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深夜暴毙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医学如何通过史料记载解密死因?

菜虫~


慈安是咸丰帝的正宫皇后,咸丰驾崩后,同治帝继位。慈安联合慈禧、恭亲王奕诉发动辛酉政变绊倒以肃顺、端华为首的顾命八臣,政变成功后,慈安与慈禧“两宫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去世,年仅45岁。




慈安,钮钴禄氏,属满洲镶黄旗人,她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咸丰二年(1852年)15岁的慈安以秀女入宫,封贞嫔,同年6月被立为皇后。慈安作为咸丰的皇后,地位是非常稳固的,虽然她并没有为咸丰留下子嗣。咸丰死后,太子载淳继位,慈安被尊为“母后皇太后”,慈禧虽然“母以子贵”,但也只是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地位依然在慈安之下。辛酉政变成功后,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慈安是个宽柔没有什么野心和权利欲望的老好人,她不管是当皇后还是当“母后皇太后”,都保持了身为一国之母所该有的“母仪天下”的国母风度。慈安死的非常突然毫无预兆,45岁正当盛年,却不明不白的死去,在当时,因为两宫太后并立,慈安之死不免让人浮想联翩,矛头也是直指慈禧。




与慈安的恪守国母职责不同,慈禧是一个权利欲望非常强的人,咸丰驾崩,临终前指定端华、载垣、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辅佐新君,慈禧不安于现状,不想受这些人摆布,于是联合恭亲王奕诉发动政变,逮捕顾命八大臣,将统治权利牢牢掌握在手上,慈禧有政治手腕,但是她毕竟不是正宫皇后出身,论地位根本无法跟慈安比,慈安的存在正好可以抑制慈禧权利欲望的膨胀,慈安在世时,慈禧始终不敢公开染指皇权,慈安,成了慈禧走向政治舞台的最大障碍。慈安之死,最大的受益人实际上是慈禧。那慈安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是真的像野史、笔记所影射的是慈禧所害死的吗?




时任光绪帝师傅,毓庆宫行走的翁同龢是当时清朝的重臣,他亲自参与了慈安的葬礼仪式。在他自己写的《翁同龢日记》里,对慈安之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记载,可信度和权威性都非常高。

慈安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戈什爱班等皆请安,余等稍迟入未及也……夜眠不安,子初(23时许)忽闻呼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云闻东圣(慈安)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猝中悲与惊并。

从这一段记录可以看出,慈安发病非常突然,初十日,慈安身体略感不适,所以没有召见军机大臣,但是慈安当夜即猝然而逝,在这中间,太医抢救了整整6个多小时依然是回天无力。慈安逝后,慈禧大大方方的率领所有在京王公大臣前往钟粹宫瞻仰慈安遗容,如果心中有鬼,慈禧如何还能表现的如此落落大方?更何况慈安慈禧二人从未有过不睦传闻,两人近乎姐妹的感情,更何况慈安无心政治一昧退让,对慈禧根本构不成威胁,慈禧又何必加害于慈安呢?




那么慈安到底是死于何因呢?根据《翁同龢日记》所载,慈安患有比较严重的慢性病,病势发作时“不能言语”,“厥逆半时许”。翁同龢怀疑慈安得的是“肝厥”之病,厥症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重者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但是慈安这次发病非常突然毫无预兆,可以被认定为“猝死”。从当时御医所开五个药方看,慈安的病十分严重,“风痫甚重”、“神识不清”、“遗尿情形”、“痰壅气闭”,等等。这些症状说明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粗的典型的气厥症。据专家对这三次发病的综合分析,他们认为,慈安患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很可能是脑出血。脑出血即使现在,也是不治之症,何况100多年前呢!


