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火焰點燃奧地利希望


國際能源通道恩仇錄 | 紅色火焰點燃奧地利希望

獨立後的奧地利原本希望石油可以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資源財富,但無奈其石油產量在《奧地利國家條約》簽署的第二年就開始迅速下降;幸運的是,奧地利的天然氣產量逐漸上升,使得奧利地成為了歐洲開發利用天然氣的先鋒。

文 | 陳湘球

1955年4月11日,奧地利政府總理尤利烏斯·拉布抵達莫斯科,蘇共中央主席團成員的代表莫洛托夫和米高揚親自到機場迎接。米高揚,這位曾經極力反對拆遷、主張以德國工業品作為賠償來源的貿易部部長給佔領區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歷史似乎又回到了十年前,他在戰後賠償問題的主張得到認可,讓他重新談判工業品作為戰敗賠償來源。這似乎是一種歷史的選擇。

希特勒,這位曾經的奧地利人不僅給德國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同樣給奧地利帶來痛苦的回憶。他在德國站穩腳跟以後,逐步吞併了奧地利,讓奧地利成為了德國的一部分。在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對待是否要恢復奧地利作為獨立的國家都存有異議。

當英國的副國務卿艾登、美國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和蘇聯的外交部長莫洛托夫三人在首次會談中討論關於奧地利的聲明時候,大家都認為奧地利人“為本身解放作出了貢獻”,允許他們獨立,但是莫洛托夫堅持認為奧地利在被德國併吞後不再是一個國家,要承擔“政治上和物質上對戰爭的全部責任”。

解放奧地利的談判

在解放奧地利的過程中,“儘管蘇聯官方承認奧地利人的協助,並且向全體奧地利居民作出過保證,但是當蘇聯紅軍開進維也納時,那裡的人們卻親身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擄掠和瘋狂破壞的恐怖。對蘇聯紅軍來說,奪取維也納被公認為一次長期而艱鉅戰役的頂點。他們曾經看到自己的國家慘遭蹂躪,自己的村莊化為灰燼,他們曾經看到自己的婦女為殘酷的侵略者所侮辱……蘇聯紅軍中大多數是簡單幼稚的士兵,他們也不去細辨操德語的人中這一個與那一個的差別。對於這樣的士兵來說,他們要求痛痛快快地滿足自己的復仇慾望,他們的行為引起了恐怖與仇恨,使得人們堅定不移地反對他們。”——《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戰後四盟國對奧地利的佔領管制》一書中的這段文字反映了蘇聯紅軍和蘇聯政府對奧地利人戰時的態度,奧地利必須承擔“政治上和物質上對戰爭的全部責任”。

從蘇聯紅軍和盟國軍隊進駐奧地利開始,奧地利便成為了東西方陣營的緩衝地帶,成為了東西方短兵相接的最前沿陣地。維也納被分成了四個部分、被四個國家分區佔領,形形色色的人群、東西方文化的撞擊、東西方制度的差異,居然沒有讓奧地利破碎,奧地利的人民用十年堅守了一個信念,那就是國家的獨立。

1953年2月,在奧地利人民黨選舉中獲勝的利烏斯·拉布認識到片面地親西方無助於國家的獨立,他必須尋找蘇聯政策的改變對解決四國軍隊從奧地利撤走的可能性,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動國家的“中立”,用“永久中立國”的策略換取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從奧地利的撤軍。

6月25日,他讓他的外交部長通過正在瑞士休假的印度駐蘇聯大使梅農傳話給蘇聯,如果奧地利發佈中立聲明、如果奧地利宣佈不參加任何軍事聯盟和不允許外國駐軍,蘇聯是否願意在《奧地利國家條約》上簽字。

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中立的聲明是有益的,但是遠遠不夠”的回覆,讓利烏斯·拉布看到了希望,近兩年的外交斡旋,終於促成了這次莫斯科的會晤。

第一天的會談便是討論資產問題,而資產問題的核心又是蘇聯向奧地利返還石油企業。奧地利的油田集中在下奧地利(奧地利南部地區)蘇聯控制的區域,按照蘇聯的估值,這些企業價值7.2億美元,蘇聯要求奧地利在6年內每年提供一定數量的石油作為補償。

