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是世界頂尖發達國家之一?

凌雲臭蛋


事實上日本的最初崛起可能比我們傳統印象中要早得多——不是始於戰後經濟恢復重建時期,甚至也不是始於近代明治維新時期,而是更早: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商業已非常發達——這部分得益於德川幕府的參覲交代制度:各藩的諸侯大名們需要前往江戶替幕府將軍執行政務一段時間,然後返回自己領土執行政務。幕府執行這項制度的初衷是讓諸侯大名們在長期的往返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從而削弱他們造反的實力。既然要讓諸侯大名們在路上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幕府大力發展諸侯往返途中的商業貿易,希望諸侯們在沿途花的錢越多越好。事實上在明治維新之前大阪就已形成大米期貨市場,這是全世界最早的期貨市場。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生意剛剛起步,年輕的家族領袖們還在四處尋找商業機會的時候,日本的住友家族、三井家族早已經是富可敵國的一代豪商,而不為人知、依靠修築寺院賺取利潤的“金剛組”也存活了一千多年。這些不為外界所知的富豪們在深山老林裡攫取礦產,在繁華都市中經營金融業務,在鱗次櫛比的街道上販賣酒和白花花的稻米。儘管經歷了戰國時代的動盪,但大量的商業行為並沒有被無情扼殺,相反,混亂的時代推動了商人冒險精神的勃發,他們繼承了武士忠信、勇敢、不屈不撓的精神,爭先恐後地在時代的夾縫中創造財富。他們甚至將這種精神不斷髮揚光大,走上了海盜的道路。諸多企業家精神百倍、目光如炬,和軍閥攜手作戰,順延著朝鮮和中國的海岸線一路掠奪,渴望發家致富。同時他們也熱情地與葡萄牙人、荷蘭人進行貿易、文化交流,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比驕傲自大、外表冷漠的大明朝更具有進取精神。這又像極了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和那些踐踏,同時也更新了東方文明的西方列強。但是他們的行為又不是盲目無依的,在這些商人的精神內核中,還有鮮為人知的“禪”性。早在大唐盛世就有一個叫圓真的和尚從遙遠的國度取回真經,落戶在近江國滋賀郡(今日本滋賀縣內),他重建廟宇、再造金身,供奉大唐佛法。後來這個取經人把寺廟更名為“三井寺”,而其所在的村落也隨之改名為“三井村”。後來一代富商三井家族落戶於此,並且隨著村落的名稱改稱“三井”,再後來近江國的商業力量不斷膨脹,像一股暗流湧動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

過去我國一直將日本的明治維新同我國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進行對比並言之鑿鑿聲稱:我國近代化改革早於日本,理由就是我國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開放的國門,而日本卻是在1853年黑船來航後才打開國門,比我國晚了13年。然而事實上日本的改革早在1853年之前就開始了:1841年幕府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主持下實行天保改革,表面上看這次改革和之前中、日等東方國家傳統意義上的改革沒多大區別,似乎完全不能和近代化掛鉤,然而實際上這次改革是幕府在仔細分析了自前一年爆發的中英鴉片戰爭後為挽救自身統治危機為採取的應急手段。改革的要點內容大致如下:①鞏固幕藩領主制經濟基礎,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強迫外流的農民返鄉,嚴格限定農民外出做工期限,嚴禁農民從事副業生產。② 抑制物價上漲,實行公定價格,禁止奢侈,矯正風俗,嚴格限制城鄉人民生活,並且解散“株仲間”(同業公會),以廢除其對商品的壟斷權,實行自由交易,增加江戶商品進貨量。③為增強幕府經濟實力,穩定財政收入,1843 年9月發佈《上知令》(封地調換令),宣佈將江戶城周圍10(日)裡、大阪城周圍 4(日)裡範圍內的大名、旗本領地收作幕府直轄領地。④為避免重蹈中國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慘敗的覆轍,緩和同西歐列強的緊張關係,幕府撤銷1825年的《異國船驅逐令》,發佈《燃料淡水供給令》,只要外國船隻有求,就可以供應燃料、淡水和食品。⑤實行富國強兵策,加強對江戶灣等戰略要地的警備,以鞏固海防。幕府的對內改革措施實質在於抑制商品經濟的發展,維護和加強封建領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反而導致經濟混亂,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臺,改革失敗。

