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傳奇一生,對大清有巨大貢獻,為何死後三十多年才被下葬?

小潔


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是孝端文皇后(哲哲福晉)的侄女。1625年,年僅13歲的她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皇太極稱帝后,受封為永福宮莊妃,與皇太極育有3女1子,其中兒子福臨在皇太極駕崩後,被擁立為繼承人,即順治帝。

孝莊太后傳奇的一生

孝莊太后是作為她姑姑哲哲福晉的代孕替補,嫁給皇太極的,簡單說就是幫助哲哲福晉固寵,生下有蒙古科爾沁血統的皇子。皇太極稱帝后,孝莊被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孝莊生下了皇太極第九子福臨。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駕崩,未留下遺詔,未定繼承人人選,政權一度陷入混亂,皇太極長子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雙方勢均力敵,互不相讓,都對帝位虎視眈眈。最終在各方協調之下決定,將時為莊妃的孝莊所生福臨立為繼承人。有一說法是孝莊太后曾為此去籠絡和說服多爾袞,據《東華錄》記載,豪格方不同意多爾袞繼承皇位,鬥爭的結局結果是由福臨嗣位,表面支持和擁戴者是代善,幕後策劃者則是孝莊,這一說法或者成立,畢竟福臨對比年紀相仿的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並沒有絕對優勢。可見孝莊的手段之高明。

初期政權的穩定與孝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福臨繼位時年僅6歲,朝廷大權大部分還掌握在已為攝政王的多爾袞手裡,尤其是清朝入關後。作為母親的孝莊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很好的籠絡住多爾袞,福臨這個位置勢必會做的不安穩,因此在福臨沒有成長起來之前,孝莊必須幫助兒子籠絡住權力和帝位,那麼與多爾袞的周旋就十分靈活智慧的手腕。在清初的三大疑案中,“太后下嫁”就是其中之一,說是孝莊為了籠絡多爾袞,保住兒子的帝位,不惜下嫁多爾袞,若真有其事,那麼足見其政治手腕之高明。


盡心輔佐兩代幼主 成就大業

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駕崩,其三子玄燁即位,時8歲。而此時已尊為太皇太后的孝莊,是最有條件垂簾聽政,然而她並沒有這麼做,只願盡心輔佐幼主,不願公開聽政。她不但要教會康熙帝如何才能處理好皇帝與臣子之間的關係,甚至還要幫著年幼的康熙皇帝掌控當時混亂不堪的局面。即位初期,擒鰲拜、平三藩等重要舉措,都有孝莊在背後強有力的支持,為康熙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為何死後三十多年才下葬?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病危,臨終之前留下遺囑,令康熙帝十分為難。臨終之前,孝莊囑咐康熙:“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意思就是你爺爺皇太極死了很久了,不要為了將我與他合葬而驚擾他,也不要為了埋我勞民傷財,我心裡念著掛念著你們父子倆,就把我葬在離你父親的陵墓近些的地方。

這就給康熙弄了個難題了。按照規矩,孝莊作為順治帝的生母,理應與皇太極合葬在昭陵,可是孝莊明確表示不願意驚擾,不與皇太極合葬。如果按照她的遺囑,是要將她葬在清東陵順治帝墓附近,但她的身份終歸只是一個太后,和清東陵的歷任皇帝根本不相匹配,也無法下葬,那麼應該葬在哪裡呢?康熙帝十分糾結,於是先放在了順治帝孝陵附近的暫安奉殿內。康熙帝這一糾結,就是30多年。

直到雍正帝繼位後,孝莊太后梓宮的安放問題再次提上議程。如果一直不下葬,是對孝莊太后的大不敬,選擇哪裡好呢?雍正帝認為,孝莊太后的棺槨自從停放在孝陵附近之後,保得自己父皇康熙帝國運昌盛、多子多孫,其地是塊風水寶地。再加上曾祖母生前遺言要陪伴自己的子孫,自己也不好違揹她的意願。

最終雍正帝把孝莊太后的陵墓安排在順治帝昭陵的西邊,正式命名為昭西陵。雍正三年,孝莊太后的棺槨移入地宮,停靈37年之後,終於入土為安。


浮生若淺


孝莊生前有遺囑:“太宗(皇太極)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葬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吧!”

孝莊的遺囑當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把時間拉回到當時,1688年孝莊去世,這時皇太極的皇后和貴妃全都去世了。最先去世的是皇太極最寵愛的貴妃海蘭珠,但是海蘭珠並沒有與皇太極合葬,而是遷入昭陵妃子園。這說明皇太極生前沒有提出與貴妃合葬的要求。後來皇太極的另外兩個貴妃娜木鐘和巴特瑪死後都葬在昭陵妃子園,沒有與皇太極合葬。可見皇太極是遵從漢制只與皇后合葬。



問題來了,皇太極活著時孝莊是貴妃,四個貴妃她排名第四,順序是海蘭珠、娜木鐘、巴特瑪、布木布泰(莊妃),皇太極最寵愛的海蘭珠都沒能與他合葬,最後一名的莊妃能有資格?

