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肺癌靶向治疗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全球范围内,肺癌不仅是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疾病,而且是死亡率最高的肿瘤疾病,放疗和化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化疗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杀灭患者体内的异常生长细胞,而放疗主要是利用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而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发现,虽然上述两种治疗措施的效果突出,但对鳞癌和腺癌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却较差,为此临床中对肺癌进行治疗时,多采用放疗和化疗联合的方式。然而放疗和化疗不仅会对肿瘤细胞具有杀灭作用,而且对人体健康细胞具有杀害作用。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了治疗癌症的研究热点,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主要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通过定位药物在靶点上进行作用,从而达到相关疾病的治疗作用,如在肺癌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靶向定位肺癌治疗药物作用靶点,促使药物和肿瘤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其中所指的靶点不仅可以是蛋白峰值,而且可以是基因片段,最终达到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防止对机体正常细胞产生损伤。

2.靶点与药物

2.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一旦与表皮生长因子结合可启动细胞核内的有关基因,从而促进细胞分裂增殖。而作为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物质,生长素在肝脏中被转化成生长因子。

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当作靶点的药物主要有: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中的部分磷酸化酶位点,继而使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磷酸化酶活化起到了有效的阻断作用。②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能够结合HER系列细胞外区,能够促使相关细胞活性丧失,继而可阻断其活性。③人工合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此类药物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设计,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但该药物至今仍处于研发阶段。

2.2 吉非替尼

吉非替尼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对酪氨酸激酶具有抑制作用,应用人群主要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或放化疗后效果不理想的癌症患者,且效果显著,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继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凋亡。通过将该药物应用到实验小白鼠中发现,吉非替尼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得抑制作用,而且可加强化疗和放疗的治疗效果。而通过临床应用也发现,将吉非替尼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效果也较为显著,控制性较强,对肿瘤细胞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吉非替尼作用机制为:①吉非替尼能够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竞争催化区域三磷酸核苷酸,对信号传导具有阻断作用;②吉非替尼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蛋白激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继而导致了肿瘤细胞的死亡;③吉非替尼可对肿瘤血管形成产生抑制作用,吉非替尼初期主要应用于晚期癌症患者;在我国,吉非替尼多被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及局部晚期癌症患者,使用剂量控制在每天1片。目前吉非替尼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然有待深入研究,该药物在青少年患者中的应用较少。此外,因为吉非替尼不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若不是在必要情况下,通常均不需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吉非替尼的毒副作用较为明显,包括皮肤干燥、痤疮、瘙痒以及皮疹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腹泻和呕吐,但其毒副作用具有可逆性。

2.3 埃罗替尼

埃罗替尼属于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一种,主要作用机制是结合肿瘤细胞磷酸化酶位点,继而降低磷酸化酶活性,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死亡,且对患者正常细胞产生的影响较小。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埃罗替尼能够显著提升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因为埃罗替尼具备毒副作用小,药物对机体正常细胞所产生的影响也较小。

2.4 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不仅能够结合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而且可结合正常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且结合过程具有特异性。西妥昔单抗具备抑制酪氨酸激酶活化的作用,且可有效降低酪氨酸激酶活性,并可阻断细胞间信号的传导,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使肿瘤细胞凋亡。皮肤瘙痒、红疹、斑疹、疲乏、恶心、呕吐、发热、便秘等是西妥昔单抗常见的毒副作用,多数患者可以耐受,但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白细胞计数下降等状况时,需停药处理。

2.5 贝伐单抗

贝伐单抗和血管内皮抑制素主要是将肿瘤血管为靶点。贝伐单抗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有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活性的作用,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高血压、低蛋白血症是贝伐单抗主要毒副作用。另外,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治疗效果显著,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肺癌靶向治疗的方法可分为单一靶点治疗与多靶点治疗两种。多靶点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以及较少的毒副作用,如今已经逐渐成为靶向治疗的重点研究内容。临床中,多靶点治疗药物的种类繁多,且各具有优点和缺点,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毒副作用较少。

4.小结

在肺癌患者的治疗中,靶向治疗属于一种新型方法,由于其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得到了患者和医生的认可,但肺癌靶向治疗的毒副作用却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对肺癌靶向治疗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解,从而提升治疗药物的靶向定位能力。

来源:中国处方药 第 17 卷 第 3 期

肿瘤医学论坛综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