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 實拍文物,清晰呈現,讓美流傳,乾貨分享!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以國力雄厚、文明昌盛、經濟發達、對外開放著稱,吸引了大批來自不同國度、不同地區的使節、商人、僧侶、藝術家和留學生等,史料上統稱其為“胡人”。

他們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匯聚長安、洛陽等繁華的國際大城市,從事政治、貿易、文化、藝術、宗教等活動。當時僅長安一地就生活著十萬以上的胡人,大量胡人的湧入,帶來了很多新奇的物品、別樣的技術和異域的文化藝術,大唐通過不斷吸收、融合,極大豐富了自身的內涵。

作為隨葬品的胡人俑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大量出現,生動地再現了外國人來華的盛況。這些胡人俑在題材和種類上豐富多樣,主要有武官武士俑、文官俑、女侍俑、胡商俑、百戲樂舞俑、騎馬俑、牽駝牽馬俑等,展示出胡人在唐朝的多彩生活以及他們在唐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武官、武士俑

生活在唐朝的胡人大多來自中亞、西域等地的遊牧民族,他們精於騎射、戰鬥力強悍,性格直爽,為唐皇所喜,故而很多人加入唐軍,甚至出任大唐朝廷中的武職。比如我們熟知的尉遲敬德、哥舒翰、李光弼、安祿山等。

2002年西安市南郊唐墓出土的一尊三彩釉陶武官俑,現藏西安博物院。他頭戴鶡(hé)冠,留絡腮鬍須、高顴骨、深眼窩,手持笏板,正是胡人武官的形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三彩釉陶武官俑·四庫全叔拍攝

所謂鶡冠,也稱“大冠”,最早是以鶡羽為飾的武士之冠,取其勇猛之意。據說始於戰國趙武靈王、漢代的五官中郎將、羽林左右堅等均戴此冠,魏晉沿襲,直至唐代,只是形制有所改變。唐代鶡冠的正面飾有一隻雄健欲斗的鶡雞形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三彩釉陶武官俑·四庫全叔拍攝

昭陵博物館藏的這件唐代彩繪陶武士俑,出土於陝西省禮泉縣王君愕墓。墓主王君愕是河北邯鄲人,隋末天下大亂,曾追隨王君廓,唐高祖入關中時歸順了大唐,累遷至左武衛將軍,貞觀十九年隨唐太宗徵遼東而陣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武士俑·四庫全叔拍攝

他墓中這件武士俑滿臉絡腮鬍,鼻頭碩大,頭戴螺頂兜鍪,身穿明光鎧,下著褲,左臂屈肘手扶盾排上端,為初唐時期典型的胡人武士形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武士俑·四庫全叔拍攝

這件唐代彩繪陶武士俑在1985年出土於陝西省咸陽順陵竇誕墓,平時很難看到,因為收藏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武士俑·四庫全叔拍

他濃眉深目,絡腮鬍須,頭戴黑色螺頂兜鍪,有護耳,外著貼金明光鎧,腰繫黑帶,內穿紅色長袍,中為戰袍,一幅胡人武士模樣。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武士俑·四庫全叔拍

竇誕的家世很顯赫,他祖父是隋朝上柱國、右武候大將軍竇榮定,祖母是隋文帝的姐姐萬安公主。父親竇抗為上柱國、幽州刺史、左武候大將軍。他本人更是唐高祖李淵的二女婿,拜駙馬都尉。貞觀初年,任右領軍大將軍、莘國公、宗正卿。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武士俑·四庫全叔拍

文官俑

在大唐的朝廷裡,也時常可以看到外籍官員的身影,比如著名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唐玄宗時歷任門下省左補闕、衛尉少卿、秘書監兼衛尉卿。其他如日本人藤原清和官拜秘書監;新羅人金思蘭官拜太僕員外卿;波斯人李元諒德宗時官拜華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大食人李彥升宣宗時一舉中第,受翰林學士等等。

