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看日落966
美國不參戰,法西斯也不可能贏。
美國不參戰的前提是,日本不會發動珍珠港戰爭。對於美國這樣的孤立主義國家,如果日本不主動偷襲珍珠港,美國沒準真的就捏著鼻子忍了。
但是,美國不參戰不代表美國不搞物資禁運。
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國斷絕了與日本的商貿供給,日本無法從美國獲得至關重要的石油物資,以至於無法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所以日本鋌而走險,希望通過襲擊美國換取美國的貿易開放,或者至少獲得整個西太平洋的控制權,繼續維持戰爭機器的運作。
如果日本不偷襲美國,日本的戰爭機器很難維持。日本在中國獲得了三四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完全無法轉化為資源。中國極其糟糕的基礎設施和活躍的抗日武裝讓日本根本無法以戰養戰,只能通過不斷地擴張新殖民地希望攫取資源。
實際上,在抗戰後期的1944年以後,雖然日本還能在正面戰場上擊敗國民黨軍,但在廣大的淪陷區,日本的基層控制力已經非常弱了。淪陷區的農村被盤根錯節的抗日武裝所把持,日軍只能龜縮到城市中控制主要交通線。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已經開始了局部反攻收復了很多縣城。日本的侵略區看起來好像一大片,實際上是一個個鬆散的小點組成的。
如果美軍不介入,也許日軍能夠投入更多的資源進入中國,但依然改變不了“得不償失”的事實。中國作為貧窮的農業國,根本無法為日本提供足夠運轉現代化軍隊的資源。日軍也許可以在中國撐過1945年,卻絕不可能打贏。
只不過,如果在日軍崩潰之前,蔣介石的意志先崩潰了,以民國政府的軟弱和腐敗,以割地換和平的“談判”也不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汪偽成立以後,日本有可能以傀儡政權的形式逐漸慢慢消化部分殖民地,但鯨吞中國是不可能的了。
在歐洲方面,沒有了美國,蘇聯也一樣能打贏。
在二戰後初期,70%的歐洲人(指西歐國家)都認為,蘇聯應該是打贏二戰的首功。
只不過隨著冷戰開始以及蘇聯解體,蘇聯在二戰中的貢獻開始人為的被低估,反倒是美國英國開創的第二戰場被翻來覆去的講。實際上,諾曼底登陸並沒有美國所宣傳的那麼重要。第二戰場固然加速了納粹的滅亡,但那更像是在大局已定後的摘果子行為。在1943年,蘇聯與德國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丘吉爾可是任由斯大林怎麼說都不出兵的,直到1944年戰局明朗了才出兵。
決定蘇德大戰勝負的幾場會戰裡,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聯都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靠著血肉長城抵抗了納粹的鐵蹄。而這些會戰中,美國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美國援助蘇聯的物資固然對蘇軍的戰鬥力有很大幫助,但絕稱不上是決定性的作用。
經歷了幾場大戰,德國在蘇聯戰場上頹勢盡顯,被蘇軍逐步反攻至國境以內。
而面對盟軍在西歐的登陸,納粹始終不將其看做主要威脅。連德軍士兵都認為西面的盟軍是“友軍”,東面的蘇軍是死敵。當時在德軍內部有一句話——向東死死頂住,直到西面的美國人踢我們的屁股。在西線戰場,德軍的兵力調配都是幾萬十幾萬人,發動的阿登反擊戰也不過幾十萬人,跟東線動輒兩三百萬人的大戰沒有可比性。
當蘇軍攻入波蘭時,納粹的生命已經可以進入倒計時狀態了。此時的英美敏銳的意識到,如果再不盡快登陸,整個歐洲都會被蘇軍解放。到時候分戰果的時候,就沒有英美什麼事了。
