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和氏璧最后出现在哪里?

吴凯sama93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六国、统一天下,将和氏璧琢为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该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奉为天命的象征,又独以玉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做传国玉玺。

秦亡之后,这颗传国玉玺就在各个朝代之间流传。北宋靖康之变,金兵攻入汴梁,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掠走,传国玉玺也被金人抢去,此后便销声匿迹了。蒙古人定鼎中原后,传国玉玺再次出现,归入大元。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逃往漠北。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北上追击北元朝廷,希冀得到传国玉玺,最终空手而返。

明清时期,社会上偶尔出现传国玉玺的身影,但是大多是仿造之赝品。据称皇太极在征伐蒙古各部落时,曾获得了元人的传国玉玺,所以才称帝的。清初紫禁城交泰殿藏有御玺39方,其中有一法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被称作做传国玉玺,但是乾隆皇帝在钦定御玺时将其排除在外,所以这枚玉玺也应该是假的。


老照片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石敬瑭在契丹大军的帮助下,进逼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885--936)见大势已去,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和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传国玉玺从此不知所踪。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璧、荆山璧等。《韩非子·和氏篇》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荆门)得一含玉的石,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厉王、武王以为是石非玉,以欺君罪砍去卞和双脚 。

至楚文王时,卞和再次献石,文王剖开璞石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

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是中国绿松石的原产地之一,其中尤以麻虎镇月儿潭产绿松石最为珍贵。传说楚国卞和得和氏璧,即产自白河县麻虎镇月儿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丢失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后欲据为己有,就派使者对赵王说愿意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勇敢机智的完璧归赵。

秦统一中国后得到和氏璧,秦王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字,并雕琢为玺,称“传国玺”。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刘邦率兵攻入长安,秦王子婴投降。并献传国玺于刘邦,成“汉传国玺”。

王莽篡汉时,派人向姑姑汉孝元太后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使传国玉玺崩碎一角,后以金补之。

8.白河县麻虎镇月儿潭产绿松石制品。网络配图

东汉末,传国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隋统一后归于隋。隋亡后,传国玺被隋萧皇后带到突厥。

唐贞观四年(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传国玺归于唐。唐哀帝天佑四年(907),朱全忠废唐建后梁,夺传国玺。


汉水白石言


对于和氏璧的历史,很多答主都说了很多。我就来说说它的一些疑点。

一、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制作的吗?

一般的说法是传国玉玺是李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作的。但这一说法收到挑战:因为玉璧是扁平的环形,拿来做四方的玉玺不方便,也不大可能。在《文献通考》和《后汉书》上记录的是李斯用蓝田玉制作玉玺的。用蓝田玉来制作玉玺更符合常识。

刘邦灭项羽称帝后,把这块玉玺称呼为“汉传玉玺”(也有说法是“汉传国玉玺”。

如下图,圆型的和氏璧如何能够制作如此厚度的玉玺

二、传国玉玺上的文字

关于传国玉玺上的文字,说法有三种:最流行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第二种说法是“受命於天,既壽且康”,第三种说法是“受(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三、孙坚发现玉玺是真是假

《后汉书》、《山阳公载记》、《吴书》、《资治通鉴》记载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最先攻入洛阳获得传国玉玺,但后来被袁术夺取,袁术死后被徐璆带给曹操。

《江表传》根据《汉献帝起居注》记载的“天子从河上还,得六玉玺於阁上”,加上孙浩投降时只有金玺六枚,并无玉玺,认为孙坚获得传国玉玺是假的。裴松之认为孙坚作为反董卓联盟中最忠诚于汉室的将军,如果获得传国玉玺而不公开和归还汉室,不符合孙坚的忠臣形象。

虞喜《志林》认为金玺和玉玺是两个不同的物品。金玺是皇帝平时办公所用的玺印,传国玉玺平时并不使用,只有重大事情才使用。

但不管孙坚是否发现传国玉玺,传国玉玺都是从汉朝传到曹操手里。个人认为,传国玉玺在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时一起携带的,董卓没有理由不携带这个玉玺。也就是说,传国玉玺一直都在汉献帝身边,从董卓到曹操时都是如此。所谓孙坚发现,袁术夺取的故事,无非是孙权称帝时为即位合法性做的编造故事:

孙坚发现玉玺,意在说明孙权有即位的合法合理的理由。

袁术夺取玉玺,则不产生孙坚私藏传国玉玺的坏印象,被夺走了,责任不在我孙坚,都是奸贼袁术的责任;