在幕府改革前後地方藩主大名們也進行了改革,這其中以薩摩藩的改革最為典型:薩摩藩改革前負債累累,出身下級武士的家老調所廣鄉1827年上臺後,以賴帳的辦法實際上取消了對三都(江戶、大阪、京都)大商人的債務關係。為增加財政收入,致力於引進先進農業技術以提高產量,發展商品經濟,實行紅糖藩營專賣制度。軍事上採用洋式炮術,製造槍炮、火藥。其改革為以後藩主島津齊彬實行殖產興業、充實洋式軍備的政策開拓了道路。在長州藩,主持藩政改革的村田清風致力於新士風和武士教育,同時壓縮財政開支,以37年為期償還藩和武士借債,以整理借債。緩和專賣政策,減輕租稅,並加強以下關為據點的藩營商業和海運活動,獎勵洋學,採用洋式兵術。在肥前藩,藩主鍋島直正在農村實行均田制,推行陶器和煤炭的專賣政策,並鑄造大炮,建築炮臺,以增強軍備。在中下級武士參與並領導下,以整頓財政和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藩政改革基本上取得成功,奠定了左右幕末政局的經濟和軍事基礎,給予日後的樹立維新政權運動以重大影響。

除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之外,此時民間各種思想流派出現了大爆發的現象,而在1853年美國黑船造訪日本後這種現象就表現得更為明顯了:當時只有22歲的孝明天皇對一切進入日本的外國人和外國勢力都極為厭惡,並且他也敏銳地意識到在外國入侵的威脅之下自己有望擺脫幕府的控制而獨立發聲,於是他開始公開表明自己反對外國勢力的立場。此時在日本的地方藩主大名中水戶藩向來以鼓吹尊皇論而聞名日本,既然天皇陛下已表明了反對外國勢力的立場,於是水戶藩不失時機地提出一個新概念:攘夷——就是把一切外國勢力趕出日本的意思。對此有人給出了兩個字的評價:愚蠢,此人名叫佐久間象山。佐久間象山在鴉片戰爭發生後不久就以魏源的《海國圖志》為藍本寫出一部《海防八策》。該文的主旨是:日本作為一個海洋國家必須要在以後的世界潮流中掌握海權,而當前儘管無法敵過西洋的堅船利炮,但也該有所準備——比如多造炮臺,儘可能不要進口大炮,而採用國產武器等等。

佐久間象山的弟子吉田松陰則跑回來家開辦了松下村塾,教授學生們儒學經典、軍事理論以及尊王思想。吉田松陰還將尊王論調和攘夷觀點結合成為尊王攘夷論,不過他所宣揚的尊王攘夷論可謂是當時的日本最為激進最具侵略性的觀點。儘管在此之前日本的水戶藩長期以來也鼓吹尊王和攘夷,但吉田松陰明顯要激進得多:水戶藩只是強調幕府要通過尊皇來獲得政治權力的授權背書,但還是承認幕府實際統治日本的地位;吉田松陰卻強調尊王就是要明確天皇是日本唯一的權力中心,換句話說吉田松陰已將尊王和幕府對立起來,由此為配合自己的尊王攘夷論調(簡稱尊攘)吉田松陰又提出了倒幕概念,所謂倒幕就是以武裝力量推倒幕府。與此同時吉田松陰又把攘夷和尊王兩個概念合二為一併賦予了新的解讀,而他這種解讀方式對中、朝等亞洲鄰國而言是一種充滿侵略性的解讀方式。此前日本的攘夷論點無論是水戶藩那種直接排斥外夷一切事物的方式,還是佐久間象山那種潛心學習的方式,畢竟還都是立足於通過日本自身的實力反擊外夷的侵略。而吉田松陰卻公然提出了在亞洲各鄰國臭名昭著的論點:失之歐美,取償東亞。吉田松陰曾著有《幽囚錄》,在這本著作中吉田松陰明確指出:當今日本“繼續擴充武備,大造艦船”用於開拓北海道、奪取琉球並責令朝鮮前來朝貢,然後再進一步染指滿洲、臺灣、菲律賓。事實上後來日本對亞洲鄰國的侵略政策有相當部分延續的正是吉田松陰的路線。

然而思想的大爆發是一件利弊參半之事——當時的日本形成了四種政治思潮:尊王、佐幕、攘夷、開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主張是對國家和百姓最有利的,可有時愛國之心也會成為禍國亂國的根源——由於政見不同當時的日本街頭常有人拔刀互砍。直到一個叫坂本龍馬的土佐下級武士站出來大聲疾呼:”日本的問題不是軍事、經濟的問題,而是團結統一的問題,日本必須用同一個聲音在國際上發言“。他為實現這一目的而四處奔走,將原本政見各異的各路政治派別凝聚在一起。儘管當他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後就遇刺身亡,但被他凝聚起來的政治勢力推行了徹底改變日本命運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基本理念是: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三、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歷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日本基於這樣的理念推行了如下措施以期實現富國強兵:1、廢藩置縣——這點我們的老祖宗在秦始皇那時就做了,所以後來戊戌變法中維新派稱日本明治維新為周秦之變,簡而言之就是變分封制為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2、殖產興業——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產業文明制度。但和西方列強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更熱衷於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槓桿,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3、軍制改革——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當兵打仗是武士階層的事,平民百姓是不能當兵的。明治維新打破了這一界限,面向全社會發布了徵兵令。與此同時引進西洋武器裝備,學習新式戰法。通過明治維新改革,日本奠定了崛起的基礎。和西方列強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更熱衷於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槓桿,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完成幣制的統一,設立了近代化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公債、股票也開始在日本出現,近代化的新式工廠、礦山異軍突起。政治上日本實現了君主立憲制。經濟上日本由農業國家逐漸變成了工業國家。軍事上西式軍隊代替了封建武士,洋槍洋炮代替了武士刀。