如果說美國不參戰,日本可能會獲得一個比較體面的下場的話,那麼對德國來說,美國參照與否並不會直接影響德國的命運。哪怕美國不參戰,英國一樣會在蘇聯反攻態勢明顯的時候開闢第二戰場,德國該怎麼死還是怎麼死,邪惡的法西斯陣營還是會被摧毀。
小約翰
二戰如果美不參戰,盟軍基本必敗無疑。
歐戰,蘇聯靠著天時,一旦沒有嚴寒,希特勒長驅直入。你要知道,二戰後期的蘇聯就是三國的蜀漢。諸葛亮的出師表只有一個意思,就是我再不戰兵就老了,兵老了就戰無可戰
亞洲戰場,當時的國民黨已經拖延不了戰況了。41年已經喪失大片國土,那些地方可是國家根基。44年,直接是國民政府最為艱難的一年,沒有之一。在我們本土作戰,我們談不上覆滅,但勢必各種捉襟見肘難以為繼
奇蹟,出現在山本。或者說,要感謝山本。。。這傢伙,一賭徒爾。
當時美舉棋不定蠢蠢欲動,在發夠了戰爭財後,想要合適時機進入戰圈瓜分戰爭紅利。
法西斯戰線都很清楚。希特勒讓日本不要動,繼續主力東線制衡蘇聯,輔線控制中國,等待來年春天。日本無論天皇首相還是軍部也都是這個觀點。只是,日本歷史有過數次賭博成功的案例,山本急於求成。他一個賭徒麼,整天玉碎當口頭禪的貨。鬼使神差的轟炸了珍珠港,以期震懾美國的蠢蠢欲動。。。。
後面的,大家都知道了。。。
當然,珍珠港一役,很重要。。。但真的不是最重要。最重要一役,還要說阿拉斯加之戰。那一戰之後,日本才真的趴了下來一動不動。。。。
當時,阿拉斯加戰役的時候,美日都是殊死一戰。而且,美甚至還略遜日本。戰爭各有傷亡,甚至美更慘烈點。。。。但沒想到的是,美在一戰二戰中間攫取的戰爭紅利已經成了最大的暴發戶。當時就將在戰爭中損壞的航母啥的拉了回去,然後立刻的修復,繼續投入戰場。。。而日本,就不行了。戰爭啊,就是靠燒錢啊。。。美日阿拉斯加之戰後再見,美比上一戰更強盛,而日,呵呵,損耗的修補不了,參戰的也是苟延殘喘
所以,二戰,如果美不下場。幾乎,盟軍必敗。
卯時528
美國是搶奪勝利果實才參戰。看看蘇聯戰場態勢…看看亞洲戰揚態勢…結論自明:
蘇聯戰場…
蘇聯紅軍…已全面反攻…基本上把德軍趕出蘇聯邊境…很快攻入德國佔領區…波蘭、捷克、保加利亞等國…並擊敗芬蘭…
亞洲戰場…
…中國經14年抗戰…日佔領區僅能控制城市,…廣大農村地區由…八路軍、新四軍、部分國民黨軍、少數抗日武裝控制…且開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正面戰場日軍已無力組織起…超過十萬人戰役行動…已處於守勢…
結評…
二戰初期…美國政府受資本集團控制…盡力發戰爭財…向軸心國銷售大量戰略物資謀利…
…當蘇聯取得…保衛莫斯科戰役勝利…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後…德國敗像已露…
…當中國經十幾年抗戰…已拖垮日本經濟無力支撐其繼續戰爭。
…正面戰場進入相持階段…敵後戰場日軍外於防守階段。
…八路軍、新四軍總兵力近百萬…已完全控制了敵後廣大農村地區…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基層政權…
美國人可視…軸心國敗局已定…為美國自身利益開始…對軸心國宣戰。…目的…搶奪勝利果實…
zhangguomin169894370
如果美國不參戰,德意日依然會戰敗,只不過結局會有一點點不同。首先在西方戰場,蘇聯的鋼鐵洪流依然會踏平東歐各國,還會全部佔領德國全境,在東方戰場,日軍會被龍國的軍隊打得全線潰敗,並且蘇聯會對日本本土進行打擊,最終蘇聯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
退役人才網
這個假設根本就不成立,因為某種程度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由美國挑起的,說假如美國不參戰,還不如說假如美國不存在。
雖然二戰已經硝煙散盡70多年,但關於這場戰爭的討論依舊餘音繞樑,一部《決戰中途島》的電影更是再度掀起了二戰熱潮。
很多人認為,因為強大的國力,美國始終是決定兩次世界大戰最終走向的重要推手,尤其是二戰。如果美國加入軸心國甚至不參戰,同盟國都不可能贏得最終勝利。
