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老人最好的孝敬是什麼?

手機用戶荷處聽雨


我認為對老人的孝敬要從三個方面來說:物質、心理、精神。而這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就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老有所養:我們孝敬老人要在物質上滿足老人的需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要做好。光是吃飽穿暖是不夠的,衣服要舒適、應季,吃的要搭配合理、綠色健康,住的環境要寧靜、舒心,交通或是工具要便利、便捷。


老有所依:本來到了老年,人的心理會有一些變化,他們害怕孤獨,懼怕死亡,內心空虛,沒有依靠,缺乏安全感。所以此時孩子們的陪伴對於老人來說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來說,子女的陪伴尤為重要。


老有所樂:我認為精神上的贍養比物質上贍養更重要。滿足老人精神上的需求,可以讓老人心情愉悅,身心舒暢。所以精神生活能夠影響到老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我國憲法中也有明確規定贍養老人要在精神上給予慰藉。對於老人來說,精神生活主要是指興趣愛好的培養,但是要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方式。

如果子女想要盡孝道,那麼就把以上幾個方面做好,努力把我們的孝文化傳承下去。


活而不凡


賈平凹曾經說過:只知道給父母錢的兒子,不是孝子。記得俄羅斯的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老人怕的不是貧窮,不是疾病,也不是死亡,而是孤獨。陳紅一首《常回家看看》感動了全國老百姓。陪伴父母固然是每個人子所願望的孝敬方式,而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更何況人人需要拼命工作的今天,能做到"常回家看看"就不失為孝子了吧。我的單位離家八公里,我住在單位上,母親住在鄉下的家裡,因為工作忙,也只有週末回去陪母親吃頓飯。每到週末,母親就坐在院門口朝村頭張望,我每回騎車到村頭,若看不見母親的身影,心裡就會莫名的不安起來。若週末不能回家,母親會在院門口坐一整天。有一次下大雪,我到天黑才回到家,母親像尊雪人一樣站在院門口。當時我的心一陣揪疼……我總是努力地多回家一趟看望母親,不讓自己墮落到忤逆不孝,鄉鄰們也多有溢美之辭,而那個雪夜,我跪在母前面前失聲痛哭起來,鄉鄰的讚譽讓我羞愧得無地自容,我看望母親只是"孝子"的一種儀式,而母親心裡所期盼的並不是兒子對她的"看望"或"孝敬",母親所期盼的是她能看看兒子!從那以後,我再回家的目的就變成了讓母親看我了……我曾寫過一個小文《想娘》,開篇流淚撰了一首"想娘謠":烏鴉離了窩/ 羊羔上山坡/ 山風涼,太陽落/ 我想娘,娘想我/ 回家看看娘,讓娘看我/



無絃琴5658


對老人最好的孝敬是什麼?我覺得是陪伴!

隨著年齡的增長使我更加懂得珍惜,因為我知道,爸爸媽媽只會一天天變老,他們伴我成長,我該陪伴他們變老,我從小就很懂事,從不讓爸爸媽媽操心,我很感謝爸爸媽媽一直以來對我呵護與厚愛。

雖然我不是獨生子女,但是我認為孝敬父母,是我們兒女一輩子的課題,是我們需要為之奮鬥的理由。

我出生那一年,爸爸媽媽就已不再年輕,但是他們依然選擇把我生下來,我很感謝爸爸媽媽給予我生命,給予我最好的教育。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人生中所遇見的每個人,我們都要感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所謂父母,柔情似水的親情,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善待父母,你陪我成長,我陪你變老。


一截粉筆頭


陪伴,只是現在這個時代大多數都在外面工作,就拿我家來說,我爸媽也才五十多一些,我爸媽他們很早就出來打工了,我的出生也是在外面。所以我奶奶一般只有在過年和如果家裡有比較急的事才能見得到我爸,以前我還在家裡讀書的時候有我陪著奶奶,可是漸漸的我長大了,我也出來了奶奶就自己一個人在家,那時候奶奶八十歲還跟健朗,我爸也把奶奶接到上海玩,奶奶在上海還有好多的外甥和外甥女所以奶奶過得還是很開心的,後來奶奶年紀越來越大了,有次坐車回老家,奶奶暈車。之後奶奶就不願意坐長途車了,後來就到我姑姑家,我爸給錢我姑姑照顧,我姑姑人特別好,我姑父去世的早,我姑姑一直一個人。就這樣我奶奶在姑姑家好幾年,每年差不多在過年才能正正一家人在一起,平時我爸也會回來看看,但是都是幾天就走,我因為在家帶孩子,所以我也經常在姑姑家,總想多陪陪。奶奶去年九十歲,在過完生日十二天後去世了,最後幾天我媽和我兩孩子還有我姑姑陪著奶奶的,希望奶奶在天堂一切安好!