有人會說,福臨當了皇帝,永福宮莊妃母以子貴成了孝莊文皇后,這就有資格了。但還是有問題,依照慣例卑不動尊,孝莊還是不能打開皇太極棺槨與他合葬。



那有人會問皇太極的皇后哲哲順治六年去世,死後與皇太極合葬,不是卑動尊了嗎?卑不動尊那是指皇帝有伴的情況下,皇帝還沒伴,後代不能讓他一個人孤零零待著。所以,按規矩哲哲與皇太極合葬後,孝莊就沒有機會了。她回昭陵,要麼破壞規矩,要麼葬入妃子園。破壞規矩那不是她的性格,葬入妃子園她不甘心。於是才提出葬在北京。

論感情,孝莊對順治康熙要比皇太極更親近,她說捨不得他們父子也是真話,但她的要求給康熙出了個大難題,沒有給皇太后修陵寢的先例,他不知道該咋辦。



順治是孝莊的兒子,先於孝莊去世,死後葬在孝陵。順治是滿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陵寢選址是清東陵至尊之位,是正位。孝莊去世,陵寢建在哪兒都是偏位,這顛倒了人倫綱常,母子尊卑。再者,即便是可以選到了一個比順治孝陵更尊貴的位置,建了陵寢,大清入關後最尊貴的成了皇太后,這也有違祖制。

孝莊葬在清東陵,無論怎麼選址都不合適。孝莊對康熙好,康熙很尊重這個奶奶,奶奶的遺囑他不能不照辦。康熙沒想出合適的辦法來,於是就在清東陵風水牆外建立一個“暫安奉殿”,把孝莊的靈柩放在那裡。這一放就是三十七年,康熙至死也沒有想出辦法來安葬孝莊。

雍正繼位,有大臣提議讓孝莊入土為安,雍正說,入關以來,大清順風順水,都是祖太后保佑的結果,看來暫安奉殿就是風水寶地,讓大臣商議,大臣一致贊同。雍正就在原地建了昭西陵,孝莊才得以下葬。其實,雍正迴避了矛盾。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清朝孝莊文皇后是一個傳奇

1625年,13歲嫁給皇太極成為後來的莊妃;1643年皇太極病逝,30歲的孝莊扶持六歲兒子福臨上位;1661年福臨駕崩,48歲的孝莊扶持八歲孫子玄燁登基;1688年孝莊病逝,享年75,可以說沒有孝莊,就沒有後來皇太極一脈的帝位延續。可這還沒完,孝莊死後,棺槨並沒有葬入皇太極墓,而是停棺於順治的孝陵附近,為此還專門建造了一座暫安奉殿,這一停就是37年,一直到1725年,才由曾孫雍正就地造陵安葬……

人死為大入土為安,孝莊為什麼在大殿裡被放置了三十多年呢?要說康熙不喜歡她,可在孝莊死後,康熙連續祭奠祖母三十年

坊間傳聞,孝莊無顏入住皇太極陵墓

當年皇太極病逝,死的比較著急,並沒有定下繼承者。皇位歸屬,多爾袞、豪格都在爭搶,除去這兩人,皇太極還有好幾個兒子,輪都輪不到福臨身上。這個時候孝莊找到了多爾袞,以委身下嫁為代價,換得多爾袞放棄帝位,去支持她的兒子福臨登基

按道理講,皇帝之位既然有了機會,哪還能讓呢。不過這個多爾袞早就仰慕嫂嫂,自己又沒有兒子,與其爭皇位不如抱得美人歸,反正福臨還小,福臨登基,自己也是不是皇帝的皇帝

在多爾袞的支持下,福臨順利登基,冊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

那時候清朝剛入關不久,哥哥死去,弟弟繼娶嫂子,也是民俗所在,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嫁過多爾袞的孝莊,當然不能在與皇太極合葬。但併入多爾袞墓中更是不可能,畢竟孝莊和多爾袞後來鬧翻,多爾袞死後被逐出愛新覺羅族譜,連墓地都讓平了。我們今天都不確定多爾袞是否正常死亡

有這麼一段過往,祖母死後到底怎麼安置?被孝莊養大的康熙,那時候也是沒主意的。這事情只能由孝莊自己定,只要孝莊交代了,康熙一定會聽

這裡頭又有兩則傳言

其一是託夢定陵址:傳聞孝莊死後,康熙按例把孝莊葬入皇太極陵,但是抬著棺槨的八旗子弟們在路過孝陵時,棺槨突然加重,一百多人都抬不動,只能放下。康熙得知後,也無計可施,當晚睡眠後接到了孝莊的託夢,說,我不願意和太宗合葬,就在停棺處建設陵寢吧。第二天康熙祭拜棺槨說遵命云云,棺槨果然又能抬動,於是這孝莊棺槨就安置在了孝陵邊上