袁术死后徐璆盗取给曹操,是为了解析为什么现在玉玺在曹操手里。

发现传国玉玺,是说明天命在我,玉玺被夺,是说明并没有不忠汉室,徐璆盗取是说明现状问题。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编造故事。


四、西晋永嘉之乱后传国玉玺的下落

在西晋永嘉之乱,晋怀帝被俘虏后,传国玉玺的下落说法有:

1、晋怀帝被俘虏后,传国玉玺被前赵获得,后赵石勒灭前赵后得到传国玉玺,并加刻“天命石氏”文字于玉玺右侧,随后玉玺在五胡中流传,最后被冉闵得到,冉闵向东晋求救,于是传国玉玺就到了东晋手里,经历东晋、刘宋、南梁数代,到了侯景反叛,攻破南梁都城金陵,传国玉玺被侯景获得,侯景战败后,被侍中赵思贤送给北齐的文宣帝高洋。

2、前秦苻坚在被姚苌所杀前,把传国玺印秘密埋藏;

3、北魏太武帝在泥像中找到传国玉玺,上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旁边还有加注“魏所受汉传国玺”

基本上来说,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是合情合理的,第二种说法可能性有,但估计不大。第三种可能性,应该是北魏为了宣扬自己是从曹魏手中继承合法性,而非从西晋继承按照文字记录秘密雕刻出来作秀宣传的物品。


五、传国玉玺的失踪之谜

传国玉玺在隋朝一统时,被隋朝承袭。隋朝灭亡后,传国玉玺被隋炀帝皇后萧皇后带入北突厥王庭。公元630年,李靖讨伐突厥时,萧皇后和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携带传国玉玺返回唐朝,于是传国玉玺回到了唐朝,最后传国玉玺在五代十国时期失踪。

传国玉玺失踪有四种说法:

1、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帝战败后携带传国玉玺一起自焚;

2、公元94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俘虏后晋出帝时失踪,史书记载耶律德光曾经质疑后晋出帝交出来的传国玉玺不是真的。

3、1122年辽朝天祚皇帝在桑乾河遗失传国玉玺(《辽史》记载),这是说后晋出帝交给耶律德光的传国玉玺是真的。

4、元顺帝把传国玉玺带到漠北后失踪,但元朝编修的《辽史》并不认为辽国时的传国玉玺在元朝的手中,而是认为辽亡后传国玉玺就不见了。

因为传国玉玺失踪,明、清两朝都没有传国玉玺。

明朝弘治十三年,陕西巡抚熊翀进贡白玉玺,被礼部尚书傅瀚认为是伪造传国玉玺,因为它不符合《辍耕录》对传国玉玺的记载,加上人君治理天下以德不以玺,明孝宗接受了傅瀚的意见,把这个玉玺收藏但不用。

明崇祯八年,多尔衮攻打蒙古林丹汗,获得一方据称是传国玉玺的玺印,皇太极以此印作为称帝的依据,但这个玉玺在乾隆朝时被钦定为赝品。这个玉玺既不符合《辍耕录》记载,也不符合元朝印玺样式,很有可能是林丹汗的伪造。

清乾隆三年,,督河高斌进攻碧玉玉玺一方,这个玉玺和《辍耕录》记载符合,但被乾隆帝认为是好事者按照《辍耕录》的记录所仿造的,并非真迹。


综合上述资料,传国玉玺最大的的下落,要么南北朝时期早就失踪,要么是李从珂时自焚时失踪,要么是辽亡时失踪。

传国玉玺之所以如此神秘,就在于真正见过它的人太少,除了皇帝和权臣以及保存它的太监等少数人之外,基本上没有人见过它。

从《隋书》的记录来看,皇帝除了传国玉玺之印外,还有六个印玺:

一、曰『皇帝行玺』,封常行诏敕则用之。
二、『皇帝之玺』,赐诸王书则用之。
三、『皇帝信玺』,下铜兽符,发诸州征镇兵,下竹使符,拜代征召诸州刺史,则用之。并白玉为之,方一寸二分,螭兽钮。
四、『天子行玺』,封拜外国则用之。
五、『天子之玺』,赐诸外国书则用之。
六、『天子信玺』,发兵外国,若征召外国,及有事鬼神,则用之。并黄金为之,方一寸二分,螭兽钮。

《隋书》记载的传国玉玺是:

又有传国玺,白玉为之,方四寸,螭兽钮,上交五蟠螭,隐起鸟篆书。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凡八字。

《隋书》的编修者是魏征,因此对传国玉玺的文字记载不大可能出错。即隋唐时的传国玉玺文字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并且是用白玉制作。

