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发生了“党锢之祸”,主流观点认为这一场祸乱伤及汉朝根本,更是东汉灭亡的直接原因。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这场祸乱为什么偏偏就发生在东汉?这一场祸乱为什么被视为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党锢之祸”对历史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党锢之祸。

东汉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原因

“党锢之祸”发生在桓、灵二帝时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刘备每次说到桓、灵二帝的时候都非常痛恨,认为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导致汉朝倾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桓、灵二帝要“亲小人,远贤臣”?这个小人真的是小人吗?这个贤臣又真的是贤臣吗?不了解这个原因是无法看懂“党锢之乱”的,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桓帝重用小人。

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东汉皇帝短命是出了名的,整个东汉一共12个皇帝,其中就有9个皇帝都是未成年就即位的。而且这些皇帝活过34岁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汉光武帝、汉明帝、汉桓帝、汉献帝四个人。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减去,十个皇帝有八个皇帝不满34岁就死了,皇权交替十分频繁。而在皇权交替之际就会产生一个空档期,在这个空档期帝国最高权力是在皇后(太后)手里的。但是太后又不好直接对接朝臣,原因有二,其一是孤男寡女不合适,要避嫌;其二是谨慎第二个吕雉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娘舅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娘舅成了内廷(皇权)和外朝(朝臣)沟通的桥梁,因此外戚干政的标志一般都是皇帝的娘舅出任大将军。原本外戚干政还不是太严重,但是顺帝、冲帝、质帝三位皇帝十分短命,权力交替之际外戚梁冀上台。梁冀因为质帝说了一句:“跋扈将军”就毒死了皇帝,这就导致新上任的桓帝十分警惕梁冀。在梁后没死之前梁冀专权二十多年,期间无恶不作,彻底激怒了汉桓帝。因此梁后一死汉桓帝就计划着杀梁冀了,但是有个问题没法解决,那就是怎么杀梁冀?皇帝该用谁?

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这个时候朝臣哪?朝臣都在梁冀那边!梁冀通过垄断官员选举权大力提拔自己的心腹,朝廷中的官员升迁都需要去拜访梁冀,然后再走程序升迁。在当时大将军(梁冀)的掾属人数是三公府(太尉、司徒、司空)的一倍,依靠朝臣根本就扳不倒梁冀,而且还很有可能走漏消息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桓帝只能远“贤臣”,去主动亲近那些“小人”。桓帝利用五位宦官发动政变,一举扑杀了梁冀,并且牵连梁冀的心腹几百人(仅2000石的高官就有几十个人)。朝廷官员编制是固定的,把外戚势力清走就会有其他势力进驻,此次清理外戚势力的是宦官势力,所以收获最大的还是宦官势力。现在知道为什么桓帝“亲小人,远贤臣”了吗?这在历史上只能算是一场权力争夺战,之所以演变成“党锢之祸”是因为太学生的崛起导致的。

太学生的崛起

东汉的政治格局就是宦官、外戚两方争权,皇帝年幼的时候是外戚掌权,皇帝长大后借助宦官的力量扳倒外戚,这就是一个轮回。但是在东汉末年时又插入了一方势力,那就是太学生(也有人说是士大夫、党人)。在这里我们要讲一下太学生的选拔标准以及上升途径:

一:选拔标准

1:六百石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直接送去太学,这是属于官僚集团的后裔

2:在各郡学校脱颖而出的高材生,并且要有地方长官的察举

二:上升途径

1:太学里面脱颖而出的高材生可以当官,级别一般都在六百石以上

2:大学生的身份可以镀一层金,然后通过察举制进入仕途

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的出现,那就是大学生主要来源于官僚集团、豪强地主(在这里我不想解释那么多,很多人会说寒门也会有高材生,但是你要知道地方长官推荐的数额是有限的。同样的水平,人家豪强地主直接给地方长官送去一堆真金白银,你觉得地方长官会推荐谁?)。这帮人在之后会通过察举制升官,然后他们的后裔又去太学,周而复始。但是在东汉末年这一套行不通了,因为选拔的人不是皇帝了,而是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这个权力。

