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光武和宋太祖同样是开国之君夺功臣的兵权,谁的办法更好呢?

翻阅史书,每个王朝兴起,开国之君一般都屠戮功臣,最甚者如明之朱元璋、西汉之刘邦

汉光武和宋太祖同样是开国之君夺功臣的兵权,谁的办法更好呢?

凡事不绝对,当然会有例外,也有不杀功臣的帝王,最有名的莫过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但这种模式可能还不是最好的功臣问题处理方法。能做到君臣相安、互无怨言的是东汉的创建者汉光武帝刘秀,他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呢?

功臣做大是每一个开国之君都会头疼的问题,只有千古一帝秦始皇似乎没这个担忧,他没杀功臣,这归功于他本人的极度权威,可惜他一死,秦朝只维持了三年。

汉光武和宋太祖同样是开国之君夺功臣的兵权,谁的办法更好呢?

天下越是纷乱,帝王的相对权力就越小,功臣做大问题就越严重

刘秀高爵、厚赏、特进、朝请

一般情况下,跟随开国皇帝南征北战、出谋划策的功臣大多会在建立新的王朝后居功自傲,虽然就人性而言,这是正常反应,但这确实是皇帝们心中最大的威胁,恭顺如徐达,依然死因成谜。

传说中的位面之子汉光武帝刘秀击败疑似穿越者王莽,以及刘玄、刘盆子、赤眉军、王郎、隗嚣、公孙述等众多对手后,终于使天下又归一统。在这过程中,许多人出了力,最著名有云台二十八将。

汉光武和宋太祖同样是开国之君夺功臣的兵权,谁的办法更好呢?

刘秀仁厚,也不愿背负先祖刘邦一样滥杀功臣的骂名,他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高爵、厚赏,还有特进、朝请等荣誉性特权。但除邓禹、李通、贾复,其他人都基本退出了权力中枢,唯此三人可参议国家大事。刘秀的这个举动,得到功臣们的理解和拥护,君臣之间和睦共处、相安无事。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功臣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这两个时期有许多皇帝的皇位是靠篡位得来,这其中还有多位是被部下拥立的,而这些位皇帝大多昨天还是前一位皇帝的功臣。拥立皇帝就有拥立之功,皇帝登基少不得封赏他们。能拥立皇帝,自己必有一定实力,再加上封赏,就如虎添翼了,实力更胜从前。而且,能拥立别人,有了经验,未必就不敢再来一次换自己上,只要有实力,就敢一试。被他们拥立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功臣们这么想,所以杀之以绝后患成了皇帝们的首选。后唐明宗李嗣源放任功臣相斗,而后逐个剪除,可惜他年岁大了,防了功臣,没防了功臣中最特殊的一类——儿子。

五代乱局的终结者赵匡胤自己也是兵变得国,诸将领的拥立功不可没。赵匡胤先是用亲信石守信等换下了手握重兵的慕容延钊、韩令坤,在赵普的提醒下,他又开始猜忌原先的亲信们,他们不反,难保他们的部下依样画葫芦又弄出“黄袍加身”的事,这样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一夜之间,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老将都请辞,自动要求解除兵权,五代兵变乱局终于止于此。

一样是夺功臣兵权,刘秀和赵匡胤谁的办法更好呢?

刘秀除了给功臣们“高爵、厚赏、特进、朝请”外,在功臣问题上还有一些措施:

第一、提醒、监控并举

刘秀在封赏功臣的诏书中就提到,功臣功劳大、爵位高,如果想把这富贵世代传下去,就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提醒功臣要对现在的高爵厚赏满足,不要再有这些之上的非分之想。如果善意的提醒功臣们不在乎怎么办?那就要有专门部门监控,刘秀为此设立了刺奸大将军、刺奸将军,他们对功臣们的行为是有监视并执法的职权的,类似西汉绣衣署、明朝锦衣卫。有了这种存在,功臣们自然也会有所收敛。

第二、设尚书台

刘秀设立尚书台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机构里有明确的职别划分,人人各司其职。人员主要是相对于功臣,没什么军功的文吏。大量文吏进入决策机关,相对的就减弱了功臣对决策的影响力。

第三、减少战争

东汉前期,匈奴依然是重点防备的边患,刘秀在天下统一后,功臣臧宫与马武曾上书,要趁匈奴闹饥荒战力不足时把他们连锅端。可是刘秀下诏说,以百姓惊恐、敌人还强等理由,明确表示不愿意北伐。刘秀的理由也许是真,但参考汉武帝时期的北伐,估计刘秀不愿北伐,有不愿功臣继续立功,做强做大难以控制的意思。

汉光武和宋太祖同样是开国之君夺功臣的兵权,谁的办法更好呢?

总结起来,刘秀处理功臣问题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以文吏稀释功臣影响,少军功,高封赏,功臣自觉和国家监督两手并重。

赵匡胤除了“杯酒释兵权”,同样也有别的举措:

第一、不杀士大夫

宋是文人最扬眉吐气的朝代,即使是骂了皇帝,也不会被杀头,“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赵匡胤还认为再多文官贪污也及不上一个武人作乱带来的危害大,重文轻武明显。

第二、调兵统兵分权

宋朝的武将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调兵的权利在文官手上,武将永远被文官压制着,手上有兵却没有权利调动可比银行有钱却被冻结上火多了。

第三、禁军调防

为了防止禁军叛乱,赵匡胤把一半禁军调往各地,如果调出去的部队叛乱,京城留下的一半可以平叛,如果京城禁军叛乱,地方上的集中起来也能平叛。而且这些禁军定期换防。这样做固然减低了叛乱的几率,但真正打起仗来军队的凝聚力就显得不足了。

汉光武和宋太祖同样是开国之君夺功臣的兵权,谁的办法更好呢?

总结起来,赵匡胤处理功臣问题的方法可以总结为:功臣去兵权,重文轻武,武将与部队生疏,文官调兵。

相比之下,高下立判,刘秀、赵匡胤都用文来替武,刘秀做到了文武制衡,赵匡胤是以文压武;他们都给功臣很多赏赐,刘秀做的是少用功臣,赵匡胤干脆不用。

他们两人的做法上的差异也深刻影响了他们开创的王朝的命运。东汉在军事上,特别是对游牧民族的战绩还是不错的,金微山一战,彻底赶走了为患几百年的匈奴;宋在赵匡胤死后,军事上从高粱河惨败开始一直积弱,这和武将不得志,将士不听命、不用命有很大关系。

所以,同样是夺功臣兵权,刘秀处理的比赵匡胤要好些。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