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畫畫?

提起畢加索,大部分人估計首先想到的是藝術天才、現代繪畫的代表人等稱號,然後才會想到他那些令人費解的作品,並在心裡打上個問號:“那就是大畫家的作品嗎?看起來跟小孩兒畫似的……”

這位20世紀的偉大天才確實很欣賞孩子的畫,甚至曾說過:“我能用很短的時間,就畫的像一位大師;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縱觀近代藝術史,除畢加索以外,其他繪畫大師馬蒂斯、康定斯基、米羅等也都是兒童畫的粉絲。

而日本教育家、畫家鳥居昭美可謂與他們不謀而合。他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1》裡曾明確指出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畫畫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並對1-9歲兒童繪畫的規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同時,他還強調家長應該尊重並保護孩子的這一天性,不應教孩子畫成人的畫,也不應隨意評價孩子的畫

後來,鳥居昭美又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1》的基礎上出版了《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2》。在這本書中,他更加系統地闡述了1-9歲兒童繪畫的本質,指出兒童繪畫與成人繪畫不同,並非藝術活動,而屬於造型遊戲。在這項遊戲中,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再現令他們感動的事物,煅煉雙手功能的同時也培養出了良好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現力。

書評|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畫畫?

封面

鳥居昭美為什麼這麼推崇畫畫呢?這與他對日本現代兒童早期繪畫行為的研究密不可分。後來,他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寫在了《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裡,沒想到成就了兩本育兒方面的經典書籍,為無數家長和教育人士提供了指導。

不僅如此,鳥居昭美還是一位知行合一的教育家。自從教育大學畢業後,他先是做過兒童輔導員、美術教師,後來又在大學擔任教育學系教授,教授教育學、美術教育學等課程。另外,鳥居昭美還擔任過美術會會長以及兒童文化研究所的負責人,可謂畢生都致力於日本教育事業的發展。

既然畫畫如此重要,家長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繪畫能力呢?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1》中,鳥居昭美提出了不干預、會傾聽,然而這只是最基礎的做法。除此以外,家長要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孩子的繪畫活動中,盡力為孩子提供多姿多彩的活動經歷,並學會用語言、社交等方式調動起孩子畫畫的熱情,從而幫他們創作出最真實的作品

縱觀《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2》,鳥居昭美著重講了三點。第一:繪畫是培養孩子手部能力、創造力以及表現力的造型遊戲;第二,經歷、語言和社交是喚起孩子繪畫熱情的三把利器;第三,只有成人轉變了,孩子的畫才會迴歸自然。

書評|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畫畫?

繪畫是培養孩子手部能力、創造力以及表現力的造型遊戲。

孩子一歲左右會直立行走後,雙手得到了解放,便開始抓握,進入了無意識的塗鴉階段;到了兩歲之後,手眼進一步發育,可以互相協調,就做到了邊看邊畫;三歲手、眼和語言的功能都發育成熟,會先想好了再動筆畫畫;四歲左右學會用形狀表現事物,然後就一直按照自己的感覺和理解畫畫,直到九歲以後,才根據眼睛的觀察畫出寫實的東西。

從這個基本的發展過程來看,兒童繪畫跟成人定義的藝術活動完全不同,不是平常所說的美學行為,而是跟玩水、沙子一樣的造型遊戲。至於這種本質上的差異,鳥居昭美認為主要是因為兒童的認知方式跟成人的不一樣。比如,就空間認知這一點,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等曾對兒童的方位感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結論是他們差不多在九歲的時候才能達到成人的水平。

也就是說,孩子的畫只有他們自己才明白。成人如果只抱著欣賞的態度,而不去傾聽,根本無法理解畫中的含義。所以,

鳥居昭美一直強調傾聽,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的畫變得完整。

書評|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畫畫?

認清了兒童繪畫的本質,我們就能發現它背後的意義。其實,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畫畫這項遊戲就像勞動,是對身體和心靈的雙重煅煉,不可或缺。

從身體發育的角度來看,七八歲之前的幼兒期是手部煅煉的關鍵期。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大量地使用雙手遊戲、勞動,雙手就不會像牙齒一樣生蟲,而是變得十分靈活,為將來從事醫療、實驗等精細的工作打下基礎。

但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沒有好好地使用雙手,雙手就會變得僵硬,甚至連拿筷子、握筆等的姿勢都掌握不好,更別說進行精細的操作了。而且,一旦過了幼兒期,手的能力就基本固定了,很難再糾正。

兒童繪畫恰可以很好地發展手部能力。從一開始的握筆動作,到後來做到手眼協調,把意識集在筆頭,畫出各種各樣的形狀,進而到裁剪紙張、塗抹顏料、佈局畫面等,這些動作都需要孩子一次次地重複、練習,從而讓雙手變得靈活。

書評|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畫畫?