大国布衣


公元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从此两宫垂帘听政变为慈禧的一宫独裁,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成为138年来的疑案,种种怀疑与猜测,流传最广的说法,当属慈安被慈禧毒杀。



慈安太后受咸丰帝宠爱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她雍容华贵,容貌俊美,温柔善良,对人比较随和,一生无子女。她比慈禧年轻两岁,无论长相还是人品都胜慈禧一筹,史书记载,“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在咸丰帝对嫔妃发脾气时,慈安总能以温柔通情达理化解。咸丰帝对她非常信任和宠爱,她16岁进宫,被咸丰帝直接封为贞嫔,短短几天后就封为贵妃,一个月后被拟为皇后,四个月后被隆重立为皇后母仪天下。晋升皇后的速度如此之快,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咸丰帝对她恩爱有加,未曾冷淡过。



慈禧母凭子贵登上圣母皇太后之位

慈禧和慈安都是1852年同时进宫,慈禧只是被封为贵人,比慈安初封时低一级。慈禧当时长啥样,大家可参考她近70岁时的真人照片。


从照片上看,晚年的慈禧根本谈不上美,这长相在众老太太中也就一般以下,如果根据照片猜测的话,她年轻时也美不哪去。那么她怎么会受宠呢?根据史书记载慈禧擅长魅惑,会勾引咸丰,嗓子好会唱小曲,她勾引咸丰成功后,生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母凭子贵,逐步高升,后来被咸丰封为贵妃。无论权势和地位都在慈安之下。

1861年咸丰帝病死,慈禧的亲儿子6岁的载淳继位,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因嫡庶有别,简单来说她俩一个是正室一个是小妾。所以慈安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圣母皇太后,慈禧无论身份还是权势仍然在慈安之下。慈禧对于年纪比自己小两岁的慈安轻声称呼“姐姐”。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慈安对慈禧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慈安和慈禧多次冲突,慈禧有杀慈安的动机

慈禧对慈安一向是面和心不和。慈禧自从怀孕就一来就多次挑衅慈安,二人冲突不断直到慈安去世。

一,1880年慈禧和慈安一同去东陵祭拜咸丰,因为次序礼节的事二人撕破脸大吵,慈安警告慈禧,咸丰活着时自己是皇后,慈禧只是贵妃!你慈禧全靠儿子爬到太后之位。这戳到慈禧痛处,犯了慈禧忌讳。


二,特别是最厉害的一次冲突,慈安诛杀慈禧的心肝宝贝大红人安德海。安德海“以柔媚得太后欢”,并赢得慈禧的器重,当上了总管太监,成为慈禧的特别内侍。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培植党羽,干政擅权,势焰熏天,不把朝臣和皇帝放在眼里。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清朝有“太监出都门处死”的规定。1869年无法无天的安德海向慈禧申请去江南购买龙衣,获慈禧批准,他一路招摇,祸害地方,当他来到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地牌被捉,丁宝桢上报朝廷,慈禧屡屡袒护请求慈安,慈安“立命诛之”。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对慈安的决断力深表佩服,唯有慈禧恼羞成怒,颜面尽失,却无计可施。



三,1872年,在同治帝的立后一事上,慈安看中品貌皆佳的阿鲁特氏,慈禧看中俏丽聪明富察氏。二人争执不下让同治决定,同治却选了慈安看中的女孩,慈禧心中不快,自己亲生儿子竟然和对手联合,作为母亲的心情可想而知。

四,慈安和恭亲王是一个团体,慈禧要想独揽朝政必须走打压恭亲王这个路子,如果不除去慈安,打压恭亲王也就是个笑话。所以慈禧有杀慈安的动机而且很大。

五,慈禧争夺地位的野心太大。慈安死后她都没有放手,在慈安丧事上她下令减杀礼仪,不以正宫之礼厚葬慈安,慈安的棺材虽然用了楠木,但厚度和历代皇后相比相差甚远。慈禧命人用厚度不过一寸七八的多块木头拼成,这与慈安的正宫地位根本不符。她还违背祖制乱改降低慈安的谥号,否认慈安的正宫之位,在遭到大臣极力反对的情况下,慈禧只好作罢。

对于慈安的死有几种说法

1,第一个版本被慈禧刺激、逼死。

有一次慈禧大病,慈安一人掌握全部的权利,《清稗类钞》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力欲极大,慈安基本不怎么处理朝政,不和慈禧争权,二人相安无事。光绪七年初,慈禧病倒在床一年多,眼睁睁看慈安独揽朝政,慈禧大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老实,言语笨拙,气不过就“吞鼻烟壶自尽”。“鼻烟壶”一般有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瓷、等制造,里面放一些磨碎的烟草,樟脑、冰片等有的配兑上香料和名贵的麝香等药材。慈安被逼“吞鼻烟壶”自尽这种说法被大多数人不认可。



