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dj小周


二戰時期,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執行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由此開始了4年左右的蘇德戰爭。歷史上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他們都曾經統一過歐洲大陸,他們也曾經在進攻英國和俄國(蘇聯)上做出過選擇,最終他們都選擇了大舉進攻俄國(蘇聯),其實這並不是歷史巧合,而是一種必然。

從德國當時選擇的道路來說,德國只能稱霸全世界才算完

希特勒在1933年上臺成為德國總理之後,德國就迅速整軍備武,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德國現實吞併了斯克斯洛伐克,然後在1939年閃擊波蘭,1940年攻佔法國後基本稱霸了整個歐洲大陸。在進攻蘇聯之前,德國已經佔領了丹麥、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南斯拉夫、希臘等國,同時意大利、西班牙、羅馬尼亞、芬蘭等國是德國的同盟國。

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已經擁有了許多擴張帶來的利益,對於德國來說要保住這些既得利益,並且保障自身的“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稱霸全世界,使自己成為最強的存在,能夠壓制住任何國家。

▲希特勒只有稱霸全世界,他的事業才算最終成功

這就好比一個村子裡,有那麼幾個身強力壯的人,德國算是一個,他連續把好幾家人都搶了,原先自己家是小康水準,一下子就變成了暴發戶。變成了爆發戶的德國,要想保住自己搶來的,同時也保障自己能夠安全,就要想方設法幹掉對他有威脅的另外幾個身強力壯的,最大的是美國,其次是蘇聯,再次就是中國和英國。當然幹掉美國當時來說不現實,畢竟隔了個大西洋。但是如果德國幹掉了蘇聯,那麼他所擁有的就會超出美國,那麼他也就不怕任何人來找他的麻煩了,也就是保住了自己搶來的並且高枕無憂了。說白了,一旦德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他的終極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稱霸全世界,要想稱霸全世界就必須要幹掉世界上的強國,蘇聯就是其中之一。

▲攻佔法國後,意味著希特勒稱霸了歐洲大陸

對於拿破崙來說也是如此,希特勒與拿破崙在這方面是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拿破崙當時也稱霸了歐洲大陸,但還有兩個國家能對他構成威脅,一是英國,二是俄國,所以英國和俄國他都會想方設法幹掉,如果不幹掉,這些國家也會不斷地與自己為敵,也就是不幹掉對方,對方就會幹掉自己。所以拿破崙選擇了進攻俄國。

從地理上來說,德國當時只能進攻英國

在稱霸歐洲大陸之後,對於下一個進攻的國家,只有英國和蘇聯能夠選擇,但德國的陸軍和空軍非常強大,而海軍則相對弱小,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跨海作戰進攻英國。本來想通過空軍的轟炸迫使英國投降而實施了“海獅計劃”,但效果不佳。在這種情況下進攻陸地上接壤的蘇聯就成為了下一個進攻目標的首選了。

這方面來說,拿破崙當年也曾想進攻英國,但是英國海軍異常強大,並且擊敗了法國海軍主力,在沒有足夠海軍保障的前提下,進攻英國也是不可能的,從地理上來說拿破崙就只能進攻俄國了。

德國戰前低估了蘇聯的軍事實力

在“巴巴羅薩”計劃實施之前,蘇聯與芬蘭就邊境領土爭端發生過一次蘇芬戰爭,結果是蘇聯百萬大軍進攻芬蘭,而芬蘭在僅有20萬作戰部隊的情況下,以2.5萬多人的傷亡換取了蘇聯37萬多人的傷亡。雖然此戰蘇聯獲勝,但是在這場戰爭中也反應出了當時蘇軍作戰效能的低下。

▲蘇聯在蘇芬戰爭中太差的表現使得希特勒認為蘇聯軍事能力很弱

由於斯大林在蘇德戰爭之前進行了“大清洗”計劃,許多蘇聯優秀的指揮官都在“大清洗”中喪生,他們有許多都是有著充分作戰經驗並且指揮能力突出的指揮官。蘇德戰爭之前,蘇聯的指揮官基本是斷層的。

在分析了蘇芬戰爭的情況後,希特勒根據德軍戰力情況,認為“蘇聯只是一座即將坍塌的房子,我只要在門上踹上一腳,這棟房子就會倒塌”。於是希特勒就踹上了這一腳,沒想到的是把自己搭了進去。

顯然是沒有估計到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這也是後來蘇德戰爭轉折的根本原因。


老威觀史


按照現在的主流說法,當年希特勒進攻蘇聯是一步臭棋,不僅折戟斯大林格勒,還將自己陷入了兩線作戰的艱難境地。實屬偷雞不成蝕把米!

