溢网友们,却显得庸俗和浮躁了。



再说北大的教授,我想应该属于人中龙凤吧。能在北大当老师,并取得教授的职称,一定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人上人,一定是几十年如一日走过来、著作等身,在某一个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这件事不可能有太大的水分,毕竟说的是北京大学,不是北京大兴。



依我的看法,沈长老在学识上确实没有北大教授的水平,因为大多数民间高手有一个通病,就是知识不系统。他们的学习都严重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比如历史喜欢看先秦诸子,讨厌晚清这些败家子。如果要做学问,当老师,这样就不行了,就会出现知识漏洞。即使聊天,时间长了也会牵强附会的。大学教授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系统的知识积累。



但是,沈长老比北大教授自由,不仅是行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想和谁讲就和谁讲,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北大教授表示这个比不了,甘拜下风。

这是一个大师匮乏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师泛滥的时代。沈长老成为人们追捧的流浪国学大师,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除了他的身份与谈吐的反差造成的网红效应,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有一定的学问,这些学问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感觉很独特、很新颖、很有吸引力。虽然往后大多数都是蹭流量的,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很有感召力的,我们听不到北大教授讲课,路边听听流浪大师讲课也挺好的。



人们说的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是个伪命题,因为现在人宁可去殿堂上当小丑,也没有人愿意做个流浪的大师。我挺喜欢沈长老,但不建议各位效仿他,也不建议媒体过多的宣传他,他不代表主流的生活、学习方式,即使是陶渊明也仅仅是个另类。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信仰,但每个人除了独善其身之外,还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学识贡献给社会与国家,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盛世南迦


我认为沈大师的水平,至少可以将北大百分之六十的教授比下去。

理由:沈大师刚开始文化水平就不低,一般大学本科,三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捡垃圾26年,公务员7年)含金量比现在的大学生含金量恐怕要高的多吧?他大学本来毕业,三十多年前就几乎和北大教授(三十多年前北大教授也还只是大学生)同一阶层知识面,然而,这三十多年,沈大师除了捡垃圾之外都是在学习,而且坚持三十多年,反而一些北大教授,为了评职称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心思太杂(如:同上级搞好关系啊,同行之间的竞争啊,评上教授后的松懈啊,生活之中的各种应酬啊等等),学习时间肯定没有沈大师多,也没那么专心。沈大师看书应该是真为自己的求知而看书,本来他当时的大学本科文化就不低,为求知而思索,三十多年孜孜以求,哪个北大教授能比的了?比时间比不了,比坚持也比不了,比看书的目的,也比不了,所以我说沈大师至少可以将北大百分之六十(保守估计)的教授比下去。


浪潮6107


过去 有人恶意炒作 把一个叫藏獒的畜生由普通的犬类 炒到了老虎 熊猫的价格!最贵的单个价格竟然达到了四千万!把这个畜生 炒到了奥运会 炒到了爱国的层面.....最后,几万条藏獒 被扔到了路边流浪.....所谓泡面破灭 炒作的人发了大财 ,脑残跟风的傻瓜接手 就再卖不出去了!沈大师的案例 肯定如出一辙 有一帮歹人 控制利用了可怜的人!恶意炒作 吹上了天,意图制造热点 然后消费热点,大发丧德之财!我尊敬沈姓男人,更同情这个无脑的流浪儿!他最高学历 也就是普通的大学生 没有再高了,流浪多年 文化只有退步,但是 在某个方面 因为他的生活单调 可能重复看了几本古典书籍,那应该不叫学问!(这个社会 不是精英多么了不起,而是欠智慧的蠢货太多)



苛晕豺狗儿182210995


在我看来,沈巍一头蓬松凌乱的头发,外表粗犷,眼神犀利,个性沉稳,说话慢条斯理,逻辑清晰,出口成章,他分明就是一个威武霸气的“大狮”,具有王者风范,他的能力和气质足以秒杀许多所谓的教授和大师。

北大教授又怎么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又不是与生俱来,还不是通过广泛阅读书本,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然后不停向上攀爬,才有资格站在讲台上向学子炫耀和卖弄学问。人家沈巍大师的才华同样是这样得来,从他对那些诸子百家、古典文学,以及历史典故的解读来看,他说的头头是道,没有一句废话,甚至连一个多余的词汇都没有,这样的人才难道不是“大狮”?

如果给沈巍一个合适的平台,他肯定也能口若悬河地讲下去,未必要比体制内的教授差。并且他还会写字画画,心态豁达乐观,大半辈子都在坚守自己的理想,从不向现实妥协,不被铜臭味腐蚀灵魂,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身上彰显着文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一般教授能做到吗?