聽起來挺帶勁的,實際上非常扯淡,因為從美國的國家利益出發,根本就沒有不參戰的選擇,而且參戰就必然是反法西斯陣營。
而美國之所以“無從選擇”,根源在於美國從一開始就是二戰的始作俑者,納粹德國就是美國華爾街大財團傾力扶持的產物,其目的在於阻擋蘇聯無產階級革命浪潮的西進,同時在歐洲攪得天翻地覆,徹底摧毀英法為主導的殖民體系,從而為美國勢力的膨脹騰出空間。
而事實證明,美國的做法相當成功,雖然納粹德國在迅速膨脹後不甘屈於美國之下,但的確發揮了吊打英法並阻撓蘇聯的作用,這為美國在歐洲的見縫插針打下了堅實基礎。
更重要的是,二戰的爆發還給了美國兩頭得利的機會,國內生產力被充分調動起來。雖然歷史教科書對“羅斯福新政”進行了高度評價,但美國生產力的恢復和膨脹卻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的事情,也就是說,只有戰爭才是轉移美國國內矛盾的最佳方式,為了美利堅的偉大,美國也必須趟這趟“渾水”。
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的參戰始終都是兩個方向。歐洲方面,美國支持英蘇等同盟國群毆德國,更像是“解鈴還須繫鈴人”,因為納粹德國本就是掙脫美國鎖鏈的困獸,美國邀請隊友甚至曾經的對手幫忙馴服再正常不過。
而在亞太地區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雖然日本的崛起也有美國大力默許甚至支持的結果,但情況和德國完全不同。雖然日本也頂著法西斯之名,但本質和納粹德國完全不同,這也註定了他們的所謂結盟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證不打起來。
作為傳統的軍國主義國家,日本對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覬覦由來已久,最遠可追溯到1895年甲午海戰之後,而彼時的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勢力遠不如日本。
所以,美國同樣需要一個在亞太地區見縫插針的機會,這種擴張需求也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在日本擴張問題上聽之任之。
果然,當日本侵佔了大半個中國,並趁德國橫掃西歐開始對英法在亞洲的殖民地下手時,美國終於停止了對日本的支持,開始中斷日本石油供應,並凍結日本在美資產,這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所以日本很快暴跳如雷,因為日本在1939年諾門坎事件中的慘敗,加上蘇聯石油資源主要分佈在遙遠的裡海盆地和高加索地區,這使得日本最終放棄了北進的打算,轉而和蘇聯保持“中立”。所以當日本遭到美國的強烈反制時,走投無路的日本不得不鋌而走險,偷襲珍珠港。
而因為此時的蘇聯主要精力放在歐洲,南京國民政府也一如既往地爛泥扶不上牆,其他地區則直接是殖民地,所以在亞太地區沒有和日本勢均力敵的政權,這決定了美國想要打進亞太,就必須要親自上手和日本龍爭虎鬥。
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太平洋戰爭四年,美國和日本鏖戰大半個地球,終於將不可一世的大日本帝國徹底碾碎,而戰後的美國也成為亞太地區最強大的存在,直到1949年共和國成立。
而在歐洲方向對英法等傳統殖民帝國的變相打壓也徹底摧毀了他們的殖民體系,戰後美國通過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獨立,將英法徹底打回了原型,世界進入兩極格局時代。