2,第二个版本病死及现代医学解密死因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的发病情况,包括脉案、药方。在《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一共病了三次:

第一次,慈安26岁时发病,病症“有类肝厥,不能言语”。医学医学判断,慈安此时有轻微中风先兆,恢复快。

第二次发病是1870年,慈安33岁时,她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脑中风,及时医治病好。医学上根据记录判断,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

第三次犯病是1881,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慈安身体异常,只是“两颊微赤”。次日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晚间即暴病身亡。

“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

从以上记载现代医学专家诊断出,慈安死因多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导致。临床表现:“神识不清”慈安有意识障碍;“牙紧”、“有遗尿情形”医学上的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在《宫女谈往录》中,描述慈禧精通养生之术懂药理,对于食物之间的相克,慈禧了如指掌。如果慈禧引诱慈安吃肝阳上亢的食物或者将慢性毒药放进食物,天长日久“自然病死”这也很有可能。

3,第三个版本慈安被慈禧毒死

据《崇陵传信录》载,在咸丰帝死前,他深知嗜权如命的慈禧会对与世无争的慈安不利,他留下密诏保护慈安,密诏中给慈安随时处死慈禧的权利。慈安看到慈禧骄横跋扈时,忍无可忍就把密诏拿给慈禧看,以示警告。从此密诏成了慈禧的催命符和紧箍咒,让她日夜难安。有一天,慈安生病了,慈禧实施“苦肉计”,把自己手臂上的肉割掉给慈安当药引子,慈安感激涕零,毁掉了密诏,慈禧的催命符被毁,慈禧可以任意妄为了,她命人在慈安的点心里下毒,毒死了慈安。

毒死慈安后,慈禧召集大臣入宫,翁同龢的住处到皇宫至少得3个小时左右,这个时间段老谋深算的慈禧早做好了准备,给慈安化妆整理遗容,清理现场。

慈安暴毙时,军机大臣左宗棠刚到北京不久,他昨天才得到慈安召见,他听到慈安病逝的消息直跺脚,公开宣称:“昨天太后召见我时,她还好好的,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言语有力,我不相信她是寿终天年的。”这一句话已经明说,慈安应该是被害死的!这让大家更加认为慈安死的蹊跷。

对于慈安太后的死亡,以上是根据多方面的史料记载推测出来的,也有部分人认为慈安是正常死亡有所争论,想知道慈安之死的真相,开棺验尸也许是最准确的方法。

参考《清史稿·孝贞显皇后传》《清宫遗闻·安德海》等


小姐姐讲史


慈安太后死的非常突然,也非常蹊跷,成为了清朝一大谜案。关于慈安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下毒说,有脑梗说,还有自杀说。慈安到底因何而死呢?

慈安死后,谁受益最大?慈禧太后无疑。所以,先来看慈禧和慈安关系如何吧。

慈安是正宗镶黄旗人,姓钮钴禄氏。镶黄旗是大清最为亲近的族系,居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之首;钮钴禄氏也是非常了得的姓氏,这个姓氏出了很多皇后,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甄嬛娘娘了。



慈安相貌出众,才思敏捷,性格温柔,她十五岁选秀入宫,一年之内,获得火箭般的册封,二月入宫,五月册封为嫔,十月册封皇后。可见,咸丰对其宠爱非同一般。

可惜的是慈安天生不育,始终未能留下子嗣。而咸丰皇帝三十一岁就驾崩了,他只有一个儿子,即年仅六岁的同治皇帝,生母是慈禧太后。

咸丰皇帝为了让同治获得更好的照顾,临终前同时立了两个太后。一个是东太后慈安,一个是西太后慈禧。古代以东为尊,慈安太后地位是高于慈禧的。



按理说,母子连心,同治应该与亲妈更近才对,但同治不然,他更喜欢慈安太后,因为慈安温柔体贴,不像慈禧那般严厉。

慈禧虽然比慈安大两岁,但慈禧还得叫慈安一声姐姐。据说,咸丰皇帝临死前,给了慈安一道密谕,如果慈禧胡作非为,可以把她交给宗人府处置。慈禧知道密谕后,自是诚惶诚恐,不敢造次。

