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里有什么有趣或者值得讨论深思的细节?

影视音乐江湖


《绿皮书》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白人为一个黑人音乐家当司机,去外地巡回演出途中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

而当时那个背景下黑人是很不收到欢迎和尊重的,然而白人司机却和他的老板黑人一路交谈,为他能够顺利演出解决重重难题,最终两人却成为真正的朋友,剧中有很多有趣值得深思的细节,值得我们学习和讨论。

首先有一段讲的是他们遇到一家肯德基店,然后白人司机买了全家桶炸鸡和可乐,司机吃的是津津有味,然后问黑人老板吃不吃,老板却拒绝不吃,然后一系列的问题的争论。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总是以为事情就是我们以为的那样,从来不去思考不去尝试着去理解,尝试着去听听对方怎么说,从来不听解释。白人和黑人也正是如此,一个认为黑人总喜欢吃这些东西,一个认为吃东西不应该这么吃,事实上他们都错了,不是吗?



还有一段是影片最后酒店不愿意让黑人在哪里用餐,他们跑出来去了一个简陋的黑人酒吧,他们同时进去,然后就有人问白人司机是警察吗?

可见黑人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受待见和尊重,一个酒吧除了警察很少有白人去光顾吧,一个这么高级的酒店却容不下一个黑人用餐,种族歧视这种现象是多么的愚蠢,多么狭隘的思想,导演用了及其讽刺的手法表现出人性的愚蠢和可笑。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部剧的名字《绿皮书》就是一本记载黑人专用酒店的书。可想而知,种族歧视到了何种程度,对他们的伤害是残忍的,可耻的,不能原谅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欢迎评论 互相学习

如果为您的解答还满意的话 点个赞 关注一下

纯手打 谢谢你们的支持


丶丶丶小先生


作为一部不同以往的种族题材电影,《绿皮书》可以说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值得我们深思,下面就让我们一点点的品味这些细节,跟着电影一起走进《绿皮书》的世界。

截然不同的人物设定

经常观看美国电影的朋友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牵扯到种族主义题材的电影,好莱坞惯用的手法都是一个有教养但又死板严肃的白人,外加一个小学都没毕业但是负责全剧搞笑的黑人,这样的“黑白配”是好莱坞经久不衰的套路,而这样的组合通常能带来极强的喜剧效果,也能够满足观众们的娱乐观影需要。

然而,《绿皮书》却颠覆了这一套路。

电影《绿皮书》中,那个有教养、有文化、举止优雅的人偏偏是个黑人,而那个粗鲁说话大声又爱动手的人却是个白人,甚至这个黑人还能教自己的白人司机如何写出辞藻优美的信件,这一切都与好莱坞以往的设定格格不入,但这也正是本片吸引人的地方——颠覆了以往的“黑白配”电影风格,牢牢的抓住了观众们的好奇心。

无声的震撼

本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主角与农田里的黑人对视的情节了。

唐博士与托尼一行路过一处农田,由于缺水,他们的车子不得不停下来,借着这个机会,唐下车透了口气。但是,下车后的唐发现自己正被一群衣衫褴褛的黑人“奴隶”注视着,慢慢的,越来越多的黑人停下了手中的农活看着这位衣着光鲜的“同胞”。

此时,双方没有任何的语言发生,只是静静的注视着对方。背景音乐舒缓又不失悲伤,虽然没有任何的台词,但是这个情节带给观众的震撼确实最为猛烈的——同一种人,不同的命运。

没人知道这群在田里劳作的黑人心里在想什么,但是透过他们的眼神,我们看到了困惑、羡慕、不解、甚至还有悲伤。

唐博士的眼神却更加复杂,看着这群像“牲口”一样劳作的同胞,他的眼睛里透露出了深深的悲哀与同情:虽然自己贵为音乐家,又被人尊敬,但自己却无法改变黑人被歧视的这个事实,甚至说他在这群黑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即使自己再优秀,只要身为黑人,就不得不接受被白人歧视的命运。

可以说这个情节在半喜剧的本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把观众从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强行拉回了本片的主题——种族主义,它提醒着观众本片的真正内涵并不是和谐的“黑白配”,而是对种族主义的控诉。

唐博士的威士忌

在影片的开头,唐博士曾经跟托尼有过一段谈话,在这段对话中,唐博士半调侃的说,黑人爵士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吸烟,他们会把一杯威士忌放在钢琴上,如果他们没有获得和亚瑟・鲁宾斯坦(波兰裔美国古典钢琴家)一样得到尊重的待遇,就大发脾气。但是亚瑟・鲁宾斯坦绝对不会在演奏时这么做。

在最后,唐在小酒馆演奏的时候,看见了钢琴上威士忌的唐,很自然的把这半杯酒放到了地上,而托尼也哈哈一笑。

简单的细节,充分表现了唐的文化素养,可以说受到精英文化教育的他很鄙视那些一边抱怨着别人不尊重自己,一边又有着粗鲁举止的黑人音乐家。

看似是件小事,但是却又体现出了唐的与众不同——虽然是一个黑人音乐家,但是他却没有半点黑人音乐家的那些“坏毛病”。

《绿皮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的细节,比如南北警察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托尼对待黑人看法的变化,唐对托尼的影响等等。

可以说,《绿皮书》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虽然题材老套,但是表现手法却非常的新颖,作为一部反映种族主义的电影,《绿皮书》却让人在欢乐中体会到震撼,在震撼中又不失温馨。这部电影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的品味,我们也能够随着《绿皮书》的演员们体会到美国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爱生活、爱电影,我是黑白猫,独立影视制作评论人。如果你喜欢我的评论,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在这里,黑白猫祝所有头条读者们生活愉快!)


黑白猫电影


先交代一下在片中二人的角色设定。

电影的主人公之一,意大利裔美国人Tony,在屡屡受挫无处工作赚钱养家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为人当司机的工作机会,而他要开车服务的对象,是一位非洲裔的黑人爵士钢琴家Dr. Don Shirley。 这对于死板、蛮横、还对黑人有些抵触的Tony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各方的劝说之下,Tony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在载乘Dr. Shirley一路南下做巡回钢琴演奏会的途中,两个性格迥异、背景出身完全不同的人。

柴柴认为,片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每天Tony跟他老婆写信的情节,Tony从一个没有文化的的大老粗写信只会记流水账的人,在Dr.Shirley的一次次的指点下,慢慢改变为一个会用文学表达的方式给老婆与孩子写下一封封打动人心的信件。你可能会觉得写信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甚至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写过信。但是你认真的看过这部《绿皮书》你会发现写信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一封封的信件是对朝思暮想的回应,是一种期待的眷恋。电影里每当Tony老婆阅读信件的时候,不对,这更像一封封的情书。每次都羡煞旁人,每一位女人都希望自己的老婆有这样的浪漫。这不仅反应了Dr对女性的尊重,更赢得了Tony老婆对Dr的尊重与信任。

电影的最后,圣诞节的夜晚Dr来到Tony家做客,Tony的老婆给了Dr一个意味深长的拥抱,没有过多的语言没有过多的寒暄,这些平淡如亲人一样的举动足以说明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