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很少出现清朝名臣于成龙?

空白72358313


康熙朝时期,有两位名为于成龙的官员,并且在康熙一朝,乃至后世都享有盛誉。

康熙在位时期,有两位名叫于成龙的官员。

第一位于成龙,就是电视剧《于成龙》的主人公,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也就是官场俗称的“于青菜”,因为年龄较大也被称之为“大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1684年) ,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以45岁的年龄正式进入仕途,出任广西罗城知县,历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之职,官至两江总督,最后死于两江总督任上,其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成为康熙树立的官员标杆而广为推广。

第二位于成龙(1638年-1700年),也是康熙朝的名臣,官至直隶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河道总督,因年龄较小,也被称为“小于成龙”。

《清史稿》有这样的记载:

“国朝有清忠强直经济名臣曰两于公,皆讳成龙”

足可见康熙皇帝对于这两位姓名同为于成龙的能员干吏的赏识与器重。

尽管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没有出现两位于成龙的身影,但是他们一些事迹则出现在了电视剧中,只是被“张冠李戴”了而已。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收复台湾”的系列剧情里,李光地带着一群孩子拦下了南下探亲的容妃和蓝齐儿格格的轿子,还上了一封“万言书”,替圈界禁海的百姓说话。而此时此刻的李光地,在历史上的原型就是时任福建按察使的大于成龙,由于福建之前官吏急于冒功领赏,在“圈界禁海”出现了许多冤假错案,于成龙顶住当时福建官场的压力,力求当时驻防福建的康亲王杰书重新审理“通海案”,使得许多被冤枉的百姓得以平反,于成龙也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而电视剧中李光地的另外一件事情也是“张冠李戴”。李光地在拿到新任官员的名单时,发现这些人不是明珠、索额图的党羽,就是太子和大阿哥推荐的人,气愤之下的李光地将此事上奏康熙皇帝,结果遭到的是明珠和索额图的反扑。而在历史上,做这件事情并不是李光地,而是小于成龙,正是于成龙向康熙控诉,当时的官都被掌权的明珠及其党羽余国柱“卖光了”,这才引发了康熙皇帝清算明珠集团的行动。

所以,《康熙王朝》中没有出现两位于成龙,但是他们的事迹还是有所介绍的,只是大部分都被李光地“冒领”了,张冠李戴了。

这样的安排归根结底还是《康熙王朝》剧情发展的需要。

《康熙王朝》是以介绍康熙皇帝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为剧情主线展开描述的,再加上索额图和明珠的党政,以及太子和大阿哥之间的皇位之争,都成了整部剧的基本剧情。

两位于成龙基本都是在地方任职,其具体的事迹也与剧情相距较远,再加上剧中的人物已经很多了,再加上他们两个就太累赘了,就连康熙晚年那么精彩的“九子夺嫡”都没有描述,还有像佟国维、马齐这样的重臣也没有出现其中,所以就没有必要关注两位于成龙出场与否了。


雍亲王府


诚邀,如题。影视剧作品用来宣传历史是非常合适的,毕竟很多人以前都没有听说过于成龙,直到去年的电视剧《于成龙》热播够,大家才对这位大清廉吏有了很大的了解,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清朝第一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几乎没有出现于成龙呢?

于成龙,出生于明末,大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入仕为罗城县知县,在任清明廉洁,百姓安居乐业,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受到上级奖赏,升任合州知州,后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所以于成龙其实很少在中央朝廷里面露面

《康熙王朝》是以康熙帝一生的主要功绩为主线,这些事主要是发生在大清朝廷中央,于成龙的清明廉洁与康熙的诸如擒鳌拜、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平葛尔丹等没有关系,自然不会花笔墨去描写。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清朝康熙时期有两个于成龙,一个是两江总督于成龙,另一个则是河道总督于成龙,两个于成龙相差二十多岁。其实在《康熙大帝》原著小说中,两个于成龙都提到了。

在原著的第三卷——玉宇呈祥的第一章:河堤决洪涛逞淫威,百姓苦县令树刚风。

开篇就提到了两个于成龙,只不过历史上这两个没什么关系的于成龙,被二月河塑造成了堂兄弟的关系。

(小说原文)

至于说《康熙王朝》电视剧里面没有出现于成龙,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电视剧的主线是围绕康熙一生的功绩展开的。(也就是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噶尔丹→平明珠索额图党争,这条主线)

在这条主线中,除了明珠、索额图、魏东亭等人物是全局参与外,其余的很多角色都是打酱油的存在。电视剧不像小说,可以用大段的文字描述介绍剧情、介绍人物。电视剧的内容需要精简,这就要求必须删减不必要的剧情对主要人物的剧情影响。