慈安为了敲打慈禧,还曾诛杀安德海。



这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倚仗慈禧的宠信,张扬跋扈,无法无天。后来,安德海在慈禧的默许下,私自下江南购买龙衣。安德海倚仗特殊身份,一路招摇,吃拿卡要,结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了。

按照大清律例,太监是不许出宫的,一旦出宫,杀无赦。丁宝桢将此事迅速上报,慈禧顾及面子一再袒护,但慈安主张杀掉安德海以儆效尤。结果是,慈禧主动服软。




所以说,慈禧太后表面上对慈安恭恭敬敬,客客气气,但内心还是颇为不满的,而且慈禧权力欲望极强,慈安是她专权路上的绊脚石。慈安不死,她难以大权独揽。

那么说,慈安之死,慈禧悬疑最大了?也不尽然。

慈安家族势力庞大,根基深厚。在慈安之前,钮钴禄氏光皇后就出了五位,分别是康熙的孝昭仁皇后、雍正的孝圣宪皇后、嘉庆的孝和睿皇后、道光的孝穆成皇后和孝全成皇后。

反观慈禧,在慈禧之前,叶赫那拉氏皇后就出了一位,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

所以说,慈禧的家族势力根本比不上慈安家族,慈禧更是不敢动慈安。



那慈安太后怎么死的呢?死于脑梗塞。

《翁同酥日记》中有关于慈安三次病史的记载。第一次,慈安二十六岁时:

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

这是典型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属于中风先兆。

第二次,慈安三十三岁:

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

这是脑供血不足的再次发作。

第三次,慈安四十四岁:

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

这次没能抢救过来,慈安死了。



慈禧因与慈安来往甚密,为了摆脱嫌疑,她第一时间召大臣入宫,安排后事。同时,令人摘掉慈安脸上的“面幂”,令大臣一一瞻仰遗容,丝毫没有遮遮掩掩。

可见,慈禧内心是坦荡的!同时还是窃喜的!


一半秋色




慈安一生贤惠善良,美艳高雅,一身华贵气质是大清有史以来未曾出现过的天生丽质。比慈禧小两岁的慈安,和慈禧同时入宫,咸丰皇帝一见钟情,后宫佳丽之中,慈安的大气厚重,宛如凤舞九天,很快被咸丰册封为皇后,是咸丰一生尊重和宠爱的皇后,慈安成为咸丰的最爱。



慈禧与慈安比较大,也只是土鸡与凤凰的距离。咸丰皇帝一生唯爱慈安,也许天意弄人,咸丰一生无i子。1861年,咸丰帝驾崩之前,通过朝中大园,写下圣旨,【大清朝廷与后宫,凡不敬慈安者,格杀勿论。慈安母仪天下,重如大清江山】。



咸丰帝之死 ,让慈安心灰意冷,痛哭七夜,欲殉情咸丰,朝中大员,长跪不起,愿皇后安康。慈安看到大臣如此执着,为了大清江山,慈安以泪洗面,强忍悲痛,支撑着大清山河。



在咸丰帝的执政过程中,每当咸丰情绪不稳,施罚大臣,慈安总是好言劝阻。根据【清宫秘史】记载,慈安曾在刀下救出19名朝中重臣,为大清的发展,可谓尽心尽力。当咸丰听到大臣齐赞慈安是史上最贤德的皇后时,咸丰为有这样的妻子而幸福。



慈禧早年的宫中生活,并没有她的后半生风生水起。慈禧貌不惊人,心计恶毒,虽然挖空心思,咸丰仍然视若无睹。为能见到咸丰,对慈安极尽巴结。慈安看到可怜的慈禧,常常劝咸丰接受她。咸丰实在无法改变对慈禧的恶感。



慈禧人宫十年,始终没能与咸丰上手。慈禧觉得自己再无出头之日,咬牙心生一计,背水一战。慈禧通过心腹太监李莲英的牵线,把当时京城第一美男孙殿杰引进宫内,孙殿杰是京城名角,代表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饰演白骨精。根据清宫记载,孙殿杰乃孙殿英的亲爷爷。