然而日本畢竟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市場規模有限,所以其發展仍是舉步維艱。這時日本想起了吉田松陰的主張——那就是通過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鄰國的侵略來轉嫁自己的發展危機。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後通過《馬關條約》侵佔我國寶島臺灣;191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擴大在我國東北的勢力範圍並取得了南庫頁島;1910年日本通過《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半島;一戰中日本對德宣戰,佔據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1931年日本關東軍制造九一八事變,開啟侵華戰爭序幕;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對中國展開全面侵略;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偷襲美軍太平洋基地珍珠港,隨後席捲香港、泰國、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以及太平洋上一些島嶼。侵略戰爭的頻頻得手使日本獲得了豐富的物資補給和龐大的商品傾銷市場,加速了日本國內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激起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反抗。二戰後期隨著日本在各條戰線的頻頻勢力日本國內經濟也已達到滿負荷運轉。到二戰日本戰敗投降時其國內經濟已陷於崩潰狀態:由於糧食的缺乏,只得實行配給制——每人每天限定食用297克的食物,這其中30%是白薯、大豆和豆餅,米麵和肉類幾乎快要絕跡了。與此同時在國家的配給制度之外整個日本湧現出了6萬個倒賣各類物資的黑市,黑市上的米價漲到了政府配給物價的130到180倍之間。全國城鄉失業者高達上千萬,另外還有150萬肺癆患者、200萬戰爭孤兒和1800萬無家可歸者。美國佔領當局必須每天向日本提供100萬美元的資助,至少運來6000噸大米才能保證儘可能少餓死人。

然而時光僅僅只過去了十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就開始以每年9%的增長率遞增,從1965年開始到1970年這一數據又被翻新為10%。那麼戰後的日本是如何從一片廢墟之上重新站立起來的呢?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在工業化道路上已有近80年的積累,儘管戰爭摧毀了有形的工廠、銀行、學校、醫院,但卻無法摧毀無形的技術、人才、制度優勢。甚至在更早的1850年日本男孩識字率就達到了45%上下,女孩為13%左右,這一數據不僅超過了同時代的清朝,甚至也超過了歐美列強。人們腦海中這些無形資源在戰爭保留了下來併成為戰後重建的有力支撐。那麼日本究竟是如何具體運用這些無形資源實現戰後復興的呢?鑑於日本戰後糟糕的國內經濟狀態當時東京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有澤廣巳提出用傾斜生產方式解決當時日本面臨的困境——利用當時日本還能動用的為數不多的經濟資源集中於重點行業領域以期實現質的飛躍,說得通俗些就是就是有多少米煮多少飯。1946年8月12日當時的吉田內閣在根據有澤廣巳的傾斜生產方式理念成立了經濟安定本部並將煤炭和鋼鐵列為重點產業,實行低息優先貸款和價格補貼政策:先將全部進口的重油撥給鋼鐵生產部門,再將由此增產的鋼鐵投入分配給煤炭生產部門,以相互促進的辦法以期實現兩個產業的循環增長,進而再把生產出來的煤炭和鋼鐵分階段投入其他產業部門,以擺脫生產萎縮、供給不足的現狀。在這一時期日本儘管在政治上受美國佔領當局的管轄,但在經濟政策上卻沒選擇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路線,而是採取了一種介於西方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和蘇聯的計劃經濟之間的以國家干預主導為基本特徵的統制經濟模式。在日本戰後最早上臺執政的兩屆內閣——吉田茂內閣和片山哲內閣都堅持推行傾斜生產方式,試圖以政府的強力干預重振已陷於崩潰境地的日本經濟。在日本戰後百廢待舉的時期這種政府強力干預的行為的確促進戰後的恢復重建工作,然而所有資本投入完全依賴於國家的復興金融金庫,財政壓力自然很大。越來越多的日本經濟界人士開始意識到:這種政府強力干預的模式只能是日本應對迫在眉睫的戰後恢復重建工作的應急對策,真正要實現日本的經濟復興還是要加大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片山哲內閣時期相繼讓著名的經濟學家都留重人、下村治、大來佐武郎、稻葉秀山等人加入內閣,此後日本的經濟學家在日本內閣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對日本的經濟復興顯然是有利的。1947年日本的煤產量比上年增長了28%,達到2932萬噸;1948年原煤又上升到3477萬噸,比上年增長18.6%。與此同時普通鋼材的產量比上年增長了116.3%,機械工業生產指數比上年增長了71.3%。

