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对曹操的认同感是真的假的?但是为什么要辅佐其后世?

孙可义sky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司马懿的父兄与曹操关系相当密切。其父司马防任尚书右丞时,推荐了20岁的孝廉曹操为洛阳北部尉。曹操对司马防的荐举一直怀着感激之情。曹操为魏王后,专门将司马防请到邺叙旧;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早期就追随曹操,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人物。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司马懿加入曹操集团,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他竟两次拒绝了曹操的辟书。



司马懿青少年时代曾受过儒家教育,其父司马防深受礼教熏陶而近乎古板,对子女教育要求更为严格,把家庭当做模拟朝廷,“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在儒家的忠义观念影响下,青年司马懿同情汉王朝的悲惨命运,也没有为曹操服务。


面对曹操的严刑峻法,29岁的司马懿结束隐士生活出山,当了曹操丞相府的文学掾。在曹操身边工作了整整12年,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如夺取汉中后对蜀作战、襄樊战役等。但是,在经过12年的磨砺,司马懿的思想性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由汉王朝的同情者转变为汉魏禅代的主要策划者,他青少年时代之所以同情汉王朝,是因为没有真正加入曹操集团并得到相应的利益。一旦成为曹操的亲信,自己的荣华富贵与新王朝的存亡息息相关时,观念必然大变。


曹丕登上帝位时,司马懿已是41岁的中年人了,因为是曹丕的骨干,故上升的速度极快,由丞相长史转尚书,黄初六年,总掌后方的军政大权;曹丕逝世后,与曹真、曹休共同辅佐魏明帝曹睿。他负责对吴、蜀的战争,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平辽东公孙渊,其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哪条战线出现危机,哪里便由他出任首领。



随着另外3位顾命大臣相继去世,司马懿的实际地位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虽然,司马懿的威望已登峰造极,但是他绝不敢觊觎帝位。一、他对曹丕怀有感恩之心。当初,曹操打算找借口杀了司马懿,由于曹丕的力保和,才使其免于一死;二、司马懿已从曹魏那里得到了超额回报,位极人臣。他此时关心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反叛。


魏明帝已处于弥留之际,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8岁小皇帝曹芳登上帝位。魏明帝死后,曹对司马懿的排挤迅速激化。曹爽是个知识浅薄、无德无才无功的平庸之辈。为了起用亲朋好友,以司马懿为代表的老一代建安名士成了他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排除。而司马懿先发制人,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使曹爽集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历史走上了血腥的魏晋禅代之路。因此,可以说司马懿对曹魏的认同,经历了由消极回避,到积极效忠,而最终反叛夺权的变化过程。


秋姨讲历史


曹操为人不拘小节,放荡不羁,而司马懿的性格非常正派,重视礼法,所以两人性格是不太合的,只是两人目前一致而已,所以他对曹操在政治上的认同感是真的。

再说司马懿为什么要辅佐曹操后代呢?在曹操去世后,司马懿逐渐成为朝中重臣,前文说过司马懿并没有想成为皇帝,他所做的是为了天下太平,更是为了保护司马家,后期曹操后代,行事跟他所追求目标不一致,因此才想谋权篡位。

再有就是司马懿是不在乎虚名的人,也不想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既然已经手握大权,就没必要去做皇帝,所以司马懿才选择在自己死后让自己的后人夺位。


春水流的呓语


历史上的一些大的辅臣,都是心系国家,不管是奸臣作梗,他还是一心为了国家的基业,哪怕皇帝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偏差治理,因为这个辅臣既有一定的谋略或者智慧给予献策,受到排斥或者冷落他都不抛弃这个国家,他内心深处看到的是这个国家的基业长青,甘心接受忍辱负重,甚至不惜抛洒生命,他看到的是这个国家,不会因为这个皇帝对他的不赏识,就放弃。

司马懿辅助了几代君王,伴君如伴虎也受尽了嘲讽折磨,他都是一心为这个国家,他是不愿意这个国家乱,倾巢之下哪有完卵的道理,他站在一个国家的高度,对所有对他不利的冷嘲热讽乃至侮辱,他能忍气吞声,最终他知道,有国才有家,没有家就没有了他,所以他鞠躬尽瘁兢兢辅佐朝延。