所以,美國的國家利益決定了它既是二戰的發起者,同時也必然是參戰者。而即便美國排除萬難做和平使者,堅決和二戰劃清界限,法西斯的失敗也是必然結果,這其中不僅僅有法西斯反人類的屬性,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無論德日意三大軸心國還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僕從國,他們的特點都是相似的,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同時缺少殖民地的反哺,這注定了即便沒有美國參戰,法西斯也必然會在消耗中轟然倒下。
而且,美國不參戰,不代表美國不支援同盟國,畢竟和法西斯不是一路人,美國即便只是利用強大的國力對同盟國大力支援,也能夠最終壓垮法西斯陣營。
所以法西斯必敗,美國的參戰與否不影響最終結果。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美國不參戰的話,我覺得軸心國肯定還是會失敗,但是戰爭結束的時間就會無限期拖長。甚至被迫講和,那樣的話,世界格局就變了。咱們的意大利(意呆利)忽略不計,意大利實在是太可愛了,如果意大利人做德國和日本的後勤的話,軸心國的日子可能還會好點。意大利的戰績大家都清楚。
迴歸正題,如果二戰美國不參戰的話,那自然也就沒什麼珍珠港襲擊。我就把時間線定個在這個地方,因為是珍珠港襲擊,美國才參戰的,也是向希特勒說的那樣“日本人蠢豬,為什麼要向美國宣戰?”沒有這個歷史事件的話,美國自然也就不會參戰。
當時的歐亞局勢
當時納粹德國的裝甲部隊已經橫掃歐洲,鐵蹄踏遍整個歐羅巴大陸,連號稱“歐洲最強98陸軍”的法國都臣服與德國的腳下,而隔海相望的英國,天天被德軍轟炸,當時的倫敦就和中國的重慶一樣,也是好不到哪裡去,局勢很不明朗,但是丘吉爾發表演說,告訴世界,英國決不投降!的確,英國人一直死戰到底。況且再加上那個時間線,德國人又閃擊了蘇聯,讓蘇聯損失慘重,正所謂是如日中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人就開始身心力疲(閃擊戰號稱說窮人的戰爭)隨著資源的不斷消耗(世界對德國又實施封鎖,尤其是美國)再加上蘇聯的冬將軍,讓德軍很是疲勞。蘇聯地大物博,有的是能源和人口和你消耗,德軍的閃擊戰對蘇聯不好使了。就是因為蘇聯太大了。隨著德國和蘇聯打的幾場大會戰中,美國又對盟國援助(美國雖然不參戰,但是撈油水)蘇聯這個戰爭巨人開始甦醒,戰爭機器開始運作。再加上莫斯科會戰的勝利,更是讓德軍日漸消瘦。(莫斯科會戰失敗也不怕,在俄羅斯解密檔案中,蘇聯方面早就計劃好了,如果莫斯科淪陷,會把首都搬到喀山去,繼續戰鬥。)所以德軍失敗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除非德國研究出原子彈,那蘇聯就廢物了。
而亞洲戰場,日軍雖然和德軍是同盟,但是他不敢偷襲蘇聯,日本主力全部在中國,中國戰事還沒解決,再去打蘇聯,那日本遲早玩完,其二就是日本怕蘇聯,由於諾門罕的慘敗,讓日軍長記性,加上自己是島國,資源緊缺,中國戰爭又持續那麼多年,日軍不敢輕舉妄動,而日本在中國戰場上其實也不順利,正面戰場中國軍人殊死抵抗,再加上敵後根據地的鬥爭,讓日軍筋疲力盡,每天都在搞破壞,今天日軍修建的軍事設施,明天就被炸了。這種情況直接就貫徹全中國,所以中國方面很有可能面對的是劃江而治講和。日軍也就不存在入侵東南亞,還是因為珍珠港,日軍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就是因為東南亞,因為日本明白,東南亞是美國利益,如果強取東南亞,美國必然參戰。還不如先下手為強。
所以綜合以上考慮,軸心國很有可能勝利或者軸心國依然會失敗,只是時間會被無限期拖長,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蘇聯,蘇聯人挑起了大梁,德軍失敗是早晚的事情(除非德國研究出核武器)而中國方面面對的也是兩個選擇,第一個就是繼續戰鬥,誓不投降。等蘇聯解決完德國,蘇聯就會打日本,那中國不就勝利了嗎?但是那要等到什麼猴年馬月?第二個就是劃江而治,談判講和,因為日本方面也已經精疲力盡,中國亦是如此。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呢?
