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個“包子”引發的思考

一部7分鐘的中國風短片《包寶寶》,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引發中國網友關注和熱議。

這是著名的動畫工作室皮克斯公司,歷史上第一部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這部動畫短片的導演是一位華裔,名字叫石之予。祖籍四川,後來在加拿大長大。

這部短片風格相當“中國風”,講述的是一箇中國家庭的故事,看完之後給人的感覺卻是唏噓不已。

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個“包子”引發的思考

短片裡是一個典型的華人家庭,一個家庭婦女正在家裡做早餐,熟練地和麵,擀麵皮,做包子。包子蒸熟後端上餐桌,丈夫匆匆忙忙的吃了幾個包子,就著急去上班了。只剩下全職太太自己在家,開始打掃衛生,幹家務,看看電視,日復一日的度過無聊的一天。

這時候意外發生了,有一個小包子化身成一個小孩子,會說話,會哭,大聲的哭著。

這位家庭主婦的母愛頓時被喚醒了,在家裡孤獨寂寞的她,把這個小包子當成了寶貝兒子,給他取名“包寶寶”。

隨著這位家庭主婦的精心照顧,細心呵護,這位“包寶寶”一天一天的長大,帶給了這位媽媽無窮的快樂。

隨著“包寶寶”的成長,他渴望有自己的成長空間,這位媽媽象很多中國媽媽一樣,開始干預、控制、包辦孩子的一切,大事小事都要問,都要管,把這個“包寶寶”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

於是,媽媽和“包寶寶”之間的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個“包子”引發的思考

“包寶寶”無法忍受這樣的家庭氛圍,選擇離家出走。出走一段時間後,“包寶寶”回來了,還不是一個人回來的,帶回了在外面認識的女朋友。女朋友是一位金髮碧眼的美女,性格非常開朗和活潑,回來通知媽媽,準備和女朋友結婚,搬出去自己住。

媽媽聽到這個消息,抑制不住自己的淚水,嘩啦啦的往下流,苦口婆心的勸“包寶寶”不要離開自己。當明白勸說無望後,徹底崩潰了,失去理智後,一口把小包子吃了,這樣“包寶寶”永遠離不開她了。

這位媽媽吃掉“包寶寶”後,傷心不已,嚎啕大哭,癱倒在地。

這部短片到這裡也就結束了,看完之後讓人悲催不已。

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個“包子”引發的思考

這個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就是這位導演石之予,她自己的親身經歷。

石之予兩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父親工作很忙,沒時間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媽媽身上,在這種喪偶式育兒環境下,石之予也像無數中國孩子一樣接受著媽媽的過度保護和高壓控制。

短片中最可怕的那一幕,也是她媽媽真實說過的話。“如果可能,真希望讓你重新回到我的肚子裡,這樣我就可以隨時帶著你,我去哪裡你就去哪裡”。

這句話聽起來是多麼的恐怖,又令人無限心酸。

這種中國式親子關係在我們的生活中恰恰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要聽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裡聽父母的話,尤為重要的是要聽媽媽的話。

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個“包子”引發的思考

父母以為是愛孩子,用父母的經驗和教訓,讓孩子少走彎路,不走錯路。其實,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長。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當孩子覺得父母的教育,不完全正確的時候,就開始了叛逆和和渴望獨立,一場較量就開始了。就像動畫片中的媽媽,要“包寶寶”聽話,不能離開自己,不能接受他的愛情,不能離開家。最終,媽媽實在是無計可施了,就將小包子吃進肚子裡,多麼悲慘的畫面,多麼痛苦的諷刺。

現實生活中,這樣以愛的名義“吃掉”自己孩子的父母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可悲的是自己還意識不到。

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一個“包子”引發的思考

確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們的付出確實太大。吃穿住行樣樣都管,從幼兒園接送,到小學輔導孩子作業,報興趣班、輔導班,小升初,中招、高招,媽媽犧牲的太多太多了,媽媽們沒有自己的事業,犧牲了自己朋友,把自己的愛好興趣束之高閣,付出了極大的精力。

所謂的愛之深恨之切吧,媽媽們付出的越多,越渴望得到回報,孩子一旦失控,媽媽們就會對孩子抓的越緊。

其實,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的父母,是小時候給孩子足夠的愛、照顧和尊重,在孩子長大後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自由的翱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