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收養兩重病的棄嬰,一個找到了父母,一個腦癱老人扛著走


在安徽省蕭縣的深山裡有個聖泉寺,來這裡的香客遊客,總是能看到一個七旬老人老人帶著一個腦癱女孩,在廟裡練習走路打坐修善,這是老人扛著腦癱的小女去廟裡的過程,因為小女不能走路,他來回來去四里路都是扛著孩子。從2001年到2004年,老人收養了兩名病重的棄嬰,一名是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現在已經治好了在崑山打工,她也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眼前這個孩子是腦癱。也已經十多歲了,不會說話,不會吃飯,也不會走路。

現在老人跟養女住在一個活動板房裡,老人聽說在寺廟打坐修行有助於女兒病情的康復,他就每天肩扛著女兒一步一步地爬上大山,來到當地的聖泉寺。老人家一直都是單身,後來成了五保戶,政府給些補貼,他自己也在廟裡賣些香火賺點錢,老人家自己日子過得挺苦的,就是吃點紅薯稀飯就著鹹菜,他的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他給第一個孩子治病花了不少錢,後來做了手術,孩子現在徹底好了。現在孩子回到了親生父母身邊。

老人家是過苦日子長大的,他自己非常節省,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她卻不讓孩子吃的太差,他經常給孩子做好吃的,還買水餃、買肉、買雞蛋給孩子補充營養。他收養的二女兒是腦癱,不會說話,不會吃飯,不會走路,每頓飯都是老人喂,他還每天扛著孩子堅持上山練習走路,這種任勞任怨的態度就是親爹也做不到,可是老人從不嫌累從不叫苦,附近的村民都特別佩服這個老人,覺得老人這麼善良都沒有成個家,老天爺對他太不公平了。


老人聽說在寺廟打坐修行有助於女兒病情的康復,他於是每天都是肩扛著女兒一步一步地爬上大山,來到當地的聖泉寺。老人的年歲挺大了,可是他扛著這個孩子走臺階走山路卻是很矯健,特別是走在佈滿碎石的山路上,年輕人都要小心翼翼,可肩扛女兒的老人卻步伐輕鬆,每天往返兩次,來回來去,風雨無阻。如果沒有足夠的愛心,真的無法做到,老人家自己雖然沒兒沒女,但是他就是一個活菩薩。他在普度眾生。

這個患有腦癱的小女兒,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也一刻離不開人。老人在這個孩子身上花費的精力太多了,他的低保錢還有賣香火的錢,差不多都給這個小女兒看病了。這麼多年來,老人帶著孩子跑了好多地方,光北京就去了八次,每次看病都花接近一萬元,為讓孩子腦子好使一些,還得給孩子買些補腦子的營養品。老人家一邊伺候著小女兒,還得時常關心打工的大女兒,因為這些都是苦命的孩子,就像他一樣,沒有個家庭沒有人關心怎麼行呢。

2001年的正月十五,那天有點冷。陳玉華知道來上香的人會很多,他就早來了一會兒,當他走到聖泉寺門口的時候,突然聽到了嬰兒的哭聲,循著聲音走過去,在一棵大樹下看到一個被褥捲成的包裹,才知道嬰兒的哭聲是從裡面傳出來的。當時地上剛下過大雪,如果這樣下去孩子會凍死的,陳玉華不忍心可憐的孩子被遺棄在雪地裡,就把孩子抱回了家裡。回到家裡,他發現孩子有些不正常,就到醫院去檢查,發現孩子患有心臟病。


好心人覺得他一個光棍漢,帶一個有病的孩子太難了,都勸他不要這麼傻,但善良的陳玉華沒有放棄。等到他把孩子抱回去,才知道養一個孩子有多難,雖然陳玉華有低保補貼,但要餵養一個孩子還是非常費錢的,他的那點補貼和掙的香火錢,給孩子買奶粉都不寬敞,好多人看到老陳不容易,時常接濟一下,這樣才勉強把第一個孩子養大。

為了治病,老人家帶孩子去過北京上海等好多的大醫院,現在大女兒已經長大,在崑山打工,也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但跟著老人長大的孩子還是挺知道感恩的,他經常給老人買衣服,時常回來照顧老人。小女兒是陳玉華帶著大女兒在蕭縣人民醫院門口撿到的,他看到了被遺棄的孩子,還發現這個孩子有點不對勁,不停地哭鬧,而且眼神呆滯。他本來不準備抱回這個孩子,後來想想跟大女兒有個伴,於是心地善良的老人又將二女兒抱回了家。

陳玉華的舉動,在聖泉寺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說他這是沒事找事,前一個孩子就已經成了累贅,現在又收養了一個腦癱孩子,人們都認為老陳心太大。也有人覺得老陳這是做善事,挺同情他的,這些人經常給送些雞蛋、大米等生活用品。但是養腦癱孩子卻比前一個孩子費勁的多。老陳從孩子兩歲起,就帶著她去北京看病,累積起來已經八次了。


現在好多人都知道了陳玉華的善舉,孩子看病政府也不少資助,還有好心人在捐助,但大頭都是陳玉華賣香火撿垃圾一點點積攢出來的。八年的時間,光給孩子看病老人就花去了將近10萬元。每次去北京看病,為了省錢,在車上他不吃東西,只給孩子帶點好吃的,來回坐車都儘量選擇夕發朝至的班次,這樣就能省掉住宿的費用。現在小女兒經過康復訓練,已經可以自己走幾步了,站立的時候也比以前穩當多了。

看到孩子好了許多,老人無比欣慰,但是他眼神中卻流露出了一絲憂傷。他害怕孩子病好了以後,親生父母把孩子給領走了,就像大女兒一樣,雖然他覺得大女兒找到了自己的家,應該替她高興,但是老人心裡還是有點不是滋味,就像自己的親閨女嫁人了一樣難受,陳玉華覺得自己老了,他把這兩個孩子拉扯大這是他一生對社會最大的貢獻,他沒有更多的要求,就是哪天孩子們都長大了,自立了,能時常回來看看他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