我是鵬正!如果喜歡我的問答的話,就請給我點個關注或者小小的贊喔~很重要滴!愛你喲!
我超級寵粉的~
鵬正
如果說41年的世界已經是盟軍和法西斯達到平衡的時期,那麼美國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的實力是世界第一,現在是,二戰前也是,特別是英國本土受到德軍輪番轟炸,工業設施損失慘重後,一直待著大洋彼岸,大發戰爭財的美國可謂是富流油。
美國對於戰爭的貢獻,一方面是直接打擊了德國和日本,另一方面,美國的援助也在各國的苦難日子中十分重要,甚至是很多國家堅持下去的動力,所以美國的參戰對於二戰的勝利來說應該是有極大的作用
那麼美國不參戰,二戰就會失敗嗎?也不一定
假如打比方美國不參戰,歐洲戰場德國也沒那麼簡單打敗英國和蘇聯。英國和蘇聯都是死硬不可能屈服的國家,英德隔著英吉利海峽,德國水兵實力比英國差不是一星半點,究竟英國皇家水兵仍是十分厲害的。再說蘇聯,蘇聯的地面部隊也不弱,國土面積大。
再說日本,在41年的時候日本雖然佔據中國大片土地,但是它的後勤和石油供給都已經出了問題,短時間內很難大戰,所以就算美國不參戰,二戰估計也只是打得更加艱難,勝負也是更加難說。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美國不參戰,那肯定是日本不南下進攻中南半島。最後爆發偷襲珍珠港的前奏就是日本選擇南下進攻中南半島,進而想奪取東南亞的石油,橡膠這些戰略物資。當時美國國內受孤立主義捆綁,主動參戰的可能性很低。就算羅斯福這樣的政治高手早有遇見,但一個靠競選上臺的總統,受到民意捆綁得無以復加。例證:丘吉爾在二戰勝利後競選就直接滾蛋了。這是1940年美國大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溫德爾·威爾基卻大肆發難:"選舉羅斯福就意味著把他們的兒子、兄弟和情人送進墳墓。"大會開始醞釀投票。當寫有羅斯福作為候選人的名單提交給大會的時候,整個會場亂作一團,代表們以噓聲和喝倒彩聲表示強烈反對。羅斯福被迫改變策略,向選民保證他是主張和平的,甚至不惜許下諾言:"你們的孩子不會被送去參加任何外國的戰爭……我們防禦的目的就是防禦。簡單說,美國主動參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那就只能是日本主動出擊進攻美國。所以題主給的假設是完全可能成立的,導致美國參戰的原因就是日本,日本的各種行為導致美國主動參戰。其實,當時只要日本不選擇南下戰略,美日就不可能在1941年12月7日爆發戰爭!而有些人說美國早就想介入歐洲戰局,所以不想和日本交戰,成兩線交戰。看看羅斯福1940年競選的狀況吧!這是捆住美國的最大繩索,不是實力不夠,是民意不允許。二戰美國沒有參戰,那就是說日本沒有南下進攻東南亞。日本的原油和橡膠牢牢地被控制在美國手裡,但日本沒有進攻美國的要害,美國也不可能採取凍結日本在美資產,雖然會不斷限制戰爭物資(石油,廢鐵,橡膠)出口到日本,但不會採取1941完全斷絕日美雙邊貿易,偷襲珍珠港以前,美日事實上已經在經濟上宣戰,其一雙方各自凍結資產,其二,斷絕所有雙邊國際貿易),鑑於1941年美日談判時還在談日本退出中國與否,說明這一點對美國來說是可以談判的,所以在日本沒有南下戰略的前提下,指望美國無故出經濟制裁政策而達到美日談判,讓日本從中國退兵的政策是妄想。二戰中,如果美國沒有參戰,美國對日本的戰爭物資限制肯定會繼續加強,但介於日本沒有擴大戰爭,美國不可能做出斷絕兩國經濟往來的舉動。但美國會繼續提供援助和貸款給中國,不過這些恐怕不會免費的,中國以及海外華僑還能討飯到多少錢來購買美國的武器彈藥,這是個謎。但想來不會很多!當過一兩年,中國實在拿不出物資和錢財時,美國能賒賬一次,兩次,三次,難道能長期以往一直白送給中國用嗎?