到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金国从北宋取走皇帝印玺时

皇帝印玺从隋唐的六个印玺发展有:皇帝印玺14个,包括“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印玺;青玉制作的传国玉玺和“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两个印玺;金印有九个。

隋朝时用白玉制作的传国之宝,在北宋已经变成了用青玉制作了。证明了从后汉到北宋,中原王朝失去隋唐时的传国之宝。但隋唐时的传国玉玺很有可能不是汉晋时的传国玉玺,因为文字并不相同,汉晋时的文字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隋唐时的文字已经变成“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并非同一颗印玺。


历史哨声



流星68421911


中国历史上,玉玺是国家政权合法的标志,相传是卞和在荆山采得的和氏璧,我们小学课本学到的“完璧归赵”,讲的就是这块玉。秦始皇把它变成了玉玺,李斯用虫鸟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作为第一珍宝,玉玺命运多舛。

刘邦灭秦,秦朝末代皇帝子婴把玉玺献给刘邦,完整带到了汉朝。西汉末年王莽作乱,太后大怒之下用玉玺砸王莽,玉玺跌落在地,摔破一角,用黄金镶补。王莽的新朝灭亡,玉玺到了光武帝刘秀的东汉。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挟汉献帝西迁长安。孙坚在洛阳城南甄官井,看见井里发出五彩之光,得到玉玺。孙坚的领导袁术知道了,扣押孙坚家小,逼孙坚交出玉玺。袁术称帝失败,玉玺被送到许都。

曹魏、西晋时期,玉玺一直由朝廷保管。匈奴刘渊灭西晋,玉玺到了刘汉皇宫。此后经石勒、冉闵,冉闵死后,汉族忠臣把它送到江南的东晋。南北朝时期,玉玺在南朝经历宋、齐、梁三朝,然后到北朝的北齐、北周,然后是隋朝。隋末大乱,隋炀帝的皇后携带玉玺逃至突厥,唐太宗大败突厥,玉玺又回到唐朝。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鼓动契丹进攻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带玉玺自焚,玉玺从此消失。后代很多王朝为证明政权合法性,都仿制玉玺。

不过专家考证说,孙坚得到的玉玺,就是假的。原因有三条:

第一、王莽在玉玺上刻了“汉传新王莽”,孙坚得到的玉玺上没有。

第二、孙坚从宫女身上搜得得到玉玺,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可能由宫女保管?

第三、董卓撤出洛阳经过了精心准备,不可玉玺落下。


九州历史


这个问题首先说传国玉玺是不是和氏璧,有待商確。据《韩非子.和氏》载,春秋楚人卞和在今湖北南漳县的荆山看见凤凰落于山,因人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去山上去寻找,终得玉璞一块,并视之为珍宝。

然后卞和就把玉璞送给楚厉王,楚厉王一看是块石头,以为是卞和在戏弄他,就施酷刑予卞和。到了楚武王,卞和又把玉璞献给了楚武王,结果遭到相同的下场。卞和先后都受了刖刑。楚文王继位,听到宫中有人说“卞和”怀抱璞玉在楚山下大哭三天三夜。哭到涕泪交加,满眼溢血。文王派人问他,天下被刖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偏你这么难过?卞和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悲也。卞和的行为使文王非常的感动,就命人将璞得以加工出一块无暇美玉,是为和氏璧。

楚文王后的历代楚王都珍惜和氏璧,大概四百年后,楚威王为了表彰功臣,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与宾客游赤山时,拿出玉璧,供宾客观赏,待杯凉席散,和氏璧是不翼而飞。

当时纵横家张仪也在席上,因他德行不佳,大家都怀疑是张仪偷了和氏璧。但张仪予以了否认,然后就成了历史宣案。后被赵国人繆贤无意中在集市上用五百金买到,经鉴定就是多年失踪的和氏璧,后来赵惠文王就把和氏璧占为己有,这才有后来“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灭赵后,和氏璧就回到了秦国,自此后,史书上就在也没有出现过和氏璧下落的记载。这里有两种可能,一,和氏璧成了秦始皇的陪葬物。二,和氏璧制作成了“传国玉玺”。如果说和氏璧成了始皇陪葬物,那故事只能到此为止。

如果做成“传国玉玺”咱们在慢慢往下唠,咱从刘邦灭秦说起,刘邦灭秦,传国玉玺成为汉皇传宝,西汉末年,“王莽篡汉”逼孝元太后交出玉玺,太后大怒,摔了玉玺,掉了一角。玉玺到了王莽手里,东汉末年,传国玉玺从宫廷失踪。被三国孙坚所得,后来的俩晋南北朝一直到清朝都出现了好多玉玺,但都不是真的,有人怀疑“传国玺”可能被元人带到了漠北。但据《太平御览》说,传国玺是陕西蓝天玉所制。如果按这样说的话,和氏璧可能随秦始皇陪葬了。如果说真正的传国玉玺去哪里,真的不好说。不知道现在找到没,如果没找到,大有可能和氏璧陪葬了。不好说。