與此同時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對峙格局日益形成,美國決心將日本打造成自己在亞洲封鎖圍堵社會主義國家的橋頭堡,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美國對日本的政策由打壓逐漸轉向扶持。這一時期美國對自己的歐洲盟友推行了馬歇爾計劃以恢復振興歐洲經濟,而在日本道奇路線則應運而生:日元對美元的單一匯率被確定為1美元兌換360日元,這一措施從根本上決定了日本經濟的穩定。道奇宣佈單一匯率後進出口商品實行統一匯率,擴大了日本的進出口貿易,更是有利於日本的出口,為日本的貿易立國奠定了金融基礎。在日本國內經濟學家的傾斜生產方式下生產逐漸恢復了,然而通脹問題又日益嚴峻起來。在道奇路線的指引下通脹被遏制住了,卻帶來了近百萬工人的失業問題。1949年9月由於英鎊貶值壓迫到日本的出口,於是日元匯率也隨之下跌。這時日本政府開始認為道奇路線已無法解決日本經濟面臨的新問題,因為這時其他國家的戰後經濟復興都已走上正軌,日本卻依然在蕭條的邊緣徘徊,於是日本政府打算放棄道奇路線而改弦易轍,可美國佔領當局卻不同意。無可奈何的日本央行和政府只得採取金融緊縮政策,而這使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更加雪上加霜。然而就在第二年一切都改變了,因為朝鮮戰爭爆發了:朝鮮戰爭中美軍的司令部就設在日本東京,日本成為美國海軍、空軍出擊的基地,同時也是美軍軍需物資的中轉補給基地。一時間軍事訂單如潮水般湧來,而以船舶、鐵路等為代表的交通運輸行業則直接在軍需物資的週轉調度過程中被最大限度地運營起來。不難想象這些對當時處於蕭條狀態中的日本經濟而言將帶來何其巨大的提振。持續3年的朝鮮戰爭使日本從美國獲得了高達10億美元的“特需”收入,這還沒考慮到駐日美軍以及其他所有外國駐日機構在日本消費所支付的款項。相比直接的經濟收入而言:駐日美軍以及其他所有外國駐日機構需要日本人為其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這就為日本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就業的增長又進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內需,從而促進了宏觀經濟的整體發展。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日本興辦了大量工廠,基本實現充分就業,股票市場也開始回暖,外匯收入猛增,棉紡織品的出口量躍居世界首位。到1951年日本經濟已全面恢復到戰前水平,隨後日本利用從西方國家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實現了經濟的加速發展。

