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败桓温的第三次北伐,真是慕容垂力挽狂澜的结果吗?

​桓温经过第二次北伐之后,因为收复了洛阳,又在兴宁元年(公元363年)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掌握朝政。

两个弟弟桓豁和桓冲分别管辖荆州和江州,应该说:此时的桓温早已集权于一身,东晋朝堂内虽然还有反对力量,但基本已经蛰伏,无力与桓温正面抗衡。

而前燕帝国的慕容恪已经病逝,慕容评正在任用悦绾大肆打压豪门士族。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桓温决定第三次北伐,并将目标锁定为前燕帝国。

挫败桓温的第三次北伐,真是慕容垂力挽狂澜的结果吗?


桓温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北伐?就是因为他内部权力不稳。虽然桓温已经权势滔天,但他始终没能走出最后那一步,所以他依然需要不断地发动北伐,以期获得更多的权力。

这次北伐的真相,因为慕容评被丑化而变得模糊不清。很多人总认为:桓温这次北伐功败垂成,主要是因为慕容垂力挽狂澜,否则前燕帝国注定要灭亡。

实际哪有这么简单呢?桓温想灭掉前燕帝国,有着太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了。

首先,在东晋帝国与前燕帝国之间,有中原作为缓冲区,桓温的军队到达黄河边上的时候,孤军深入的弊端就已经完全显现了。因为广阔的中原地区一片残破,桓温的军队根本无法就地获取足够的后勤保障,漫长的补给线足以使他的军队行动受制。在这种背景下与前燕帝国开战,本就是困难重重的。

其次,桓温与前燕帝国开战之后,还得时刻提防前秦帝国的介入。虽然可能性不太大,但如果真打到白热化的程度,焉知前秦帝国不会坐收渔人之利呢?从这个角度来看,桓温绝不敢投入全部兵力与前燕帝国决战。

最后,东晋中央政府对桓温的崛起本就心怀不满。桓温的一家独大,损害了太多豪门士族的既得利益。虽然他们不敢与桓温正面对抗,但如果桓温的北伐出现波折甚至大败而回,焉知他们不会趁机落井下石呢?

如果我们能够抛开那些充满主观臆断的内容,进行客观分析,自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就是想趁着前燕帝国的混乱撞大运,如果撞不着,桓温是绝对不会冒险的。

挫败桓温的第三次北伐,真是慕容垂力挽狂澜的结果吗?


在这次北伐前,郗超曾提出了两个战略构想,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桓温听取了郗超的意见,北伐的结果应该就会好一些。其实不然,郗超的意见实在说不上有多高明,他也未能完全明白桓温的心思。

清水入河,无通运理。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邺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若能决战,呼吸可定。设欲城邺,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但恐此计轻决,公必务其持重耳。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若舍此二策而连军西进,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僶俛秋冬,船道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阂,非惟无食而已。——《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郗超建议桓温应以邺城为目标。但这种战略显然让我们感觉似曾相识,因为这是桓温玩剩下的东西。

桓温在伐成汉帝国和前秦帝国时都用了这种战略,但在北伐前秦帝国失败之后,桓温对这种战略似乎也没有什么信心了。

如果敌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都完整地保存着,就算大军真的直接冲到敌国都城之下,又有什么用呢?这从桓温在灞水岸边进退两难就可以看出来。

更主要的是:在前秦帝国虎视眈眈的背景下,就算桓温真有把握打败前燕帝国,他就真敢率军与前燕帝国的军事主力展开决战吗?显然是不敢的,因为前秦帝国的大军随时都可能参与进来。

郗超又建议桓温先做好后勤保障再进攻,但做好后勤保障又能怎样呢?

孤军深入到黄河岸边,在西北(前秦帝国)、河北(前燕帝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夹击下,在东晋帝国豪门士族试图削弱桓温的背景下,桓温后勤有了保障又能怎样呢?不还是得率军赶紧撤退。

挫败桓温的第三次北伐,真是慕容垂力挽狂澜的结果吗?


桓温所期待的,是奇迹。

简单地说:如果桓温大军压境之后,前燕帝国和前秦帝国没准会出一些昏招,然后自行崩溃,就好像桓温灭成汉帝国一样。

如果前秦帝国不救前燕帝国,反而伙同桓温一起瓜分前燕帝国,那桓温也算达成了目的。

可问题就在于:这一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任何人都不敢说这种事情一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

在我看来: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就是一次撞大运。开始北伐的同时,桓温也做好了随时撤军的准备。

既然桓温心怀这种盘算,在制订战略时自然就会变得保守。

挫败桓温的第三次北伐,真是慕容垂力挽狂澜的结果吗?


慕容评绝对是一个被历史丑化的人物,而且人们在丑化慕容评时,连最起码的逻辑关系都不顾。

在桓温这次北伐时,慕容评被描写得胆小如鼠。在前燕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完整无损时,在桓温大军刚刚抵达黄河一线时,慕容评竟然吓得想放弃整个河北。如果不是慕容垂力挽狂澜,前燕帝国恐怕早就灭亡了。

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离奇的描述,因为慕容评好赖也是个与慕容恪等人相提并论的人物,他再无能也总得有个样子吧?如果只是这样丑化慕容评,也许还有点可信的地方。但史书对慕容评的丑化显然是越来越离谱。

在王猛率军进攻前燕的时候,慕容评又被描述成一幅贼胆包天的样子。在前秦大军攻克晋阳和壶关之后,慕容评亲临前线却是一副高枕无忧的样子,竟是一门心思大发国难财。

这种贪婪的行为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作为首席执政官,慕容评想弄钱,有的是办法,何必把自己的吃相搞得这么难看呢?更重要的是:慕容评这种贼胆包天的样子,与面对桓温进攻时那种胆小如鼠的样子判若两人。

一会胆小如鼠,一会贼胆包天,哪个才是真正的慕容评呢?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历史有时候真是任人随意揉捏的。

桓温所处的困境,大家都非常清楚。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慕容评被桓温吓得差点不战而放弃河北的说法,应该只是政治宣传的内容。

因为慕容垂的历史地位太高,所以慕容评惨遭丑化,这才符合历史宣传中正义大战邪恶的论调。

评以黩货干政,志士绝忠贞之路,谗人袭交乱之风。——《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

挫败桓温的第三次北伐,真是慕容垂力挽狂澜的结果吗?


前秦帝国、前燕帝国和东晋帝国之间的争斗是标准的三方博奕,无论是联弱制强,还是防止一方坐大,都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并非什么高明的策略。

当时的前秦帝国皇权高度集中,正充满攻击性地俯视整个天下,所以当东晋帝国北伐前燕帝国时,前秦帝国肯定会想着从中获利的。

但为了证明东晋帝国随时可以取胜,所以前秦帝国面对这场战争的反应,也变得莫名其妙了。

据说,前秦最初一直不打算介入这场战争,是王猛力排众议,苻坚才决定出兵的。但从正常的利益博奕来看,事实显然不该是如此的。

桓温这次北伐虽然被打得大败而回,但他趁机把内战的成果全部收网。回朝之后,桓温把战败的罪责全部推给了豫州刺史袁真,袁真率众谋反。桓温趁机把豫州收入囊中,权势更上一层楼。

桓温之败也,归罪于豫州刺史袁真。真怒,以寿阳降暐。——《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

挫败桓温的第三次北伐,真是慕容垂力挽狂澜的结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