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讓咱發展更省心”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陽春三月,午後的陽光照在身上讓人暖暖的。位於會寧縣河畔鎮兩迎水村的一家合作社裡,馮堡村峽門社66歲的貧困戶郭太祥和兒子郭勇強又開始了下午的工作。

只見父子兩人拿著鐵鍁輪換著將乾草抄進鍘草機,配合得十分默契。


“合作社讓咱發展更省心”


郭太祥、郭勇強父子倆工作中。

“在合作社打工,每天有100元的工錢。去年,合作社還給我們投了10只羊,我們都不用出錢。”皮膚黝黑的郭太祥,咧著嘴笑了起來,“跟著合作社發展,我們安心!”

“合作社從成立起我就在這裡打工,養羊有了經驗。現在家裡已經下了16只小羊羔了,除了要還給合作社一半羊羔,其他都可以賣錢。”說著,郭太祥又咧起嘴笑了起來,多年來沒有穩定發展產業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合作社讓咱發展更省心”


郭太祥笑著說起這兩年家裡的變化。

郭太祥所說的合作社,指的是會寧縣蒙生養殖專業合作社。作為一個已經成立了12年的合作社,蒙生合作社在帶動當地像郭太祥這樣的貧困群眾發展上起到關鍵的作用。

“我們推出‘社供戶養、投母還羔’模式,免費為有養殖能力的貧困戶投放基礎母羊,按照統一供種、統一防疫、統一技術、統一回收、分散養殖的模式進行飼養。”蒙生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苟千章介紹說。

目前,合作社已與縣裡河畔鎮、土門鎮115戶貧困戶簽訂了養殖協議,共投放基礎母羊1150只,使貧困戶戶均增收達1000元。


“合作社讓咱發展更省心”


合作社裡的羊。

合作社和農戶的關係,就像魚和水。蒙生合作社深諳此理,以資金互助、技術互助、信用互助形式為紐帶,把合作社與農戶緊密聯繫在一起,實現了抱團發展的目標——

成立資金互助社。合作社利用扶貧互助資金15萬元作為貸款擔保金,在農村商業銀行擔保貸款75萬元,幫助25戶貧困戶解決了養殖缺資金的問題。

成立技術互助組。充分發揮合作社養殖專業技術人員和部分養殖“土專家”的作用,對養殖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由專家幫助及時進行解決。

成立信用互助群。合作社通過聯戶擔保等形式貸款145萬元,其中農戶貸款45萬元、合作社貸款100萬元,緩解了合作社與社員融資難的問題。

在發展產業的時候,多元化發展可以抵禦市場風險。成立之初,蒙生合作社只養殖奶牛。到2016年,開始轉型養殖肉牛,之後一步步發展到如今的羊、雞、驢等多種牲畜的養殖。


“合作社讓咱發展更省心”


合作社裡的肉牛。

多元化發展,讓蒙生合作社走出了一條發展新路,在2017年底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並且,更讓其在帶動貧困群眾時探索出更多的模式。

據瞭解,在肉牛發展上,合作社與河畔、漢岔、四房土門等4個鄉鎮的141戶貧困戶簽訂訂單種植全貯玉米,使貧困戶戶均增收1276元。同時為訂單內的20戶貧困戶開展青貯技術服務,解決了他們應用青貯技術缺機械、缺勞力、缺技術的難題。

在肉羊發展上,合作社對無能力無技術、無資金有託養意願的65戶貧困戶簽訂了託養合同,共託養基礎母羊1300只,每年向貧困戶分紅。2018年戶均分紅羔羊13只,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


“合作社讓咱發展更省心”


苟千章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既然要幹就得幹好,政府給了很大的支持,我們自身要生存,周邊的鄉親也要依託我們發展,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如今已經64歲的苟千章堅定地說。

為了進一步發展,最近,苟千章積極響應當地政府的號召,探索起發展驢產業。“合作社已經引進了100多頭驢,銷路上也有了對接。現在就得摸清群眾對於發展這個產業的想法。”指著桌上才統計好的8個村的農戶發展養驢產業的意願表,苟千章解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