1955年日本農業取得大豐收,與此同時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都已超過戰前最高水平,這一年日本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戰前的135%、工業產值達到戰前的158%、農業產值達到戰前的148%、人均實際國民總產值達到戰前的105%。以此為標誌日本已走出戰後經濟恢復重建時期,開始真正邁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就在這一年日本政府公佈的戰後《第十次經濟白皮書》中強調:在恢復中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從此以後日本的發展要依靠實現現代化,於是提倡科技創新的呼聲日益強烈。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在科技教育領域奠定的基礎並沒在二戰中被摧毀,相反在戰後日本進一步強化了自己在科教領域的實力——義務教育從六年提高到九年,到70年代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到100%、高中入學率達到97%、大學入學率達到30%。日本在科教領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為日本經濟的進一步振興提供了人才優勢。1961年12月27日當時的池田內閣正式通過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這一計劃的核心在於:以10年為期限力爭使日本國民的收入在進入70年代時比60年代初增加1倍以上。這一計劃的提出和實施極大提升了人們的勞動工作熱情。戰前日本的工人曾在財閥的盤剝剋扣下一天辛勤工作十幾個小時,卻連維持他們和家人基本生活的食物都無法獲得;然而在1945年12月22日終於可以組建自己的工會組織,1946年9月27日他們獲得了罷工的權力並且企業主不再能隨意開除他們,1947年9月1日他們獲得了最低工資保障和對最長勞動時間的限制性規定。戰前日本的農民曾不得不在地主的田地上揮灑汗水,滿懷憧憬地渴望獲得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1946年10月21日國會通過的《土地改革法案》在一夜之間不流一滴血、不殺一個人就使所有無地農民都獲得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土地。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開始完善各種國民社會福利保障,這一切大大提升了日本人民的工作積極性,到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進入70年代後日本已在造船、電視、半導體、汽車等產業領域超過美、蘇、德等國而居於世界首位,在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合成樹脂、新聞紙等領域居於世界第二,鋼鐵、化肥、水泥、毛線等領域位居世界第三。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日本國民在實現充分就業的基礎上每年可以拿到多於4個月工資的獎金,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都在這時進入了普通家庭。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發展正經歷著急劇的轉型:在此之前日本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的製造產業為主,這一時期日本開始著力發展以電子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為此日本明確將科技立國作為基本國策。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的數控機床在全世界機床總數中的比重已達到52.7%,日本的機器人數量佔全世界擁有量的70%。進入80年代後國際形勢的發展使日本呈現出一枝獨秀的面貌:蘇聯由於阿富汗戰爭以及美蘇軍備競賽,加之東歐諸國劇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美國則在經過1980年代中期的經濟週期後逐漸走入低谷:住房金融產業出現危機,社會信用危機日益嚴重。此外經常性國際收支趨向平衡,但國內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也不斷上升,財政赤字創下歷史紀錄。當美、蘇兩極都走上下坡路的時候日本經濟卻一路高歌猛進,日本人甚至在討論買下整個美國的話題。這時出現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號,全體國民預感到“日本的時代”即將到來。這時的日本人絲毫沒意識到這已是日本經濟最後的輝煌——在接下來的9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跌入蕭條的深淵,此後日本在泡沫經濟破產的深淵中掙扎了十多年,其間出現過三次週期性衰退和兩次年度負增長,到2001年時年度負增長達到-1.2%,創下戰後最壞記錄。儘管此後的日本經濟有所回升,但後來又因受美國次貸危機波及而再次進入動盪,至今仍未能從這種動盪狀態中走出。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說一個我上了大學後才明白的例子,我小時候因為無知,常常說日本是小日本,認為日本國家小,什麼都不行,後來長大了,才真正意義上的明白,日本到底強在哪裡了。因為我家是遼寧的,離日本不太遠,我們那裡的人提到國外最多的就是日本這個國家了,在老一輩人心裡,他們是痛恨這個國家的,但是痛恨中又存在尊重,在遼寧20世紀90年代左右,每家都會有日本家電,有的家庭甚至打氣筒手電筒都是日本品牌。電冰箱,彩電,摩托車,農用機械,汽車,總之日本產品在那個時代的遼寧遍地都是,就是現在也有。而日本產品給人最好的印象就是口碑好,質量過硬,乃至於人們一提這個東西是日本產的就說日本產品不錯。後來我才明白了這句話不是假話,日本的產品真不是吹的,技術也不是假的。

舉個例子,在遼寧省某地區有一個世界級的礦,這個礦主要開採的是鎂,這個礦從發現到現在,一直輸送到日本加工,中國負責開採或粗加工,而真正想用到工業上必須要經過細加工,而這個活則被日本給包了,鎂這個東西在東北地區很多,但在世界上卻很少,這個礦每年都在透支的開採,來維持中國的工業製造,乃至軍事。而在這個世界上擁有粗加工的國家可能很多,但是擁有細加工的國家卻屈指可數,日本就是其中一個,東北的鎂想要被國家利用,就必須用到日本的精加工技術,而日本用技術掙到了其中的巨大利潤。日本這個國家資源太少,經濟達到那麼高全是靠技術。日本的科技真的很厲害,大家可以拿日本開玩笑,但是千萬別看扁日本。


控七情戒六慾


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其國沒有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但日本擁有的富豪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世界500強的企業中日本佔了三分之一。

為什麼日本是世界發達國家之一?因為日本的人才很多。

國民素質與武士道精神

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就提倡“教育立國,科學興國”,國家大力培養人才,勵精圖治,國家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擁有眾多人才的日本才在二戰後迅速成為世界級強國。

由於日本長時間堅持教育為本,從而使國民的素質有著顯著的提升,尤其在精神、禮貌方面。日本人的禮儀是舉世聞名的,對客人或朋友總是彬彬有禮,這在國人看來好像日本人的深度鞠躬有著一種低身下氣的感覺,殊不知道日本人也是很強悍的名族。

日本人非常崇尚名譽,尊敬英雄,但也鄙視弱者。你打過他,他就服服帖帖;你打不過他,他就會天天欺負你。日本人會把榮耀看的比性命更重要,他們會勇於承認錯誤,甚至會為了榮譽不惜剖腹自盡。

重視教育培養人才

因日本人普遍的低矮瘦弱,在二戰後,日本實施“每天一杯奶,強壯日本人”的計劃。嬰兒出生後,政府就有專員把奶粉及嬰兒用品送到孩子母親手中,中小學生每天的早餐也會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一杯牛奶。

