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與漢武帝近乎一樣的經歷,為何武帝稱千古帝王,乾隆卻屢被戲說


在中國古代帝王中,作為具有開創性開疆拓土意義的帝王,秦始皇嬴政,毫無疑問是可以排在首位的,但漢武帝和乾隆作為定義今日中國疆域最重要的兩個皇帝,對他們的評價卻風評甚遠,說起武帝便是開疆拓土,而乾隆卻屢屢被戲說,這又是何種原因呢?

乾隆與漢武帝近乎一樣的經歷,為何武帝稱千古帝王,乾隆卻屢被戲說

漢武帝

漢武帝南吞百越,東並朝鮮,北擊匈奴,西征大宛,第一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對新疆的統治,為大一統的地理範圍奠基,更是在對匈奴上實施報復政策,一改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頹勢。漢武帝的豐功偉績更在於“漢人”、“漢族”的自我認知與民族構建之中。

乾隆與漢武帝近乎一樣的經歷,為何武帝稱千古帝王,乾隆卻屢被戲說

漢武帝時疆域

乾隆時隔千年收復新疆,進而收復西藏,乾隆朝的金擎抽籤制度即使是現在還在用。

漢唐缺西藏,元明缺新疆,歷史上第一個同時控制新疆、西藏、臺灣的皇帝就是乾隆!雖然我們在現實中一直鄙薄清朝末期的喪權辱國,但若沒有清朝的大一統就不會有今日的新疆,西藏。可以說正是清朝的大一統,為現在的自古以來提供了法理依據。不用謙遜的說,沒有乾隆的豐功偉績,也就不會有今日中國之版圖。

乾隆與漢武帝近乎一樣的經歷,為何武帝稱千古帝王,乾隆卻屢被戲說

乾隆

乾隆有康熙、雍正先輩為他開路,康乾盛世的餘暉,也是農耕文明在現有生產力基礎上,面對土地資源增長近乎枯竭,而人口暴漲的馬爾薩斯陷阱的最後掙扎。

乾隆與漢武帝近乎一樣的經歷,為何武帝稱千古帝王,乾隆卻屢被戲說

乾隆前期清帝國地圖

漢武帝難道不是攜文景之治?通過文景之治,經濟文化飛速發展,更讓在經歷了戰亂後,減少的人口戶數,急速增長。為中華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乾隆晚年頗為詬病,漢武帝在位時何嘗不是大多數事件烽火連天,到了晚年不也把漢朝玩的經濟衰退,民 怨 迭 起寫了罪己詔?

乾隆與漢武帝近乎一樣的經歷,為何武帝稱千古帝王,乾隆卻屢被戲說

乾隆帝

那麼為何兩人風評差這麼多?

就因為漢武帝寫個罪己詔?

“乃以邊為援,使內郡自省作車,又令耕者自轉,以困農煩擾畜者,重馬傷秏,武備衰減;下吏妄賦,百姓流亡” 《史記·漢書》

關於漢武帝的《罪己詔》,其詳細的講述了其窮兵黷武,造成的慘烈社會現狀。府庫枯竭,流民四起,民不聊生。

但在其後更是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其一改往日作風,在民間推廣先進的農具和種植方法,託孤霍光,防止干政,賜死劉弗陵的生母。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則又實現了漢朝的重新穩定。

乾隆與漢武帝近乎一樣的經歷,為何武帝稱千古帝王,乾隆卻屢被戲說

漢武帝

乾隆在經歷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後,在添補了雍正朝與準格爾部的國庫、軍力損耗後,更是在在位期間,消滅準格爾帝國,一部《乾隆王朝》便是明證(雖有出入,但基本上無傷大雅)。

乾隆與漢武帝近乎一樣的經歷,為何武帝稱千古帝王,乾隆卻屢被戲說

乾隆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對兩位明君的風評差距如此之大呢?

乾隆朝有史無僅有的文字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而漢武帝則更不遑多讓有震驚朝野的“巫蠱之案”,可見這亦不是造成兩者風評差距的原因。

至於說,是不是民族之別呢?其實這不能說沒有影響因素,但其實作為多民族不斷融合的大家庭,這個因素其實是在一直的削弱的。

那麼是不是雙方為加強中央集權造成的呢?

其實,物無美惡,過則成災。而這 也恰恰是造成他們風評不一的最為重要的地方。

地方和官僚實力太強,會導致中央效率太低。地方和官僚實力太弱,會導致中央擁權自重。武帝時候的需求是加強中央集權,乾隆時候的需求則是簡政放權。一個順應時代,一個逆潮流而行,同樣的事情會導致不同的後果。

這也是造成他們雙方風評差異最大的癥結。

對此,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參考資料:《二十四史》、《史記》、《清史稿》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