<strong>

但各位有沒有想過,我們只不過是站在上帝視角,從結果去倒推,這樣並不客觀。

如果站在當時希特勒的角度,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和形勢來看,希特勒進攻蘇聯,實際上是一出妙棋。

在1993年,俄羅斯上校丹尼洛夫在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公佈了一份自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中央檔案館的戰爭計劃,名為《大雷雨計劃》。

其是蘇軍總參謀部於1941年所完成的一份爭霸歐洲的戰爭計劃,其主要矛頭就是德國。該文件來。當時蘇聯方面計劃在1941年的7月份進攻德國。而希特勒則是棋先一招,於6月22日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

所以,從這裡來看,蘇德必有一戰,希特勒只是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招數。而且成效也是非常可觀的,蘇聯軍隊前期一度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這比等著蘇聯人準備好了打過來要靠譜得多。

當然,即使沒有《大雷雨計劃》,希特勒進攻蘇聯也是當時比較好的選擇,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解讀。

根據戰爭情況解讀:

1940年,德國集結4523架飛機,18大戰鬥群,6大航空編隊,35艘軍艦,將戰火燃燒至大洋彼岸的大英帝國,史稱“大不列顛之戰”。

這場現役持續了一年時間,德國的空天部隊在大部分情況下處於被英國皇家空軍壓著打的局面。

空戰沒有優勢,海軍便無法進行登錄工作,德國吞併英國的計劃毫無進展,正在希特勒焦頭爛額之際,蘇聯不斷的騷擾德國後方的“石油倉庫”羅馬尼亞。

德國是一個“貧油國家”,戰爭需要石油,飛機、坦克、戰艦都需要石油作為燃料去發動,而羅馬尼亞是德國在二戰時期首要的石油來源。

蘇聯和德國之間存在著《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聯卻在德國與英國開戰時,不斷的騷擾德國的大後方,這讓希特勒十分惱怒。

希特勒懼怕蘇聯會趁機偷襲羅馬尼亞,搶佔油田,到時候德國將腹背受敵。

“大不列顛現役”失敗後,希特勒將戰爭的矛頭直接對準蘇聯。

希特勒:“其他國都是人造革,只有蘇聯是真的皮!揍他!”

根據蘇德的意識形態來解讀


希特勒是一個瘋狂的種族主義者,他不僅仇恨猶太人種,還仇恨分佈在波蘭、南斯拉夫、蘇聯的“斯拉夫人種”。 德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時,瘋狂屠殺斯拉夫人,導致斯大林對希特勒的行為極度厭惡。

希特勒不僅憎恨“斯拉夫人”,還厭惡馬克思主義。 斯大林與希特勒之間存在著“種族分歧”、“政治分歧”,所以希特勒打蘇聯,或是蘇聯打希特勒是早晚的事。

斯大林:“你殺我族人,我騷擾你油田,欺負你小弟(日),來呀,互相傷害呀!”


根據德國的軍事戰略來解讀

希特勒進攻蘇聯之前,在納粹會議上,介紹入侵蘇聯的好處時,是這樣說的:

“一但將蘇聯打垮,我們就能獲得西西伯利亞和高加索的石油能源。 英國已經是強弩之末,而英國的希望在於美國和蘇聯,只要將蘇聯打垮,就可以最大的減輕日本在關東地區的壓力,一旦日本介入歐洲戰場,英國將面臨毀滅。”

希特勒的戰略構想非常明確,進攻蘇聯是拯救歐洲戰場的一步活旗。

在某種角度上來說,蘇聯的存在已經成為了希特勒爭霸歐洲的阻礙,攻打蘇聯是必然的結果。

根據德國的國內情況來解讀:

二戰前期,德國的海上運輸線被英國封鎖,德國國內所需要的糧食、物資大部分購買自蘇聯。

在德英戰爭期間,蘇聯向德國提議,用科技來換取物資,希特勒為了穩住蘇聯,同意了蘇聯的要求。

此後,希特勒便開始擔心起來,如果德國在歐洲和美、英展開決戰時,斯大林趁火打劫,用斷絕對德物資、原料供應為手段來打擊德國的話,德國的處境將非常危險。

因此,希特勒為了長久之計,決定出徵蘇聯。

<strong>


白話歷史君


歷史的原因總是複雜的,而一些戰略決策的成敗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至於二戰期間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最主要的有兩點:1、處於戰略被動的無奈選擇;2、為獲取勝利爭奪更多的資源。至於網絡上噴德國人無腦什麼的,那些僅僅是你站在“上帝視角”知道了德國戰敗結果後的妄議而已,如果你處於當時德國所處的地位,也許就不會那麼想了。

首先,我們來說說德國當時所處的尷尬戰略位置和無奈選擇。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之前,看似當時的德軍在歐陸戰場上意氣風發,然而危險已經距離德國很近。此前,德國的將主要注意力放在西線,就是為了擊敗英國,然而英國一直沒有拿下,導致了德國其實在整個西南面都是被封鎖狀態,到了1941年德國人其實已經發現擊敗英國已經完全不可能了,大規模空襲英國迫使其屈服的計劃已經失敗,美國當時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是與盟國簽署的《大西洋公約》實際上與德國已經處於敵對狀態,大西洋一側基本已經被英國皇家海軍封鎖,光靠潛艇偷襲根本無力在整個牌面上扭轉乾坤,而英國則能源源不斷的獲得美國等域外國家的持續輸血,靠對峙消耗其實德國是毫無勝算的。大西洋被封鎖,而地中海上最重要的三個節點(直布羅陀、馬耳他和蘇伊士運河)也一直在英國人手裡,等於將地中海也完全封鎖起來,對於德國乃至整個歐洲佔領區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經濟市場飽和的軸心國來說,輝煌背景下的現實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德國在發其海獅計劃的同時,也在地中海和北非也發其軍事行動,無非就是想在大西洋、地中海或者北非三個區域中打開一條通往“外部世界”的生路(其實這時候的德國就像被鎖在籠子中的雄鷹,空有尖嘴利爪卻拿不到食物)。

這樣德國人就抱著裝有三條路的錦囊,最佳的生路當然是直接打垮英國,那麼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大西洋將暢通無阻,歐洲、地中海、北非也將唾手可得,還可打通地中海通往亞洲的道路。第二條路就是完全控制地中海,將德國歐洲佔領區和北非法屬殖民地連成一片,然後打通北非與西亞的交通,控制中東。最後一條路就是,打不下英國本土,也無力控制整個地中海,那麼就通過北非戰場佔據蘇伊士運河,通過法國、意大利、北非、蘇伊士運河將英國勢力反包圍在地中海伺機消化。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1939年到1941年 ,德軍上述三條目標一條也未能實現,看似德國在西線和北非很主動,但是戰略主動權卻掌握在英國手中,英國利用控制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的關鍵節點,不僅可以隨時攻擊德國,還把德國急需的海外戰略物資牢牢卡死,德國海軍的孱弱和登陸作戰能力的不足,根本無法扭轉局面,如果繼續在西面和英國對峙,簡直就是坐以待斃。如果維持現狀,進入停戰狀態,那麼德國及佔領區內的各種矛盾又將集中爆發,禍起蕭牆。所以,最終德國轉向東面進攻蘇聯,或許是無奈中的唯一選擇。

其次,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和速戰速決戰法,需要建立在充足的石油和各種資源供應上,但是因為上文所述的原因,各種資源獲取渠道被英國封鎖,德國也只能將目光投向蘇聯這個土地廣袤、資源豐富的國家。

德國人其實考慮多種西向策略,但是任何西向策略最終都要與蘇聯發生衝突,且直接進攻蘇聯最為便利。況且,1939年-1940年剛剛經歷蘇芬戰爭的蘇聯,損失慘重;當時德國向芬蘭派遣的大量軍事觀察員和顧問也反饋回蘇軍素質低下、戰力不高的評價;英美與蘇聯存在巨大的意識形態之爭,也導致德國估計不到後來英美對蘇聯的巨大支持;總之這一切陰差陽錯和顯示需求,一起導致了德國發起對蘇聯的進攻,同時意在奪取蘇聯豐富的戰略資源(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炭、高加索的石油、烏拉爾的金屬等等)。