在日本,一切以孩子的教育為主,學校是最牢固最漂亮的,孩子在學校可以受到良好的禮儀教育和素質教育,家長們無需擔心孩子的教育費用,一切都由政府承擔,這樣的舉動是為了讓學校培育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

在我們的認知中,日本人都是工作狂人,經常加班加點,對待工作他們是一絲不苟,極少聽見日本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

日本人的觀念中認為,弄虛作假做偽劣產品是弱者的行為,是在侮辱自己的人格,因此日本產品的質量在世界的口碑都極好。日本企業能一個個成為國際品牌,離不開他們鑽牛角尖的性格和認真負責的態度,以及國家從小的基礎教育。

(我說件我表哥在日本工作的真實經歷:我表哥在日本一家裝修公司上班,有次他負責裝門鎖,但那個鎖比較先進,他一直裝不進去,眼看就要下班。這時在一起工作的4個日本人圍攏過來,問詢原因後幾個人一起研究,直到過了下班時間1個小時才把這個鎖安裝成功。

我表哥說,跟日本人一起做事,不會你推我我推你,有事情大家一起做,而他們又特別的鑽牛角尖,事情沒弄明白就會一直研究下去。)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小學的入學率就已達到95.6%

國家重視人才的培養,是提升強國的基本,就如我國在解放後也一直在加強人才的培養,把國外的人才號召回來為祖國的強大效力。

能成為世界強國,離不開國民的素質、國家的人才、孩子的教育。


大國布衣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世界上七個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之一,2018年日本GDP為548.5萬億日元,約合4.968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人均GDP約為3.92萬美元。日本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在海外還有一個“資產日本”,其海外資產高達10萬億美元,海外純資產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是頂尖的發達國家之一,其科學技術發達,在汽車、電子、機械、機床、光學、電器等很多領域實力雄厚,2018年日本有52家企業上榜世界五百強,數量上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位居第三。

日本能夠成為世界頂尖的發達國家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戰後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恢復,朝鮮和越南戰爭的相繼爆發極大的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當時也進行了廣泛的社會改革,制定外向型的發展戰略,廣泛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國際市場,引進世界先進技術,重視科學教育等,同時日本的學習能力也很強,有數據顯示,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日本的學習能力確實令人欽佩。



其實早在1969年日本經濟就已經超過西德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頂峰,甚至一度有說要趕超美國。在1995年日本以美元計算的GDP高達5.45萬億美元,是當時我們國家的7.4倍,雖然九十年代之後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經濟持續低迷,但直到2010年其GDP才被我們國家超過,日本經濟實力確實還很強。


錦繡中源


日本是亞洲最早學習西方制度思想,經濟思想,文化思想和科學技術的國家。日本也是亞洲最早的發達國家,同時還是亞洲唯一的高度發達國家。毫無疑問,日本是世界金字塔頂的國家,也是世界級經濟、科技頂尖國家。

日本的巨大成功是通過兩次歷史性的學西方制度而鑄就的。


一,日本偉人改變了日本。日本第一次學習西方的是明治維新政府,結果是使日本成為列強。明治天皇是日本偉人的代表。偉人可以改變歷史,也可以造就歷史。

明治是日本天皇的年號,維新是改革之意。日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年代推翻封建的幕府統治後開始的。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德川幕府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封建統治,日本變成了西方的殖民地。

日本有識之士認識到只有學習西方制度,發展自由工業,興辦西式教育,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才能讓日本強大起來。推翻德川幕府統治後,日本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思想上,文化上進行了全盤西化。到了二十世紀初,經過四十年的西化改革後,日本成功成為了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新列強,日本的命運也從此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日本由一個小島國成功擠身世界列強,本身就是個奇蹟,但奇蹟的背後是日本真正發現了西方強國做大做強的秘密,真正實施了西方制度。有些人可能認為日本人很聰明,很堅毅,很果敢,很善於學習強者,但這種認識是極其片面的,世各民族一般都具備以上天賦,但善於學習和真正實行又是兩回事。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學習的是中國的封建皇權,封建地主經濟和封建等級制度及思想文化。但後來為什麼會拋棄封建儒家思想進而學習西式民主思想的呢?原因是日本發現了封建主義的那一套已經不是西方列強的對手。



明治維新後,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強國。政治上實現了君主立憲制,實行議會制。天皇雖然擁有強大的行政權力,但法律,制度,軍事,經濟,教育等大權卻掌握在內閣和議會手中。天皇由之前的最大封建主變成了權力受限制的國家元首。經濟上,日本通過圈地運動剝奪了地主的大部分特權,大力發展工商業,封建農業和封建經濟得利階層基本讓路於新式工商業,日本由農業國家變成了工業國家。軍事上,西式軍隊代替了封建武裝,洋槍洋炮代替了武士刀。日俄戰爭打敗了封建的沙皇俄國,甲午中日戰爭打敗了大清國。文化上,日本開辦西式教育,全盤學習西方思想交化和科學技術。此時,大清國還在搞科舉考試。

