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自尽呢?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古代农民运动的顶峰,初代领导人以拜上帝教笼络数十万穷苦百姓,从金田起义到占领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军大都英勇善战,不惧死,不贪生!为什么这群人能有这么大的能量?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中都有存在,只不过在拜上帝教的沐浴之下,这种使命感逐渐演化成反清灭洋,在人间建立起一个太平天国的梦想!

我认为他们选择慷慨赴死的主要原因是——宁愿为事业而牺牲,也不愿逃避死亡。

近年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走向客观,大多着眼于渲染太平天国运动致使中国死了多少无辜的人,对经济的破坏有多严重,天京的领导人生活有多么奢靡,夸大他们的阶级局限性,认为农民运动不能使中国革命胜利之类的话。

而我想说,首先,他们最初的动机是纯粹的。像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等初代领导人,他们最初产生起义的念头是出于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农民惨受剥削,洋人肆无忌惮地作恶,再加之自然灾害,农民的生活到了崩溃的边缘,政府赈灾的粮款也被层层克扣。既然在清政府统治下农民没有活路,那还不如起义,以自己的生命换一人间天国。

正如起义鼻祖陈胜所说“等死,死国可乎”。像石达开,李开芳那些被俘的将领,他们都想东山再起,都想为事业再奋斗几年,自尽只是懦夫的托词。纯粹论梦想,他们与辛亥革命之时的革命党人并没有什么分别,都是为改造现实而死,都是为了梦想而死!慷慨赴死,总比自尽来的更勇敢!

其次,对于太平天国官员和将领的评价,要有所分别。像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等人,进了天京之后就开始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这时不可争辩的事实,他们和李自成一样,都有着阶级的局限,这应当谴责。然而不要忘了,我们在看到他们享乐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北伐中英勇作战的萧朝贵和他的部下,他们从南京一直打到天津,最终战死沙场,这是一群贪生怕死的人能够做到的吗?

还有西征的石达开,他和部下们水陆并进,占领了大半个长江,连曾国藩都被他打的差点投水自尽,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军队的英勇吗?所谓侥幸怕死之论,完全是无稽之谈。

最后,他们是晚清崩溃运动之中的第一次超大规模反抗,早于维新变法,早于辛亥革命。在中国古代,农业是无可争辩的主要产业。对于现实的政治感受最深的就数农民了,他们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劳动和税赋组成了传统社会的基石。

然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上层的士绅阶层和官员腐朽堕落之时,总是农民最先起来反抗,可以说,他们是传统皇权政治盛衰的晴雨表。当一个王朝走向没落之时,一场起义就可以改天换地。

清末也是这样,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之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在读孔孟经史;士绅还在卖官鬻爵;政府还在丧权辱国!《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它们无不是农民振聋发聩、拯救中国的最强音!

另外,有人说,在天国志士慷慨赴死的原因之中可以加上一条,那就是拜上帝教的教义不允许人们伤害身体。但我认为,拜上帝教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在人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记不可能被一个扭曲的拜上帝教在几年之内抹平,况且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也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说么?

最后,我要说,尽管天京变乱,初代领导人大都迷恋权势,贪图享乐,最终自相残杀,但我们不能否认,太平天国之中,还有石达开、李开芳、陈玉成、李秀成这样为推翻清政府、建立人间天国而不懈努力的优秀将领,不能否认那些基层士兵们的一腔热血!

总之,赞其最初之精神,鄙其迷幻之主义。


无笔史官


之所以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的紧要关头,没有选择自杀,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

一、侥幸心理。

无需讳言,石达开、李开芳是何等英雄了得的人物,但他们也是凡人,是凡人都有凡人的想法,比如,说怕死不好听,咱就说是珍惜生命。

率兵北伐的李开芳当时是在走投无路兼僧格林沁的招抚下,准备实施诈降计划,却被老谋深算的僧王看穿,绞杀了李开芳手下的诈降努力,李开芳已经陷入重围,与敌军短兵相接,没有机会自杀。

石达开的“投降”之举,有人也猜测为情势危急之下的诈降,更多人认为是他甘愿引颈就戮,以一人性命,博取手下将士们的安全,是大义之举。不管是诈降还是谈判,其实也都是存有侥幸心理。

二、自杀乃是怯懦表现。

活着我都不怕,我还会怕死吗?