1953年前後奧地利的石油產量達到了350萬噸的歷史峰值,所以,莫洛托夫提出的原油賠償數量巨大,但是這對於尤利烏斯·拉布而言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沒有人知道奧地利的油田什麼時候開始枯竭,所以他要求在協議中加上“如果石油資源在沒有枯竭”的附加條件。

四天的艱苦談判,最後雙方去掉了“如果石油資源在沒有枯竭”的附加條件,達成了以供應蘇聯原油的方式來抵償移交給奧地利的原本屬於蘇聯的油田和煉廠、奧地利賠償蘇聯1.5億美元、在10年之內每年供應100萬噸原油的協議,最終莫洛托夫在《奧地利國家條約》上簽字。

國際能源通道恩仇錄 | 紅色火焰點燃奧地利希望

奧地利從石油到天然氣產業的轉移

十年的佔領,讓奧地利人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蘇聯石油管理局旗下的蘇奧石油公司沒有讓奧地利人民受益,並阻礙了奧地利的經濟。《奧地利國家條約》的簽署、國家的獨立讓奧地利人民看到了恢復石油工業的希望,蘇奧石油公司撤走了,奧地利石油集團(OMV)成立了,石油可以成為奧地利經濟發展的資源財富。

但是上帝跟奧地利人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1953年簽署《奧地利國家條約》,當年石油產量達到350萬噸的歷史峰值,1954年開始減產,特別是蘇奧石油公司開發的新油田,1953年的產量是36.6萬噸,1954年就下降到了17.7萬噸,1955年更是下降到了9.4萬噸。

產量下降、資源枯竭的速度遠遠超出了尤利烏斯·拉布的想象,但是100萬噸原油賠償又是一個不變的數字,這個數字不會隨著產量下降、資源枯竭有任何變更,為了保證給蘇聯的賠償,為了保證奧地利的能源供應,OMV除了加大石油勘探開發力度,重新將目光聚焦到天然氣上。

實際上奧地利的天然氣利用從1931年就開始了,一家由美國人控制的公司——歐洲天然氣工業聯盟(Eurogas)宣佈在維也納南部的奧伯拉發現了天然氣氣田,於是敷設了一條六公里的天然氣管道向維也納南部的發電廠提供天然氣,隨後天然氣被引入維也納城市管網。

1938年德國攻佔奧地利,1939年西方公司發現了阿德克拉氣田,戰爭爆發後,阿德克拉氣田被德國公司接管,德國人敷設了第二條天然氣管道,天然氣被送往下奧地利各大城市。1944年到1946年維也納地區的聖馬克斯氣田被發現,產量達到了38.91億立方,這在當時來講是一個巨大的氣田,但是由於嚴重的淤積和汙染,天然氣井口不得不被關掉。

隨著維也納地區Zwerndor氣田在1951年被發現、Kagran氣田1955年被發現,奧地利石油集團開始重啟天然氣田的開採,原油開採的門被慢慢關閉、天然氣的門被慢慢打開。也許是上帝垂青苦難的奧地利人民,奧地利的天然氣產量迅速攀升,1954年6.44億方、1955年7.57億方、1958年8.07億方、1959年11.17億方,到1966年就已經達到了18.7億立方。

開始的時候,人們還沒有足夠的技術和經驗來使用天然氣,最初在使用天然氣的過程中,一半的天然氣被損耗掉了,正是因為這種高損耗率和不方便運輸的特性,使得蘇聯人沒有看中奧地利的天然氣。

在油田的開發過程中,為了儘快地打到油層,這些天然氣往往被放空、被燒掉。即便是到了1954年,維也納人開始使用城市天然氣,由於缺乏技術和經驗,天然氣的損耗率還高達36.8%,但是奧地利石油集團沒有讓奧地利人民失望,國家獨立一年以後,天然氣的損耗率便降到了20.3%,到了四年後的1959年天然氣的損耗率基本被控制住了,只有1.3%。