文化是什么玩意?流浪也是一种文化,是冲破世俗文化的一种自我救赎的生活方式。那些所谓的教授,他们有魄力这样做吗?恐怕不多。

从社会意义来说,沈巍特立独行,被不少网友贴上“表演型人格”的标签,喜欢用奇装异服与高谈阔论的方式进行自我伪装和卖弄,带坏了风气,没有给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从自我生命意识来说,沈巍的做法是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流露,世上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若用世俗眼光来要求别人怎么做,怎么生活,那就完全误解了自由精神的本质。

实际上,以沈巍的才华,他完全可以在文化领域有所建树,但他却喜欢流浪生活,当一个人具备做某件事的能力,但他不愿去做,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沈巍目前正在享受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多少文化人又能做到?他的境界首先比一般文化人高出很多。


鸿鹄迎罡


我认为,流浪大师沈巍先生的文化水平远在北大教授之上,这是因为:

首先,沈巍先生是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这两句放在沈先生身上是极为恰当的。满腹诗书,一腔学问,在那灯红柳绿、醉生梦死的上海滩上,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津津有味地吃着刚刚捡来的半个尚带余温和土腥味的馒头,冷眼旁观那些西装革履之下裹胁下的可怜的灵魂,鼻子里不禁“哼”了一声。


他有着公务员的身份,起码称得上一个小吏,有十万存款,月有两千饷银,却能露宿于街头,穿百家衣、食百家饭,混迹于乞丐之中,放浪形骸,宠辱不惊。

虽是如此,心却装着天下。誓为垃圾事业做出贡献,又胸怀大志,希望有朝一日,像吕尚诸葛一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出将入相,光宗耀祖,史册留名。


这些优秀品质,绝不是北大教授这些世俗之流可以相比的,在沈先生面前,他们就是《格列佛游记》里小人国中的臣民。

其次,沈巍先生读书孜孜以求的精神绝无仅有

摒弃一切俗念,视钱财如粪土,买书犹如李白沽酒,自认为“千金散尽还复来",平日所有开支,只有买书一项,请问北大教授,仅此一点,哪位敢跟沈先生一比?笔者愿意从此搁笔,任锦绣文章从此烂在心底,不再面市。

每日除了崇高的捡拾垃圾的事业,便是孜孜以求的读书,心无旁骛、志存高远。日积月累,遂成大儒。出口成章,语惊四座。有大学教授,因担心上课学生睡觉,遂取一五米长竹竿,一为教杆,一为教鞭,学生再不敢丢盹,恐怕头上起包;又一教授,学生上课睡觉声响太大,愤而辞职,做起快递生意。

若让沈先生站上讲台,那一定是口若悬河,行云流水,学生只会叹息时间太短,哪会幽会于周公?

由此来看,北大教授于沈先生相比,一定会自惭形秽,唯唯喏喏,不敢抬头,只能一口一个“先生"的叫着,恐怕再不敢迈进课堂。

同意我的观点吗?同意的,记得给个关注,也欢迎大家转发交流。


爱河北人


流浪大师沈巍一段时间以来是个热门的话题,人们对他充满了兴趣,各路直播大神,网络粉丝纷纷前来追捧,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流量担当。

沈大师最让人惊艳的地方莫过于他的国学底蕴深厚,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以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出于猎奇心理以及对他学识的崇拜,很多人将沈大师捧得很高,给他冠以各种名头,甚至喊出了“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论调,实在是有些荒唐。

对于作者提出的问题,流浪大师的文化水平不在北大教授之下,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多需要探讨的空间,我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诚然,流浪大师读过不少古代典籍,包括《史记》、《论语》、《了凡四训》、《左传》《战国策》等等,从他的谈吐中可以发现他对国学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他不是死读书,能做到学以致用,能将自己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在书本中找到依据,常常产生惊艳全场的效果。

从这方面来看,流浪大师的国学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他对于国学的理解和掌握仅限于此,大部分热爱国学,依靠自主学习的国学爱好者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这本身没有什么值得吹捧的,只是他作为流浪汉的形象给他加分不少,这也是他被炒作的重要原因。

文化水平的获得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在国学方面尤其如此。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这些国学知识博大精深,很多书籍以及书籍中表达的观点晦涩难懂,历代国学大师经过一代代传承和总结,写下了数量巨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与《史记》、《论语》等原著相比内容充实完善,涵盖面更广,它们是国学重要的补充。

所以说一个学习国学的人如果只读原著,他对原著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是有限的,只能停留在初级的水平,要想深入的提高,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更多历代国学大家对于国学的解读,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一个人的国学水平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我们熟知的文学教授,尤其是我国超一流学府里的文学教授,他们的文学造诣都相当高,他们对于国学著作以及著作的解读相当到位,平时他们大都潜心于文学研究,与老百姓绝缘,因而我们对他们缺乏了解,但是有些大学教授会通过媒体主动走近我们,对我们进行文化传播和科普。

其中大家最熟知的莫过于《百家讲坛》里走出来的北师大教授于丹、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等。想当年《百家讲坛》创造了非常多的神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教授精彩的讲座,听这些教授的讲座如沐春风,如同接受一场文学的洗礼,他们对于国学的理解和介绍不是一个流浪大师所能比拟的。

所以说就文学水平来说,流浪大师与北大教授相比相距甚远,但是他的走红也暴露出现代人国学知识的欠缺,这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同时希望借此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