《康熙王朝》电视剧,主要是展现康熙的功绩和权斗,大小于成龙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存在感不强,没有交集。所以,这两个角色存在的意义不大。



而且,于成龙在历史上被称为“循吏”。也就是所谓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清官。《康熙王朝》毕竟讲的是权力斗争的电视剧,像于成龙这种不参与权力争斗,一心一意为民请命的清官,放在电视剧里,会显得很突兀,有刻意添加的感觉。

我记得电视剧中有一集,康熙刚刚重奖了一个清官,但后来得知,那个所谓的清官只是一个很会伪装自己的人罢了。其实暗地里是个大贪官。

康熙说,这个姓周的还是清官典范,他毕竟是自己亲封的。天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能朝令夕改。但是放着这个大贪官不杀,自己心里就憋不住。于是让魏东亭和图海偷偷的把贪官给杀了,这样一来,皇帝的面子保住了,贪官也杀了。

我说的这个片段,其实就是《康熙王朝》这部剧的剧情基调。贪官必须有,因为康熙的英明要用惩治贪官来反衬。清官可以有,但是像于成龙这种大清官就没必要了,反衬不出康熙的英明神武。只能委屈一下于成龙了……

电视剧有删减的角色,自然就有增加的角色。比如说郑经,就是凭空加戏的角色。在原著里面郑经的戏份很少,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到了电视剧中,大幅度加戏。

为了凸显康熙的伟大,郑经的猥琐,居然连“这台湾岛,我宁可送给荷兰红毛鬼,也不给康熙大辫子!”的台词都能想的出来……




每次看《康熙王朝》时,我都再想,导演和编剧是否用力过猛了?太想突出某个人,结果却适得其反。


Mer86


首先说,于成龙虽然为一代能臣,但是他并非是中央大员,而是常年派外,这也符合他的一些特点。

而《康熙王朝》这个电视剧跨度为六十多年,是一个完全展现康熙皇帝历史功绩的电视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条历史主线,所以里边出现的人物也都是围绕着历史主线而精心挑选的。

而于成龙对于这条历史主线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标杆,是一个反腐倡廉的标杆人物,所以,《康熙王朝》不可能对于成龙做过多的描写。

而且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从戏剧角度出发,于成龙如果登场,必然是主角,因为他是一个适合以他为主的角色,而把他当做配角去对待那么戏剧对于人物的刻画就会变得很单薄。

所以于成龙的电视剧一定要是那种以小窥大的历史人物剧,而不是庞大的历史题材电视剧,那样的话,戏剧刻画就失败了。



大胡子说史


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过往深处去分析,也是原因诸多的……

简单的来说,整个《康熙王朝》的重点是展现康熙一生的大事件,主要集中在京官和大事件上,外官很少涉及,凡是涉及外官的,基本也是围绕着大事件来说的,没有单独表现!而于成龙是典型的外官,并且和当时的许多大事件没有直接关联……

往深处说,原因如下这些:

1、汉臣低一等

清初,满汉官员同官不同权,同职不同级。顺治前期,一职两官,满官掌印,高汉官一等。

整个电视剧《康熙王朝》,有名有姓,可圈可点的汉臣,少得可怜!虚构的周培公,也只是昙花一现。

2、刻意打压汉臣

整个清朝,对汉臣都是持谨慎态度,哪怕是清末,汉臣鼎起天下,也是不完全放心!

在剧中,姚启圣、周培公、李光地等的遭遇,不就是隐晦的表现了吗?

3、于成龙只是昙花一现

于成龙成名于“廉”,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可圈可点的事迹,在整个康熙时代,都只是外官中的昙花一现……


志军翔宇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之所以一直不提于成龙,是因为《康熙王朝》中虚构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糅合了于成龙和另外一位名臣,他就是魏东亭。

魏东亭在历史上是没有这个人的,但是《康熙王朝》却把他设定为康熙的发小和好弟兄,以及后来的两江总督。然而是没有魏东亭这么个人的,那么同时期担任两江总督的人是谁呢?正是于成龙。

身为康熙朝的贤臣,于成龙大器晚成,四十多岁才入仕担任县令。但是在他不算特别漫长的官场生涯中,他从一个县令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而且不是靠着阿谀奉承,而是他实实在在的能力和操守。

只是电视剧出于艺术需要,必须省去于成龙而突出魏东亭,所以就只好把于成龙的故事嫁接到魏东亭的身上。而魏东亭的另一个原型,正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也没有在电视剧里得到体现。