其二是孝莊臨終遺言:孝莊因為改嫁過多爾袞,對於自己身後事情,知道康熙為難。臨死前,她想了個託詞,對康熙說,太宗皇帝大行多年,且地位尊崇,我不能尊卑不分過去打擾,我死後,不想離你們父子太遠。有了祖母遺命,康熙當然聽從,但考慮到夫妻不能合葬,有違祖制,傳出去名聲不好,康熙也不敢隨意安葬,只得把棺槨停放在孝陵邊上

無論是託夢還是遺言,反正孝莊被停放在了孝陵邊上,這一停,就是三十七年,康熙到死都沒有去處理

雍正登基後,接手了這件麻煩事,他也麻爪不知如何處理,但曾祖母的棺槨必須下葬了。雍正也聰明,把本是皇傢俬事的事情推給了朝堂百官決定,他對百官說,太后安置在此多年,我們朝人丁興旺,看來這是塊寶地,太后臨終前曾說,想離兒孫近一些,現在太后停棺已久,你們商議一下怎麼辦吧

眾大臣聞歌知雅意,一致決議,就在停棺處,建造陵墓,稱之為“昭西陵”

後世有詩人遊東陵後感慨

松咽風號泣古魂,隔牆百載望兒孫曾封國父終身誤,難做皇陵圈裡人


靈石蘊珠寶


孝莊太后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原名布木布泰,十三歲便嫁給皇太極,並生育三女一子,唯一的兒子福臨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孝莊一生輔佐順治、康熙兩位皇帝,是清初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康熙二十六年布木布泰病逝,孝莊文皇后是其死後諡號,孝莊太后病逝後其靈柩停放於清東陵附近的“暫安奉殿”,這一放就是三十餘年,直到雍正三年才最終被葬於昭西陵地宮。

按照清朝制度,帝后是應該合葬的,雖然像孝莊太后這種死後多年才下葬的並不是個例,咸豐皇帝的原配夫人薩克達氏因為咸豐陵寢的修建暫緩,導致死後多年才得以入葬,但是孝莊太后死後三十餘年不得入土為安還是充滿謎團。

多年來對於孝莊太后三十多年沒有下葬有著各種不同說法,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正常說法是根據封建帝王的喪葬制度“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動尊者而後葬入”,孝莊死後如果要和皇太極合葬必然要打開皇太極地宮,難免驚擾先帝,在《清史稿.諸妃傳》中也有這方面的記載“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第二種說法則以民間傳聞為主。

孝莊一生的感情經歷多爾袞是個躲不開的人物,民間有各種傳聞,最為廣泛流傳的就是孝莊太后為了順治皇位下嫁多爾袞的故事,孝莊死後未赴盛京和皇太極合葬似乎也驗證了這一說法。

但是太后下嫁說始終沒有得到證實,所以孝莊太后因此沒有和皇太極合葬一事也只是猜測。


一點點歷史


【按照封建王朝的禮節,孝莊皇太后必須有資格被安葬進皇陵區的。然而歷史卻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她不但沒有安葬進兒子順治的皇陵區,而且其棺槨被停靈了三十多年之久,在其孫康熙皇帝死後,才建陵安葬,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請聽筆者細細分解】

先說一下孝莊的身世,她的老公是大清朝第二任皇帝皇太極,其子是第三任皇帝順治福臨,其孫師戰功赫赫的康熙皇帝玄燁,大清朝能有後來的康乾盛世孝莊有其不可替代的輔佐之功,按照老禮來講,孝莊死後,應該是被運到瀋陽的皇太極清昭陵地宮與老公合葬的,再不濟就算因為路途遙遠不去瀋陽,那也必須要和自己的兒子安葬在清東陵皇帝陵區,這是對母親基本的尊重,但是孝莊的陵寢卻沒有被安葬進陵區,而是安葬在了清東陵風水牆的外面,而且退一萬步講,古人講究死後入土為安,康熙在其奶奶孝莊死後,應該馬上為其辦理盛大的葬禮趕緊入土為穩妥,但事實卻是,一直到康熙本人死之前,孝莊都沒有被妥善安置,其棺槨沒有被安葬。

這所有反常的事件,筆者認為和一件民間流傳的“太后下嫁”有直接的關係,坊間流傳當年皇太極死後,孝莊為了能讓自己兒子福臨登上皇位,不惜犧牲自己下嫁給小叔子多爾袞,其交換的條件就是讓多爾袞輔佐兒子上位,就這樣。福臨成了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對多爾袞的稱呼也成了“皇父攝政王”,當多爾袞死後,福臨也已經成年,他親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手撕多爾袞”,革除了他生前所有的名號,並且毀陵鞭屍,所以在孝莊死後,康熙對這位下嫁給多爾袞的奶奶無法處置,是肯定不可能將其送到瀋陽的,更不可能讓她進入皇家陵區的,畢竟她做出了“有辱”皇家臉面的事,搞的康熙在生前無法做出選擇,所以只有這一個原因才是孝莊死後沒有及時下葬,也沒有入葬清東陵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