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餘昆企赴粵“取經” 賦能製造業轉型升級

昆明信息港(昆明日報 首席記者廖興陽)以智能製造為標誌的工業4.0正引發全球新一輪工業轉型升級。

作為曾在中國西南邊陲綻放出 “五朵金花”的昆明,正不斷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加速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4月8日至14日,來自昆明民營企業的70多家制造業廠商代表,在雲南省工商業聯合會、昆明市工商業聯合會的組織下,赴廣州華南理工大學進行為期7天的“昆明市民營企業製造業華南理工大學研修班”學習,為昆明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在“企業家搖籃”裡學習

創建於1934年的華南理工大學,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是我國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據華南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吳遠東介紹,作為華南地區最好的工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素有“工程師搖籃”“企業家搖籃”之稱,先後培養出TCL集團總裁兼董事長李東生、康佳集團前董事局副主席陳偉榮、珠江啤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方貴權等知名人士。

市工商聯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臺實施的《關於實施工業攻堅三年行動計劃的意見(2018—2020年)》明確提出,將做強做優數控機床、高效內燃機、3D打印裝備等。到2020年,昆明智能製造裝備產業規模突破300億元。為貫徹落實這一政策,全面推動昆明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和實質,在省工商聯的支持下,市工商聯首次組織這樣的分類、專題培訓學習。

參加此次學習的70多名學員,80%來自制造業領域,其餘學員也多與製造業領域有關聯。在為期7天的學習中,通過系統學習《民營製造業企業經營管理的制勝要訣》《民營企業製造業轉型升級、困難及對策》《新形勢下民營製造企業如何享受國家紅利》等課程,開闊學員們的眼界,提升戰略思維能力、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探索創新研修學習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修學習的方式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創新,即通過理論與實踐、學習與觀摩、現場教學與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參觀訪問浪潮集團、廣東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三雄極光等知名企業,激發和增強企業家信心;通過分組討論,實現學員間相互審視,完善學習課程和學習計劃。煞費苦心的課程表設計,很快得到了回應。

“家族式企業只能是‘富起來’卻‘強不起’,很難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曾任立白集團副總裁、總管理師等職的蓋烈夫,在開班第一堂課上,就讓學員產生共鳴,引發思考。雲南恆力重工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史騏瑞告訴記者,之前儘管也意識到家族式管理帶來的弊端,但從未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例如,一個產品的製造,明明一個車間班長就可以幹好,但往往是企業負責人衝到生產線上去指揮;帶來的問題是,沒有達成各司其職,這就導致了企業負責人的時間成本增加、管理成本增加、人才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問題,非常不利於企業的穩健發展。史騏瑞認為,企業負責人的干預只能是偶爾為之,要充分授權給企業中層幹部去參與管理,企業負責人要抽出更多時間把握方向、作出戰略決策。

4種模式助轉型升級

引起學員共鳴和思考的例子還有許多。廣州市委黨校(廣州行政學院)黨史黨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梁宏在課堂上的追問“你們的財產以後交給誰?誰能讓你放心……”貌似無厘頭的問題,卻引發了學員們課間的大討論。一名參與學習的不願具名的企業家在討論中說,自己有兩個兒子,受過高等教育、留過洋,現在都在國外,沒有一個願意回國接班;另一名企業家表示,其兒子寧肯去別的企業上班,做一個普通職員,都不願到自家工廠任職,令其萬分苦惱。梁宏認為,企業家如果不能當好父親,結果可能是“廠二代”“富二代”,只要企業分紅、股權等,卻不要經營管理權,其核心是“主流價值觀”的缺失。

除主觀上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來自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李衛寧,也對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通過技術進步驅動、市場變化驅動、產業政策推動、資本市場推動等4種轉型升級模式。雲南滇纜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丁元認為,依靠技術進步轉型比較靠譜。眾所周知,電線電纜是一個產能過剩的行業,如果依靠傳統價格競爭,必然是發展的末路。為此,滇纜公司通過研發礦物電線電纜、黃金電線電纜等一系列具有科技含量的產品引領市場、佔領市場,包括最近將出口一批產品到東南亞國家。

市工商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今年將在堅持“政治建會、團結立會、服務興會、改革強會”的思路下,通過教育培訓等工作,服務民營企業,推動政商關係“清”上加“親”,加速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高質量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