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和宋太祖同樣是開國之君奪功臣的兵權,誰的辦法更好呢?

翻閱史書,每個王朝興起,開國之君一般都屠戮功臣,最甚者如明之朱元璋、西漢之劉邦

漢光武和宋太祖同樣是開國之君奪功臣的兵權,誰的辦法更好呢?

凡事不絕對,當然會有例外,也有不殺功臣的帝王,最有名的莫過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但這種模式可能還不是最好的功臣問題處理方法。能做到君臣相安、互無怨言的是東漢的創建者漢光武帝劉秀,他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呢?

功臣做大是每一個開國之君都會頭疼的問題,只有千古一帝秦始皇似乎沒這個擔憂,他沒殺功臣,這歸功於他本人的極度權威,可惜他一死,秦朝只維持了三年。

漢光武和宋太祖同樣是開國之君奪功臣的兵權,誰的辦法更好呢?

天下越是紛亂,帝王的相對權力就越小,功臣做大問題就越嚴重

劉秀高爵、厚賞、特進、朝請

一般情況下,跟隨開國皇帝南征北戰、出謀劃策的功臣大多會在建立新的王朝後居功自傲,雖然就人性而言,這是正常反應,但這確實是皇帝們心中最大的威脅,恭順如徐達,依然死因成謎。

傳說中的位面之子漢光武帝劉秀擊敗疑似穿越者王莽,以及劉玄、劉盆子、赤眉軍、王郎、隗囂、公孫述等眾多對手後,終於使天下又歸一統。在這過程中,許多人出了力,最著名有云臺二十八將。

漢光武和宋太祖同樣是開國之君奪功臣的兵權,誰的辦法更好呢?

劉秀仁厚,也不願揹負先祖劉邦一樣濫殺功臣的罵名,他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高爵、厚賞,還有特進、朝請等榮譽性特權。但除鄧禹、李通、賈復,其他人都基本退出了權力中樞,唯此三人可參議國家大事。劉秀的這個舉動,得到功臣們的理解和擁護,君臣之間和睦共處、相安無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時功臣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因為這兩個時期有許多皇帝的皇位是靠篡位得來,這其中還有多位是被部下擁立的,而這些位皇帝大多昨天還是前一位皇帝的功臣。擁立皇帝就有擁立之功,皇帝登基少不得封賞他們。能擁立皇帝,自己必有一定實力,再加上封賞,就如虎添翼了,實力更勝從前。而且,能擁立別人,有了經驗,未必就不敢再來一次換自己上,只要有實力,就敢一試。被他們擁立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功臣們這麼想,所以殺之以絕後患成了皇帝們的首選。後唐明宗李嗣源放任功臣相鬥,而後逐個剪除,可惜他年歲大了,防了功臣,沒防了功臣中最特殊的一類——兒子。

五代亂局的終結者趙匡胤自己也是兵變得國,諸將領的擁立功不可沒。趙匡胤先是用親信石守信等換下了手握重兵的慕容延釗、韓令坤,在趙普的提醒下,他又開始猜忌原先的親信們,他們不反,難保他們的部下依樣畫葫蘆又弄出“黃袍加身”的事,這樣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一夜之間,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老將都請辭,自動要求解除兵權,五代兵變亂局終於止於此。

一樣是奪功臣兵權,劉秀和趙匡胤誰的辦法更好呢?

劉秀除了給功臣們“高爵、厚賞、特進、朝請”外,在功臣問題上還有一些措施:

第一、提醒、監控並舉

劉秀在封賞功臣的詔書中就提到,功臣功勞大、爵位高,如果想把這富貴世代傳下去,就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為,並且提醒功臣要對現在的高爵厚賞滿足,不要再有這些之上的非分之想。如果善意的提醒功臣們不在乎怎麼辦?那就要有專門部門監控,劉秀為此設立了刺奸大將軍、刺奸將軍,他們對功臣們的行為是有監視並執法的職權的,類似西漢繡衣署、明朝錦衣衛。有了這種存在,功臣們自然也會有所收斂。

第二、設尚書檯

劉秀設立尚書檯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關,機構裡有明確的職別劃分,人人各司其職。人員主要是相對於功臣,沒什麼軍功的文吏。大量文吏進入決策機關,相對的就減弱了功臣對決策的影響力。

第三、減少戰爭

東漢前期,匈奴依然是重點防備的邊患,劉秀在天下統一後,功臣臧宮與馬武曾上書,要趁匈奴鬧饑荒戰力不足時把他們連鍋端。可是劉秀下詔說,以百姓驚恐、敵人還強等理由,明確表示不願意北伐。劉秀的理由也許是真,但參考漢武帝時期的北伐,估計劉秀不願北伐,有不願功臣繼續立功,做強做大難以控制的意思。

漢光武和宋太祖同樣是開國之君奪功臣的兵權,誰的辦法更好呢?

總結起來,劉秀處理功臣問題的方法可以總結為:以文吏稀釋功臣影響,少軍功,高封賞,功臣自覺和國家監督兩手並重。

趙匡胤除了“杯酒釋兵權”,同樣也有別的舉措:

第一、不殺士大夫

宋是文人最揚眉吐氣的朝代,即使是罵了皇帝,也不會被殺頭,“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趙匡胤還認為再多文官貪汙也及不上一個武人作亂帶來的危害大,重文輕武明顯。

第二、調兵統兵分權

宋朝的武將只有統兵權,沒有調兵權,調兵的權利在文官手上,武將永遠被文官壓制著,手上有兵卻沒有權利調動可比銀行有錢卻被凍結上火多了。

第三、禁軍調防

為了防止禁軍叛亂,趙匡胤把一半禁軍調往各地,如果調出去的部隊叛亂,京城留下的一半可以平叛,如果京城禁軍叛亂,地方上的集中起來也能平叛。而且這些禁軍定期換防。這樣做固然減低了叛亂的幾率,但真正打起仗來軍隊的凝聚力就顯得不足了。

漢光武和宋太祖同樣是開國之君奪功臣的兵權,誰的辦法更好呢?

總結起來,趙匡胤處理功臣問題的方法可以總結為:功臣去兵權,重文輕武,武將與部隊生疏,文官調兵。

相比之下,高下立判,劉秀、趙匡胤都用文來替武,劉秀做到了文武制衡,趙匡胤是以文壓武;他們都給功臣很多賞賜,劉秀做的是少用功臣,趙匡胤乾脆不用。

他們兩人的做法上的差異也深刻影響了他們開創的王朝的命運。東漢在軍事上,特別是對遊牧民族的戰績還是不錯的,金微山一戰,徹底趕走了為患幾百年的匈奴;宋在趙匡胤死後,軍事上從高粱河慘敗開始一直積弱,這和武將不得志,將士不聽命、不用命有很大關係。

所以,同樣是奪功臣兵權,劉秀處理的比趙匡胤要好些。

我是卷舒風雲潤天地,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