夏有凉风61


谢谢悟空和九州历史君邀请。

国人一向讲究明正言顺,自己君临天下,位列九五至尊,这还不够,恨不得玉皇大帝能下凡一次,昭告天下此君是本人在人间的代表,君权神受。玉皇大帝是没功夫睬你的,凡间君王们退而求其次就把那传国玉玺当作神的信物,得之者必有做皇帝的命,当然也包括做皇帝梦的命。



这传国玉玺的来路那也历经坎坷,那春秋时的卞和还为此失去了双脚,这段凄惨的故事就不在这唠叨了,为了纪念这位替玉皇大帝送玉玺毛坯的快递小哥,就把这块美玉称作“和氏璧”。

不管战国是几易其手,最后按实力讲话,和氏璧花落秦始皇手里。就像普通人喜欢在自己的物件上留记号一样,还好始皇帝没把自己名字弄上去,命李斯刻了文绉绉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制成传国玉玺,希望作为江山代代相传的凭证。从此以后,它就水里,火里,东家,西家就没安生过。


这玉玺被秦始皇扔入洞庭湖镇过妖怪,多年以后又被捞起重出江湖,到了刘邦汉朝开始代代相传,成为皇位交接的象征,玉玺就在汉宫过了些太平日子。

王莽篡汉,估计他不是玉帝老儿看中的人,弄坏了玉玺一个角不说,没有多久又被刘家后生夺走。真理在枪炮的射程之内,古代没枪炮,玉玺在所有者刀枪剑戟的势力范围里,玉玺的所有权一直遵循着这条规律。



两汉结束,天下大乱,玉玺的命运也多舛起来,从孙坚到袁术再传至曹丕,后又由司马炎接手,其中辗转情节跌宕,有抱着玉玺做皇帝梦的,有为玉玺丢命的,有把玉玺抵押当了借兵的,剧情复杂不一而足。

这颗宝贝由魏晋,经前赵,后赵,最后落入前秦苻坚手里,苻坚倒台后,姚苌俘虏了苻坚,问及玉玺,苻坚说已给了东晋了,这明显不可能,哪有玉玺送人的,反正正宗玉玺的故事到此结束,前秦苻坚是最后一个经手玉玺的人。

接下来,假冒伪劣出场了。姚苌建后秦,他也有玉玺情结,那就重做一个,可千万别说假冒。差不多同时期慕容垂的后燕政权也做了一个。东晋司马家一想不行,你们北方胡族割据政权都像模像样都有玉玺,我可是中原正朔当然有也得有,东晋也做了一个传国玉玺,还刻了“受命之天,皇帝寿昌”。(苻坚瞎说,东晋这个是真没有玉玺)

刘裕就是那位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灭了后秦,把姚苌的假玉玺烧了。后来东晋的那颗去了北齐,后燕完蛋后那颗玉玺流入了北周,北周灭北齐,只把东晋的那颗“受命之天,皇帝寿昌”毁掉了。三颗假冒伪劣,只剩下后燕的那个,这时假作真时,这个假也是真的了。

这颗“真”玉玺从北周,隋,唐,一直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代李从珂战乱中自焚而死后,这颗玉玺就此没了踪影,估计被李从珂玉石俱焚了。以后偶尔有人说发现传国玉玺,那都骗人的。


北宋以后皇帝们也想开了,干嘛非得要那块劳什子,没了那传世的,死了张屠夫就吃带毛猪么。干脆,自己做,要多少有多少,反正出自帝王家,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样证明俺是玉帝老儿相中的人,只要刀枪剑戟的实力在,那玩意儿只是个图章而已。想通就好。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和氏璧可谓是中华第一名玉。现存的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代的《韩非子》,根据《韩非子》的记载:楚国的一个叫卞和樵夫在荆山上打柴时意外获得一块美玉,于是将此宝献给楚厉王。但有一句古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本身就是一种石头,在未经打磨前和普通的石头看不出有任何差别,只有懂玉的专业人士才能发现其价值。楚厉王让王宫里的玉石匠鉴别,玉石匠粗略地看了一下便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武王登基后卞和再次捧着玉石去献给武王。武王又命令玉石匠鉴别,这回玉石匠心想:我堂堂御用工匠难道还没你一个山野村夫眼光好?都跟你说是石头了还不依不饶的,于是有一次说道:“就是一块石头啊!”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文王登基后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泣了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也不止你一人,为何哭得如此厉害?”他说:"我不是苦我这双腿,而是哭宝玉被认为是石头,贞洁之士被认为口出狂言!"文王听到他这番言论就命人打磨卞和献上的石头,里面果然是玉,派玉匠剖璞,琢成一块价值连城的希世珍宝,这就是和氏璧的来历。

