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南枝村白鹿原村名來歷

自從由陳忠實老師小說《白鹿原》改變的同名影視劇《白鹿原》熱播以後,白鹿原人盡皆知。白鹿原上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白鹿原民俗村”“白鹿原影視城”“白鹿原白鹿倉”三大旅遊景點,一時間平靜千年的白鹿原,火的一塌糊塗。對於小說《白鹿原》中“仁義白鹿村”白、鹿兩家的原型。有的說是原上孟村鎮康禾村的詹家和趙家,有的說是狄寨鎮南枝村的白家和魏家。到底是誰,只有陳老師知曉了。

白鹿原•南枝村白鹿原村名來歷

關於白鹿原,《三秦記》寥寥數語:“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此而得名白鹿原”。《續修藍田縣誌》記:“白鹿原位於灞滻二川間,南北寬二十里,東西長約五十里,高出縣城二百至二百五十公尺;西北入長安界,稱灞上;東接尤風嶺之將師疙瘩,中為長水;在水北者稱北原,在水南者稱南原”。縣誌中的“長水”就是現在的鯨魚溝。

白鹿原•南枝村白鹿原村名來歷

鯨魚溝是白鹿原中央的一條深溝,名叫“荊峪溝”。溝裡面有一條河,上世紀60年代左右,為了備戰需要,攔壩蓄水,形成現在綿延3公里左右的水泊,這個水泊站在高處看確實像一條魚,為了好聽“荊峪溝”轉音改名為“鯨魚溝”。因為此地為漢代“長水校尉”的屯兵之地,所以史籍上記載為“長水”。

魚溝將白鹿原一份為二,分為南原和北原。南原名“炮裡原”,古名“鮑裡”,後因百姓在此伐木燒炭製造火藥而得名“炮裡”。北原名“狄寨原”,古名“霸陵原”,宋朝天聖年間大將狄青曾在此安營紮寨,故而得名“狄寨”。

白鹿原•南枝村白鹿原村名來歷

狄寨原上的南枝村,是南枝白家和南枝魏家的統稱。在狄寨街道以東7裡處。上狄寨原,過了大轉盤水安路和白鹿原北路交匯處東北角即是本村。南枝白家不到千人,南枝魏家千人出頭。關於本村來歷,可追溯到西晉胡人入駐中原時期。實則早在西漢時期,投降漢朝的匈奴人就已經遷到內地,鯨魚溝旁邊的“長水校尉”就是漢武帝讓胡人組織的精銳部隊。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經過魏蜀吳幾十年的相互征伐,三家歸晉,晉朝統一的時候,當時全國人口只有768萬人可謂“十室九空”。百業不興,田野荒蕪,為了鼓勵農耕,西晉政府鼓勵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其中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五族,史稱為“五胡”,到了西晉中期的時候,關中和涼州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漢族已經在人口上不佔優勢。就這樣遊牧民族不費一兵一卒,昂首挺進中原大地。

白鹿原•南枝村白鹿原村名來歷

關中氐族建立前秦王朝中,多次從甘肅寧州將羌族人遷到白鹿原上。《梁書》記載:康宦家族從西域康居中遷到白鹿原,一部分以國為姓,在今大康村的五康村一帶。另一部因康居國國王姓白而姓了白,就是今天白鹿原上的白枝村。這就是所說的“昭武九姓”。所以“狄寨”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西漢武帝置八校尉,其中將白鹿原上的狄人組成長水校尉。長水即今狄寨南側之荊峪溝。西晉時即有狄人居此,曾為軍寨,故名狄寨。

代詩人白居易祖籍為下邽(渭南)北支白村,他的胞弟白敏中在唐朝是宰相級人物,自稱祖籍西域康居國人,此村相對渭南的北支白稱為南支白村,現在寫成南枝白村。現在白居易兄長白居仁的墓就在雁塔區瓦衚衕村的白家巷。清朝順治年間,魏姓人居此,後逐漸分為南枝白、南枝魏兩村。清嘉慶《咸寧縣誌》稱為南枝村。清末《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咸寧縣設29倉,狄寨倉 在城東南30裡,有狄寨鎮。全倉居白鹿原。有住戶2052戶,百姓11255人,統領25村,倉在狄寨鎮,本村記做“南支村”。

