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蔬菜種植“種出”群眾脫貧路

“春雨貴如油呀,我們得抓緊時間把種子種下去。”近日,壤塘高海拔牧村茸木達鄉甲拉村的黨支部書記滿特告訴記者,今年甲拉村將集中連片的60畝土地幾乎全部種上蔬菜。

時下,正值春耕季節,甲拉村的農牧民正在蔬菜種植基地裡忙著栽種蔬菜幼苗。這些曾經只會種青稞的農民們如今個個成了職業菜農,從“反對”到“觀望”再到“主動”,曾經荒蕪的青稞地如今已變成綠油油的蔬菜地。

一年來,通過蔬菜種植讓農牧民過上了好日子,黨員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現狀:土地撂荒現象嚴重

甲拉村地勢平坦,耕地資源豐富,過去村民們習慣了傳統的青稞種植,受高寒氣候的影響,青稞生長週期短、產量少。

“一般4月中旬下種,9月收成,談不上田間管理。”據該村第一書記李代軍介紹,畝產青稞90公斤,畝產值不足350元。原本肥沃的土地沒能種出致富的希望,甚至填飽肚子都成了問題。截至2017年,該村有貧困戶35戶148人,缺勞力、因病致貧佔多數。為了維持家庭生計,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了,土地撂荒現象嚴重。

“一邊是大片土地面臨荒廢擱置,一邊是脫貧任務和貧困群眾致富奔康的殷切期望。”李代軍說,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是村“兩委”的頭等大事,要帶領村民致富,還得在土地裡做文章,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轉變村民傳統的種植觀念是他們遇到的第一難題,這裡的村民世世代代種植青稞,讓他們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並不容易。

轉變:解決技術銷路之憂

村民大會、農牧民夜校、走村串戶,村“兩委”為動員群眾種植蔬菜想盡辦法,但效果並不明顯。“農村要發展,黨員要帶頭。”村“兩委”召開黨員大會,從黨員入手充分發揮黨員帶頭示範作用。“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我同意把咱家的土地流轉出來,做好示範帶頭。”作為支部書記,滿特第一個舉手。在滿特的帶動下,村委會主任、會計、小組長……村裡的黨員們紛紛舉手贊同這樣做。

2017年3月,該村以村集體的名義流轉黨員土地10畝,種上綠色生態蔬菜,在農技員手把手指導,通過錯季節銷售,當年年底基地產出近60噸蔬菜,實現效益近5.8萬元,戶均增收400元。

增收,讓群眾開始“動搖”。但是,他們還是存有“沒有技術,沒有經驗,就算種出來了,全村這麼多蔬菜賣給誰”的顧慮,除了觀望,他們始終不肯邁出主動種植的第一步。

瞭解到群眾的想法後,李代軍及時聯繫縣科技和農牧局技術人員,通過定期在田間進行技術指導,免費發放蔬菜種子,農牧民夜校傳授相關知識,打造農戶“小菜園”典型等,讓村民消除“缺技術”的顧慮;村支部書記、黨員和村民代表到周邊城鎮飯館、學校跑銷售、簽訂單,讓村民消除無銷路的顧慮;鄉村幹部和黨員們身體力行,白天在地裡幹活,晚上就挨家逐戶做思想工作,通過一次一次的解釋說明,一遍一遍的走訪勸導,終於有村民加入其中。

成功: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2018年,在支部的組織下,60餘戶農牧民加入到蔬菜種植合作社,蔬菜種植基地從10畝擴建到40畝,收益從5.8萬元增長到21萬元,靠著蔬菜種植,當年順利讓全村35戶148名貧困人口全部成功脫貧。還發展了3戶種植大戶,總種植面積達20畝,共計實現5萬元收益。

看到蔬菜種植基地“成功案例”,村民對未來信心滿滿。按照村裡的統一思路,今年全村基本都種上了蔬菜,土地重新成為當地農牧民的“金飯碗”。

像甲拉村這樣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百姓參與的事例,在茸木達鄉還有很多:雪爾蓋村培養黨員中藥材致富帶頭人,改變群眾“等、靠、要”思想;啄坤村培育黨員雙底油菜種植基地,改變群眾邁不開腿、不敢想、不敢做的狀況;巴生村打造格康木達11戶環境衛生示範小組,改變了“髒、亂、差”的居住環境……

近年來,為改變群眾思想觀念,助力脫貧攻堅,茸木達鄉緊緊圍繞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培養群眾致富帶頭人、改變群眾思想觀念等,從支部黨員入手,培養一批、帶動一批,成功培育出標兵示範工程,去年年底,全鄉208戶879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何倩 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莊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