2001年甘肅省慶城縣趙子溝村穆泰墓出土的唐代開元十八年彩繪陶文吏俑,現藏慶城縣博物館。這件俑很有看點,他頭戴小方冠,一雙濃眉,二目圓睜,鼻樑挺直,大耳下垂,連鬢絡腮鬍須濃密捲翹。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文吏俑·四庫全叔拍

最奇特的是他雙肩高聳,脖子微縮,顯得神色十分絞黠,雙手捧於鼓腹之上,身穿對襟長袍,腰繫黑帶,足蹬如意履,生動地展現了一位在唐代擔任文官的胡人形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文吏俑·四庫全叔拍

女侍俑

據不完全統計,隋唐墓葬出土的胡俑約700件,而女胡俑不到20件(不到3%)。如此大的懸殊,也許和胡女的地位比較低下有關。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有一件唐代三彩釉陶胡女俑,1960年出土於陝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這件女俑頭梳雙垂髻,修眉深目,高鼻豐頤,身穿袒胸窄袖衫,披一件藍色帔帛,下穿赭色曳地長裙,雙手環握於腹前,從容貌和姿態上看很可能是西域進貢來的侍女形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三彩釉陶胡女俑·四庫全叔攝影

胡商俑

往來於絲路沿線的胡商,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繁榮和貿易交流。他們在唐朝的活動範圍很大,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等都市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1952年河南洛陽出土的這件唐代彩繪陶胡商俑,深目高鼻,絡腮鬍須,戴尖頂折簷帽,身穿翻領右衽短袍,腰中繫帶,足長筒靴,肩背絲卷,左手提一單把波斯式壺,應為西亞商人的形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胡商俑·四庫全叔攝影

百戲樂舞俑

“百戲”是中國古代雜技樂舞戲曲等表演藝術的總稱,起源很早,但直到漢代才發展成熟,形成第一個高峰;到了唐代,隨著容納範圍的不斷擴大,尤其是胡舞、胡樂的傳入,極大的豐富了百戲的內容,湧現出了很多新的表演藝術形式,從而形成了第二個高潮。

1960年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M336出土的唐代彩繪陶黑人百戲俑,是一件非常有名的文物,現藏新疆博物館。該俑為黑人形象,黑人在當時又稱作崑崙奴。唐人史籍筆記中的黑人泛指捲髮黑膚,被販賣或進貢入唐,從事馬伕、奴僕、藝人之類低賤工作的外國人。崑崙奴多在樂舞戲弄中出現,這件黑人俑應是手持棍子進行舞蹈的崑崙奴。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黑人百戲俑·四庫全叔 拍攝

唐代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袒腹胡人俑,出土於穆泰墓,現藏慶城縣博物館藏。這件胡人俑袒胸露乳,縮頸聳肩,身著淺褐色團領窄袖開襟長袍,下穿窄褲,腳穿烏皮翹頭靴。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袒腹胡人俑·四庫全叔 拍攝

他雙眉濃重,兩眼圓睜,鼻尖向上翹起,絡腮鬍須上卷,正在露齒而笑,表情非常的生動。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袒腹胡人俑·四庫全叔 拍攝

尤其是他兩臂屈肘反置於身後,配合他的表情來看,似在迷惑他人,應該是正在做“手彩類”的魔術表演。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袒腹胡人俑·四庫全叔 拍攝

1960年陝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這件唐代三彩釉陶袒腹胡人俑,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該俑頭髮中分,髮辮於腦後,深目高鼻,身穿綠色及膝翻毛皮袍,袒胸露腹,下穿綠色窄腿褲,腳蹬赭色尖頭靴。從造型、姿勢看,該俑可能是變幻魔術的西域幻人形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三彩釉陶袒腹胡人·四庫全叔 拍

現藏甘肅省山丹縣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的這件唐代鎏金胡騰舞俑,頭戴卷簷尖頂帽,身後背一個酒葫蘆,雙臂伸展,長袖翻飛,裙角輕揚,一足立於半球形覆蓮託上,另一足斜向踢出,當是唐詩中描繪的胡騰舞者。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鎏金胡騰舞俑·四庫全叔 拍

