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智慧:看人先觀神,好壞一看便知;快速成為一個識人高手

【原文】

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清濁易辨,邪正難辨。

【譯文】

古來文人談到一個人的神,大致區分為清純與渾濁兩類。其實,人的清純與混濁是比較容易觀察出來的,但是,人的邪惡與正直卻是難以區分出來的。

曾國藩智慧:看人先觀神,好壞一看便知;快速成為一個識人高手

【解讀】

曾國藩認為,觀神識人,可以根據“神”的清濁,斷人邪正。這裡的邪正,不是指人性的優劣,而是泛指個人的才資。神之清濁不同的人,他們的個人能力、未來前景,也會有相應的差異。

神昏而濁,猶如混濁的水,其人難說聰明機智。這樣的人多處於混沌狀態,精神渙散,以至於會連犯錯誤。這樣的狀態一天兩天還好,長期持續下去,於己會讓自己覺得生活乏味,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於人,會讓他者覺得這個人魯笨,辦事拖沓。

曾國藩智慧:看人先觀神,好壞一看便知;快速成為一個識人高手

神清而朗的人,外表給人爽利、幹練的感覺,內裡邏輯清晰、對未來的規劃都比較清晰,這類人在特定領域,天分通常比較高。具體來說,神清也有若干層次。有神清而足的,有神清而不足的。

神清而足,是有大智慧的人,行事低調,深藏不露,平常表現得平平淡淡,不疾不徐,而且不為一失一得計較。他們的生命力很旺盛,精力充沛,有足夠的思想力和行動力去處理問題。屬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的一類人。

曾國藩智慧:看人先觀神,好壞一看便知;快速成為一個識人高手

神清而不足,是智慧中等的人。神清聰明,但神不足,有時又會精力不充沛。相比於大智慧的人來說,他們有理想,有追求,但是行動力和意志力較弱,屬於那種不能持之以恆,最終難成大器的一類人。

但神的清濁程度不是一個定數,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調整。比如神濁而魯笨的人,通過不斷學習,可以積累智慧,彌補魯笨的不足,智慧由淺而深,神也由濁而清了,從此也有了敏銳的判斷力和決斷力。神清而不足的人,通過一些外在的刺激、鞭策,也可以磨鍊意志和恆心。

曾國藩智慧:看人先觀神,好壞一看便知;快速成為一個識人高手

從“神”的角度來說,曾國藩天資不算聰穎,應該是個稍顯魯笨的人。年少時的他,才思不及姐妹,讀書也非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天才,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成為被後人稱道的歷史名人。

依此理反觀,神清的人不堅持學習,大腦會生“鏽”,人也由聰明變得與普通人一樣;神清而足的,也會由於自己的懶惰,與可能的機會擦肩而過。

曾國藩智慧:看人先觀神,好壞一看便知;快速成為一個識人高手

文學家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本是很聰明的,天分極高,神應是清朗而爽的,可謂不學而才。但他的父親卻是個混濁之人,竟把兒子作為搖錢樹,到處去招搖獲利,不讓兒子進一步學習。方仲永的天分得不到鍛鍊和啟發,人也不再聰明,神也不再清,到長大成人後,與普通農民沒有什麼兩樣。

曾國藩智慧:看人先觀神,好壞一看便知;快速成為一個識人高手

正反對照,曾國藩口中所言“清濁易辨,邪正難辨”,可以作為人們人生座標上的一句格言,用作自我警醒,一方面不自恃有才,疏於後天的潛力開發、提升;另一方面也不自卑於先天愚鈍,錯失未來更美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