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與張飛遇害,這四個人是罪魁禍首,下場卻與小說完全不同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發生在夷陵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關興、潘璋、馬忠和張苞。原文如下:


關羽與張飛遇害,這四個人是罪魁禍首,下場卻與小說完全不同


且說關興行無數里,忽聽得人言馬嘶,一彪軍來到;為首一將,乃潘璋部將馬忠也。忠見興殺了主將潘璋,將首級擐於馬項之下,青龍刀又被興得了,勃然大怒,縱馬來取關興。興見馬忠是害父仇人,氣衝牛斗,舉青龍刀望忠便砍。忠部下三百軍併力上前,一聲喊起,將關興圍在垓心。興力孤勢危。忽見西北上一彪軍殺來,乃是張苞。馬忠見救兵到來,慌忙引軍自退。關興、張苞一處趕來。趕不數里,前面糜芳、傅士仁引兵來尋馬忠。兩軍相合,混戰一處。苞、興二人兵少,慌忙撤退,回至猇亭,來見先主,獻上首級,具言此事。先主驚異,賞犒三軍。


關羽與張飛遇害,這四個人是罪魁禍首,下場卻與小說完全不同


卻說馬忠回見韓當、周泰,收聚敗軍,各分頭守把。軍士中傷者不計其數……(麋芳)遂與傅士仁商議曰:“軍心變動,我二人性命難保。今蜀主所恨者馬忠耳;何不殺了他,將首級去獻蜀主,告稱:我等不得已而降吳,今知御駕前來,特地詣營請罪。”……二人計較已定,先備了馬。三更時分,入帳刺殺馬忠,將首級割了,二人帶數十騎,徑投猇亭而來。


關羽與張飛遇害,這四個人是罪魁禍首,下場卻與小說完全不同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興和張苞在陣前與東吳大軍交鋒,關興因追趕殺父仇人潘璋心切,在山中迷路,但卻意外發現了潘璋並將其殺死。關平在此後返回軍營的途中,又遇見到潘璋的部將馬忠,被馬忠團團圍困。幸好張苞及時趕到,救出了關興。當得到東吳大軍在前線兵敗的消息及手下士卒的抱怨後,麋芳和傅士仁非常驚慌。二人便殺死了馬忠,帶著他的首級來到劉備軍營,企圖以此獲得劉備的原諒。但劉備見到二人後勃然大怒,將二人處死。


關羽與張飛遇害,這四個人是罪魁禍首,下場卻與小說完全不同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不計其數”, 意為沒辦法計算數目,形容極多。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雜識別集下•襄陽始末》中的“火炮、藥箭射死北兵及墜水者,不計其數。”


關羽與張飛遇害,這四個人是罪魁禍首,下場卻與小說完全不同


小說中描述的此次關興除掉潘璋及麋芳殺死馬忠的故事情節,並非歷史的真實。首先,關興和張苞二人雖然是小說中蜀漢中期的重要將領,無論在夷陵之戰還是後來的諸葛亮北伐期間都有過突出表現,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這兩人既沒有上過戰場,也沒有過任何的表現。他們的故事都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


關羽與張飛遇害,這四個人是罪魁禍首,下場卻與小說完全不同


據《三國志•關羽傳》載:“(關羽)追諡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而《三國志•張飛傳》則稱:“(張飛)追諡飛曰桓侯。長子苞,早夭。”從這兩段記載來看,歷史上的關興是在蜀漢朝廷供職,不僅沒有多少表現,而且不久並因病去世。張苞的生平更簡單,早年病逝,也根本沒有表現的機會。


關羽與張飛遇害,這四個人是罪魁禍首,下場卻與小說完全不同


排除了關興和張苞參加夷陵之戰的可能後,再來談談小說中喪命的潘璋、馬忠、糜芳和傅士仁。首先來說說潘璋和馬忠。據《三國志•潘璋傳》載,潘璋的確是關羽之死的罪魁禍首之一。此後,他還參加了夷陵之戰。但他並未在此戰中被殺,而是一直活到了夷陵之戰結束後的東吳嘉禾三年,也就是公元234年。這一年也是諸葛亮病逝的那一年。


關羽與張飛遇害,這四個人是罪魁禍首,下場卻與小說完全不同


至於說到馬忠的結局,在史料中並沒有介紹。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確參與了夷陵之戰。據《三國志•吳主傳》載:“十二月,(潘)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從這段記載來看,既然馬忠是潘璋軍中的司馬,而潘璋參加了夷陵之戰,自然馬忠也就不會例外。至於小說中提到的馬忠被麋芳和傅士仁所殺之事,也並非是歷史的真實,而是小說作者的虛構。據《三國志•吳主傳》載:“六月,權令將軍賀齊督麋芳、劉邵等襲蘄春,邵等生虜宗。”這場仗發生在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也就是夷陵之戰的後一年。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如小說所言被劉備所殺。既然如此,他也就不可能殺死馬忠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