寧夏博物館收藏有唐代胡騰舞石刻墓門,出土於寧夏鹽池縣蘇步井鄉窨子梁,兩門扇正面各減地淺浮雕一男性胡騰舞伎。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胡騰舞石刻墓門·四庫全叔 攝影

兩人均為胡人,手持長巾,揮旋對舞。胡騰舞出自石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舞者以男子為主,舞蹈以跳躍和急促多變的騰踏舞步為主,在唐代屬於有名的“健舞”。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胡騰舞石刻墓門·四庫全叔 攝影

胡騰舞者演出前“帳前跪作本音語”,即用粟特語演唱,保留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以這樣的胡騰舞形象雕刻於墓門上,說明胡騰舞已成為當時家樂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胡騰舞石刻墓門俑·四庫全叔 攝影

騎馬俑

《新唐書》說“馬者,國之武備”,可見唐王朝對於馬匹的重視!生活在大唐的胡人多是來自於遊牧民族,因此,非常善於養馬。威武的胡人和矯健的胡馬是唐代詩歌、繪畫、雕塑等各種藝術形式中常見的題材,反映了長安和洛陽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開放與繁榮。

1960年陝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唐代彩繪陶胡人俑騎馬,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胡人俑頭戴胡氈帽,作騎馬挽韁狀,身後有一物似行李捲,好像準備出行。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胡人俑騎馬·四庫全叔 攝影

同墓所出另一件唐代彩繪陶胡人騎馬俑,與“深目多鬚髯”的突厥人和回紇人的特徵相近,表現得很可能是永泰公主的異族僕從形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胡人俑騎馬·四 庫 全 叔 拍 攝

只見他濃眉圓目,絡腮鬍須,上身赤裸,肌肉發達,坐騎膘肥體壯,一看就是來自西域的寶馬良駒。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胡人俑騎馬·四 庫 全 叔 拍 攝

唐代狩獵俑多出土於貴族墓中,以胡人形象為主,主要通過鷹、豹、犬等助獵動物及射獵姿勢來表現狩獵情景,如唐代中宗神龍二年的這件三彩釉陶胡人騎馬狩獵俑。它出土於1972年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墓,現藏乾陵博物館。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三彩釉陶胡人騎馬狩獵俑·四 庫 全 叔 拍 攝

該俑身後立一隻似猞猁的助獵動物,應是隨從大唐貴族狩獵的獵師。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三彩釉陶胡人騎馬狩獵俑·四 庫 全 叔 拍 攝

1988年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政府招待所唐墓出土了一組唐代彩繪陶騎馬樂俑,這些樂俑姿態各異,手持的樂器可以辨知的有排簫、豎笛、橫笛、篳篥,接近於鼓吹樂中的大橫吹樂器。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騎馬樂俑·四 庫 全 叔 拍

這件騎馬鼓吹俑,一手放於嘴邊半握拳,另一手張開向上斜伸,但是樂器已經無存,據推測應為吹角俑。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騎馬樂俑·四 庫 全 叔 拍

這些俑均頭戴風帽,身穿紅色窄袖長袍,腳下蹬靴。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騎馬樂俑·四 庫 全 叔 拍

唐代鼓吹多數是騎在馬上的騎吹,這種演奏方式是受到北方少數民族鼓吹的影響。而那嘹亮的樂聲,是對唐代奮發向上精神的謳歌,也是鼓吹音樂發展的真實反映。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騎馬樂俑·四 庫 全 叔 拍

牽馬牽駝俑

唐墓中出土了大量胡人形象的牽馬、牽駝俑,說明唐代寓居長安和洛陽等城市的胡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飼養駝、馬為主要職業。

陝西省咸陽市底張灣出土的唐代彩繪陶胡人俑,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該俑為牽馬或牽駝胡人形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陶胡人俑·四 庫 全 叔 拍