战国时代和氏璧由楚如入赵,引起秦昭襄王的觊觎,于是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当然蔺相如虽能完璧归赵,但终究改变不了秦国一统天下的事实,秦灭赵后和氏璧落入秦始皇嬴政手中。春秋战国时代玉和剑成为两样被士人赋予生命化人格化的物品:武士佩剑,文士佩玉,这两种物品几乎成为士人的象征。秦始皇统一天下自认为自己文武双全文治武功皆超越历代前人,所以他认为只有天下共传的第一名玉——和氏璧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气度,于是把天下最珍贵的和氏壁雕刻成受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玉玺,定国安邦。从此和氏璧就多了一个身份——传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

刘邦灭秦得天下后秦王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西晋统一三国后传国玉玺归于晋武帝司马炎。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胡嵩宁被靳准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代表着皇权的正统性。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玺南下扬州,在江都被缢弑,玺属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败,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由于传国玉玺被带至突厥,唐高祖李渊视之为毕生的遗憾,常有名不正言不顺之感。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成为中国历史一大悬案。此后历朝历代为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都声称自己找到了传国玺,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分辨。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虽不知此“传国玺”的真伪,但之前宋朝一直沿用后周玉玺,如今号称找到了历代相传的传国玉玺可谓是振奋人心之事。然而好景不长——三十年后金国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金人其实也不知自己从北宋获得的传国玉玺是真是假,但对外金国一直坚称自己手中的就是真正的传国玉玺,以此标榜金国为正统,嘲笑南宋皇帝是白板天子。

蒙古灭金后这枚不知真伪的传国玉玺归于蒙古,但蒙古建立的元朝相比金朝汉化程度要低。自认为马上取天下弯弓射大雕的蒙古大汗似乎对传国玉玺并不怎么关心,即使在他们仿效汉制建立元朝成为元朝皇帝后依然如此,以致于传国玉玺在他们蒙古贵族内部几经转手后再度下落不明。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辨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至此传国玉玺的下落越发神秘——本来北宋的传国玉玺就不辨真伪,如今蒙古人这么一闹腾,他们手中所谓的传国玉玺别说是真是假,是不是北宋那枚都不好说,搞不好真正的传国玉玺、北宋玉玺、元代玉玺根本就是三枚各自不同的玉玺都有可能。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为了证明自己开创明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他才不管逃回漠北的蒙古人手中的传国玉玺是真是假,反正他是要定了。于是朱元璋派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因此明朝留下了永恒的遗憾——唯一没得到传国玉玺的中原大一统王朝(当然宋朝自个号称得到过,其实存疑)。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鄠县(今户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到一枚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以传国玉玺的名义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明末后金太宗皇太极战胜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夺取了林丹汗号称掌握的那枚“传国玉玺”,皇太极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天聪年号为崇德。关于皇太极获得这枚“传国玉玺”的经过根据史籍记载如下: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赝品。

甭管赝品不赝品吧,其实传国玉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即使清宫之中那枚所谓的传国玉玺是赝品,可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标志一种象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遗憾的是这是不是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玺至今无人能说清。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类似问题我曾经回答过。对于传国玉玺的下落最终可能有三种结局:被烧坏,被打磨成玉器,被陪葬或者埋没在大漠。


第一种被烧毁,传国玉玺历经秦两汉,两晋,五胡,隋唐,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于玄武楼后,玉玺就不见踪影,传说随着李从珂一起被烧。

第二,被打磨成装饰玉器。如果玉玺没有被李从珂拿着一起自焚,同时如果宋徽宗时期从农夫手中获得的传国玉玺是真的,那么传国玉玺最终的结局就是被元朝获得后,据说被元朝获得后,元朝不屑一顾,赏赐给了某位王爷,这位王爷将玉玺打磨成了装饰品。



第三,被殉葬或者埋在大漠。如果之前宋朝的传国玉玺都是假的,那么极有可能战乱和流离中随着五代某位皇帝或者权贵一起殉葬了。还有可能被元朝带到了大漠。总之是埋在土里不见天日。


夜月下鸣蝉


和氏璧传说最后于五代十国时期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