裝備空間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隨著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意味著全面爆發,英法立即向德國宣戰而蘇聯則是暗兵不動,美國這是繼續奉行孤島主義。期間德國軍隊如日中天,佔領法國、橫掃西歐。英國被德國空軍壓制的抬不起頭來,丘吉爾天天在防空洞開會,德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後,德國希特勒出現了一個匪夷所思的舉動,就是突然閃擊蘇聯。在很多現代軍迷和歷史迷討論,如果德國當時不閃擊蘇聯的話,統一歐洲穩固戰線。那麼德國很有可能就勝利了難道真的就像我們所說的那樣嗎?其實不然,今天跟隨小編來看一看當時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希特勒要閃擊蘇聯。

首先其原因就是在希特勒沒上臺以前,就在相對應的東進政策,在希特勒《我的奮鬥》一書中就有相對應的解釋,是咱們後期所瞭解的德意志生存空間,簡單就是說如果德國要想生存就必須要東進。這時也不乏,希特勒飄的心理,德國軍隊橫掃歐洲,德國陸軍從未戰敗過,只是在不列顛空戰中受到小挫折(空軍)但是,對德國的總體進程毫無影響。要導致了德國總體官兵心高氣傲、驕傲自滿,存在一定性的輕敵心裡,認為蘇聯雖然地大物博,但也只是外強中乾,蘇芬戰爭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德國的總體實力完全超越蘇聯。

第二個原因就是蘇聯準備進攻德國,這個理論其實在原來是沒有的,不過隨著蘇聯的軍事檔案逐漸解密,當時的真相有水落石出,在次年,蘇聯斯大林簽署了《大雷雨計劃》簡單內容就是當德國入侵法國時候,戰略屏保估計認為法國是軍事強國能抵禦德國的強大進攻,蘇聯認為當德國陷入法國泥潭時候,趁其不備,攻入德國境內。隨後在次年裡也大量的蘇聯軍隊沉伏在蘇德邊境,而且此情報備德國知曉,隨後的軍事理論研討會上(高層會議)認為,與其讓蘇聯先進攻不如讓自己先下手為強,反而對趁其不備發動進攻,讓蘇聯損失殆盡,沒準能讓蘇聯投降。

最後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國軍隊雖然如日中天橫掃歐洲,但是戰爭需要大量資源來扶持,如果沒有資源,軍隊將會癱瘓,這是對德國是一個致命打擊,趁著我資源沒有被消耗完畢,率先發動攻擊掠奪資源地。而蘇聯則是最好的目標,尤其是蘇聯的高加索石油產地,可以無限期供應德國戰車前進,已達到徹底佔領世界的目的。


鵬正


如果從動機來看,根本原因是希特勒的生存空間理論在作祟。

德意志地區位於歐洲大陸的中央地帶,千百年來夾在歐陸各列強之間並且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歐陸各列強長期將德意志地區視為各自之間的戰略緩衝地帶。也就是說,德意志地區極易遭到入侵,因此德國人有一種天生的不安全感。這在1871年俾斯麥領導統一德國後顯得尤為明顯。許多德國人希望擴大生存空間來保衛德國。這就有了1897年德國地理學家拉採爾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之後衍生出了以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應像一個有機生命體那樣通過擴張領土來增加生存空間。

1895年德國經濟在良好的基礎上開始起飛。然而,作為一個後發的工業國,德國沒有足夠的殖民地以供出口和獲取原材料。因此,它變成了一戰的主要發動者之一,可是,經過四年的戰爭後,德國戰敗了。被迫割讓了百分之13.5的國土和百分之10的人口,德國人蒙受了巨大的恥辱,因而重新燃起了對建立“超級大德意志”的意圖,這是希特勒生存空間理論獲得市場的一個社會基礎。