他认同曹操应该辩证来说吧,曹操肯定有些方面有他的过人之处,司马懿认同是发自内心都不是重点,一个好的大臣他一定是知道大是大非的,匡扶正义的时候,某种情况下要附庸一下曹操,也就是认同一下他某方面,这是情有可原的,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它都是客观存在,一个好的君王,他也会同时希望听到两种声音,所以这种认同也是理所当然发生也可以有些事实的依据。


数易生命智慧


司马懿对曹操的感受应该是复杂的。既认同,又不认同。

首先来说不认同。

这个主要在出生。曹操是宦官之后,宦官本是残缺之人,而且在东汉末年名声有多臭大家都知道。宦官外戚一起把东汉搞的乌烟瘴气。

司马懿呢,世家大族出生。在那个皇权远不如明清的年代,士族和皇权一起掌控着社会资源,那时候还没科举,出身底层之人没有任何上升渠道。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司马懿这样的出生断然是从心底看不起曹操,只是曹操掌握军队和实权,司马懿不敢明着鄙视。

还有重要的一点,曹操一生奉行“唯才是举”。也就是人才不拘一格,不看出生。曹操一生中,提拔了一些出生底层的精英。这打击了像司马懿这样的士族阶层的势力和影响力。这些士族反感曹操。如果不是曹操个人能力太强大,很难压制住这些士族。搞不好连性命都没了。因此在制度上,司马懿不认同曹操。

再来说说认同。

曹操是三国第一君王(没有虚名,却有实权),即能带兵打仗,又能诗词歌赋。放眼三国,几乎难出其右。就算放在整个历史中也不多见。好比乾隆也是文武双全,号称古往今来第一君王。武才不说,就文来说,也只是占着数量第一。质量绝对不敢恭维。和曹操没法比。

这样的一个雄主,司马懿是佩服的,个人能力确实强。三国中,认同对手或敌人的案例实在太多。只要你有本事。就连姜维功败自尽,魏国将领都认同佩服。何况曹操。

也许司马懿曾经在心里感慨:这才是君王气度。不排除司马懿跟在曹操身边那些年学了不少本事。驾驭属下,治理国家,管理军队等实实在在的本事。

至于说司马懿在曹操之后还继续辅佐曹操后世。这个也没什么奇怪的。

司马懿一开始拒绝了曹操,最后迫于曹操压力跟在曹操身边做事,一旦跟了。就很难退下来了。毕竟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自家又是士族大家。怎好反复无常。再说也不敢反复,这不是明着告诉别人当初辅佐曹操是被逼的吗。

其次从曹丕开始,司马懿的重要性越来越重,曹魏对他的依赖越来越大,司马懿也是看到了上升空间,既能发展自己的才华,又能掌握更多的权力。司马懿虽然奸诈,但是个人认为他不是一开始就谋划篡位的,而是随着实力的一步步加强,并且曹魏君王早死,青黄不接时。自然而然到了那个地步。再加上曹睿和他爷爷一样刻意打击士族力量,导致士族有了反抗之意,而最好的代言人就是同为士族的司马懿。论资历论实力也只有司马懿。

所以有些事也是天意,非人力所能为。曹操之后的两代虽然也是能力强的主,但无奈太短命。司马懿也就这么顺着天意走到了最后。


集论社


司马懿的智慧在于忍,号称冢虎。在三国与卧龙,凤雏齐名。曹操活着的时候,自知实力不济一直隐藏自己的野心,表现出忠心耿耿而免遭曹操的毒手,曹操知道此人能耐颇大,一直在找机会试探和加害,无奈曹操爱惜人才不忍心杀害,司马懿最终躲过一劫。骗取曹操后代的信任后,掌握大权暗中积蓄力量,一剑封喉。成为三国中笑到最后的大蠃家。


黑白子文化


司马懿是真心服气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