对于他们二位领军人物,死亡恰恰是最不忌惮于面对的事情,想自杀,一枪就可以毙命,简单的很,也不用受罪,分分秒秒就过去了。说句不中听的话,自杀谁都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跟丈夫吵一架,脾气暴一些的马上就敢喝农药寻死,这算是哪门子英雄形象?究其实质,更像是一了百了的懦夫之举、逃避行为。

但只要选择活着,就必须把所有压力自己全部扛下,负重前行,这才是英雄所为,他必须承受常人所不能也不堪承受的种种苦难。

三、自杀行为为教义所不容。

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组织叫做“拜上帝教”,其实也就是基督教的一个畸形变种。由于学识所限,哪怕是作为最早期的核心传教成员,洪秀全也缺乏对基督教义的精准理解,甚至对基本的“三位一体”概念都很模糊。

但一些最简易的基督教义,在“拜上帝教”的小册子中还是得到了普遍推广,比如基督教徒不能自戮身体,因为他们的身体都已归于基督的名下,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死后就无法升入天堂.......诸如此类的教义在“拜上帝教”中也得到了普遍流传。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军人物,石达开、李开芳本人的宗教信仰可以有虔诚程度的区别,但他们必须为手下带个好头。

从石达开在刑场上的表现来看,就连观看行刑的清朝地方官都暗翘一个大拇指,翼王石达开是泰然自若,“神情怡然”,即便是遭到异常残忍之凌迟刑罚,却默然无声,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也说明了石达开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历来现实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几位爷的最后时刻。回顾完,我们自然就会把这个疑问收回去了。

直到行刑还在坚持斗争的李开芳

先说李开芳。因为,我认为这个人,从被俘前到被俘后,甚至到了行刑场,都在从容地履行着自己斗争的责任。

诈降失败,不幸被捕

李开芳以700余兵,面对万余僧格林沁军的围困,坚持了40天,终于难以再坚持下去。

此时,李开芳看到僧格林沁正在假意招降,决定“诈降突围”。他先让心腹黄近文带140多人,混入难民中,先渡船投敌。果然,僧格林沁派小船把这些诈降的士兵运过了濠。李开芳认为第一步成功了!三日后,大风起兮沙尘暴,视野不清。李开芳马上组织“进一步诈降”,他带队全付武装乘船而去,诈称前来缴械。僧格林沁也不傻呀,投降你还选这么个日子投降,累不累呀!于是,就组织了万余兵马左右两翼张开,把前来诈降的太平军全数俘虏了。

早期的太平军,尤其北伐军,多是壮烈而死。这些优秀的青年,本应是抵抗外侮的中坚力量。

近似羞辱对手的诈降

李开芳被俘后,继续着幽默的诈降表演。

李开芳被带去见僧格林沁时,身边跟着两个童子。两个童子红衣红袍,皮肤洁白,仿佛仙人。三人见到僧王时,僧王极其侍从一个个凶神恶煞,冷冷盯着三人。而三人昂首而坐,神色自若。李开芳说,“你放我回去,我回到金陵去,号召大家一起投降嘛。”僧王面色阴冷,一声不吭。李继续说:”不过,你总得给我饱餐一顿吧,吃不饱饭,我干啥都没力气,你带我来干啥?“僧王于是安排了肉食来。李开芳在众人恶狠狠的目光下,大口吃喝,谈笑自若,全然不把僧王等人放在眼里。

从诈降到建议回去招降,看起来是李开芳把敌人想得太简单了。实际上,只是一个勇士,在想尽一切办法希望继续战斗下去。


霸气的临刑

在被处决时,李开芳及其部将等八人慷慨激昂,浩气长存。

敌人正在绑黄懿端的时候,黄飞脚而起,踢死敌人两个,踢伤两个,把准备行刑敌人吓倒在地。

随后,八个人异口同声地进行着最后的宣传:”我们从天京打过来,一路上清军丢盔弃甲,不堪一击!清妖的末日就要到了!“

八位好汉在整个行刑过程中,对敌人怒目而视,昂首扬眉,表达对敌人的藐视!

这就是李开芳,我认为,他自始至终,在寻找着继续斗争的机会。他无暇考虑凌迟的痛苦,在这位勇士心目中,也许只有”有我无敌“的气概吧!