西安博物院藏唐代三彩釉陶胡人俑,頭髮梳至兩側耳上部成髻,身著翻領緊袖胡服,腰繫帶,足蹬靴,雙手握拳,作拉持韁繩狀,一幅充滿活力的胡人形象。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三彩釉陶胡人俑·四 庫 全 叔 攝 影

慶城縣博物館藏唐代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胡人俑,2001年出土於甘肅省慶城縣趙子溝村穆泰墓。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胡人俑·四 庫 全 叔 攝 影

陶俑頭戴尖帽,帽簷上卷,並飾彩繪。左眼圓睜,右眼緊閉,頭向右歪。身穿橘黃色圓領窄袖開襟長袍,交口處飾紅白色團花紋帶。腰繫黑帶,足蹬翹頭黑靴。他左臂屈肘握拳,右手前伸握拳,好似正在牽馬或牽駱駝,整個陶俑彩繪保存相當玩好。也有觀點認為該陶俑是參軍戲俑。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胡人俑·四 庫 全 叔 攝 影

同墓所出的這件彩繪陶胡人俑,面部和身上的皮膚黝,額頭扎一條橘黃色的帶子,高眉深目,鼻樑挺直,顴骨高聳。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胡人俑·四庫全叔拍攝

雙臂屈肘高舉,手握虛拳,斜腰擰胯,好似奮力執韁繩狀。也有觀點認為該陶俑是舞俑。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胡人俑·四庫全叔拍攝

他身穿圓領緊袖長袍,腰繫黑帶,下身穿緊身豹皮褲,足蹬黑皮靴,丁字步立姿。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胡人俑·四庫全叔拍攝

這件同墓所出的彩繪陶胡人俑,頭戴黑色幞頭,雙眼皮大眼睛,顴骨高聳,下頜突出,墨筆繪出濃密而彎曲的鬍鬚,頭望向右方。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胡人俑·四庫全叔拍攝

身著翻領赭石色翻領胡服,對襟上有紅、白、綠彩描繪的團花紋。雙臂屈肘,在胸前握拳,好似牽馬狀。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胡人俑·四庫全叔拍攝

他腰繫軟帶,袍角飄卷,似有微風吹過,極具動感,足蹬長筒黑靴。左腿直立,右腳略向外撇。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開元十八年彩繪陶胡人俑·四庫全叔拍攝

洛陽市博物館藏唐代三彩釉陶束髮胡人俑,1981年河南省洛陽市龍門東山安菩墓。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三彩釉陶束髮胡人俑·四庫全叔拍

俑為胡人青年形象,雙手握拳作牽拉韁繩狀,表現得應是牽馬或牽駝的胡人。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三彩釉陶束髮胡人俑·四庫全叔拍

新疆博物館藏這件唐代彩繪木胡人牽駝俑,1973年出土於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張雄夫婦墓出土。俑是比較典型的西域胡人形象,小臂彎曲向前,雙拳緊握,作握持韁繩狀。不過,這雙眼睛,怎麼看怎麼好像是對眼兒。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木胡人牽駝俑·四庫全叔拍

吐魯番地區有以木俑隨葬的舊俗,受中原以陶俑隨葬習俗的影響,至唐西州時期,陶俑已取代木俑成為隨葬俑的主流。

從陶俑看那些生活在大唐長安和洛陽的外國人,憑什麼長期紮根中國

彩繪木胡人牽駝俑·四庫全叔拍

參考文獻:

1、《甘肅慶城唐代遊擊將軍穆泰墓》

2、《幾例唐代奏樂俑考辨》

3、《騎者的風神——從出土文物看唐代的騎馬風》

4、《陝西唐墓出土的胡人俑》

5、《試論唐代的騎馬俑——從一件唐代彩繪勾首馬談起》

6、《考古資料所見的唐代胡人女性》

7、《神韻與輝煌·陶俑卷》

8、《洛陽陶俑》

9、展覽說明

注: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