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被忽略的关键战役,左右历史走向的兴势之战

相比于波澜壮阔、群星璀璨的前中期,后期三国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很少被大家所关注,而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将其中很多精彩部分一笔带过。但事实上,后三国时代不仅有激烈的战场厮杀,更充斥着残酷而惨烈的政治斗争,比之天下大乱之时,亦毫不逊色。我们今天要说的,则是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

在三国演义中,第一百零五回《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发生在公元234年,诸葛亮人生的最后一年。但到了第一百零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结束之时,却跳到了公元249年。此时笔锋一转,又写回了魏国吴国,等到再度写到蜀汉的时候,就到了延熙十六年秋,姜维率军北伐。

这就给很多读者造成了一定的错觉:诸葛亮去世之后,马上由姜维接班。但实际上,在这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姜维并非是蜀汉的权力决策者,而是先后由蒋琬和费祎掌权。兴势之战,就发生在费祎掌权时期。

三国演义中被忽略的关键战役,左右历史走向的兴势之战

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曹睿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托孤于他和司马懿。起初,曹爽对司马懿礼敬有加,但随着权势日盛,曹爽开始在亲信丁谧等人的怂恿下,架空了司马懿,独断专权。

此时的蜀汉和魏国均由一人总览大权,但和雅性谦素的费祎相比,曹爽能力不足,而又德薄寡恩,根本无法服众。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又招揽了诸如何晏、邓飏、李胜这样的无能之辈作为自己的心服,占据要职。

三国演义中被忽略的关键战役,左右历史走向的兴势之战

为了压制朝廷之中日渐不满的声音,邓飏和李胜在此时建议曹爽兴兵伐蜀,建立功业来建立威信,镇压群臣,曹爽很干脆地就听从了他们的意见。此时的蜀汉近十年没有战事,在贤相的治理下,政治清明,并没有衰败的迹象,而魏国则在和吴国在东线的拉锯中损耗甚众。所以,此时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不是伐蜀的最佳时机。

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任命夏侯渊之子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以郭淮为夏侯玄部先锋,进攻汉中,自己则亲率大军,从骆谷出发,以为后援。

此时的汉中守将,是征北大将军王平,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他否定了坐守坚城,等待援军的想,反而派护军刘敏主动出击,在兴势和魏军对阵,并张开绵延百里的旌旗以壮军威。

三国演义中被忽略的关键战役,左右历史走向的兴势之战

王平的主动出击大大出乎了魏军的意料,依托兴势的险峻地形,蜀军顽强拒守,始终没有让魏军前进一步,进攻不利导致了大军被压缩在狭窄地带,供给成了大问题,导致士气低落,除了曹爽的亲信,其他诸多将领都建议撤军。而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曹爽仍然优柔寡断,在继续进攻和退军之间犹豫纠结。

此时,远在朝中的司马懿得知战况,马上致书曹爽,请其马上撤军,否则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收到司马懿来信的曹爽如梦方醒,急令撤军,但为时已晚。从成都亲自率军赶来增援汉中的蜀汉大将军费祎已经早早占领了沈岭、衙岭、分水岭这三处战略要地,截断了曹爽的归路。

三国演义中被忽略的关键战役,左右历史走向的兴势之战

遭到截击的魏军死伤惨重,曹爽等人经过拼死苦战,才逃回了长安,不仅所部兵马损伤大半,还丢掉了全部的骡马辎重,输了个底朝天。

如果说兴势之战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攻防胜负,那么《三国演义》没有进行描写可以说情有可原。但实际上,兴势之战对于魏国和蜀汉政局,都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兴势之战,间接导致了魏国的灭亡。

首先对于蜀汉来说,此时的蒋琬年老病重,一步步把权力移交到了费祎手中,此时魏国来攻,不仅让蜀汉在战争当中,顺理成章的完成了原本复杂且牵涉甚广的权力交接过程,更是让费祎在蜀汉朝野建立了崇高的声望,因兴势之战而被封为成乡侯,为日后效仿诸葛亮、蒋琬开府治世,打下了基础。

但对于魏国来说,兴势之战的影响则更大,而且非常恶劣。首先是在战争中,为了征发补给,大量损耗了关中一带的民生民力,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其次,在本次战争中,曹爽的所作所为还引起了羌、胡族的不满,使得日后姜维在向魏国进军之时,常以羌、胡为助力。但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在此战之后,曹爽在魏国声望大跌,除了旧日几个小人之外,已经没有人会站在曹爽这边。

三国演义中被忽略的关键战役,左右历史走向的兴势之战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曹爽更不仅没有有所收敛,反而是倒行逆施,作威作福,引来了大臣们的不满和愤恨,而他的老朋友司马懿则韬光养晦,在正始十年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将曹爽和其党羽一网打尽。

从此,朝中大权尽皆落入司马父子之手,曹魏江山名存实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