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与以讹传讹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也间接地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人们每每提及以少胜多的战役,总要提到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巧合的是,这两场战役,曹操都有份参加,只不过赤壁之战中,他输在了“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之手,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但在官渡之战中,他作为胜利方,却笑到了最后,而以多战寡的袁绍则成了灰头土脸的倒霉蛋。

官渡之战与以讹传讹

然而,官渡之战,曹操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他真的像陈寿所说的,仅1万兵力吗?官渡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的典型吗?关于这个问题,曾有史学家提出疑问,认为曹操的部队恐怕不会少于袁绍。

在《三国志·魏书·国渊传》中记载:“国渊字子尼,太祖(曹操)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友河间。银等既破……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它揭露了当时战绩统计的秘密,凡破贼文书中的歼敌数字都是“以一当十”。夸大十倍以宣扬武功、鼓励群众。而且是一种“旧例”,汉末以前固有的惯例:国渊上报的只是实数,未加扩大。曹操当然奇怪了。国渊未扩大十倍,是否反对这种旧例呢?不!他只是认为宣传要从实效出发。“内寇”不宜夸大,“内寇”愈多,愈证明内政不善,人心思叛。夸大战果,于政治上不利。如果征讨外寇,则国渊并不反对“以一当十。后人读史当知这种宣传惯例。

官渡之战与以讹传讹

如按此法来研究一些汉末的战役歼敌统计,就会明白官渡之战的秘密了。《三国志·魏和·武帝纪》记载:“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裴松之引《献帝起居注》说:“绍与子轻身逃走,凡斩首七万余级。''

又同书《袁绍传》说:“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渡河,余众伪降,尽坑之。”裴注引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以上两书一说七万,一说八万。而曹军人数则只有“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即以七八千之众,尽杀所虏袁军七八万人,很不可信。裴松之注中已提出疑问:“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曹军)不能甚少。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实录也。”

官渡之战与以讹传讹

裴松之指出歼敌(七)八万人不是实录是正确的。指出曹军偏少也是对的,但忽略了所杀袁军数字是夸大的。汉末人口情况:大郡六十万,中郡四十万,小郡才二十万。一下杀掉小郡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强,不太可能。最关键的是袁军的实力.很快就恢复了。据《武帝纪》载:“次年四月,绍归,复收旧卒,攻定诸叛郡县。”可见袁绍兵卒溃散在外者甚多,并未被曹操杀掉七八万。故可知《献帝起居注》和《汉纪》都是按旧例扩大十倍来计算的。曹军所歼灭袁军当是七八千人。如曹军以不足万人之众能歼敌近万,这也算是大胜利了。

因此官渡之战,双方兵力对比绝不可能是袁绍兵力大优。故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之说竟是以讹传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