俗話說:心靈手巧。靈巧的雙手和靈活的思維其實相輔相成,互不分離。繪畫煅煉孩子雙手的同時也開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眾所周知,兒童時代本來就是人一生中創造力異常活躍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被給予了足夠的創作自由,創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單就畫畫來說,此時的孩子非常像鼎盛期的藝術家,只要有一支筆,就能不停地塗塗畫畫,隨時隨地開展藝術創造活動。

更難能可貴的是,孩子不用考慮現實的約束,比如有沒有人買畫,完全是隨心而動,想畫就畫,可謂保持了“藝術的純粹。”現代抽象主義繪畫創始人康定斯基就認為兒童是以一種天真之眼去觀察每一件事物,不帶任何的功利因素。這種寶貴的品質讓孩子的作品充滿了想象力,併為他們以後的思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自由創作和想象的同時,畫畫自然就傳達出了作者的想法和感受,成了孩子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方法。尤其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他們不識字,無法像成人一樣通過閱讀和寫作表達內心的需求,而

繪畫則可以作為一種替代的手段,讓他們與外部世界和成人保持溝通

經歷、語言和社交是喚起孩子繪畫熱情的三把利器。

想讓孩子愛上畫畫?其實很簡單,尊重孩子的天性,激發起他們畫畫的興趣和慾望即可。這一點估計人人都不陌生,因興趣引發好奇心而努力探索鑽研的故事不在少數。網絡紅人二混子就說過自己二十歲前從沒看過歷史,可二十歲後因為遊戲而對歷史產生興趣,繼而發奮學習,竟寫出了好幾本漫畫史書。

但具體該怎麼做呢?在此,鳥居昭美為大家總結了三板斧,分別是經歷、語言和社交。通俗一點,家長要會帶孩子玩,會忽悠,並替他們廣交朋友。

首先,讓我們來說說第一板斧,經歷。根據兒童繪畫發展的規律,鳥居昭美認為孩子自三歲開始憑藉印象畫畫,也就是喜歡畫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為了讓畫畫有趣且內容豐富,家長不能讓孩子玩太多的電子遊戲,或看太多的電視,而是要為他們創造直接的生活體驗,比如:到遊樂場活動,接觸大自然,嘗試做家務,甚至種菜、收割莊稼、餵養動物等。

還不夠直觀?舉個例子,秋天來了,幼兒園組織小朋友們一起去公園看菊花展,做遊戲。孩子們先是開心地參觀了花朵紮成的巨型雕塑,又在老師的帶領下分成兩隊玩跳格子的遊戲。每個人都很投入,積極緊張地比賽。比完了,還不忘大聲地給別人加油。孩子們玩地情緒高漲,直到回來後,還念念不忘。這就算有了很好的素材,但成人也不要像給出命題作文一樣對孩子說:“嗯,秋遊結束後每人畫一副畫,然後當作業交上來,老師要打分的。”要是這樣,誰還有心情玩耍,更別說畫畫了。

書評|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畫畫?

正確的做法是使出第二板斧,語言。也就是說,活動結束後,老師笑眯眯地對著孩子們說:“那天秋遊開不開心?你們都好會玩遊戲啊,跳格子那麼難,還跳地很好,有幾個同學比老師跳地都快…”

老師這麼一引導,孩子們全都想起那天的活動來了,於是嘰嘰喳喳地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討論起誰跳地最快,誰跳得最高,誰跳地像只兔子,就像又回到了活動現場。孩子們的熱情被調動起來後,再鼓勵他們畫出當時的場景。這時候,孩子頭腦中閃回的全是對遊戲的印象,更容易畫出讓自己感觸最深的人物、場面,乃至許多成人都忽略的細節。

不過,我們在這裡要補充的一點是語言不等於文字。對於六七歲之前的孩子,語言可以激發起他們畫畫的慾望,文字卻恰恰相反。如果過早地教孩子認字,他們聽到語言描述後就會先聯繫到文字,而不是生活中的經歷。這樣一來,頭腦中無法浮現出與此相關的鮮活記憶,畫畫就會趨於形式,內容也變得貧乏、無趣。

書評|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畫畫?

除了語言,第三板斧社交也是非常有效的一個方法。作為群體性動物,孩子大約一歲半左右就有了社交需求,開始喜歡跟其他小朋友待在一起。雖然他們也不主動玩耍,但會在行動上保持一致。比如,看見別的小朋友撿樹葉,自己也要撿;發現大家都在玩滑滑梯,自己也要滑。育兒專家把這種常見的現象稱為並列玩耍。

對於畫畫來說,並列玩耍同樣非常地適用。最明顯的是,孩子在家的時候很少動筆,可跟其他小朋友聚在一起後看見別人畫,就表現出強烈的畫畫意願。所以,家長最好能給孩子發展幾個固定的遊戲夥伴。除此以外,還可以適當地舉行些聚會。這時候,大人只要準備好畫筆和紙,然後坐在一邊聊天就行啦,孩子們會你學我、我學你,自發地畫畫、玩耍。

只有成人轉變了,孩子的畫才會迴歸自然。

鳥居昭美畢生提倡素質教育,對於不顧孩子發展規律的應試教育十分反感。在他看來,當今日本的家長過於浮躁,一切以知識和成績為重,處處拔苗助長,大大地剝奪了孩子自由畫畫、遊戲的權利。