孙殿杰身高180cm,美如楚留香,温情儒雅,慈禧一见,牡丹花开,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初夜,3小时23分钟内,直接从初夜给到十八夜。李莲英把孙殿杰偷偷带出宫时,孙殿杰说【慈禧猛于虎也】。



也许天助慈禧,慈禧怀孕了。慈禧完成了第一步计划,每天去慈安宫中,终于慈禧有了机会,咸丰醉眠于慈安宫中。慈禧瞬间裸身咸丰身边,慈安走进来,看到如此情景,以为是咸丰旨意,转身离开。



酒醉醒来的咸丰,并不知道做过什么,就这样慈禧移花接木,让咸丰百口莫辩。一个月后,慈禧宣布了自己的怀孕,居然生下一子。后来成了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



慈禧让李莲英秘密派人杀了孙殿杰,那年,孙殿杰的儿子刚刚两岁。长大后,生子孙殿英。孙殿英盗慈禧墓,也是为了报仇。载淳作为咸丰唯一的儿子,六岁上位 。咸丰对载淳一直不能接受,自己明明没有碰慈禧,却被慈禧碰瓷,只能哑巴吃黄连,知道有可能被绿了。



刚开始慈安反对垂帘听政 ,朝中大臣一定让慈安听政,慈安觉得载淳是慈禧所生,给了慈禧面子,让慈禧也参与垂帘听政。野心勃勃的慈禧,在1882年3月10日夜,慈禧在李莲英配合下,买通慈安身边宫女,在慈安的茶中投下鹤顶红剧毒,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被慈禧害死。



慈禧害死慈安的第七天夜里,天降暴雨,慈禧如鬼使神差,自脱衣裙,自批其颊,裸跪雨中,自言自语【我乃娼妇,不守妇道,私孕皇子,绿死咸丰,天将降雷于斯人也,必先作恶,然后祸国。苍天诸神,公平无私,天若有雷雷应劈,别留慈禧祸害人……】。慈禧至此,夜夜在宫中披发奔跑,鬼哭狼嚎,御医无药可救,确诊为【良心被狗吃子夜疯】。不过现在神经科专家看了史料记载,认为慈禧是【神经衰弱】,属于丧尽天良害人害己。



白这个颜色


慈安太后的暴毙之谜,是清廷的又一桩谜案,由于慈安太后的去世太过突然,导致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再加上其去世之后慈禧获利最大,故而大量野史将慈安之死的矛头指向了慈禧。而根据史料记载的慈安发病症状推论,慈安很有可能死于心血管疾病,而且是发病极为迅速的脑中风或脑出血。

△慈安太后

慈禧害死慈安之说大多见于野史

根据《清碑类钞》的记载,对于慈安的暴毙,朝野上下完全没有准备,就连当时的军机大臣左宗棠听说之后,也不禁生疑的说道,“昨早对时,上边(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也就是说,昨天慈安太后还好好的,根本不像是生病的样子,如果是因疾病而死,怎么会这么快呢?

△左宗棠对慈安的突然去世也很疑惑

于是,朝野上下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产生了各种猜测,人们凭借着少之又少的“线索”,想象力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还原”出了各种版本的事件“真相”,而大多故事都将矛头指向了慈禧。而其中最为吃香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慈禧逼死了慈安,另一个则是慈禧毒死了慈安。

1、慈禧逼死慈安之说。这种说法记载于《清碑类钞》,按照其中所载,咸丰帝死后,慈安与慈禧共同执掌朝政,不过慈禧权力欲极重,而慈安却很少直接参与政事,并不与慈禧争权,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都是相安无事。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禧由于身患重病而卧床不起,不能管理政事,于是这段时期内朝政大事主要由慈安负责,这令慈禧大为不悦。病愈之后,为了重掌朝政,慈禧便“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对此异常气愤,但因木讷不能与之辩,愤恨之下,逐“吞鼻烟壶自尽”。