一心要保全兄弟的石达开

石达开,被困大渡河边。屡次突围不得脱,正忧虑间,见到对面清军竖立着”投降免死“的大旗。

石达开意识到,此时,他们已经不可能突围了。他石达开不惧一死,可是,一路追随他石达开的弟兄们,却让他感觉愧疚无比。

因此,他决定组织大伙投降。希望大伙都能”免死“。至于他自己,太平天国的翼王,是不会投降的。

他对大伙说:”我一人自赴敌军,你们可以免死。“

他的五个妻妾,带着两个幼子投河而死。

他本人,张黄盖,衣王服,带着长子,径直到南岸投敌。

随后,被押解成都。

为了保全兄弟,石达开慷慨就捕。

把审讯官说得哑口无言的囚徒

石达开被俘后,骆秉章组织了会审。

要知道,这个翼王可是出了名的文武双全,要是扛起精来,那也是一把好手。

堂上,翼王痛斥清政府腐败、无信义。翼王毕竟是做了很多年大领导的人,说话水平高,气场强,把主审官说得哑口无言。“语音低,不辩作何语,气沮语塞。”

巡抚骆秉章出来了,“替你想一想,你今天死得也值。从你造反以来,蹂躏了数省,我们封疆大吏就有3个死在你手上。你几天,只需要用一条命来抵命,你还挺划算。”

石达开堂堂翼王,气场当然不能输给巡抚,“自古成王败寇,今天,你弄死我了。你怎么知道来世,你不会被我弄死!”

惨烈却从容的刑场

行刑之日,石达开等三人,头戴黄缎巾,身穿黄缎褂,脚穿黄缎靴。石达开的黄缎巾上,还绣着五色花。

到了刑场,两位下属分别站立两侧,说“仍请主帅先行!”石达开于是加快脚步,“带领”二将一起奔赴行刑的地方。从容被绑,面色自如。

当时,来围观的人人山人海。石达开和曾仕对面而缚。侩子手行刑时,三人都昂首而立,神情自若。可是,曾仕有些文弱,在行刑中惨叫了两声。

石达开训斥说:你就不能稍忍一忍呀?你想想,要是我们抓住了他们,不也是要这么对他们吗?“于是,曾再不发一声。

整个过程,石挨了一百多刀,全身都被割遍了。终究不吭一声,围观者莫不感佩!

石达开最后就义时的气概,鼓舞了清末民初许多革命志士。

石达开被行刑时的气概,让围观者都十分动容。后来,在保路运动等清末反抗运动中,很多人都称自己是石达开的粉丝。

现在,不知道我们可不可以收回我们开头的这个问题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因为,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只想为自己心目中的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

生于乱世,太平天国,以其奇葩的理论,腐朽的高层,却得到这些勇士,何其幸运。

生于乱世,这些勇士,不能战死在抵御外辱的战场上,却只能为奇葩、腐朽的太平天国高层效命,何其不幸!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历史上真正能做到自尽的有几个?况且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不妨看看这二人在穷途末路时的具体情况。

石达开投降实情

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之一,晋封翼王,他的一生可谓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16岁出山、19岁统领千军、20岁封王、32岁被凌迟处死,据说身上被割了数百刀,之后,石达开便四处奔走。

1861年,天京事变石达开从桂南北上,经过湖北进入四川,为全军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做准备,欲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两年后渡过金沙江,一举攻破长江防线,5月抵达大渡河,此时的清军由骆秉章率领。

骆秉章率领数万人,但是并未抵达大渡河,石达开便开始准备船只,决定次日渡河,奈何大渡河每年的汛期将至,当晚便倾盆大雨,河水暴涨,根本无法行船,于是决定待河水降低,流水缓慢后再渡河。

三日后,清军抵达,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多次强行渡河不成,粮草用尽,最终陷入绝境,清军派出将领前去谈判,石达开最终决定舍生取义,用自己的命保住三军,就这样,石达开选择了投降,然而清军无信,将石达开部队数千人杀害。

之后石达开从容就义,在面临凌迟时黯然无声、纹丝不动,不卑不亢,就连清军也感到震惊。

李开芳投降实情

李开芳是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一,后被追封为靖王,他是被僧格林沁俘虏的,当时僧格林沁想要活捉李开芳,于是散出消息,说自己爱才,李开芳空有才干,要是来投降极好。

李开芳听后决定将计就计,诈降,未曾想僧格林沁看穿了他的做法,直接将接应自己的先锋部队全部歼灭,又派人将李开芳围住,最后生擒太平军一百多人,李开芳一开始想要绝食不投降,然而被清军官员强行喂食,之后在北京就义,据说李开芳被杀之时同样表现出和石达开等人一样的气概。