青言论史



题主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一是如题主自己所述:看了好几遍,另一个也说明题主在看电视时带着思考在看,且题主对清朝的历史还是有关注。

那么,《康熙王朝》为什么没有过多的去讲述于成龙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来回答一下。


一,《康熙王朝》电视剧的背景,也就是拍摄主线。

搞清楚这一点很重要,一旦这一点搞清楚了,不仅能回答为什么康熙年间的名臣出现的少,只有索额图,明珠等,亦能回答其他问题。《康熙王朝》电视剧的拍摄主线不难看出,主要则是围绕康熙这位帝王展开,从一开始的擒鳌拜,再到平三藩,以及后来的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最后是落在了处理明,索两党上。这也是《康熙王朝》电视剧里,康熙在乾清宫著名训话片段里,康熙自我感慨时说的过往事迹,而从这些事迹我们则能看出,《康熙王朝》电视剧拍摄主线:

1,重点在于讲述康熙的一生,准确的说是康熙一生中几大正面的,重要的,凸显康熙这个人物厉害的,精明的一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康熙后期还有最著名的“九子夺嫡”,在《康熙王朝》里却没有提到,仅提到了大阿哥和太子之间的斗争。

2,除去康熙以外,《康熙王朝》拍摄的大臣们,都是整天围绕在康熙身边转悠的人,当然,后来的姚启圣,施琅等,那也是因为需要讲述收复台湾,而花了点胶卷讲述了。而于成龙虽说做到了两江总督,但并未在康熙跟前,所以,提到的次数就少了。


因此,从拍摄主线可以看出,《康熙王朝》意在讲康熙,讲康熙自身的事儿;讲朝廷,讲朝廷里几位当朝大臣们的事儿;并不是一个讲地方官的事儿。

二,电视剧篇幅有限

我们都知道《康熙王朝》电视剧是依据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来拍摄的,而在二月河的小说里,确实提到了于成龙,且篇幅也不少,提到了于成龙为了治水而如何如何努力,同时,也提到了于成龙这一清官的种种事迹,但不可避免,拍摄电视剧时,肯定会做出删选,这时候,又得再次提到电视剧的拍摄主线了,所以,在拍摄电视剧时,肯定选择和主线相符合的小说章节来拍摄。

综上两点,大致可以了解《康熙王朝》中为啥于成龙出现的次数不多,这和于成龙是不是名臣,是不是清官没多大关系,说白了和导演,和编剧,和整条拍摄主线有关系,谁让这部电视剧是讲述康熙的呢?谁让于成龙是配角,康熙是主角呢?


忍忍吧,不是有句古话吗?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不是也有专门讲述于成龙的电视剧吗?风水轮流转,迟早于成龙也是主角。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电视剧《康熙王朝》主要是用来歌颂爱新觉罗玄烨的历史功绩,各方面展示了由少年康熙到晚年康熙各时期发生的主要事件。例如比较出名少年康熙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葛尔等历史事件,而剧中提到的索额图、明珠、魏东亭作为康熙时期朝廷中的重臣,提到是理所当然,因为这些人物与康熙王朝所提到的事件都要必要的联系。

《康熙王朝》更多的讲述康熙帝一生的功绩和权谋,电视剧讲究精简,如果强行加入于成龙进来,会使剧情很尴尬,条理不清楚,所以没必要加入!


Sylar弈


康熙王朝写的并不全面,写作者并非全智全清,于成龙只是一个山西出来的大清官,后世写书人没有人捧他。所以并不哪么出名,他比陈一鹏,刘福差远了,二人一是元帅,一个是先锋,帮着康熙平三番,收台湾,打沙皇,在清朝有谁能比,刘福康熙亲丰镇国将军,夫人一品浩命夫人,你看康西王朝有他俩吗?


龙王4547


《康熙王朝》是根据二月河先生的小说《康熙大帝》改编而成,讲述康熙一生的文治武功,虽然电视剧里对于成龙没有镜头,书中倒有些许描写。

咱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书中康熙对于成龙的评价:穷人和地主打官司他偏向穷人,秀才和富户打官司他偏向秀才。这也说明于成龙为官有失公平,过于偏执。

二,康熙雄才大略的施展,他需要一批忠诚兼具能力的下属,其它一些小瑕疵可以视而不见,如明珠和索额图初期,与之相比朝廷稳定更加重要。

三,清朝在雍正之前奉行官员底薪政策,于成龙的成名也在于他不贪腐,甘于清贫,从而使他成为社会标杆。

四,电视剧有《于成龙》若是想对他个人的一生有所了解可以看看,对《康熙王朝》,建议还是多关注下康熙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