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戴窑砖瓦雕刻


兴化戴窑砖瓦雕刻

萧雅/文 龚为/图


戴家窑,

戴家窑,

南北三座桥。

七十二座窑,

朱洪武南京筑城墙,

一道圣旨到戴窑。

这首民谣自明朝初年以来,就一直在兴化戴窑地区流传着。相传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那名气很大的军师刘伯温,出游戴窑时发现,此地南有青龙桥、八卦池,北有凤凰嘴,大有卧龙栖凤之势。

想想当年吴王张士诚率领“十八扁担”上戴窑,与朱元璋一同争夺天下,这样的故事怎么还能再上演呢?于是,刘大军师下令:

在戴窑建窑72座,凿井72眼,大破戴窑之风水。

如此一来,戴窑夏家嘴子建窑7座,八卦池建连体大窑8座,李家嘴建窑4座,张家嘴建窑5座,地势险要处建窑15座,靠近集镇建窑5座,再加上戴窑河北的西窑头、北窑头等共计72窑。与72窑相对应,开凿井眼72处,以此来破除戴窑的大好风水,阻止“吴王”之类东山再起。

兴化戴窑砖瓦雕刻

刘伯温此令一下,带来了戴窑镇窑业的空前繁荣,催生了与窑业相关联的砖瓦雕刻工艺的快速发展,工艺水平大幅提高。

文前所录的一首民谣,所言非虚,确有实据。

据1973年2月在戴窑砖瓦厂旧址发掘的5块大城砖所载,有“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高邮州提调官同知常松司吏纪衡,兴化提调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赵宗”的字样凸现,背面刻有“年月日窑匠胡士一”。

大城砖砖体长44厘米,宽21厘米,厚12厘米,重18公斤。经查实,现在南京中华门北门向南第三层第21块城砖,以及现在藏兵洞对面的两块城砖,与在戴窑砖瓦厂旧址出土的大城砖形制规格完全一致。这一发现,无疑证明了戴窑砖瓦曾经的辉煌。

兴化戴窑砖瓦雕刻

兴化戴窑砖瓦雕刻

戴窑砖瓦雕刻,主要体现在“门楣砖”、“罗底砖”、“瓦当”等载体上。其雕刻形式可分为花纹类、铭文类、图案类等三大类别。

花纹类有云水、花卉、草木之类,铭文类有“天官赐福”、“黄金万两”、“福禄寿财”之类,图案类有各色人物造像、各种动物造型。

此外,还有一些砖雕工艺品,如兽头、龙对头、凤对头、狮对头等等。观赏把玩之余,不能不让人赞叹民间砖瓦雕刻艺人们精细的刀工,精准的线条,精巧的构思,精美的图案,精彩的造型,显示出了无穷的创造力,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兴化戴窑砖瓦雕刻

戴窑砖瓦雕刻,既然是在砖瓦这样一个载体上进行,其砖瓦坯胎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雕刻工艺水平的展现。因此,“取土”、“造泥”、“制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位,戴窑砖瓦制作所取之土,需用面层土,其凝固性强,不易爆裂;

造泥主要是用脚“踹”,“踹”的功夫到家,泥才能“熟透”、起粘,加工制作时才不会散;制坯的关键点是把握“脱坯”关,检验标准是无麻脸,六面光,八角齐,无裂缝,最后还要立得稳。

兴化戴窑砖瓦雕刻

戴窑砖瓦雕刻,关键之关键当然是“雕刻”。所用工具倒不复杂,一把小铁刀,几把形状各异的篾刀。篾刀有平口刀,斜口刀,三角刀。

小铁刀和篾刀各有分工,如果需要剔除的面积稍大一些,得“挖”,用小铁刀;细部刻画,用篾刀。篾刀使用讲究用刀要准,深浅一致,线条匀称,铲底平整,这样才能保证雕刻作品的生动、完整。

兴化戴窑砖瓦雕刻

当然,“烧制”之工序也十分重要,这是“出作品”的最后一道环节。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装窑,一层一层,层层扣装;二是“用火”,整个烧制过程靠的就是一个“火”字,火候掌握很是重要,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怎么样“看”、“排”、“分”、“闭”,考验的是烧制师傅的硬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