應龍閃蒼
美國不參戰,也分兩種情況。第一種,表面中立,實際上仍暗中給反法西斯各國輸出物資,例如美國對日本的戰略物資禁運和1941年租借法案;第二種,完全保持中立,不幫助任何陣營,也不給軸心國下絆腳石。在這兩種不同的情況下,所得出的二戰結果至少軸心國仍將難以取得戰爭的勝利,這無關於所謂的“正義必勝論”。在這裡我們可以對這兩種情況一一進行簡單的推測。
第一種:美國表面中立,也就是保持珍珠港事件以前的態度。
根據現實情況而言,美國不參戰保持第一種表面中立的態度更大。如果保持表面中立,二戰結局沒有任何懸念。結合歷史來看,早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前,軸心國已經露出了失敗的端倪。但是在美國表面中立,暗中支持反法西斯各國的情況下,想要美國不參戰,只能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軸心國對於美國的各種沒有底線的妥協。特別是日本更要進行超越自身“底線”的忍耐,不去招惹美國。為什麼?因為在歷史上伴隨著二戰正式爆發,日本野心的擴大,開始有覬覦西南太平洋的野心。美國自然不會無動於衷,採取了戰略物資禁運,並對中國進行了物資援助,還支持民間志願人員到中國與日本作戰。而在全球方向,美國於1941年期開啟的租借法案,也有力的支援了反法西斯各國的抵抗。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讓美國不參加二戰並緩解美國對日本的戰略物資禁運,日本便不能對南洋地區用兵,刺激美國人的神經。但是,有鑑於日本在1939年便已出現了資源枯竭的危機,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實行了配給制。如此,為了擺脫這一危機,尋求戰爭所需的資源,日本只能向北方的蘇聯開戰,以獲取西伯利亞的資源。屆時,蘇聯將會遭到兩面夾擊。但是,蘇聯為了防範日本,早就在遠東地區部署了重兵。特別是在1939年日本關東軍對蘇聯發起的諾門坎戰役和同期德國進攻波蘭後更是如此。截止到1941年底,在遠東地區的蘇軍兵力達到了134萬人、坦克數量超過2000輛、火炮接近9000門、飛機3000多架。在這樣的龐大數據面前,日本既沒有數量上的優勢,也沒有質量上的優勢。如果日本貿然對蘇開戰,即使日本聚集所有主力進行決戰,最終也無濟於事。日本非但獲取不了西伯利亞的資源,甚至連九一八事變以來佔據的中國東北地區也將易手於蘇軍。
屆時,在亞洲地區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蘇軍對日本進行了防守反擊,並取代日本佔據中國東北地區。而中國的抗日戰爭則會因為日本陸軍的重心轉向,中國抗日戰場的形勢很快從深淵中爬出並提前進入反攻。
而在歐洲方向,戰爭前期的進程與歷史上不會有太多差別,只是沒有了美國人的出兵幫助,軸心國在歐陸的優勢會延長一至兩年。而在海上,英國仍將掌握制海權。不過不需要糾結德國能否在歐洲取得勝利,雖然在假設中,美國是不參戰的,但是第一種假設中,美國的態度是偏向於反法西斯各國的。為了避免出現納粹掌握歐洲的可能,美國可能會加大對歐洲的援助。只是有一點,由於沒有了美國的出兵幫助,盟軍在西線的反攻將變得艱難無比。屆時,蘇軍可能會佔據廣大的歐洲地區。
第二種:美國在戰爭中完全保持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
對於第二種假設情況,結合歷史來看是最不現實的,毫不誇張的可能性為零。畢竟這與19世紀以來美國的戰略完全不符。但是也可以做出這樣一個假設,美國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切斷與軸心國、反法西斯各國有關戰爭所需資源的貿易往來。無視外部世界的變化,不論誰輸誰贏,只要軸心國不直接入侵美國,美國就不會參戰。
那麼,在這樣的假設中,軸心國也將不需要太在意美國人的態度。如此,二戰的結果將有可能會是軸心國取得局部勝利,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二戰以停戰作尾。所不同的是,軸心國即使取得二戰勝利也難以達成戰前的目的,即主導世界秩序。