汉和帝的时候,外戚窦宪权倾朝野,故:“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外戚梁冀倒台的时候,牵扯几十个两千石的的高官;宦官曹节等人掌权的时候“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时属县令长率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每一个掌权人死后都会来一波清洗,虽然看似清洗的规模并不大,只是几十个高官而已。但是这些高官的心腹都会被清洗,背后的利益输送链都会遭到打击。外戚和宦官打架最终遭殃的是给他们站台的豪强地主,长此以往豪强地主就不乐意了,他们想要把这个权力夺回来。他们也确实有这个能力,因为在桓帝时期太学生的数量高达三万多人,这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累世公卿”“家世州郡”的庞大家族。“党锢之乱”的本质就是权力的洗牌,外戚(窦武)想要联合太学生扳倒宦官夺回权利,太学生想要夺回官员选举权。

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党锢之祸:权力的洗牌

第一次党锢之祸

公元166年,宦官赵津、侯览以及党羽张泛等人在朝廷大赦之前违法乱纪,试图通过大赦免除刑法。而官僚集团的成瑨、黄浮等人在大赦之后仍旧按律法惩处了这些人,按理说大赦就是大赦,但是官僚集团的人打破了这个规矩,秋后算账激怒了宦官势力。因此宦官向皇帝进言,然后皇帝就重罚了这批官员。这是党锢之祸的开始,之后官僚集团、宦官集团就开始想方设法的干掉对方。

太尉陈蕃、司空刘茂向桓帝进谏,由于恒帝不爽,所以刘茂也没说啥。但是陈蕃却拿出汉初的例子为犯罪的官员辩解,并且请求清理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桓帝是非常不屑的,当年梁冀杀质帝的时候你们有没有站出来?外戚杀皇帝都没事,现在宦官贪点钱你们就站出来了?桓帝并没有搭理他,而宦官势力就开始加害官僚集团,但是陈蕃毕竟是名臣,不好动手,所以就先挑软柿子捏。

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指责宦官的官僚相继被罢官,而且刘质等人还在监狱里被迫害死。官僚集团的反扑也如期而至,宦官党羽(张成)的儿子被李膺处死。之后宦官就让张成“诬告”李膺结党营私,宦官势力与官僚集团的矛盾正式摆到台面上。桓帝最忌讳结党营私了,毕竟梁冀的例子在那里摆着那,因此下令逮捕党人。但是没想到陈蕃拒绝执行此诏书的命令,桓帝直接跳过了司法程序,让宦官负责逮捕党人。拒绝皇命但是却没有得到处治,可见当时陈蕃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以及皇权衰落的严重性。

之后陈蕃再度上书劝谏,桓帝则是免去了他的太尉职务,并没有对他追责。十二月,外戚窦武出面求情,而且宦官也怕李膺闹得没完没了,所以想见好就收。就这样皇帝大赦天下,党人得到了释放,这一次党锢之祸也就此告终。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外戚、党人、宦官之间的矛盾还是能管控的,皇帝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平衡政治局面,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第二次党锢之祸

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这个时候外戚窦武出任大将军,这就是外戚干政的标志。而陈蕃再度被任命为太尉,那些党人又被重新启用。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此时汉桓帝已经死了,于是党人与外戚集团就想着一举扳倒外戚。他们真的是一心为国吗?不,他们并不是。窦武建议杀宦官的同时又建议保留宦官山冰,其原因就是山冰亲窦武。肯定会有人说窦武杀的贪赃枉法的宦官,但事实上豪强地主都在贪赃枉法。