1954年奧地利長輸管道公司(Niogas)成立,天然氣開始輸往上奧地利(奧地利北部地區)和東南部地區。同年,負責上奧地利和東南部地區的燃氣公司Ferngas成立,1957年維也納東北20公里的天然氣壓縮中心的建立是天然氣管網的標誌。從此奧地利大部分地區開始使用天然氣。

到了1966年,當歐洲其他的國家還依舊在用煤做燃料的時候,奧地利的城市和工業大都用上了天然氣,奧地利石油集團解決了油田減產的困局、加強了國家的能源安全保障。

奧地利石油集團成功實現了替代能源的產業轉移,便利和清潔的特性讓更多的城市與用戶越來越喜歡天然氣,天然氣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新的氣田發現、上產根本趕不上需求的增長。到六十年代後期,情況變得越來越嚴峻,奧地利石油集團不得不採取措施控制新的用戶申請,並開始尋求新的氣源。

國際能源通道恩仇錄 | 紅色火焰點燃奧地利希望

奧地利輾轉引進“捷克氣”

奧地利開始把目光轉向荷蘭,希望把上奧地利的幹線管道更換成更大口徑的管道以適應北面荷蘭過來的天然氣反向輸往下奧地利,但是荷蘭已經把天然氣賣給了西德的兩家公司——Ruhrgas和Thyssengas。

奧地利對於建設如此長距離的管道的經濟性沒有信心,對是否能夠與西德的兩家公司達成協議、接續德國的天然氣管網也沒有信心;於是,奧地利又把目光轉向阿爾及利亞。

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大沙漠腹地發現的哈西魯邁勒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氣田,24000億方的天然氣確實讓奧地利人垂涎,所以,他們加入了一個阿爾及利亞的LNG聯合體,計劃在亞得里亞海的南斯拉夫港口科佩爾建設一座LNG終端,再修建一條580公里的管道連接南斯拉夫、穿過奧地利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

管道設計的最初輸氣量為南斯拉夫5億方、奧地利15億方、捷克斯洛伐克15億方,二期總的設計輸量將達到60億方,捷克斯洛伐克計劃提供項目的50%的資金、奧地利37.5%、南斯拉夫12.5%。

聯合體牽涉了太多的公司,這些公司似乎完全沒有做好合作的準備,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屬東方陣營,讓剛剛中立的奧地利有所顧忌,即便是奧地利本身,三家與天然氣有關的公司都介入了這個聯合體,三家公司各懷心思、似乎沒有坐到一條船上,負責上奧地利燃氣銷售的Ferngas期待更多的燃氣開發更大的市場,她對進口天然氣是積極的。

但是對於奧地利石油集團而言情形卻完全不同,從北邊荷蘭過來的進口天然氣,還是從南邊過來的撒哈拉沙漠的進口天然氣,都將對她的天然氣市場產生巨大的衝擊,所以她對這兩個方案都不冷不熱。她的理想方案是蘇聯的天然氣通過捷克斯洛伐克從東邊進口,經過她的領地,既可以控制天然氣的量、又可以控制天然氣的價格。

於是,奧地利石油集團開始與捷克斯洛伐克接觸,提高在與捷克斯洛伐克邊境奧地利一側的天然氣產量,並給予捷克斯拉夫部分經濟補償。

因為沒有跨境管道、也沒有邊境貿易,似乎這種桌下的交易進行的十分順利,1967年奧地利石油集團通過這種方式“引進”了1.5億立方的“捷克氣”。

國際能源通道恩仇錄 | 紅色火焰點燃奧地利希望

蘇聯天然氣開發的崛起

奧地利的行動引起了蘇聯的高度關注,1964年1月連接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方陣營國家的“兄弟天然氣管道”在鐵幕的屏蔽中開始建設,在知道這條管道的末端離奧地利石油集團在Auersthal中心壓氣站只有幾公里的距離的時候,奧地利石油集團感到無比的興奮,以至於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人們開始議論奧地利的天然氣網很快會接入“兄弟天然氣管道”,蘇聯的天然氣將會源源不斷地進入奧地利。