从上述简单的一些情况来看,石达开选择投降多半是无奈之举,他想要保全三军的性命,这才没有自尽;李开芳也同样是被俘虏,想要绝食自尽未遂。

从整个大局来看,除了当时的具体情况之外,还有两个原因导致他们都没有自尽而是选择投降。

其一:太平天国拜上帝教,受到这类影响,他们认为自尽是懦弱者的行为,好男儿就应该战死沙场,而不是自我了结,甚至认为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自己的,类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尽的人是不可能进入天堂的。拜上帝教可以说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和理论基础,一直在宣扬农民革命的精神,其目的就是推翻清政府。

其二:清政府的做法,其实太平天国运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历史,有人统计过一战、二战伤亡的人数都不及此,清政府是非常痛斥的,但凡抓获了将领,都是处以极刑,根本不会让他们有自尽的机会。

当然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子非鱼,所以不能说他们投降是抱有侥幸心理,从他们就义时的情形来看,应该是没有想着自己会活下来的。


羽评郡主


石达开、李开芳等太平天国前期的名将为什么会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虏,有诸多原因造成他们这么做,特别是石达开,完全是出于大局着想不得已而为之。


石达开为保全5000多追随他浴血奋战多年的太平天国将士的性命,没有选择决死一战,而是舍命入清营谈判



天京事变后,由于厌倦了天国朝廷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石达开带着10余万太平军出走赣鄂湘桂诸省。石达开出走,属于天京事变的延伸。东王、北王、燕王等太平天国核心王被杀后,天王洪秀全任人唯亲,安排两个不学无术的哥哥为安王、福王与石达开同理朝政。但石达开与这两个能力低下的皇亲国戚关系并不好,石达开耻与跟他们共事。再加上他对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耽于享受不思进取,只图偏安东南一隅的做法甚不赞成。在朝中不能发挥才能,又受到猜忌排挤,石达开想到了出走天京,开辟太平天国新的根据地。咸丰七年(1857年)5月石达开离京,共带走了十多万天国将士。




出走后,石达开转战浙、赣、湘桂等诸省。据凌善清所著《太平天国野史》载:“自永安趋 湖南,攻长沙,破岳州、汉阳、武昌,经安省而下金陵,与清军 大小数百战,独达开所部未尝挫,清军称之曰:‘石敢当’,所 至争避之。”作为太平天国中后期唯一可以独挡一面的柱国之才,翼王石达开的开局是很好的。但是,他进入太平天国具有深厚人民基础的策源地广西后,并没有好好经营这里,转而西进四川。1862年石达开经湖北入川,由此开始了他四进四川,血战滇黔川三省夺取成都建立西南根据地的目标。直1863年4月终于突破清军的围追堵截,渡过金沙江于5月到达大渡河。




但是太平军在大渡河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并没有争取时间抢过大渡河。结果当晚天降大雨,大渡河水暴涨,船不能行。三日后,清军追及,列阵对岸 ,太平军多次多次抢渡不成,粮草耗尽,深陷绝境。此时此刻,数万太平军仅剩5000多人,石达开为了保全这些仅存的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太平军将士的性命,决定冒死入清营谈判,5000将士有3000人被清军收编。余下2000人于石达开被押送成都后都被清军屠戮殆尽,仅300余老幼幸存。




石达开舍命保全三军将士,显然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他自知不能幸免,早以抱定以身赴国的决心。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石达开被处以凌迟极刑,身受数千刀而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都称他为“奇男子”。太平天国中期最优秀的将领就这样以悲壮而惨烈的方式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时年仅32岁。


靖王李开芳诈降失败,从容就义



李开芳是太平天国前期重要的将领,他很早就参加了太平天国,最早跟随西王萧朝贵从征。从基层历练,慢慢成长为太平天国最优秀的将领。太平天国组织北伐,李开芳与太平天国早期另一名将林凤祥统领2万太平军从天京出发,一路过皖鲁深入豫直录地区。但是由于孤军深入,粮草不济,援兵又被阻拦在山东,北伐军很快就陷入了进退两难境地。




至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李开芳所部太平军被迫退守阜城,遭到清军的包围,平胡侯吉文元战死。4月,李开芳没有等到援军,只得再退守高唐州。此时,另一部太平军林凤祥遭到清将僧格林沁的堵截全军覆没,李开芳知道高唐州不能再守,再一次率仅存的500多人突围南下。于茌平县冯家屯遭到僧格林沁所部包围,清军引水倒灌,太平军被迫进攻,但多次突围都被阻截打回。




此时,僧格林沁想活捉李开芳,假装惜其才,望他主动来投。被逼绝境的李开芳遂将计就计要诈降于清军。但诈降之计被僧格林沁识破,最终李开芳及余下百余太平军将士在清营被擒。除了李开芳及他的部下黄懿端、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曹得相,其余太平军将士全部被就地杀害。1855年5月,李开芳及部下七人在北京被清朝处以寸磔酷刑凌迟处死,临死前,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都昂首扬眉,怒目四顾,表示出了蔑视敌人,英雄不屈的气概。


石达开和李开芳作为太平天国前期重要的将领,在大军将覆之时以身赴难,选择投降,这不是懦弱的表现,相反,他们为了保全天国将士的性命依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就义之时大义凛然,引颈就戮,宁死不屈的精神至今为我们所钦佩和敬仰!