△慈安、慈禧两宫太后

2、慈禧毒死慈安之说。这种说法记载于《崇陵传信录》,按照其中所载,当年咸丰帝弥留之际, 由于深知慈禧权力欲望极重,于是给慈安留下一份遗诏,要其监视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知了慈禧,慈禧自然惧怕无比,于是谨小慎微,百般讨好慈安,最终导致慈安当着慈禧的面将这份遗诏烧毁,而阴险毒辣的慈禧虽然表面对慈安感激不尽,却实际上已经起了杀机,不久后便趁着向慈安进献点心的机会,将其毒死。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虽然各种版本对此事记载都极为详细,似乎如亲历者一般,然而这恰恰成为了最大的疑点,这种宫中秘闻外人是根本无法如此详细探知的,例如遗诏内容、烧毁遗诏、暗中下毒这种事情,外人如何知道如此详细?再加上这些多为民间传言或野史记载,可信度实在不敢恭维。

慈安很有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慈安不是被人所害死,而是真的死于疾病,那么无论是何种重病,总会事先有征兆才对,那么慈安有没有患病的征兆呢?答案是有的,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翁同龢

更难能可贵的是,《翁同龢日记》中记载了慈安太后的脉案、药方和病发情形,“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如此详细的记载,给我们分析其病因提供了极大便利。

现代医学专家从这段记载分析出,慈安的病情特点表现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此快速的病情发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慈安病症的临床表现则为“神识不清、牙紧”,“有遗尿情形”,可见已经产生了意识障碍、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慈安太后

根据病情特点和临床表现,医学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且应该是“脑中风”,这与《翁同龢日记》中记载的“类风痫甚重”相吻合。

而且,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是旧疾,之前便已经出现过两次病史:

第一次是在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慈安二十六岁时,“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此次犯病共计二十四天,而根据有类肝厥,不能言语”的表现,依据现代医学解释,应当属于中风前兆,不过病症较轻,加之慈安年轻,因此恢复较快。

△慈安太后曾有两次病史

第二次则是在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时慈安三十三岁,“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菔子”,这其中说的“厥逆”依然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发,不过由于及时治疗,因此没有造成后遗症。

从《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来看,慈安太后应当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而根据《述庵秘录》记载,慈安太后发病前一天“两颊微赤”,已经是高血压的表现,再加上病发突然且迅疾,最终诱发脑中风,甚至是脑出血而亡。


香茗史馆


关于慈安太后的死因,主要有“正常病死说”和“慈禧毒死说”两种说法。


我们看看“正常病死说”的分析过程。根据时任礼部尚书翁同稣的《翁同稣日记》记载,慈安发病当天因为感染了风寒,所以并未如往常一样代慈禧理政。

此外,《翁同稣日记》除了全程记载有慈安的病情进展和发病过程,还记载了慈安的两次病史,有关专家学者由此认定慈安是因为中风或脑溢血而死。

但事后慈禧的快速反应还是不免让人怀疑慈安“正常病死说”的合理性与真实性。

慈安死后,慈禧立即召集有关大臣进宫,商议后事安排事仪,并随后安排大臣瞻仰慈安遗容。时任礼部尚书翁同稣因为全程负责为慈安办丧,所以他是考究慈安真实死因的一个关键人物。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当时翁同稣的住宅到宫中的距离一般需要耗费两小时,而在这两小时中,慈禧完全有时间将死后的慈安及现场装扮得如正常死亡一样,何况依慈禧的心机,其前期肯定会将一切准备妥当。

另外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在饮食上也有诱发的可能,而慈禧一向以精通养生之道为名,故慈禧又多加了一层嫌疑。

杀人肯定离不开杀人动机,那么慈禧杀害慈安的动机何在? 首先“东陵事件”的发生,让慈禧与慈安开始产生不和。

依照祖制,光绪六年两宫太后一同拜谒咸丰帝陵,但在跪拜咸丰帝时,慈安和慈禧却因为跪拜次序的先后而发生了争执。慈安认为自己才是咸丰帝的正位皇后,慈禧只是贵妃而已,所以理应由自己先跪拜。

