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印度鄉村,四個種姓分住在四個區域,水井和寺廟都要區分


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歐洲的雅利安人從中亞不斷進入到印度次大陸,靠著遊牧民族的騎兵經驗,很快便征服了當地的古印度居民,古印度文明也就此總結。外來者的雅利安人與當地人比自然是少數群體,為了維持統治的延續,他們便創造了種姓制度。最開始只有統治者雅利安人和作為奴隸的當地土著兩個階級,可是後來雅利安人內部也出現了分化,演變成了三個階級,於是便發展成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印度四個階級的種姓制度。

可沒想到的是,三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印度經歷了各種波折,不斷受到了外來民族的入侵,許多文明被摧毀,被遺忘。而落後的種姓制度卻被毫無保留的被延續了下來,並且其等級分化還越來越森嚴,也越來越固化。

1947年,印度從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中獨立之後,就宣佈廢除種姓制度,並在法律中嚴格禁止。但是在印度人的實際生活中,這種落後的封建制度還依然根深蒂固地烙印在人們的精神之中,體現在印度人方方面面的生活習俗之中。

今天的印度貧富差距巨大,而城鄉之間無論是思想觀念還是經濟發展都是天壤之別的差距。所以在城市之中,種姓制度的影響已經不是很明顯了,但是在一些偏遠的鄉村,還能夠很明顯的看出種姓制度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

在印度北部地區的克久拉霍旅行期間,我就去了一個可以直觀感受印度種姓制度的特色村莊。克久拉霍有兩個村莊,一座新村一座老村莊。老村之老,不是說它建築老,而是說它的生活習俗還延續著原來的傳統。

這個村子生活著三四千人,但是卻依據不同的種姓劃分了四個不同的區域,這四個區域是連接在一起,並沒有明顯的區分。但是在村裡人的心目中,卻有著明顯的隔離。圖中是第四種姓區域的居民。

村子裡道路相通,房子彼此相連,如果沒有當地人的講解,沒有人會知道他們的界限在哪裡。也不會有人能看出這裡其實被分成了四個區域。因為劃分四個種姓的那道牆沒有在現實之中,而是在人們的心裡,這才是最難消除的牆。

這座村子裡有著四口水井,四家理髮店,四家小賣鋪,已經四座寺廟,分別服務於四個不同的種姓。

印度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處處離不開宗教。尤其像這樣的鄉村,每個村子都會有自己的印度教廟宇,供當地人祈福膜拜。而這個村子,有四座大小不一的廟宇。圖中的這個比較小的寺廟是第三等種姓吠舍的專用廟宇。

村子裡的四座廟宇也因為種姓的等級有著明顯的區分,這座最大的便是第一種姓婆羅門的廟宇。

除了廟宇的規模有很明顯的區分之外,其他都並沒有太明顯的差別,第四種姓的首陀羅所居住的房子看上去確實落後一些,但是另外三個種姓就沒有非常明顯的差別了。圖中是第三種姓區域的居民。

按原來的印度種姓制度的區分,第一種姓婆羅門是僧侶貴族,掌管祭祀、宗教和教育,最初也是最高統治者。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印度經歷了多次外來種族的入侵和統治,婆羅門早已失去了最初的統治地位。

第二等級的剎帝利原本是軍事貴族,負責修建寺廟和作戰、徵稅,歷史上也只有這個種姓可以成為士兵。第三等級的吠舍原來主要是商人。今天看來,剎帝利和吠舍應該是最富裕的,現仍的印度總理也是出身於第三種姓。

在村子裡看到的最好的房子一般都是在第二等級剎帝利和和第三等級吠舍的居住區。當然,今天對於職業已經沒有什麼嚴格的區分了,村子裡大部分人都是農民,無論是哪個種姓現在過得都是一樣的生活。圖中是第二種姓的村民。

這口水井是村子裡的水井之一,是用來洗澡和給牛喝水的,這個是婆羅門專用的水井。其他種姓也都有各自的水井,但是婆羅門的這個是最大的。

在村子裡閒逛的時候,看到的大部分小孩都在玩耍或者幹活,唯獨在第一種姓的區域看到一些小孩在學習,詢問之下,他們說他們是在做家庭作業。

當然,這個場景也未必就非常典型,很可能就只是一個巧合而已。但是,這或許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婆羅門種姓的居民,還是比較重視教育的,畢竟它們曾經掌管教育。

雖說雅利安人是屬於白種人,與歐洲很多國家是同一種族,但是在這個村子裡看到的印度人甭管是婆羅門還是剎帝利看上去都並沒有歐洲人那麼白。而且很多時候,都是難以從膚色中區分出他們屬於哪個種姓。

世界各國的歷史之中都曾經出現過等級制度,但是隻有印度的種姓制度延續到了今天。即使在法律嚴格禁止了70多年之後,還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活。可見這一如此落後的傳統是多麼頑固。

作為金磚國家的印度,近幾年經濟增長的速度位於世界首位,可其經濟總量還是與前面的國家相差巨大,甚至還不到美國和中國的零頭。但是印度如果徹底消除了種姓制度這樣落後制度的羈絆,相信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目標也就指日可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