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国号和古代随州有什么联系吗?

富丁说


随州,地处湖北省境内,因春秋时期这里建立过的一个国家随国而得名。随国是侯爵国,是周武王的直系亲属被封到了汉水的北面而建立的国家,历史上称之为“汉阳诸姬”。



当然,随国面对强大的楚国也是只能依附于楚国。甚至当楚国遇到危难之时,随国还挺身相救。当年吴国灭楚,楚昭王即是逃到随国躲避,吴国要求随国交出楚昭王,随国硬是没有交人。后来,楚惠王送了一些青铜给随侯作为回报,随侯用这些青铜铸成了著名的“曾侯乙编钟”。

南北朝时期,全国改郡为州,这里便被命名为随州。北周初年,北周权臣宇文护进攻江陵,杀梁元帝,这一带即为北周政权所管辖。为了表彰北周大将杨忠的功劳,即封杨忠为随国公,其食邑即是随州。杨忠死后,他的儿子杨坚袭爵,继承了随国公爵位。



杨坚灭北齐有功,其女被送入宫中为太子宇文赟之太子妃。北周武帝宇文邕天不假年,宇文赟继位,杨坚长女杨丽华为皇后。杨坚也因此成为了北周外戚。宇文赟只图享乐不理朝政,只做了一年皇帝就将皇位让给了自己6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己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太上皇竟然也是天不假年,年纪轻轻就暴亡了。宇文赟暴亡之后,杨坚出任北周大丞相,总揽朝政。一般而言,当到大丞相了还不篡位,老百姓都会提你着急。杨坚也一样,一步步向着最高权力而来。他先是被封为随王,后来干脆取北周而代之,建立了大隋王朝。



由于杨坚认为随字的走之底不吉,所以,将走之底给去掉了。繁体字中的随字为隨,去掉走之底后即写成了隋。


傅斯鸿


有关系。隋朝的国号源于隋文帝杨坚受封的随王,杨坚的随王又来源于其父亲杨忠的随国公,而随国公的封地就在今天湖北随州。隋又写作随,可以通用,问题不大。随州的得名又和周代的随国有关。西周王朝在汉水北边建立了一系列诸侯国,用于对汉水南边楚国的封锁。这些诸侯国以周天子同宗姬姓为主,所以被统称“汉阳诸姬”,而随国又是汉阳诸姬最大的一个。

但是汉阳诸姬还是没能锁住楚国北上的道路,它们被楚国相继吞并,但也许是随国相对较强,终春秋之际楚国也没吞并随国。当然随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作为楚国的附庸国存在。公元前506年,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还逃到随国寻求庇护。结果随国果然不把楚昭王交给吴人,吴人也只好作罢。作为回报,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还赠给随侯一些青铜,随侯用它们铸造了一套编钟,就是举世瞩目的“曾侯乙钟”。

曾侯乙墓在今天随州市曾都区的擂鼓墩,随州博物馆背后。不过在出土文物里都称曾国,而不是随国。但其与文献中的随国地理非常接近,且在春秋战国之际还存在,又是姬姓国。如果不是随国,不可能是其他国家了。所以随国和曾国应该就是一国二名的关系。


林屋公子


随州市位於湖北省的北部,东邻武汉,西接襄阳,南与荆门相连、北与河南省的南阳、信阳接壤。有“荆豫要冲”,“汉襄咽喉”之称。其总面积为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下辖一市一区一县,即:广水市、曾都区、随县。

随州之称,相传源於远古时代的“随氏族”。据史籍记载及国内外一些专家的考证,华夏始祖之一的炎帝就诞生在今随州市境内。周灭商后,封建诸侯,随州境内分属随、厉、唐等三国。据《左传》所载,汉东之国随为大。当初周王室在汉水流域封建诸多姬姓国,以屏卫周王室的南疆,史称“汉水诸姬”。可后来随着楚人在南方崛起,汉水诸姬渐为楚国所灭殆尽。

