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護理團隊踐行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

協和護理團隊踐行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

絨癌細胞

這個像荔枝一樣的圖片,是絨癌細胞。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絨癌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婦科惡性腫瘤。在宋鴻釗院士團隊的努力下,絨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攻克的癌症,化療是絨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宋老明確指出,絨癌靜脈化療應嚴格掌握輸液速度和時間,甚至連瓶底和輸液管中的藥液也不能浪費,確保劑量準確。在那個年代,他就高瞻遠矚地指出:“規範的靜脈治療技術是保證療效的關鍵。”

2011年,由北京協和醫院牽頭、聯合11家單位,共同制定了中國第一個護理行業標準《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被譽為業內金標準。

前沿的理念、先進的設備、優秀的隊伍,是協和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最早的靜脈治療專科在協和建立,最早的專職靜脈治療專科護士在協和誕生,首批專科護士臨床教學基地在協和成立。協和的靜脈治療綜合管理水平國內領先,國際一流。

護理部提出“一三五計劃”,保證行標“安全落地”。即一項標準統領全院,通過宣傳貫徹、臨床實施、質控反饋三個步驟,從而實現靜脈治療全員化、標準化、規範化、常態化、專業化五個目標。

協和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在國內率先建立由專科護士、放射科、超聲醫學科、藥劑科、血管外科等組成的以患者為中心、以護士為主導的多學科團隊協作模式,成立了風險篩查、操作、監管、科研四個亞組。

風險篩查組依據行業標準,建立“五評估”方法,為患者選擇最佳治療方案,2016年實現鋼針“零”容忍。

操作組依據行業標準,製作口袋書,拍攝視頻,加強宣傳培訓,確保全院護士操作標準化。創新性提出外周靜脈留置針“四合一”改良固定策略以及PICC八大技術革新。一位腫瘤患者因化療植入輸液港,依據行業標準,在輸液前需要抽回血。但護士發現患者輸液港雖然通暢,但無法抽出回血。責任護士在充分評估、排查基礎上,立即聯繫介入放射科、專科護士、主管醫生等進行多科會診。胸片定位結果顯示:輸液港出現罕見移位。醫生由衷地說:“多虧沒有草率輸液,否則化療藥物一旦外滲,後果不堪設想!”

協和護理團隊踐行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

監管組制定質量監測指標,建立併發症數據庫,依託信息平臺上報機制,可對患者做到實時、動態、持續監測。

科研組以臨床問題為導向,不斷循證實踐,給患者提供更加精準專業的護理服務。例如,對於重症患者,需要依靠藥物維持血壓,注射泵針的更換往往存在時間差,引起血壓的急劇波動。協和護理團隊通過集束化護理策略,採用雙泵更換、雙泵延遲、並聯三通的方法,使換泵過程無縫銜接,攻堅了“更換注射泵針引起血壓波動”這一世界性難題,保障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建立質控體系,運用PDCA管理方法,創新性提出普遍監控與哨點監控相結合的方法,全方位覆蓋靜脈治療各個環節。

行標在協和紮根落地,極大地降低了藥物外滲、靜脈炎等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數據顯示,重症醫學科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髮生率連續9年遠低於國際水平。3年來,協和發表相關SCI論文12篇,核心期刊論文40餘篇,獲得科研項目8項、專利10餘項,收穫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院級護理成果獎和科技創新獎。

幾年來,協和靜脈治療專科護士隊伍日益壯大。協和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培訓班,培養學員超千餘人。護理人員走出醫院,走進社區,深入最基層,為社區護士、患者家屬進行培訓,讓那些長期需要靜脈支持的患者足不出戶,也能享受到同樣標準的靜脈治療。協和護理人響應國家號召,赴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進行“造血式”幫扶。幫助西藏建立第一個靜脈治療專科基地,實現靜脈治療專科護士“零”的突破,讓行業標準輻射到世界屋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執行行標過程中,我們通過調查摸底,確定培訓關鍵點。嚴格掌握專科護士准入制度。科學質控,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把細節做到極致。此外通過科研循證,推動護理創新發展。協和靜脈治療,在一代又一代護理人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1984年,刑警宋強因公負傷,子彈從腹腔射進、骨盆穿出,造成腸道19處穿孔及斷裂,在多發腸瘻及感染的情況下,被緊急送至協和治療,長達370天的靜脈營養支持,輸入營養液共計1.5噸,從而為9次手術贏得了時機。身高一米八的他在病重時,體重只有48.5公斤,出院時已恢復到69公斤。宋強說:“當時家人以為我最多活不過兩個月,沒想到一年半後我自己走出了醫院,並且重返工作崗位,這些日子對我來說都是撿來的。”

協和護理團隊踐行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

宋強(左二)回到北京協和醫院,與25年前的醫護人員合影

行標制定的初心,就是要紮根臨床,造福患者。從行標頒佈至今已經五年了,協和不曾有絲毫懈怠。從頭皮針、外周靜脈導管到中心靜脈導管、輸液港,靜脈治療技術不斷創新,不斷改變;不變的是協和護理人對行標一絲不苟的執行,對患者綿綿不絕、永恆不變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