大国布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太平天国的故事吧,了解一下太平天国的兴衰。就是这些农民,在国内外掀起了巨大的浪潮。那么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是依靠什么拉起了这样一支起义的队伍呢?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曾经跟随一位传教士学习,信奉基督。之后,他创立了另外一个教派,称作是“拜上帝教”。在西方基督教的故事当中,通常都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而在拜上帝教当中,就把洪秀全神话成为了上帝的另一个儿子,耶稣的兄弟。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看来自然是可笑之极,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人们尚未接触很多科学的思想。于是,洪秀全和他的兄弟们凭借着拜上帝教的影响,逐步建立起了太平天国。在江宁,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南京建都。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形势大好。

并且太平天国不仅把清朝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而且成功打败了清政府聘请的来自国外的华尔洋枪队,士气大涨。

但是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的人大多是农民出身,并没有接受很高等的教育。因此当他们到了南京之后,很多人竟然开始贪图享乐,大肆地挥霍。除去这些,他们权力中心的这些人物也逐渐出现了很大的矛盾,甚至是自相残杀。

太平天国前期,洪秀全贪图享乐,把权力都交给了东王杨秀清。再加上前期天国形势大好,杨秀清就开始产生其他的图谋。他假装上帝附身,要挟天王洪秀全把他封为天父,以及“九千岁”。

很明显,这时的杨秀清已经有了异心。在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人的密谋以及天王洪秀全的支持下,他们决定铲除东王杨秀清。在一天的凌晨,偷袭了东王府,杀掉了杨秀清以及他的家人,还有幕僚,这天被杀掉的人有两万之多。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翼王石达开才返回到了南京城,他责备韦昌辉说他不应该滥杀无辜。但最终的结局是两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在城外驻扎。但是韦昌辉竟在洪秀全密令之下,杀掉了石达开的一家人。

自此,领导阶层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最终天王迫于各方压力,杀掉了北王韦昌辉来平息各方的愤怒。石达开在领导阶层中,绝对是很有管理才能的,他回到南京,统筹各方事务。但由于之前的事情,天王洪秀全对他产生顾忌,不再像之前那样信任。形势转好之后,他又一次想要杀掉石达开免除后患。

迫于无奈,石达开率领几千人的兵马,逃出了天津。天京事变自此结束,太平天国的高层当中,死了三个王再加上翼王远走。太平天国的气数从这时开始就逐步消耗殆尽了。太平天国的各位将领也走上了穷途末路。

从历史记载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高层都是被凌迟处死。这种刑罚仅仅是听起来就很残忍。那他们这些人为什么不在被抓之前选择自尽呢?我想无非是这么几个原因。一方面他们都认为自杀太过于窝囊,死在刑场之上,显得更加壮烈,也可以激励后来的革命人士。

另一方面,我想是人对生的渴望吧。据说在杨开芳被捕之后,清朝政府对他还进行过讨论,讨论他应该处死还是进行别的处置。但最终还是被处死了。

太平天国运动为封建社会的人来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它自身的局限,以失败告终。之后百年里,又有无数的仁人义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小小嬴政


石达开面对清朝的凌迟处死,硬是一句声都没有叫出来,说明这个人还是有些骨气。

所以对于石达开选择投降,我认为应该就是石达开想要保全手底下的士兵,因为当时已经是山穷水尽,太平军陷入了团团重围之中。

其实对于太平天国的将领多半不自杀,这也不算是一件怪事,就说历次起义军中,有多少人是会选择自杀的?