由於沒有了美國人的幫助,反法西斯各國的處境將會變得十分困難。不過作為軸心國之一的日本處境也會很困難(當時日本四分之三的石油、70%的舊鋼鐵、90%的銅是從美國進口)。那麼在亞洲方向,日本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失利後,為了解決資源問題,仍將採取南下戰略,只是日本將不會入侵美國人的海外殖民地,屆時,日本在佔據了中南半島、馬來西亞、新加坡、荷屬東印度群島甚至澳大利亞後,日本將會把戰略方向轉向印度洋。由於印度洋沿岸和西南太平洋大部分為英國人的勢力範圍,英國由於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德國的戰爭中去,在遠東方向無力阻撓日本年的擴張。為了更好的打擊日本,英國將會大力援助在亞洲被日本入侵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在抵抗日本的侵略中表現得很頑強)。而亞洲方向的勝負將取決於日本的人力、物力在印度洋能擴張多遠和中國能否維持住局面。而最終的結果也很有可能會出現,日本在印度洋沿岸停滯在印度洋東部。其陸軍主力將深陷中國戰場。
在歐洲方向,1943年以前的歐洲形勢將不會與歷史上有多大差別,但是由於第二種假設裡,美國完全保持中立,作為歐洲方向抵抗德國的主要國家——英國與蘇聯將完全失去來自美國的援助。這將使兩國在對抗德國的戰爭中出現防守有餘而反攻不足的窘境。歐洲戰爭的結果將出現長期的僵持狀態。
屆時,戰爭的結果會是兩種,第一種,在進行了若干年的戰爭後,反法西斯各國取得艱難的勝利;第二種,雙方筋疲力盡以停戰收尾,但日本(控制東亞半數地區和南洋大部地區)和德國(主導歐陸大部地區)均達到局部勝利。
最後
無論於那種假設,二戰的結果仍然是反法西斯各國的勝算更大。當然,這些假設都將和現實不符。因為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美國擠入列強,其戰略目光便從西半球擴大到左右世界秩序。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礙於歐洲列強的勢力過大隻能收斂鋒芒。而在二戰之前的一戰,已經反映出,想要美國在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假設美國不參戰,還不如假設從來就沒存在過美國,二戰的結局會怎樣。
並且也需要注意的是,二戰中,無論於德國還是日本他們都將美國作為了自己的主要剷除對象之一。歷史上,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後,德國在希特勒的主導下於當年12月11日對美國宣戰便是一個很好地佐證。
黎塞留的野望
如果美國不參與二戰,二戰的結果將會很難想象。美國可以說是逆轉二戰結局的幾個主要國家之一,同時在太平洋戰場和大西洋、歐洲西部戰場牽制了日本和納粹德國。當然,美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換來了超級大國和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
美國是在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加入二戰的,如果美國選擇一直不參戰,第一個倒下的可能就是英國。英國即便在二戰後期也頗為乏力,不得已用了大西洋上幾十個島嶼換美國的二手驅逐艦,可以想見,美國不參戰,歐洲西部戰場可能會出現崩潰的狀況。
同時,亞洲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蘇聯戰場遲早都會出現軸心國佔據優勢的情況,甚至會出現軸心國徹底勝利的狀況,二戰雖然是很多國家參與的事情,但是幾個主要戰場上的勝負其實能夠決定最後二戰的勝負。
而對於美國自身來說,不參戰其實是巨大損失,雖然美國在整個二戰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是也讓其他各國見識到了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和軍事實力,美國也正是因為二戰將德國、英法拉下霸主地位才得以迅速上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霸主的。美國不參戰,二戰的戰火遲早會要燒到美國本土,德日兩國如果同時加攻美國,美國恐怕也是難以獨善其身。所以,美國必須參戰,不參戰是損失,也是在自毀長城,而美國參戰就是將天平逆轉,而也為美國成為霸主奠定了根本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