汉桓帝曾经下令禁止驱逐地方长吏(县级官吏),可见在当时皇权衰落到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了,而那些豪强地主仗着朝中有人欺压地方官吏。在当时贪赃枉法就是打压对方的一个借口而已,宦官打压党人的理由杀结党营私,党人、外戚打压宦官的理由是贪赃枉法。双方谁也不干净,都是为了权力不断的打压对手。

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之后窦武和党人密谋铲除宦官,但是计划泄露了,宦官势力连夜假传诏令,追捕窦武、陈蕃等人。太尉陈蕃没有什么人马,当日就遇害了。窦武率领步兵营对抗宦官,但是宦官等人假传命令,让张奂镇压了窦武。随后宦官开始围剿党人势力,大量党人被牵连、诛杀。之后虽然也有人为党人鸣冤,但是却遭到了二次镇压,并且牵连五族。这一场党锢之乱一直到何进担任大将军,并且与士大夫(袁绍)联手对抗宦官。虽然袁绍冲进宫中把宦官铲除殆尽,但是何进却被宦官杀害,而且还引来了董卓入京。

党锢之祸的总结

1:身不由己

在当党锢之乱中最应该总结的就是身不由己,有的时候一个人的行为真的不是由你一个人做主的。梁冀杀质帝的时候有几个跳出来阻拦了?为什么不阻拦?因为一个人是代表一个家族甚至是几个家族的利益,家族花大价钱把你培养成高官,可不是让你去送死的。纵使有那么一些人为了正义跳出来谴责这种行为,但也无济于事。因为梁冀代表的是整个外戚梁家,除非把梁家全部诛杀,但是有几个人有这种勇气?只有汉桓帝会干这种刀尖上舔血的事,因为他是皇帝。支持汉桓帝的人都是宦官,为什么会是宦官?因为他们是政治投机客,他们没有殷实的家底,甚至能不能有下一代都是一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汉桓帝只能亲近小人,因为贤人选择了明哲保身。第一次党锢之祸,陈蕃拒绝执行皇命,他难道不知道违抗君命是什么代价吗?但是陈蕃依旧做了,一是为了心中的正义,二是他不结党营私就根本无法对抗宦官势力,自己也会被清算。党人为了对抗宦官必须结党,宦官为了避免被清算只能选择先下手为强。第二次党锢之乱时山冰也并没有做什么,但是宦官担心他与窦武里应外合,所以先下手。宦官清理党人会有一些无辜之人被牵连,党人诛杀宦官同样会有一些无辜之人被牵连,老版《三国》有一个镜头就是袁绍率兵冲入皇宫见人就杀。有没有无辜之人?有!但是那有怎么样?为了自己不被宦官清算,他只能尽可能清算宦官。

为什么会发生“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2:党锢之祸本质上就是权力的洗牌

党锢之祸本质上就是权力的洗牌,外戚、宦官、党人都在争夺官员的选举权,本质上都是为了进一步结党营私。党人、外戚、宦官都遭到了清算,董卓入京后朝廷急需添补大量的官员,这些官员没有士族上百年的积累,他们对名声的重视度远远不如党人。因此贪赃枉法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东汉朝廷结构开始不断的内耗、崩塌。

3:党锢之祸对汉朝以及后世的影响

党锢之祸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董卓入京,东汉皇室名存实亡,之后进入三国时代。对历史的影响就是汉朝逐渐走向灭亡,而且大量的士人的思想被迫改变。因为党锢之乱牵扯太大,家族遭到的打击非常大,很多士人选择明哲保身。这些人对汉朝彻底绝望了,之后士人不复当年的锐气,屡次拒绝汉朝的征辟。而且在面对曹操挟太子以令诸侯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积极出面制止,匡扶汉室的志愿不大了。这就是为什么汉朝的忠臣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荀彧的原因。而且他们的思想受到了改变,正直谏言的人越来越少,明哲保身的人越来越多。从史官的思想上我们就能看出思想的转变,从“秉笔直书”到“春秋笔法”一直到“摧眉折腰事权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