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无论如何去翻阅,那些兵败自杀的起义军都是凤毛麟角,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得从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出发。

那就是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程度,从汉朝罢黜百家开始,儒家思想中的忠义、孝悌就被君主所利用。

简而言之就是儒家思想在为国家培养“合格模范国民”,使得这些读书人,社会精英阶级,都是为皇命而生,都以为君主分忧为荣。

而历史上殉国最激烈的朝代就是宋朝和明朝,这两个朝代都是十分讲究理学的朝代。

也就是十分注重官员对君主的忠义,所以这两个朝代殉国的百姓和官员最多。

宋朝崖山一役,数十万南宋百姓投海殉国,这都是由于长期忠义思想熏陶导致。

正因为这种不同的精神文化和认知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了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民族。

就拿西欧国家来对比,就从来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殉国行动,甚至这些将领基本都是靠“爱国自觉”来战斗。

清朝时期,对于基层百姓和读书人,采取的也是这种忠君教育,不过问题就是随着人口的增多,清朝时期全民的受教育程度反而降低。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可以凭借一些教义来发动不少底层百姓,而这些人往往是最容易受到这种扭曲教义的影响。

而太平天国在文化上破坏孔庙、道观和佛像,基本都是在否认传统文化,这些使得这种扭曲的基督教义更加深植太平军人心。

基督教义中,就有关于不许自杀的条款,所以太平天国的大多数将领都受到其影响。

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场文化之间的战争,最后也证明了谁想破坏中国文化,谁必定失败,后来的日本也是如此。


小司马迁论史


太平天国将领要么战死,要么战败后被酷刑处死,很少有自杀成仁的案例!我认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酷刑而死,也不愿自尽身亡,原因有二:其一、壮烈赴死以激励后来者复仇;其二、拜上帝教脱胎于基督教,教民不能自尽而死,否则灵魂上不了天堂!



太平天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巅峰,转战十多个省份,攻占清朝半壁江山,战争中全国死伤上亿人。因此太平军是一支战斗力爆表的军队,其将领大都悍不畏死,有坚定不移信念。自尽而亡不能成其悍勇忠义,唯有被清军酷刑处死方彰显其英名,后人更能记住他们。


天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组织了两万人的北伐部队,在名将林凤祥、李开芳的带领下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灭清,一直打到天津附近。因为孤军深入,没有后援等原因,北伐军全军覆没,林李二将被清军俘虏,在北京菜市口凌迟处死!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领太平军精锐八万人出走,在天京外围与清军作战。最后石达开孤军进军四川,在安顺场大渡河遇到百年难遇的洪水,无法渡江,被清军重重围困,突围不成。石达开跟清军四川总督骆秉章谈判投降事宜,清军同意太平军投降,石达开遣散余部,率两千亲兵入成都投降。清军背弃招降承诺,在成都凌迟处死石达开及两千随行亲兵!



根据记载,石达开被凌迟三千六百刀,行刑过程中一言不发,默然赴死,观刑者无不动容,被石达开的英雄气质折服!四川布政使刘蓉说“枭堞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大秦铁鹰剑士


这个问题估计能回答准确的人真心不多,您也就是问到我了。

太平天国运动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小各级领袖中很少有人自杀(这和同期的天地会形成鲜明对比),非战死即被俘后遭杀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拜上帝教的影响。

拜上帝教的教义虽然和正统基督教相比有很大篡改,但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而是相信自己的教义更正统、更“原教旨”,而这些教义的来源——洪秀全从《劝世良言》和罗孝全(美国人,美国南部浸信会传教士)“粤东施蘸圣会”处获得的基督教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比较拘泥新旧约的文字和具体条文,对旧约和十二使徒事迹尤为重视,而在这些教义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反对自杀(认为人是“天生天养”,不能自己选择了断),和提倡殉教(大仲马小说《暴君的末日》里,女主角曾设法把毒药带给囚牢中的使徒保罗,试图让他自杀以免被酷刑处死,后者谢绝,道理也就在此),尽管太平天国中大多数人对上帝教只是机械应付,并非真正信仰,但许多习惯却耳濡目染(比如南京城南人至今还把星期叫做“礼拜”),这也包括对自杀的态度。

因为反对自杀,提倡殉教,因此即便被俘意味着凌迟处死也在所不惜,而且同时期的天地会也传“绞死是不挂红升天,斩首是挂红升天,凌迟是披大红袍升天”,提倡死得越惨烈、在酷刑面前表现越勇敢越光荣,这种意识也会影响到太平天国各级头目。

当然,并非所有人对此都深信不疑,有些未自杀者是因为来不及自杀,或因故不愿自杀。比如幼天王洪天贵福在从湖州逃往江西的最后旅途中因为处境窘迫几次自杀,都是被部下拦住,和李开芳一同扫北的林凤祥已经吞金自毙,但在死前被自己以前的厨师施肇恒找到后被俘,清军为确保他被凌迟及时救治,故而未死;不太相信上帝教的石达开自己在供词里说“本想自尽,转念投诚出来解救余众”,是以自己的被凌迟,换取数千残部的被释放;李开芳是诈降被俘,他是自信能骗过僧格林沁放他南下劝降镇江守军,可以趁机逃跑故而不肯自尽。