無獨有偶,這種功利的做法其實在中國也很普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放眼望去,家長圈裡經常都在傳某某孩子才兩歲都認得兩百多個字了,會被幾十首唐詩了,或者能做加減法了。在這種氛圍的壓迫下,大部分人都只是把畫畫當成一種才藝,直接報班讓孩子學習,以求速成。

這些做法會帶來很多不良的後果,而最明顯的是孩子畫畫的熱情和能力都消失了。他們要麼不知道畫什麼,要麼只能畫出流於形式、毫無感情的畫,要麼對自己畫的畫說不出任何東西來。

面對這些情況,鳥居昭美認為只有成人的態度、方法改變了,外部環境改善了,孩子才能迴歸自然,重新畫出飽含真實感情的畫

關於態度,書中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分別在四歲六個月和四歲十個月的時候畫了兩幅畫,前者是潦草雜亂的一堆線,後者是平滑整潔的圓圈。據說,第一副畫的指導老師沒什麼耐心,從來不欣賞孩子的畫,而第二幅畫的老師很懂孩子,會認真地跟他們聊天,討論畫裡的故事。對比之下,成人的接納與否可以說對孩子的創作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書評|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畫畫?

對於某些學過成人畫的孩子,即使被拉回正軌,也並不能馬上就能畫出符合自身天性的畫來,一定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自由。同時,記得使用第二部分中提到的三板斧—經歷、語言和社交,從而激發起孩子內心的熱情、感動,讓他們由衷地想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

另外,成人也要學會鑑賞的方法,不要隨口說些很棒、不錯等的假大空詞語,也不要不辨好壞的一通誇,而是

對融入了真情實感的部分進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一種理解和贊成,繼續朝好的方向發展。

書中以一副名叫《大家一起挖紅薯》的畫為例子,講了老師是怎樣看透小朋友的心思,與他進行溝通和交流的。

書評|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畫畫?

這幅畫本身比較簡單,畫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一起去挖紅薯的經歷。從下往上看,最底端是一排小紅薯,紅薯上面的中間地方是兩個在挖紅薯的頭足手人像,人像上面是兩個漂浮著的人物,這兩個人物畫了頭髮、衣服,跟下面的人像不太一樣,感覺更成熟些。漂浮人物的左邊是兩個超級大的紅薯,差不多佔了四分之一的畫幅,每個紅薯上面還畫了很多點,邊上則是密密麻麻的短線,好像紅薯長了一身的毛一樣。漂浮人物的上面則是大山和太陽,應該算背景吧。

說實話,大部分人看到這幅畫的時候都覺得中間的人物畫的最好,其次後面的背景和地下的小紅薯也還行,至少比較像。然而,幼兒園的老師想到最近組織的挖紅薯活動以及大家當時的表現,猜出來孩子用心畫的是那兩個奇大無比的紅薯。畢竟,如果不是真心喜歡,誰也不會一筆一筆地畫出那麼多點和線。

於是,老師對畫畫的孩子說:“小A找到了一個很大很大的紅薯,是那麼多紅薯中最大的,差點把裝紅薯的袋子撐破了,但是你找到的那個也很大。你把這兩個都畫出來了,很棒呢。”孩子知道老師明白了自己的心思,還受到了表揚,自然十分地開心,想繼續畫下去。

這些個人的努力非常值得提倡,但除此以外,整個大的教育環境其實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對於1-9歲的孩子來說,學齡前接受的教育一般比較自由民主,而學齡後就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來,所以後者的規定是否合理就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著很大影響。

書中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在一次教師研討會上,有個二年級的老師拿著一副以“倒影”為題的畫向鳥居昭美求教,說學生不能耐心塗色,該怎樣指導。鳥居昭美接過畫來一看,整體上可以分辨出是畫了樹和人的倒影,但是畫面非常馬虎、潦草,根本就是在不情願的狀態下隨手一畫,敷衍了事而已。於是,他判斷畫的本質問題並不在於技巧,而是意願和認知能力,便反問提問的老師為什麼要以這個主題畫畫,結果答案是教科書上要求的。實際上,對於不到九歲的孩子來說,主題繪畫還為時尚早。一來,他們沒有興趣;二來,認知和技巧的水平也沒達到。

書評|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畫畫?

再結合其他的類似現象,鳥居昭美認為日本教學大綱的制定脫離了實際,而老師的教學又過於教條化,沒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如果這種填鴨式的教育盛行,那可以說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兒。

針對這種情況,鳥居昭美認為教育要適當民主化,自下而上地發展。以大綱和教材的編寫為例,真正合適的編寫人不是專家,而是老師。作為常年活躍在教學一線的園丁,他們最瞭解孩子的情況,知道什麼年齡的孩子該教什麼樣的東西。所以,建議重視培養老師自主編寫課程和教材的能力,鼓勵他們根據孩子的身心發育、能力水平和情感需要靈活施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