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產業園區百強榜揭曉

“產業園區發展模式應從二元非均衡向二元均衡轉變,產業園區發展形態應從單維生態向多維生態轉變,產業園區發展理念應從補主體向強關聯轉變,產業園區管理方式應從輕管理向精管理轉變。”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在展望未來高質量產業園區發展時說。

今天,由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2018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TOP產業辦公研究院受邀參與了藍皮書的發佈會,有幾大看點跟各位分享一下:

產業園區經濟依舊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截止到2017年底,375家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2017年,375家兩類國家級產業園區合計GDP為18.6萬億元,超過同期全國GDP的1/5(22.5%);兩類國家級產業園區合計稅收收入為3.3萬億元,接近同期全國稅收收入的1/4(22.9%);國家級經開區進出口總額為5.6萬億元,佔同期全國進出口總額的20.1%,國家級高新區出口創匯4781億美元,佔同期全國出口創匯的總額14.5%。兩類國家級產業園區經濟發展繼續呈現回穩態勢。2017年,兩類國家級產業園區的GDP同比增加8.8%,高於全國GDP增速近2個百分點,其中經開區增速為9.9%,高新區增速為8.3%。

強者恆強 ;6年來,百強榜產業園區總體情況穩定,前三甲仍未變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蘇州工業園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6家產業園區連續6年入選百強榜前10強。百強榜前3強: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蘇州工業園區

連續6年未變。從這一現象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產業園區的發展其實自帶“飛輪效應”。

西部增速喜人 ;雖然百強榜中發達省市區的入選數量佔據絕對優勢:江蘇(20家)、山東(11家)、廣東(9家)、浙江(7家),並且從平均得分來看,2017年百強榜東部產業園區平均得分(0.327)均高於中部(0.311)和西部產業園區(0.297),但西部園區的平均得分增速(3.1%)均高於東部(2.5%)和中部產業園區(0.46%)。

高新區略勝經開區 ;百強榜高新區和經開區入選數量相當,但高新區平均得分高於經開區。2012至2017年,百強榜高新區與經開區數量基本平分秋色。但2017年,高新區在平均得分高於經開區近3個百分點,平均得分增速領先於經開區近2個百分點。

2018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產業園區百強榜揭曉

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

2018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產業園區百強榜揭曉

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

2018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產業園區百強榜揭曉

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

2018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產業園區百強榜揭曉

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

2018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產業園區百強榜揭曉

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

同時發佈會上也公佈了東中西部產業園區前10強排名和各省入選百強榜產業園區情況,表格如下:

2018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產業園區百強榜揭曉

東部產業園區前10強

2018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產業園區百強榜揭曉

西部產業園區前10強

做產業園區,必須要處理好三個相關者關係:園區與政府關係、園區內管委會與開發機構關係、園區與企業關係。其中政府為產業園區賦權,是權限來源;開發公司為產業園區賦能,是資源來源;企業為產業園區賦力,是動力來源。

中國產業園區的發展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40年產業園區也經歷了孕育期、初始培育期、高速發展期、穩定整頓期和創新發展期等五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發展,使產業園區具有了較為完整的各種階段下的發展能力,特別是不確定性環境下的適應能力。

未來,在工業4.0的快速興起、科技正在加速回歸都市、人類進化到高感性時代、年輕一代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變等等一系列社會科技人文的因素下,產業園區將會如何把握時代機會,取得更好的發展,期待您的交流!更多信息可閱覽OFweek產業園最新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