但例外总是有的,我十多年前写文言纪传体《天国志》时曾列举过4位成功自杀的太平天国将领。

第一位是名将罗大纲,他在1856年初或稍早率水军反攻芜湖,被火炮轰断大腿,回到镇江养伤时疼痛难忍吞金自毙。他是天地会名将出身,不是上帝会众,也不会太把上帝会的规矩放在心上。

第二位是陈玉成部将、主持西北太平军的扶王陈得才。1864年夏奉命从汉中回援天京,到霍山黑石渡被困,闻听天京陷落全军瓦解,数十万太平军投降,陈得才无力阻止,又听说僧格林沁背信弃义杀死投降的广西人,就服毒自尽,他是老上帝会众,选择自杀是绝望所致。

第三位是李秀成部将凛王刘肇均。他也是广西人,老上帝会众,天京陷落后他追随侍王李世贤南下福建,守漳浦,漳浦陷落时他带后队掩护撤退,被包围后知道逃脱不得,用手枪当心开枪自毙。他自杀的原因应和陈得才仿佛。

第四位是总统天将刘官福。他是襄王刘官芳部将,1863年春转战黟县时重伤被俘,挣扎触石自尽。刘官芳是天地会旧部,刘官福应该也是天地会出身,他选择自杀的原因可能和罗大纲相仿。


陶短房


能够写出来,并为我们所见的历史,一定不是事情的全貌。无论是哪路人执笔,书写的对象又是哪路人。

而人心惟危,深藏若虚,又最难捉摸,是以要揣测历史人物的心理,恐怕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唯一可以自解的地方,可能在于说,透过一鳞半爪的信息,按查其人一生之大节大要,未必不能揣摩到他作出某种大决定时的动机,还有考量。

这些年来,对于太平天国,无论是学界研究,还是民间看法,都有一个反转的新动向,就是无原则的吹捧逐渐销声匿迹了,棒杀倒成为新潮流。这场农民运动的领袖们,从洪秀全到韦昌辉,过去在教科书中是替天行道的大英雄,如今几乎都被换为大凶大恶的魔鬼面目重新登场了。

唯一的例外,唯一不怎么受鞭挞的,差不多就剩下翼王石达开了。我常想,如果没有石达开等寥寥数义士作陪衬,太平天国那些领袖们,那些原只不过为了填饱肚子不得已起来反抗、结果让人性中的“狼性”彻底侵占身心的人们,真的会完全像一群乌合之众,亦或是嗜血的恶魔。


仅从现存的史料而言,石达开不仅像个大英雄,甚至有着完人般的存在感。

无论是后世的官方还是民间,不管是当时的天国的内部人员,亦或是清国和他交手过的死敌,委实都对他的为人和才干抱持有至深的敬意,并为他的壮烈而死感到惋惜。不要说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等那些同志,在人生最后时刻,告白中均对他怀有深切的记念,即连曾国藩、骆秉章等敌人,也从未曾在人格、能力等层面上藐视过他。

晚清最具军事才干也目空一切的左宗棠,独对他心折,平心地说他“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出诸贼之上,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石达开无论操守、品德、战功、论才能,偌大的中国,都难能出其右者。这样本该惺惺相惜的两帮人马,最后不得不兵戎相见,也将亿万民众一起拖入苦难的深渊,竞相率兽食人,这是中国历史总是循环不幸的再一次显现,也值得所有人共同反思。

且不夸张地讲,石达开作为“反贼”,能得到这样高度的评价,不要说太平天国那帮人能与之相比了,实际在中国历代所有农民起义的群体中,都是罕见的。不怕坦诚自己的偏见,我素对天平天国比较反感,但石达开确实是其中我唯一敬重的、犹如英雄一般的人物——我出长的岭南一带,幼时到处都是“石敢当”的立石,长辈纷云是为纪念石达开掩名而设,这种好感甚至都是自小就种植在心底的。

1862那年5月,当落寞而疲惫的石达开,带着亡命的太平军余部跋涉到大渡河时,这位堪与韩信比肩的军事奇才与悲剧人物,终于走上了绝路。四面楚歌,抢渡失败,粮草完尽,彻底陷入绝境。他主动和清军谈判,言明自身要杀要剐随便,但条件仅仅是要给追随三军部众一条生路,结果被惨无人道地凌迟处死。

关于他的自投罗网,百年来一直都不断有人在追问,在穷途末路之时,他何以会傻傻地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体面自尽呢?