争强好胜的慈禧当然不服了,不过当时形势不比人强,所以虽然慈禧最后妥协了,但也憋了一口恶气。

其次,当时的慈禧非常忌惮慈安的权力。慈安除了拥有咸丰帝留下的“密诏”,还与当时的权臣恭亲王互为表里,是慈禧上位的最大障碍。



野心越来越大的慈禧要想除掉恭亲王,就避免不了得对慈安下手, 但以上对慈禧动机的分析也只是笔者的揣测之言,史料上也并无确切可考之处。

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慈安一向就不热衷于权力(死前慈安也只是暂代染病的慈禧理政),况且慈禧对慈安患有心脑血管病是知情的,所以她完全没有必要冒风险除掉慈安。

此外,前面笔者说到在《翁同稣日记》的记载中,慈安先前就有过两次中风的经历,所以在代替慈禧理政的压力和疲惫下,不排除慈安第三次中风甚至至死的可能性。

而且根据当时英国报馆格雷医生的分析,慈安病死的可能性更大。

综上,慈安正常病死的可能性更大,但仅仅根据史料分析,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是不足的。所以要想对慈安死因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或启发,最好的方法还是在开棺验尸后再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考究。


夏目历史君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光绪七年农历三月初十,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随着这位比慈禧还要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身亡,清廷也有原来的两宫并列垂帘听政变成了慈禧太后一人独裁。因此,朝野上下对于慈安的纯然离世也都议论纷纷,而他们议论的也并不是别人,就是慈禧太后。那么,人们为何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将慈安的死和慈禧联系起来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即东太后,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其地位和声誉要比慈禧要大得多。慈安姓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登基后与咸丰二年六月册封为皇后,时年十六岁。咸丰十年的时候,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带着皇后一干人人等以“木兰行猎”的理由,逃往热河避难。同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因为慈安没有儿子,所以便立慈禧的儿子载淳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此时的同治也才六岁。

咸丰帝临终前将大业交出去以后,便安然的走了。

载淳继位之后,母以子贵的慈禧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为慈禧,称为“慈禧太后”;而慈安,则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称为“慈安太后”。因为两人的住所不同,慈禧住在西路的“储秀宫”,因此被称为“西太后”,而慈安居住在东路的“钟粹宫”,所以被称为“东太后”。

同治、光绪两朝初年的时候,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先后两次垂帘听政。慈安为人比较老实,温文尔雅,但是遇事也果断,并且在众妃嫔中也从不争宠,因此很受咸丰帝的尊重。同治八年的时候,慈禧派自己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出去置办龙衣,但是安德海也并非就老老实实的就照办了,他沿途收刮民财,激起了民愤,最后山东巡抚丁宝桢将此事报于宫中,慈安联合同治帝秘密让丁宝桢将安德海处死。

最后慈禧得知这件事,已经是好几天之后了,但是她也没敢说什么,毕竟是安德海的错。不过,在她心里已经对慈禧埋下了深深的仇恨。

表面上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执掌国家最该权力。可到了1881年农历3月的时候,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同年9月入葬清东陵地宫,对于慈安太后的突然死亡,流传着种种的猜测和传说,这也成为了二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大疑案。

那么,慈安太后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笔者总结下来一共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正常病死说

这种说法是清朝官方的记载。在朱寿民的《光绪朝东华录》中记载有慈安的遗诏,说她:

“在1881年农历三月初九偶然微寒,初十日病逝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但是因事发突然,所以自然使得人们大为怀疑。根据《清碑类钞》记载:

“在慈安初感身体不适时,御医神速辰为她诊脉,认为微疾不须服药。”

可令神速辰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就听说“东后上宾”,不由得大为诧异。他也自然不相信东太后是死于疾病。即便是当时的军机大臣左宗棠也不相信。因为在听到这个消息是,他说道:

“昨早朝时,慈安太后还清明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若至若是之速耶!”