希特勒的生存空間理論主要有三項;其一認為德國人口和領土不成比例。比大英帝國、美國、蘇聯那樣的列強小太多。其二,德國必須佔有東歐和蘇聯的歐洲部分,而不是像英國那樣在歐洲以外的地方進行殖民。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表示:德國之前的殖民政策既不能擴展日耳曼民族的領地,“又不敢大膽的靠黑人的血統來增強帝國的實力”。地理位置的限制導致海外的殖民地並不能給德國帶來足夠的好處。只有佔領東歐和蘇聯的歐洲部分並將好幾百萬日耳曼人遷居過來,在將當地原民族(主要是斯拉夫人)強制遷居到西伯利亞、變為德國人的奴隸或者被屠殺(主要是知識分子),建立一個東方帝國,為征服並奴役世界其他民族打下種族基礎。其三,希特勒認為擴張領土只能靠武力,將弱小、劣等的民族變成失去土地者,為保證劣等民族不會反抗;還必須把他們打回只會算100以內算數的原始狀態,並且使用製造饑荒、瘟疫、直接殺死精英階層等方法儘量減少其人口,再掠奪乾淨“劣等民族”一切有用的物質財富。

總之,希特勒的生存空間理論就是認為德國人固有的生存空間太狹小,應通過武力種族擴張以犧牲其他民族的口糧、資源、土地和基本的人生自由來維持德國人民的幸福(用希特勒的話來說就是要讓德國人有足夠的土地來使他們擁有“吃不完的麵包、喝不完的啤酒與取之不盡的礦藏”)。資源極其豐富、地域廣大並和德國固有領土接壤的所謂“亞細亞布爾什維克劣等斯拉夫人”組成的蘇聯歐洲部分就成了希特勒等納粹分子武力清除的對象。 這一理論在德國人對《凡爾賽合約》的極端仇視中給與德國人極大的震動,使德國社會始終存在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爆發。並造成了歐洲歷史上極為罕見的人道主義災難(戰時一共有超過500萬蘇聯平民淪為德軍的奴隸勞工,他們大多被折磨致死,另外光是白俄地區就有9000座村莊的糧食儲備被掠奪一空,村莊本身也被夷為平地••••••)。

左至右為: 為納粹幻想中的“日耳曼生存空間”,圖2為飽受折磨的蘇聯平民和戰俘,圖三為希特勒的“思想顧問”漢斯•羅森堡,他也是德國東方佔領區事務部長,策劃了納粹具體的“東方政策”(主要的納粹戰犯之一),最後為德軍撤退時慘無人道的“焦土政策”






用戶97277755866


這個問題相傳在巴巴羅薩行動爆發後,當時蘇聯的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問過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當時德棍的回答非常符合他們長時間以來的高逼格:“因為你們就在那裡!”

早在1925年希特勒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中就已經隱晦的透露出進攻蘇聯的意圖,在希特勒構思的帝國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德國人的生存空間(Lebensraum)。只有取得足夠的生存空間,德國人的子孫們才能確保安全。

那麼德國人的生存空間在哪裡呢?希特勒的構思中就是在東方,根據納粹政府在1940年制定的最早版本大日耳曼帝國規劃,中歐和東歐才是重點佔領區域,並且準備將這些地區的原住民驅趕到西伯利亞生活。

所以如果問德國進攻蘇聯的根本原因,真的就是因為他們在那裡,他們佔據了希特勒想要的東西。在希特勒極端民族主義的零和遊戲中,弱者佔據生存空間就是原罪,所以斯拉夫人也和猶太人一樣是劣等民族,是文明破壞者。

可是如果具體到1941年6月22日納粹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還是有不少更細碎的原因,大體上整理如下:

  1. 解決兵役超編問題:在跟法國玩命的時候,德國的兵役超編嚴重,國內生產力嚴重不足。如果擊敗蘇聯,陸軍大規模戰鬥基本不會再有,可以退役大量士兵維持生產。這其實算希特勒種族主義造的孽,關鍵生產只有德國人才能進行。

  2. 解決食品問題:烏克蘭的糧倉可以提供大量廉價食品,這對缺乏農業物資的德國意義重大,他們之前入侵的地區大多食品產能不足。

  3. 解決基礎勞動力問題:蘇聯接近兩億的人口可以徵集大量奴隸性質勞動力,可以緩解納粹基礎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農業勞動力。