清朝末年,日本就已經是與歐美並駕齊驅的國家。從清末到民國時期,日本就已經變成了許多國人學習的對象。辛亥革命的同盟會就是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建立的。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已經變成了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各方面綜合實力遠遠勝過亞洲各國。而此時的中國正是軍閥割劇,天下大亂,名為共和,實則封建統治的時期,即一半民主共和,一半則封建愚昧。此時的中國連一顆鐵釘一盒火柴(洋釘洋火)都還無力生產,而日本已經能製造飛機和航空母艦了。


第二次學習西方。美國是日本的恩人。

日本戰敗後,由美國的佔領者麥克阿瑟將軍設計政治制度。麥克阿瑟廢除了日本舊的君主立憲制,天皇手中的權力全部交給民選政府,天皇成了象徵性的國家元首,日本真正實現了民選自由民主制度。這是日本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經濟上日本積極發展外向型出口經濟,而且特別注意發展高端製造業,搶佔科技制高點。外向型經濟講究科技取勝,日本僅用二十年的時間就成為了世界科技強國。日本能把西方高科技學到手,甚至在很多方面遠超西方的原因就是在人才的培養和應用上超過西方強國。

日本的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日本教育能取得如此成功完全是因為日本沒有特權階層主導社會。平等自由的民選制度消滅了日本的特權階層和官僚階層。

立法權在民的法治民權消滅了權力腐敗的土壤和階層固化。階層的平民化有利民智的開啟與應用,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

科技隊伍官僚化在日本是不存在的,因為日本的三權分立制度不會存在官僚化。日本能成為世界頂尖國家的基石是日本的民選制度,相對於戰前集權的天皇專制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正是三權分立制度拯救了日本。

美國是最強大的國家,正是日本從學習英德法轉向學習美國,讓日本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國家。


神碼人生


教育投入舍得花錢,像我們投入4%的財政還自覺得挺高挺滿足了呢!日本明治維新後,勵精圖治,皇室把黃金首飾都賣了用來建艦隊,打敗清政府後,賠款又主要投在了教育,為日本奠定了兩百年的快速發展!美國的教育投入比軍事還高,軍事投入是前十後九個國家總和還多,教育對發達國家多重要不由分說!

相反我們的教育是用來掙錢的,宗旨就變了味兒!而且求快,以實現價值的實用型人才為目的,忽略個人發展,個性,興趣,理想,體育健康!而且灌輸著愚忠順從的思想,毫無創造力,動手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我們投入在教育裡的經費有多少用在了刀刃上?建立個博士點首先是蓋樓裝修,買盒打印機墨水都要花60報銷120!人人為了利益,教育經費也就成了肥肉!再看看農村的校舍,好意思成天炫耀什麼第二大經濟體嗎?


沙野博士後


看了一些回答。

無非都是些精日和精美狗在這裡意淫而已。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覺得有一個國家更偉大,更發達,我就結合著你們給的答案來說一下。

第一,公知說本子有很強的信仰。

可我要說的這個國家,比本子更加有信仰,他們的信仰,從建國到現在,經歷了無數災難與戰爭,也都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的信仰。

第二,人均gdp高,很多人在講本子的時候,往往都在講人均gdp如何如何,但是本子人均gdp最高的年代,他們可曾超越過美國嗎?

但是,我說的這個國家,他從建國開始,人均gdp就把美國按在地上摩擦,哪怕如今被身邊的鄰居全部斷交威脅,他們的人均gdp依舊能輕鬆吊打美帝個渣渣。

第三,海外資產,其實那些公知們從來沒說過,那就是日本的海外資產始終都是亞洲第二,世界第二,而海外資產最高的,恰恰是這個偉大的國家。

第四,與美國的關係,我說的這個國家,和本子一樣,國土上同樣有著美國的駐軍,可是在政治上,他們比日本更霸氣,駐紮在他們國家的美軍,從來不敢強姦他們的女人,甚至說了些侮辱他們的話,都要被迫降職,道歉。

好了,說到這裡,我要給大家說出這個偉大國家的名字,它就是,真主榮光照耀下的卡塔爾帝國!

所以,公知們最可恥的,就是隻會捧兩黨制的臭腳,所以,按照公知大爺們的言論,如果誰人均gdp高,誰海外資產多,那麼,我真的想問下這群傻逼,你們為啥不去學習卡塔爾的國王陛下,一起皈依某教,感受真主的榮光呢!


