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曹魏政权与门阀士族间的斗争,相信各位观众读者也能从中看出曹魏政权最终被司马家族取代的必然性。这一期,我们来讨论一下蜀汉政权和川蜀门阀士族间的斗争。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诸葛亮为何要六出祁山的原因,这个原因我寻找了很多年,无论是网上的评论还是有名的历史学家基本都会只从军事角度去分析诸葛亮的北伐原因。包括在《新三国》电视剧当中诸葛亮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偏安不能久治,所以我们要干到底。”,说实话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该说的话,就好比有人告诉你“我们要移民,如果我们不移民,将来来了地震我们的家就毁了。”我觉得这个逻辑关系真的很可笑,起码不该是诸葛亮的思考方式。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就算我现在结合诸葛亮的历史形象,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匡扶汉室,那“六出祁山”不断北伐的行为也是下下策,这种拿鸡蛋碰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和早年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相比简直可以用“整段垮掉“来形容。

那诸葛亮也好,姜维也罢,撇开人物的民间形象来谈,“六出祁山“不断北伐的行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从头慢慢分析。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1、 刘备阵营的三大集团

刘备称帝后,所领导的队伍大致分三个集团: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以李严为首的东州士族集团(南阳、三辅一代迁入益州的势力,刘璋当时主要倚重的势力。),益州本土士族集团(以张松、法正为首。)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一直以来,刘焉和刘璋都是倚重李严为首的东州士族集团,因为他们都是外来户,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时间一长,益州本土士族集团就会游离在益州权力中心的外围,益州集团急于寻找新的政权力量来取代刘璋,改变益州本土士族集团被动的局面。所以就有了张松献图曹操,刘备从中“捡漏”的故事。其实这里张松的心理变化很微妙,他献图曹操的初衷是为了寻求曹操的庇护,援助刘璋北击张鲁,但遇见刘备之后,却又撺掇刘备来取西川,因为在张松看来,谁帮川蜀解围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谁能代替刘璋成为益州本土士族集团的最佳利益代言人。但是张松却打错了算盘,他千不该万不该选的人就是刘备。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2、 蜀汉政权的内部为何会分裂?

刘备其实是个很聪明的君主,他夺取益州之后,结合刘璋的失败,尽量避免了与士族集团发生正面冲突。《三国志·先主传》曾高度评价刘备入蜀以后的人事安排,说董和、黄权、李严是刘璋的旧部,吴壹、费观是刘璋的姻亲,彭羕曾受刘璋的排斥,刘巴则为自己所忌恨,却都安排在显要的位置上(皆处之显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其器能),结果是“有志之士,无不竞功”。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但是张松当初选刘备,忽略了一个最最本质的问题。刘备的理想是匡扶汉室,不是偏安一隅。

刘备入川后,虽然益州本族集团的待遇确实提高了不少,但是为了“匡扶汉室“,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最正确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理念就是——依法治国。但依法,就不能“依人”;法治,就不是“人治”。这就和士族阶级的理想、理念相悖。士族是要“依人”,是要搞“人治”的。岂止是“依人”,而且是依家族之声望、门第,完全“无法无天”。所以,刘备表面上是尽量避免冲突,实际上早已给政权的不稳定埋下祸根。以曹魏之强大,尚且失败;以蜀汉之弱小,又怎么抗争得了呢?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所以最终结果就是,不但益州集团渐渐开始抵抗刘备政权,就连东州士族集团也开始和益州本土士族集团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外来户“。而且刘备死后,这个问题的发展就更加的严峻了,已经不是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间的单纯冲突了。这个问题在诸葛亮的身上十分的棘手。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3、 诸葛亮为何要“六出祁山“?

刘备死后,诸葛亮看似一统军政大权,但其实刘备给诸葛亮留下的是一个“两难“的烂摊子。刚才我们讲过,“匡扶汉室”一直都是荆州集团的核心价值观,而这个口号很难将“东州士族集团”、“益州士族集团”的核心价值利益捆绑起来。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所以诸葛亮就面临了两种选择,继续贯彻“匡扶汉室”的方针,就只能和“东州集团”、“益州集团”站在对立面。如果向他们妥协,改变治国方略,那么荆州集团的力量就会瞬间瓦解。荆州集团一直是“匡扶汉室”的最坚定支持者,他们放弃家业,抛妻弃子来跟着刘备打天下,最后告诉他们我们在益州定居了,这些人会怎么想?还怎么跟着领导混?

如果只是集团间理念的不合还有缓和的可能,但是更要命的是两个集团的性质决定了这个问题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形容,益州本族集团就好比从本土民众中走出的政党,那么荆州集团就是不折不扣的“军政权”了。军政权要想占据政治主导地位, 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打仗。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最根本的原因是维护荆州集团政治力量。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这里我们做一个对比,二战时期日本军政府夺去政权主导,所鼓噪的就是“中国威胁论”,现在想想这一论调和诸葛亮的“偏安不能久治”是不是如出一辙?诸葛亮作为荆州集团的代言人,面对这个两难的困境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权力永远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是最安全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选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都不是益州本土人士,甚至在北伐中不惜风险培养马谡,导致“失街亭”的惨剧。而姜维在接过诸葛亮衣钵后也不断的北伐,其本质就是保护“军政权”的力量。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但这一情况也导致了蜀国最终成为“三国”当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益州士族的利益既然与蜀汉政权的根本利益冲突,导致自己站在了蜀汉政权的对立面,只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袖手旁观,冷嘲热讽,甚至幸灾乐祸,里应外合。这个时候,蜀汉政权的领导人再优秀,再鞠躬尽瘁,再以身作则,都是没有用的。利益,决定了益州士族的整体取向。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下期是我们的最后一期,《东吴政权与士族集团的博弈》。喜欢我的观众,请点击关注支持。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蜀汉政权内部斗争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