所以总结下来,自然病死说似乎不太可靠。

第二种:被迫自杀说

这种说法也似乎要靠谱一些,因为慈安和慈禧本就交恶,所以被慈禧逼自杀也没有什么不可能!这在《清碑类钞》中也有着相应的记载:

“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重,慈安却怠少闻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视事,慈安有一段时间独揽朝政,致使慈禧太后极为不悦,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以致慈安气愤异常,又木讷不能争辩,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这样看来,慈安的死是被慈禧所逼的。

第三:慈禧进药毒死说

慈禧进药毒死慈禧的原因,是因为有一次慈安撞见慈禧和别人私通,慈禧感到很羞愧也十分恼怒。但后来还是被慈禧给糊弄过去了,慈安也没有再计较什么。但是在慈禧心中,这件事已经深深扎根了,她对慈安的恨一直没有减少。于是趁着慈安生病,便故意进药将其毒死。

以上便是慈安突然离世的三个原因,但是综合下来,还是慈禧的嫌疑最大。那么,是不是慈禧就是罪魁祸首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根据《翁同龢日记》和《述庵秘录》中的记载中我们发现:

慈安两颊微赤,虽然自己无感觉上的大碍,但从这一面看来,此时的她已经是肝阳上亢,可能血压已经很高,直接诱发脑中风甚至是脑出血,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对于掌握现代医学的专家们来说也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况是100年前的医学条件呢?

所以,总结下来,较为接近事实的结论是:慈安太后死于脑血管疾病。

你们觉得呢?

资料参考:《慈禧太后秘史》、《清碑类钞》、《翁同龢日记》、《清史稿》、《述庵秘录》;


方圆文史


很大可能是慈禧害死的,为的就是独揽大权,扫清障碍。

慈安和慈禧虽然同名为太后,但是慈安是正宫,属于第一太后,慈禧只是一个第二太后。虽然慈安清心寡欲,不怎么掺和政事,但是她的声音在当时是要比慈禧大的,朝中大臣更愿意听从慈安的话。所以慈安的存在对慈禧的夺权是一种威胁。



关于慈安死亡的猜测,有下面几种:一是慈安吃了慈禧的糕饼后,中毒而死;一是慈禧给慈安的汤中下了药,导致慈安暴毙。这是现在主流的说法,就是慈禧害死说,不过慈禧连自己儿子都能毒死,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还有一种说法,慈安是中风而死,主要依据是《翁同龢日记》,里面记载的慈安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可以从中了解慈安发病过程,这个根据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很大可能是脑血管疾病急发所致。



但是根据慈禧的为人来看,小编还是更倾向于慈禧害死说。


历史伶俜者


慈安太后的死,死得突然,导致了各种野史秘闻都把矛头指向慈禧太后。

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七年三月辛未(1881年三月初九),慈安太后不豫,壬申(初十日),崩与钟粹宫。

野史秘闻

传说咸丰帝临死之时,留下了一道手谕给慈安太后,写着“如果慈禧跋扈,就用赐谕诸之”。后面心地善良的慈安把手谕拿给了慈禧看,并当着她的面把手谕烧了。

数日之后,慈禧请慈安到长春宫,并用点心招待,结果慈安吃了点心之后,腹痛恶心,当晚即在钟粹宫暴毙。也有说法是慈安被慈禧欺辱,一气之下,“吞鼻烟壶而死”。

但这些就如民间传说一样,不可全信,毕竟深宫秘闻,平常人如何得知?而且还能惟妙惟肖地把当事人的表情、语言全部记录下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正史记载

现在研究慈安太后死因的人员,多半是从光绪帝师翁同龢的日记中研究的。里面写道:“云神识不清、牙紧。有遗尿情形”等等。

现代研究人员咨询了一些中医专家之后,从“牙紧,遗尿”两方面,初步估计慈安太后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是倾向于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当然啦!翁同龢的日记也未必就是正确,毕竟他也不是医生,不能只看一眼就全部描述出来。特别是翁同龢也记载过同治皇帝的病情,但却有点自相矛盾。

据翁同龢日记所记,同治皇帝有“发疹、治疹、气色皆盛”等疑似天花的病情,可同样出自于他的日记里,也有“脉息无力、流脓、流腥水、色白气腥”等接近梅毒的说法。导致同治皇帝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都无法说清。

值得注意的是,翁同龢日记还有一句“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也就是说他自己也不敢肯定。至于同治和慈安究竟因何而死,大概也是一个难解之谜了。



狐史首丘


深夜暴亡的病一般都是心脑血管的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