随国在早期曾是楚国北向发展的强劲对手,史载楚武王三次伐随都未获成功,而且还病死於军中。于是,楚人转而从随国周边的小国先下手,以完成对随国的包抄。随着楚国势力的愈来愈强劲,随国也就被迫沦为楚人的附庸。在春秋末期的吴国“入楚破郢”的战争中,随国抵住了吴国的强大压力,不但为落难的楚昭王君臣提供翼护,还与秦军一起助楚昭王还都。

楚昭王为感谢随国人的恩德,将原先楚人所侵随国疆土都归还於随。可是,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楚人对随人曾经施予恩惠的渐渐淡忘,随国最终还是为楚国所灭。

1978年,在随州境内出土了令世人震惊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即是楚惠王(楚昭王之子)为感谢随国曾经对其父亲的翼护,而赠送於随国的。经几十年的考古挖掘证实,曾国与随国为“一国两名”,且随国的始封君为赫赫有名的周王室的开国大将南宫适(括)。

隋王朝的来历也源於随,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封为随国公。故杨坚建立的朝代为“随”,而又因忌恶“随”字带“走”旁。于是,变“随”为“隋”。而“随”姓也变为了“隋”姓了。

随州的著名景点有: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曾侯乙墓、千年银杏谷、随州博物馆、徐家河旅游度假区、三潭风景区、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等;


有知社


隋朝的国号和古代随州大有关系。隋就是由随改变而来,而改变的原因,是因为隋朝的建国者太迷信,又图吉利,结果破坏了国运。

第一,隋朝开国皇帝最初叫随国公。

杨忠是隋朝的太祖皇帝,也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在西魏时就是当朝权臣,被封为十二大将军,封随国公。《周书 杨忠传》里面就记载:武成元年,忠进封随国公,邑万户。杨忠死后,儿子杨坚继承了父亲的封号。后来杨坚进一步从爵封为王。《通鉴》:周以大丞相杨坚为相国,进爵为王。以安陆等20郡为随国。坚受王爵。

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以安陆等20郡为随国。大家打开地图就知道,安陆紧邻随州,在随州的正南方,而随州古已有之。因此,随国公以随州为命是有确切依据的。

第二,隋朝开国皇帝改随为隋,犯了大错。

随国公建国,为什么改随为隋呢?元朝历史学者胡三省解释:“隋主本袭封随公,故国号曰随。以周、齐不遑宁处,故去‘走’作‘隋’,以定训走故也。随字本意就是顺势而为,相互顺从的含义,原本是一个很吉祥的字儿,结果被这个开国皇帝嫌弃不吉利,把中间的走之旁给抠掉。

结果怎样呢,隋朝只经过两代皇帝,就“走掉”了!

所以说,有文化的那叫讲究,没文化的那就叫迷信,同学们,千万要多学习,千万不能迷信啊,哈哈。


铁锤历史


在商朝时期最发达里朝歌城其实也在随州范围!

随州与朝歌基本上就是北京与天津一样属于兄弟城市!

所以南阳自古以来就有定都历史,随州文化浓厚也不是没有道理!


黑沙26358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北周时封为随国公,封地在随州,杨坚袭爵位,杨坚篡位后,建立新王朝,就以随为国号,但随字有走意,改随为“隋”。

不止是隋,元朝以前的国号都是开国皇帝在前朝的爵位和封号,比如唐朝李渊,唐国公,秦王嬴政,秦朝,汉王刘邦,汉朝,魏王曹操,魏,司马炎,晋王,西晋。。。


南朝四百八十寺


随州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封地,当时随州百姓是安居乐业,市井祥和,而杨坚在此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统一全国后,取名随朝,但看到“随”字里面有个“辶”头,不吉利,认为随朝“走”的快,遂改随朝为隋朝,而结果隋朝在第二代皇帝杨广手中,还是被推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