夢暄麻麻


“養兒防老”,在傳統觀念裡,好像主要指的是老人的吃穿住。在當今社會,大多數人也以為孝敬父母就是給父母的錢。我覺得,這傳統的觀念與人們的習慣思維錯了,或者說是人們對“養兒防老”的理解有誤。也許古訓中的“養兒防老”和“孝”就有對老人的精神關懷。

我認為,對老人最好的孝敬不是錢財,而是精神撫慰。有名人有言:老人怕的不是貧窮,不是疾病,也不是死亡,而是孤獨。你想,當今社會,吃穿成問題的人畢竟少之又少,加上多數老人還有養老金,所以給老人吃穿這當然容易做到,讓老人快樂,精神愉悅,老而不孤獨,這就很難了,而給予老人的精神關懷又是孝敬的主要內容。

這讓我想起社會上許多虐待老人的行為。有人不但不給老人吃住穿這樣生存的基本條件,還虐待老人。前幾天,“湖南婁底九旬老太被兒子關豬圈”的新聞我還記憶猶新,這樣虐待父母的新聞並不少見,我們文明的社會出現這樣的逆子,實在叫人痛心。

叫人放心的是,我們的社會中,孝子還是多多,許多孝敬老人的事蹟廣泛傳為美談。感動中國十大孝子先進事蹟撼人心魄,“社區孝子之星”層出不窮,事蹟讓人潸然淚下。我就見過不少感動人心的孝子,我單位上的曹老師,自己也年近六十,老母在老家,八十多歲,他每個星期都得驅車奔跑六十多里去老家,陪老母睡一個晚上,還與老母親切交談,一年到頭,雷打不動。還有我社區的一個姓劉的小夥子,在公安工作,每天下午回家都得陪老母散步、聊天。這真是孝敬老人的榜樣。

孝敬老人主要是精神關懷。著名作家賈平凹曾說:只知道給父母錢的兒子,不是孝子。

總結一下。我想,對待老人分幾個層次——

不給老人吃住穿的,虐待老人的,是畜牲, 是絕物,要受到懲罰。

給老人錢,保證吃住穿等基本生活條件的,是人,脫離了畜牲的層次可以上升為人,但需繼續努力;

給予老人優越的經濟生活,合理的科學的營養保證,還給予老人精神關懷的,是孝子,要提倡,要大弘揚。

如何才算精神關懷呢?總的說就是讓老人生活快樂,不感到孤獨。具體的說,就是,聊天,娛樂,散步,逛街,購物,訪親,走友,憶舊……凡老人喜歡的,你都樂意陪,儘量抽出時間來陪,像父母小時候陪我們一樣真誠,一樣無私,一樣甘心,一樣樂意。


陀叔拍案


我覺得對老人最好的孝敬除了陪伴、有事沒事兒打電話嘮嘮家常,還有就是隨時隨刻,而不是等待!

父母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獨了,如果兒女能多陪伴就儘量多陪伴他們吧,如果不能那就多聯繫,不要讓他們太孤單了。

他們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要的不是大包小包的吃的、穿的,他們最想要的就是一家人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喝點小酒,嘮嘮家常!這對於老人來說就是最好的孝敬!

有的人在父母健在的時候,每天忙,覺得等他發達了再讓老人們享享清福,就別說陪伴了,平常都很少聯繫,嘴裡還一直唸叨著等著發財了再盡孝也不遲,殊不知“孝敬”二字是不能等的,等老人去了的時候,又哭的死去活來,覺得對不起他們,沒有好好盡孝,試問這樣有什麼用呢?

所以說老人們除了希望兒女們過得稱心如意外,還有就是希望兒女們再過好自己日子的同時,有事沒事兒多聯絡,多回家吃頓團圓飯了!


堯媽成長記


我覺得對老人最好的孝敬是順從。他要怎樣就怎麼樣,只要他高興就可以。八十歲的父親今天打電話說:老家花果園的美國西天柚發了好多新芽子,他想把它摘掉一些。我回答:好吧,您說咋辦就咋辦。父親他根本不懂種植西柚的技術,上次回去我專門交待他今年不要對柚樹剪枝摘芯,他年紀大了忘了。在我看來,我替父母打造的花果園,掛不掛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開心,他二老想在園中怎麼做,就讓他們怎麼做,這就好比二老的休閒娛樂場所。只要老人高興,一切由他心願。


江南獨伊108572263


對父母最好的孝敬,其實是最簡單的,但是也是我們平時常常做不到的,那就是常伴左右,和她們說說話,談談有趣的故事,分享一下自己的成績,當然那些你自己都心煩意亂的事情就不要在老人面前訴說了,那樣只會給他們添憂添亂,我們常說的“善意的謊言”有時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孝敬。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而我們還在工作的崗位上起早貪黑的忙碌著,為了家庭更美好的生活,可以說是很累、很辛苦。我們更多的人是為了自己的事業,遠離家鄉,遠離父母,一年也就春節能回家看看,陪陪自己已漸漸老去的父母。