不管民間的消息如何傳誦,維也納政府的態度是積極的,1964年12月,在兩國磋商雙邊貿易協議的時候,奧地利正式向蘇聯提出進口蘇聯天然氣。但是,蘇聯認為時機尚不成熟。

1966年初期,維也納政府瞭解到,蘇聯已經有意向開發歐洲的天然氣市場。但是,他們的目標並不是奧地利,他們的思路仍然停留在馬太為蘇聯和意大利架起的石油貿易的橋樑上,馬太用他的熱情融化了罩在歐洲上空的鐵幕,成功地將蘇聯的石油從黑海帶進了波羅的海,打通了蘇聯通往世界石油市場渠道。這是一條成功的道路,蘇聯不想另闢蹊徑,他們想沿著曾經的路線繼續前行。

斯大林去世以後,赫魯曉夫實行了政治改革,打破一切服從中央政府的嚴格行政管理體系,將部分權利轉交給地方政府和工業組織,加快了蘇聯石油工業的發展。

1956年,蘇聯的部長會議決定把天然氣管理局從石油工業部分離出來,成立專門的天然氣機構Glavgaz,阿列克謝·科爾圖諾夫被任命為Glavgaz的第一任總經理。

這位巴伊巴科夫的同事,1907年出生於俄羅斯南部城市新切爾卡斯克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在蘇聯初期無序的年代完成了水利管理與建設專業的大學學業,畢業後在烏克蘭一家著名的冶煉廠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1936年進入航空工業部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家研究院工作。戰爭爆發後,他成為了一名紅軍工程師,戰爭鍛鍊和培養了這位年輕的工程師。當紅軍攻入德國的時候,他已經成長為一名司令官、一名在蘇聯人心目中赫赫有名的英雄。戰爭結束三年後他從德國搬遷到了幾千公里開外的西伯利亞的Tiumazinsk,1950年他被巴伊巴科夫召回莫斯科,被提升為主管施工建設的石油部副部長。

幾年後,當巴伊巴科夫構思成立Glavgaz的時候,阿列克謝·科爾圖諾夫是巴伊巴科夫腦海中的理想人選。這位炮火中成長起來的Glavgaz掌門人沒有辜負巴伊巴科夫的培養。

1956年Glavgaz成立那年,蘇聯的天然氣產量只有137億立方,到了1957年就已經達到了202億,第一年增長率便突破了47%,巴伊巴科夫對石油產量似乎從來不敢做出過分的預期,他總是遵循斯大林設定的目標謹慎前行。

與巴伊巴科夫相對保守的性格完全不同,阿列克·科爾圖諾夫是一個激進的人,他向蘇聯人民展示了完全不同的風格,在他執掌Glavgaz一年後便充滿自信地宣稱天然氣的生產將比曾經的預期要快得多,他建議中央政府將1960年的產量設定為50億替代已經在指令性計劃中的40億。他的自信不僅鼓動了蘇聯天然氣行業的激情,更樹立了蘇聯領導人的信心。

在1958年5月的蘇維埃布爾什維克的中央全會上,赫魯曉夫向全蘇人民呈現了一幅天然氣工業發展的宏偉藍圖,他說:隨著天然氣工業的發展,蘇聯的企業和城市都將用上天然氣。現在就可以宣佈,到1965年,天然氣每年的產量將不低於1500億方。長期來看,在15年的時間裡,天然氣的產量將增加到2700~3200億方。

按照當時蘇聯探明的地質儲量來看,這是完全沒有可能實現的目標,但是阿列克謝·科爾圖諾夫在這次全會上承諾,“沒有一個部門,哪怕是在我們的國家,曾經有過如此大的增長率,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具優勢勘探和開發地球的天然氣資源。”

當人們還來不及探究到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還是阿列克謝·科爾圖諾夫的運氣,蘇聯天然氣的可採地質儲量就像當年蘇聯發射的衛星一樣,瞬間便直衝雲霄,單單1959年一年,蘇聯的天然氣新增可用於商業開發的可採地質儲量就達到了17000億方,人們還不知道尚未發現的地質儲量到底有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