  4. 徹底孤立英國:只要擊敗蘇聯,在歐洲英國在地理上基本就徹底被孤立,美國物資運輸的線路也會受到極大限制。

  5. 解決燃料短缺問題:在二戰中德國的石油非常依賴羅馬尼亞,但羅馬尼亞產能有限且受蘇聯威脅,擊垮蘇聯可以釋放羅馬尼亞的產能,還可以拿到巴庫地區的蘇聯油田。這對依賴裝甲力量的德軍至關重要。

  6. 扭轉政治印象:當時毛熊也不是什麼好鳥,大鬍子搞的很多事情很群嘲,擊敗蘇聯可以扭轉希特勒同樣很惡劣的政治形象。

當然,只有這些好處是不夠的,如果希特勒知道自己會和毛熊拼得兩敗俱傷,肯定不會開戰。可事情就是這麼湊巧,蘇芬戰爭中毛熊拙劣的表現讓很多人都確信他們外強中乾,欺負一個菜雞能獲得這麼多好處,只要是個人都會幹的。而且在1941年的時候希特勒大約除了蘇聯沒啥能打的目標了,看這張地圖大概能直觀一點。

這是巴巴羅薩行動之前的歐洲地圖,黑色是軸心國勢力,綠色是同盟國勢力,白色是中立國,紅色是毛熊。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德棍真的沒啥有戰略價值的目標可打了,西邊的西班牙亂的要死,打下來沒價值。

北方的英國受海軍限制一時半會打不下來,除了打土耳其向西亞進軍就剩下打毛熊了,問題是當時西亞地區沒有發現現代這麼大儲量的石油,除了沙子就是沙子,他打下來沒有意義。這種情況下,你說他能去打誰?


歷史吐槽機


德國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估計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如今若想分析一二,也只能從當時可能的一些因素來入手。

首先當年德軍已經攻陷巴黎,基本上平定了西歐,只剩下一個海軍強大的英國。


而德國海軍力量薄弱,根本沒有實力同英國海軍抗衡,只能通過潛艇戰來威脅英國的海上運輸線。

但是對於德國來說,依舊是難以逼迫英國就範,這也就意味著德國難以獲得海外殖民地豐富的資源。

當時德國戰車已開,雖說滅亡了法國,可仍舊是沒能徹底解決問題,因為對英國的作戰還在繼續。

那麼德國當時最好的選擇是什麼?是進攻蘇聯嗎?絕對不是!因為北非可以滿足德國的能源需求。



其實蘇德戰爭期間,德國一直沒有出現日本那樣的能源危機,原因就在於其打下的地盤,可以供應。

那麼為何希特勒一定要進攻蘇聯呢?其最大的原因還是蘇聯的動作太大了,或者說蘇聯的威脅太大了。

蘇聯雖說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可是趁著德國南征北戰之際,不斷的兼併鄰國製造緩衝區。


可以說蘇聯還是防範了德國一手,且其工業發展的速度驚人,趁著西歐戰亂之際,蘇聯工業發展到了十分可怕的規模。

基本上當時蘇聯的工業能力,尤其是重工業能力,已經超過了德國,並且還在大量擴軍。

也就是說德國不能坐等蘇軍強大,因為這始終是其後顧之憂,蘇聯的存在讓德國後方存在不穩定的因素。

希特勒估計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才會趁著西歐各國北征服之際,閃電解決蘇聯,然後再圖其他,只不過希特勒未曾想到蘇軍這麼強大罷了。


小司馬遷論史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夥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按戰前侵蘇戰略計劃“巴巴羅薩”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何德國要在英國猶在抵抗的情況下,發動對蘇戰爭,重蹈兩線作戰的窘境?

第一,為了破除與英國相持的戰略窘境,獲得支持戰爭的資源不得不入侵蘇聯。

法國雖然投降,但英國堅決不與希特勒媾和,要將戰爭進行到底。希特勒在“大不列顛空戰”失敗之後,完全不可能登陸英倫三島。

德國貌似在歐洲大陸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由於海軍過弱,整個戰略態勢沒有得到改變,而且一不小心就會惡化。

a,不列顛島成了遏制德國向大西洋法發展的戰略屏障,而且英國進退自如對德國佔領的西歐保持著強大的威脅。

b,英國在海上對德國形成了包圍;地中海三個戰略要點(直布羅陀、馬耳他、蘇伊士運河)控制在英國手中,而且英國海軍在大西洋上也對德國海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c,德國佔領了歐洲,英國繼續控制廣大的殖民地,不列顛戰役之後,德英已經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戰略相持,對英國有利,不利於德國(德國佔領區的資源無法長期對抗英國及其殖民地)。而且與英國有著極深聯繫美國也將加入對德的戰爭。