劍筆聖本尊


G7做為西方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傢俱樂部,卻有一個亞洲國家一一日本。令人不解。其中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人脫亞入歐念想也是很強烈的。


起日本,想信大多中國人的情感是極其複雜的。自八國聯軍進犯北京,至九一八,乃至1937年7月7日對華發動全面侵略戰爭,犯下的罪行磬竹難書,中國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提到日本為何戰後能很快恢復元氣,經濟快速發展。不要忘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善良的中國人放棄了日本鉅額的戰爭賠款,否則日本幾十年也還不完的。

日本做為一個小島國,其形成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島國國民的憂患意識使他們形成了一個向一切先進文化、科技學習的習慣,自隋唐以來一直有大量的遣唐使、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至今在日本無論文字、茶道,還是衣食、柔道都有中國元素在其中。

不可否認,自明治維新後,日本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國力大增,以至膨脹到蛇吞象,二戰慘敗。

但很快恢復了元氣,在後面二三十年快速發展中長期GDP世界第二,是有原因的:

一,教育,新式的西方教育體制,使日本的本、專科及職業專職搭配合理。乃至二戰後,職專人才還在五十萬以上,這為經濟快速復甦儲備了力量。

二,二戰後的日本和平憲法,使日本人一門心思搞經濟,經濟長期居世界第二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有人說古板,有人說認真,總之日本人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是克刻的。這也是能長期打入世界市場的原因。

但二十多年來,日本的經濟一直停滯不前,自2011年中國GDP(5.8萬億美元)和日本GDP(5.2萬億美元)出現死亡交叉後,兩國差越來越大,現中國已是日本兩倍多。究其原因,有人歸結於二十多年前美國打壓日本進口產品的廣場協議。這與當時富得流油的日本人狂言要買下美國的幾條街、幾座城不無關係。

內因呢?若說地震是天災,那核災呢?一門心思修和平憲法,加大軍備,幾乎和周邊鄰居個個鬧翻,這才是自尋的人禍。


晚亭與落霞同暉


經濟方面,從客觀數據來看,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G7集團裡唯一的一個亞洲成員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三,人均GDP高達38428美元(2017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903(2016年)處於極高水平。

在科教方面,日本可以說是亞洲楷模。2001年,日本曾放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豪言,截至2018年時間還未過半,日本已有18人獲得了諾貝爾獎,且多數為物理、化學、生理和醫學等含金量極高的自然科學獎。



日本以教育立國,日本政府極其重視教育,其教育支出曾一度佔到GDP的17%。為應對少子化問題,日本內閣於今年2月12日通過了“幼保草案”,最快將於10月份實行幼兒學費全免。



從文化輸出角度看,日本在動漫、音樂、美食、設計、建築、旅遊等方面都是世界一流水平,頗受各國青睞,很多去過京都、奈良旅遊的中國遊客都有唐宋遺風在日本的感覺,並且其人居環境、生活水平可與中北歐媲美。

經濟上的自信讓日本不甘心做一個政治上的侏儒,戰後迅速崛起的日本一直在謀求政治和軍事大國地位。

從岸信介到安倍晉三,日本一再修改《和平憲法》、妄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顧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復辟軍國主義思想沉渣泛起,甚至為了恢復正常國家地位,否認二戰侵略史,在對待慰安婦、中韓勞工、南京大屠殺等歷史問題上,其態度含糊閃爍,日本領導人更是多次罔顧國內外強烈抗議參拜靖國鬼社,深深傷害了亞洲其他國家人民的感情,相比戰後德國認真反思納粹罪行,其嘴臉著實令人作嘔,為人所不恥!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搖身一變成為資本主義列強之一,戰後在美國🇺🇸扶持之下又迅速崛起,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歐三足鼎立之勢,日本的成長史不可謂不驚人!

反觀日本,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牢記歷史的同時也要學習對手的長處,儘管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也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做到篤定信念、勠力奮進,實現中國夢,完成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仲夏輕颺


在中國人眼裡,日本是一個令人憎恨的國家。但憎恨不是你對這個國家認識的全部。甚至會影響你對日本的基本看法。日本歷史上就是將“拿來主義”發揮到極致的國家。他們不會簡單的情緒化的排外,不管是誰,只要好就學,而且是虛心地學。博採眾長而又不擯棄自己的東西,內外融合,形成自己的優勢。日本是將國外先進的文明同本民族固有文明結合得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這說明日本是個很理性的國家,國民的愛國不是口頭上的,而是通過對自己的行為自律表現出來的。比如他們對公共環境的維護意識。很難想象一個公共場所大聲喧譁,亂扔垃圾,排隊夾三,不懂禮讓的人會是怎樣的愛國?理性形成共識,共識形成全民共同行為。這樣的國家,如同內部的原子核,不斷核裂變,產生源源不斷的能量,使其會長久保持經濟科技的世界領先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