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士人与宦官与外戚不得不说的故事——党锢之祸

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党锢之祸:

东汉和帝以来,外戚与宦官循环掌控国政。而士人厌恶了章句之学,品评人物,针砭时弊,即所谓清议。首都的太学便是清议的重心,朝廷与士大夫之间冲突不断。延熹九年,李膺入狱,桓帝大捕党人(为李膺说话的士人)。后来,虽诏赦党人,但将他们遣归田里,仍禁锢终身,这是第一次党铜之祸。建宁元年,陈蕃、窦武想要诛除宦官,并肃清朝野,但宦官们先发制人,窦武自杀,陈蕃遇害,他们的门生故吏均被免官禁锢。次年,因张俭一案而牵连被害的朝士有李膺、杜密等百余人,流徙禁锢的人数达六、七百,这是第二次党铜之祸。

士人与宦官与外戚不得不说的故事——党锢之祸

图片与内容无关

要说清党锢之祸,我们便必须讲清楚主角之一“士族”的发展。

东汉之时,朝廷提倡儒学,民间的儒学也高度发展起来,博士子弟的名额大大增加,察举与征辟制度发展起来。这些都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士族的出现。

而东汉之时士族的风尚为报恩报仇,避聘,清节。

太学的士人正值青壮年精力旺盛之时,做事情也有青年那种理想化的成分,他们厌恶章句之学,转而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种清议影响了地方的察举与中央的征辟,太学生们通过清议参与政治。

而到了桓帝和灵帝之时,朝野中宦官当权,他们任人唯亲,权倾朝野。接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熏陶的太学生对这种局面有所不满(当然也有宦官们的行为阻挡了他们的利益的成分在内)。

李膺、成瑨在这种局势下将触犯法律的宦官及党羽正法,引发了宦官们的反抗,宦官在桓帝面前诬陷他们,最后李膺、陈寔等人被抓捕入狱,成瑨、刘瓆两人被弃市。一批被认为是“党羽”的人被遣归田里,实际被禁锢。但半年后,在窦武的请求下,部分人仍重回朝廷。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建宁元年,外戚窦武掌权。陈蕃、窦武想要诛除宦官,但失败。宦官们先发制人,窦武自杀,陈蕃遇害,他们的门生故吏均被免官禁锢。次年,因张俭一案而牵连被害的朝士有李膺、杜密等百余人,流徙禁锢的人数达六、七百,这是第二次党铜之祸。

士人与宦官与外戚不得不说的故事——党锢之祸

洛阳

说到党锢之祸的实质,便要说外戚,士族与宦官。这三者是东汉朝廷中的三股势力,他们之间相互拉拢,连横。党锢之祸的实质便是外戚与士族结合对宦官专权局面的对抗。

士人与宦官与外戚不得不说的故事——党锢之祸

两次党锢之祸为东汉灭亡埋下了伏笔,为后来董卓进京准备了条件,更是为东汉末年大乱的局面做了铺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