关于他临终前的这个貌似很傻帽、不免幼稚的决定,后世也有不少揣测,甚至偏负面,比如侥幸心理、宗教信仰云云。但我以为,石达开的想法,其实非常直线而简单,就是为了“舍命而救全军”。

他这样的做法,我们作为普通人,贪生怕死,利害缠身,可能难以理解,但是对他这样一个非常人来说,其实完全符合他一生的行为逻辑、思维习惯乃至立身宗旨,不应过度解读——其实这种“自私主义”的过度解读,也完全无法解释清楚他一生何以有那么多类似的英雄主义行为。

他不是突发奇想作出这样的决定的,也断然不是刹那间良心发现舍命护众,在当时的情势下更没有任何意义需要去惺惺作态,也不存在以退为进可以侥幸活命的空间,当他在风萧萧兮中告别生死之交毅然走向清军大营时,已经知道必死,也定能想到不得好死。

但是,他仍然没有任何迟疑走向刀山火海。这种英雄主义行为,完全符合他自小就给自己定下的“人设”。他从来的自我期许就是如此,从来的行事担当就是如此。这是我们现代人类已很陌生的一种人格特质。


我们评价任何人事,是不能脱离“人性”的立场。但是,不是看待所有人事,都必须衡之以苟且性的常情常理。

只因为,历史上确实有极个别人,他的为人也好,行事也好,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出来,能忍受下去,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虽千刀万剐吾往矣。石达开就是这样的人,而且表现的尤为慷慨激昂。

石达开唯一天真的地方可能在于,他太高看了敌军的操守和信誉,以为自己是项羽,对方起码也得是重诺的汉子,以为只要自己被虐死,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兄弟们还有回家的机会——结果,那些比饿疯了的农民军其实更嗜杀、更残酷的清军,再一次证明他当初反抗的有理:当他还在被押解途中,清军就背信弃义,夜袭石军余部,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全部被坑杀。

1863年6月底,“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的石达开,被枷往成都,公开凌迟处死。在皮肉被一刀刀割裂的过程中,他始终神色怡然,几千刀下来,他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清军官兵无不震惊,连当时经办此事的四川布政使刘蓉都敬佩不已,称其“最悍者”。

(图:广西贵港被冲毁后的派潭河大塘村石达开故居石氏祠堂)

你说,如此人物,揣测他当初绝路时选择被俘而不是自尽,是心存侥幸,是机心盘算,合适吗,解释可以合理吗?


我自己阅读所及,对于石达开,印象极深的,除了他英勇善战、爱护乡民子弟、言行大仁大义、最后舍命而死的种种事迹之外,还有他临死前的一次对话。

那日,他已经是清人的阶下囚,接受审讯。得意洋洋审判他的是个汉族官员。中间,石达开昂然问此人籍贯,那人回答曰扬州。那人不服气,责备石达开这样自幼就读“圣贤书”的人,可以会“无君无父”搞起义,遂质问他“幼时所读何书”。

(图:传石达开墨迹)

石达开眼皮抬都没抬,正义凛然地答复说,《扬州十日记》。那位审问者,一闻听,怔住了,羞面而去,没脸在审了。我读此材料时,就想,都说历史是小姑娘任人打扮,不如说历史是面多棱镜,你站在什样的立场,就会有怎样的历史观。也许,对石达开这位清末广西贵港客家人来讲,除了民不聊生造就了他的现实感,《扬州十日记》可能就是他的“历史观”吧。

我们这些在太平时代养尊处优的指手划脚者,如果缺乏对他这种历史观的对应体会,只怕不仅永远无法理解他一生的处境、动机与行为,乃至对他最后他何以会傻傻地作出舍身饲虎的选择,也会是懵懂不解,甚至不由地要揣测他动机的不纯吧。

(图:石达开被俘地的四川石棉县大渡河中的翼王亭碑。石达开兵败大渡河70多年后,另一位造反者率部经过此处,在河边慨然说,“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会走通”)

读这段悲壮而令人感伤的往事,我心中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往后的中国世界,无论要继续历经怎样的成住坏空,都不要再出现“大清”,更不要再逼迫有情世间那些“我本善良”的中国人,成为另一个个“石达开”。话说的不免迂远,但此善祷善祝之心是真诚的。

2019,2,16,晚,匆匆而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