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校園暴力:打要還手,哭要大聲

前段時間從朋友口中得知一個消息,“XXX瘋了”,震驚之外我更多的是無可奈何的憐憫。XXX是我的初中同學,在我的印象中幾乎沒有她的笑臉,回憶起來全是“屈辱”、“毆打”、“唾棄”這樣不堪的字眼。她家庭情況不好,不知道家裡還有誰,衣服總是髒髒的,身上有些味道,沒有人願意和她坐同桌,總是一個人靠著垃圾箱坐在最後。她幾乎是所有人用來取笑欺凌的對象,其中有兩件事讓我記憶深刻。

第一件事,不知道她怎麼得罪了班裡的男生,四五個男生把她橫架著從外面拖進來,走到鐵皮垃圾箱旁,舉高,重重的摔下去,然後大笑著看她在垃圾裡掙扎,全班看著,無一人站出來說話,這樣的場景好像發生的理所當然。

第二件事,冬天,很冷,她穿了一件新羽絨服,整個人眼裡有了不同往日的色彩,然而下課剛出去一會,新衣服就被人吐滿了口水,她哭著跑進教室,眼裡那不常見的光亮變得灰敗。

初中畢業後就失去了她的聯繫,高中從別人口中獲得的隻言片語也都是她如何被變本加厲的欺負,再後來就得知她瘋了的消息。我甚至不道德且憤怒的想著,那些曾經欺負她的人才應該變成瘋子,才應該被社會譴責,才應該日日惶恐不得安寧。

初中的時候“混混”是一個流行詞,“你混嗎”這句話成了大多數人見面時的討論點,當時的學生大致分為五個等級,一等是學習又好混得又好的人,二等是混得好的人,三等是學習好的人,四等是混得不好學習好的人,五等是混得不好學習也不好的人。很不幸,我是第五等人。

面對校園暴力:打要還手,哭要大聲

校園暴力分為熱暴力和冷暴力兩種,對於***的暴力可能更多的是冷暴力,全班的冷漠,老師的無視。大多數的冷暴力可能來自女生團體,表面的風平浪靜暗藏的是血腥叢林,集體孤立是冷暴力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它不直接對你進行身體傷害,而是通過各種看似溫柔實則致命的事情來針對你,讓你自己從心裡懷疑自我,繼而否定自我,冷暴力的傷害更多是心理上的,但也是不可磨滅的。

而熱暴力來得更狂躁,我親眼見過一個“混得最好”的人把一個學生從樓梯上踢下去,這個施暴者站在高高的樓梯口,嘲諷的看著頭破血流的被施暴者,來往的學生湊著看熱鬧,無一人站出來說話,這樣的場景也發生的理所當然。

校園暴力一直都是一個很大的隱患,不僅對受害者產生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打擊,對施暴者也產生一種變態的成就感,而這是一種不健全的人格表現。它可能對施暴者以後的性格養成施以巨大影響,人格分裂,狂躁症,暴力狂等,都是以後有可能出現的問題。

愛的反義詞是冷漠,面對校園暴力,我們都是沉默的大多數。

冷眼旁觀也是暴力的幫兇,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欺凌者用以避而遠之,面對被欺凌者用以高姿態的憐憫或漠不關心的冷淡,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是我們這些置身事外之人的一記冷漠眼神,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冷漠,面對校園暴力,我們都是沉默的大多數,那欺壓不是外人的,而是來自每一個冷漠的我們。

暴力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以暴制暴”在特定情況下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很多時候它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好途徑,面對校園暴力,一味忍讓只會換來變本加厲的傷害,暴力反抗有時候是保護自己的唯一方法,就像***,如果她會反抗,可能會讓部分人停止,也不至落到那樣的悲慘境地。對暴力的使用是最無奈最嘲諷但又最切實可行的一種方法,是被欺凌者對於公平的一種吶喊和希冀。

小孩子的“惡”才真正的讓人不寒而慄

很多新聞曝出校園暴力的視頻,我看過之後除了憤怒就是恐懼,孩子怎麼能這麼狠心這麼壞,學校這樣一個象牙塔的地方,為何會有如此殘暴的學生,他們打人時眼裡的狂熱就像餓狼遇見獵物,罵人時嘴裡的髒話不堪入耳,這樣的“惡”真正讓人害怕,毫不亞於殺人魔頭

,他們的未來是什麼。

面對校園暴力,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前幾天刷屏的一則消息是說,有一個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其爺爺教育孩子:打要還手,哭要大聲。對此人們議論紛紛,各執己見。有人拍手稱好,有人強烈譴責。

我認為“打要還手,哭要大聲”的前提是別人真的錯了,而不是你先挑事還惡人先告狀。在別人有意傷害你的情況下,別忍,先打回去再講道理。口頭教育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惡”嗎?事實證明並不是,面對欺凌,大聲說出來,反手打回去,這才是解決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