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面試社會現象題如何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海北中公


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在公職類考試中往往是重要的能力要素,而且經常考查對當下熱點的社會現象的看法。因此,掌握好綜合分析能力社會現象類題目的答法尤為重要。怎麼才能將題目答出內容、答出邏輯,讓考官認為我們有正確的價值觀且邏輯思維能力很強,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中公教育專家總結出作答的邏輯結構,這對於綜合分析社會現象類題目的作答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按照以下結構將具體的內容呈現給考官:

第一,歸納概括話題,給予評價;

第二,結合實際多角度分析:現狀、影響、原因;

第三,提出解決的對策建議。


江蘇中公教育


結構化面試中的社會現象類考題,一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點和難點。想說出考官“想聽的”,就要先了解考官想通過社會現象類的考題,從我們這裡獲得什麼信息(想聽什麼),然後把他們想聽的內容說出來就可以了。那考官想從我們這裡獲取什麼信息呢?

一,考核你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洞察力。

不難發現,無論國、省考亦或是事業編考試的真題,都是圍繞著一個社會普遍問題展開的,這個問題的外延可能很大,但是出題者卻只從一個點進行切入。如:

“對於疫情期間我國馳援武漢醫護人員爭相趕赴前線,而韓國很多醫護人員卻臨陣脫逃,對此你怎麼看?”

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中抽離出來的一個小點。不考“大問題”是從評分標準和考核時長等方面考慮的,“小問題”更能展示出一個考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

如本題,如果你只是每天瀏覽新聞熱點,籠統的對各大事件有個大致的瞭解,那你一定不能把題答的深入且深刻。考官也會覺得聽你的回答不夠“過癮”,那分數也就不會太理想。

這也是大多數考生容易犯的致命錯誤,太過套路化,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夠切中社會現象要點,那麼考官也一定不會被打動。

(注:本題和 “本次疫情很多醫護人員爭相趕赴前線馳援武漢,對此現象你怎麼看?”

這兩道題的答題角度不同,請不要混淆。前一道題可以從民族大義、家國情懷、家風家訓、民族信仰等角度來答題,分析一定是積極內容佔主色調的。而後一道題則需要分析的更客觀。)

二,考官想知道你的態度和觀點,而並不是一個隨處可見的答案。

很多考生都有個誤區,他們認為,一個高分考生比一個低分考生在內容上優秀很多。但是,既然結構化面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那評分標準的核心內容都有哪些呢?

面試的兩大部分考核內容,一部分是形體、坐姿、儀容儀表、著裝、肢體語言、語速、語調、語言體系構成等。(請關注我,後面會發布一些關於這部分內容的文章,供考生們參考)

另一部分是你的態度和觀點如何體現在你的答案中。其實考官最希望聽的內容也是一個應試者的態度和觀點,與其說出千篇一律的背誦內容,不如說出個人對一個事件、熱點的真實感受。以這道真題為例,我們可以直接表達個人的真實感受,無論你說出內心的自豪、感動、還是對自己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的無奈,這些都屬於你真實且直擊人心的感受,這遠比“假大空”的喊口號強很多。

那考生們該如何做呢?想答好社會現象類題,需要考生思考和積累。

一,深入探究考題的考核意義

前面說考試題目往往出題角度是某一個大的社會現象的一個小的分支,那你如何倒序著把一個分支內容上升到大的層面,這要看一個應試者的平時積累。

我們現在看到的新聞,大部分都是從大的層面來解釋的,這樣便於我們大眾理解。但結構化面試卻剛好相反。你拿到手的都是一個社會現象的“批圖碎片”,考生要培養一種“全息視角”的能力,將這個碎片所屬內容精煉的羅列出來。

二,當我們閱讀熱點新聞時,不但要快速整理文章的信息,更要給出自己的觀點。

只要是你知道的比較大的新聞頭條號,作者們都會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把真實新聞整理發佈出來。但是這樣的熱點新聞並不適合我們作為答題內容,我們需要增加一些個人的“感情色彩”,這有點類似於申論的學習,只不過你不但要把你對一個熱點的看法寫出來更好大聲讀出來。

生活中要做到,遇見一個社會現象問題我們就展開“思維導圖”,然後我們截取“腦圖”中適合答題的部分進行深入思考。這個過程也許很漫長,但卻十分有效。只要我們每日進行練習,你也可以從別人的新聞中獲得信息的“起點和增量”。

結構化面試中社會現象類考題雖然比較難掌握,但一旦我們學會“獨立思考”,那將終身受益。下一篇文章我將給出學習社會現象類題型的思考及答題“脈絡”,歡迎關注。

我是黃腦師,一個專注公考教學與教研的獨立講師,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關注、評論及轉發,我會定期更新公考前沿文章和視頻內容,謝謝!


黃腦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ff5239ad935496cba3634bfdaf6c00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