春節一過,就得匆匆的返回工作的城市。古人云“父母在,不遠遊”,但是今天的我們心在,但不遠遊又怎能生存生活。往往我們無奈的選擇遠離,去到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環境,幹著也許自己並不太喜愛的工作,但那些都是生活所必須的,因為我們也要承擔著那份養家孝老的責任。


父母白髮又多了許多,這些我們只能感謝日益高超的科技,視頻通話,讓我們看到父母的音容笑貌,同時老人也看到了自己的心肝寶貝近來的模樣,是胖了還是瘦了,是更加精神還是有些勞累,但是當我們仍像孩子那樣訴說著自己的委屈時,你可曾看到,父母的額頭已是皺紋密佈,她們的眼神也不再光亮,歲月催老的腳步那麼的殘酷。

也許你能賺到很多的金錢,也許你會成為人們口中的事業有成,但是這只是表面上看來的對父母的孝敬。但真實的情況是,年邁的她們,孤獨,即使生病也會瞞著兒女說一切都好,其實他們是默默地相互攙扶著,邁著都快抬不起來的雙腿,走在秋葉紛飛的路上。


不管你事業怎樣,不管你怎樣輝煌,歲月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都是那短暫的幾十年,父母抱著我們長大,看日出,聽潮起潮落,看四季變換;但是我們卻為了自己,沒有陪盼著他們,讓她們自己孤獨的變老,這是我們一生的不孝,更是我們自己永遠的心痛。

趁著現在,趁著她們還健康,放下你的忙碌,陪盼著她們,和她們一起看日出日落,陪著他們漸漸變老。


冰雹藍天


“孝敬”一詞的本意是有孝心,能敬重,而且“孝”字也有孝順之意。這在傳統社會的習俗和禮教下,是非常吻合的狀態,也是對待老人的最好的態度與方式。當下社會,對這一問題的提出,我想是有其必要性的,因為或許許多家庭都在面臨以下兩個苦惱問題,其一,為什麼對老人“順從”、“敬重”的狀態已從日常生活中的代際交流的慣式發展成為了一件“難事”?其二,以傳統的“孝敬”含義下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老人,就是最好的方式嗎?

社會學家周曉虹教授曾提出“文化反哺”的概念,意思是說,文化迅速變遷的時代出現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文化學習和吸收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就使得原來由年長一代教給年輕一代社會生活與交往經驗,變為年輕一代成為“先進文化”的主體,年長一代要適應新的時代,就要進行新的“社會化”,需要向年輕一代來學習,“文化反哺”就成為了一種生活常態。於是,也正是在這種“反哺”的日常生活中,對年長一代就從“孝敬”潛移默化地轉為了“孝”,保留了對老人的“孝心”,但在“敬”、“順”方面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我們能看到很多年長一代人用智能手機都是年輕一代教會的,教的過程中往往就會因年長一代接受得慢而著急,在情緒語氣上失“敬”。也有些年輕一代可以滿足年長一代在物質方面的需求,但是在求職就業、人生髮展等方面往往都是年輕一代來做主,也難以做到對年長一代“順”從。

那麼,如果在和老人的溝通中,“不順”、“不敬”,就是對老人不好嗎?顯然,也不完全如此。但對老人的“孝心”是世代傳承的,人人都有一顆“孝心”,關鍵在於怎樣來對待老人,才是最好的呢?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積極老齡化”一詞,是說老年人不僅要身體健康,也要積極地提高生活質量。這意味著老人的生活不僅是尋醫問藥、無私奉獻照顧第三代,也是要豐富多彩的。老年期也是人生全程發展的關鍵時期,老年人要以一顆“成長性”的心,來面對生活情境的變化;那年輕一代就要給年長一代營造積極的“成長空間”。比如,助力老人利用智能手機豐富人生體驗;讓老人作為主體而不是年輕一代“看護下”的身體力行的旅行;以及提升自我素質和能力的多種行動。我想,對待老人最好的“孝敬”方式就是,要有孝心的同時,孝而講求策略地“順”與“敬”,其原則是把“主人”的權利還給老人,助力老人成為更好的自己。不到人生最後一刻,就不要停止成長。


女大學教師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首先獨生子女自己的身體得健康,事業有成,這是老人的願望,這也是孝敬父母的其中,在頭條看過這樣一視頻,兒子在外地回來了,第二天就走,父母深夜冒著大雪,出去買韭菜給兒子包餃子。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愛,有著多麼深,孩子好父母就高興,孩子不在家時,父母更不感到孤獨。

其次在外地也好在當地也好,經常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父母,在當地住的,經常回來看看老人,他她雖然孤獨一點,但孩子們身體健康,事業有成,也是對父母一種安慰,父母沒有牽掛,這就是對父母的孝敬,是他她長壽的一大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