白鹿原•南枝村白鹿原村名來歷

近代南枝村,白家、魏家,英豪輩出,享譽一方。《灞橋區志》記載:南枝魏家的魏希古先生曾經中過清朝的秀才,那是地道的文化人。與同為秀才的張鳳翽交好。1911年西安起義爆發前夕,張鳳翽因懂軍事、有威信、在新軍中職位較高,被推舉為首領。西安光復,張鳳翽任秦隴復漢軍大統領。民國建立,張鳳翽命魏希古去北京參加招收縣知事的考試。辛亥革命後廢府、州,僅設縣,置縣知事一人,為一縣的行政長官。後改稱縣長。魏希古被錄用,分配至河南省開封任慈善救濟機構平糶廠廠長。因救濟災民有功,災民贈送了一面“厚德無私”的匾額。1916年春,任蘭封縣知事,任職期間下令:“凡民間訴訟,無論有無訴狀,一律都得受理,隨受隨審,不得積壓拖延。”秉公處理當地一些作惡多端的土豪劣紳,為民除害。樂於助人,鄉親、學生有難,能慷慨解囊。孫蔚如先生到河南為楊虎城將軍購買軍火,洩密後被當局追捕,隻身避於蘭封縣,魏希古熱情接待,資助路費,幫其返回西安。任期滿後,由於鄉民、學生聯名請省府挽留,又繼續留任。離開時,全縣老百姓扶老攜幼,贈送“萬人傘”一把和刻有“清廉正直”四個大字的牌匾。1920年,任西平縣知事時,查處了橫行鄉里、劣跡昭著、時任罰款局局長的劉德。因看到當地黑暗勢力盤根錯節,實難施展抱負,於第二年毅然辭職離開西平。臨行時,百姓夾道歡送,把老爺的靴子高懸東城門樓上,並在牆上書寫了“魏大老爺清官靴”幾個大字,以示懷念。

白鹿原•南枝村白鹿原村名來歷

南枝白家是百年行醫世家,醫術精湛,百年間出名醫數十位。《灞橋區志》記載:白星午先生是光緒十八年的秀才,隨當地名醫伯父白素衍學醫。民國初年,坐診端履門、柏樹林,因醫術精湛與長安縣寺坡村薛寶辰,西安城內的居筱樓,滿城的馬瑞軒,被推崇為關中瘟病學派四大名醫。民國20年“虎疫”橫行,大夫大都不敢出診。而白星午先生卻來者不拒,日夜出診,配製湯藥,免費施放。本村 白曉山先生自幼喜醫道,日夜鑽研歧黃,聲名漸著。求醫者眾多,妙手回春,患者送匾,竟掛滿堂室,人稱“扁盧”。登門施診,無論貧富,診費一視同仁則由患者酌付,從不計較多寡。每逢災年,賑濟貧困鄉鄰,四方無不稱頌。本村 白廷秀先生是白曉山先生之長子。子從父業,懸壺濟世。魏希古病倒西安,服藥百劑無效,白廷秀親自開方一劑見效。河南軍閥劉鎮華鎮嵩軍入陝,其弟白廷傑被誣陷私藏軍火,拉至臨潼零口鎮嚴刑拷打,白廷秀趕往營救,氣憤病倒,英年早逝。本村白培棠,祖輩四世名醫,繼承祖業,繼續行醫,赴紅會醫院深造,技藝大成,遠近聞名。東關魏鼎章,胯部惡瘡,便請名醫未奏效,白培棠先生出馬,內服外敷,雙管齊下,歷時餘年,用藥數百劑而愈。患者求醫眾多,為免鄉鄰奔波之苦,定下單日東去,雙日西行的規矩,風雨無阻,不誤病情。南枝村鄉親特請時任長安縣縣長的張法傑先生題“術精岐黃”四字大匾,懸於堂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