希特勒跟1811年的拿破崙一樣其實並無太多選擇,不過兩個方向:

1,通過巴爾幹半島,經過土耳其進入中東,切斷蘇伊士運河(但南歐的地形並不適應裝甲兵團運動,而且土耳其傾向德國)

2,通過波德平原入侵蘇聯,從蘇聯尋找突破口。

第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蘇聯過於強大,已經對德國形成了威脅。

蘇聯當時已經是工業大國,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相當發達,軍力相當強大。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總兵力420多萬,佈置著東線的蘇聯兵力達290萬人,1540架飛機,1800輛坦克。

第三,為了對付與美英的持久戰,德國迫切希望得到蘇聯及其東歐的資源。

烏克蘭的糧倉,高加索的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是一場石油的戰爭,沒有蘇聯的巴庫產油區,德國在與美英的戰爭中看不到勝利的希望),頓巴斯的煤田,蘇聯的巨大人力資源。

這些資源能極大地加強與美英進行持久戰的能力。

第四,德國低估了蘇聯的戰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德國地緣位置決定了德國的戰略位置不好,德國發動一戰和二戰都是一場賭博,德國要贏得二戰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1,擁有比英國更強大的海軍,佔領英國本土,這在一個陸軍傳統深厚的陸權國家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德國在二十年的時間內不可能建立一支比英國海軍強大的海軍。

2,與蘇聯建立長期的戰略同盟(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德國戰勝法國後,獨霸歐洲後必然直接與蘇聯衝突,蘇聯也是一個陸權國家,戰略拓展方向必然也是德國控制的歐洲;在德國的威脅下,美英更容易與蘇聯達成聯盟。)

3,戰勝並肢解蘇聯(在英國在西方虎式眈眈,並海上封鎖的情況下也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獲得大量資源與美英長期相持。

總之德國只是一個大一號的波蘭,地緣位置決定了德國根本不可能成為世界超級強國。





半旅


我認為二戰不可避免,蘇德之戰是必然的。

舉例說,在非洲大草原上經常上演獅王爭霸,原因就是雄獅多了,而當獅王是每個雄獅的夢想。

二戰前的歐洲也這樣,當時蘇聯斯大林德國希特勒都是梟雄,都有稱霸歐洲的想法,同時也有那實力。所以在當時儘管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斯大林希特勒都心知肚明,這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

當德國閃電戰擊敗波蘭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國六個星期打敗了法國繼而橫掃了歐洲,這時候斯大林很清楚蘇德之戰不可避免了,所以蘇聯迅速向邊境調集重兵,並且暗中支持了英國,當時斯大林的想法是當德軍主力登陸英國本土時,蘇聯大軍將直接殺進德國本土,到時候德軍不能兩面兼顧,很快就會被擊敗,斯大林的算盤打得不可謂不高明,可是希特勒是什麼人啊,怎麼會看不出斯大林的想法尤其是幾百萬蘇軍屯子邊境,意圖傻子都能看出來。

在這種戰略態勢下,希特勒只能先放英國一馬,把大軍調回去打蘇聯,而斯大林過於託大,總想等德軍打第一槍,後果就是屯於邊境的幾百萬蘇軍幾乎被全殲,蘇聯幾乎亡國。

最後說,蘇德戰爭無所謂誰正義,通俗說就是獅王爭霸。


天宇的文史情懷


撇開善惡,希特勒是千年來歐洲超過彼得超過查理超過伊麗莎白超過拿破崙超過俾斯麥的戰略意識第一人!為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生存空間,必須佔領啥都不缺的毛子的廣袤土地。為了彰顯自己才是羅馬的衣缽傳人,必須消滅一直以自己才是羅馬傳人的東正教的毛子。為了西方正統的價值觀,必須消滅共產黨當權以共產主義為理想的毛子。所以,無論早晚,消滅蘇聯,是納粹德國是希特勒不變的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