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侯崇飞


说起“八王之乱”,我一直用“狗咬狗”来形容这场动乱。

反观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你会发现,那个时代真是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那个时代,不存在什么“正义”、“公正”,高层统治者也没有什么道德高尚的品质。

人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权力,杀害别人的生命,毁掉伦理纲常。

先来说一下“八王之乱”的背景。

晋武帝司马炎宅心仁厚,分封司马家族很多人成诸侯王

在三国末期,汉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去世。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皇帝,废除了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

此后,魏国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通过不断对外征战,掌握兵权,开始大权独揽。这为后来的西晋将曹魏取而代之埋下了伏笔。

曹丕死后,魏国的权力开始被司马家族把持。等皇位传到了曹丕的孙子曹髦这一代 ,大权已经彻底旁落。这个时候,司马懿和他的大儿子司马师已经去世,司马昭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只是缺乏篡位的契机。

这个时候,太子舍人,也就是陪伴曹髦身边的成济充当了这个契机。曹髦本来想废除司马昭的权位。亲自率领皇宫中的仆役攻打司马昭的宅第,没想到,曹髦身边的成济竟然是司马昭的人。在曹髦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曹髦刺死。为司马家族夺取皇位铺平了道路。

遗憾的是,司马昭未曾登基便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夺取了魏国的皇位,成为西晋历史的第一位皇帝 ,也就是开国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一心想创一个太平时代,秉承节俭的理念,对部下也非常宽厚仁慈,革除了不少弊政。还将司马氏的宗室广封为王,在各国各地建立了二十七个诸侯国,谁知就是这一决定,为后面埋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strong>

蔡东藩在《两晋通俗演义》中说,晋武帝司马炎是本可以将晋朝巩固发展的。可他偏听偏信,立了脑子不太灵光的晋惠帝司马衷当继承人,此外,还给这个愚笨的儿子娶了一位精明的皇后贾南风。

都是晋武帝司马炎惹的祸,给自己的傻儿子找了一个丑陋却有野心的皇后

贾南风又矮又丑,但是他的父亲贾充却买通了晋武帝的一位皇后,让这位皇后给晋武帝吹枕边风,告诉晋武帝贾南风虽然丑陋,但品德高尚。

结果,晋武帝让自己的儿子娶了贾南风。晋武帝看到贾南风的长相之后非常后悔,但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她非常恩爱,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晋武帝死后,晋惠帝即位,贾南风成为了皇后。

贾南风喜欢揽权,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

由于晋惠帝智商不高,无能力治理朝政,再加上皇后贾南风专权,引起分封诸侯王的不满。他们开始觊觎皇位,打算找机会,效仿曹操和自己的祖先司马懿“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此,这些诸侯王不惜自相残杀,八王之乱就此展开。其中的结盟、反叛、拉拢等等。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91年开始,持续了三个月。

在这个阶段里面,主要是皇后贾南风与辅政大臣杨骏的内部权力之争。

杨骏本来是辅佐晋惠帝的大臣。贾南风为了清除杨骏,秘密派人联络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要他们带兵进入首都洛阳,讨伐杨骏。后来,杨骏果然被杀。汝南王司马亮开始执掌朝廷大权力。

随后,贾南风开始对汝南王司马亮产生了不满之情,认为他权力太大,自己受到了威胁。于是,又联合参与消灭杨骏,同样心存不满的楚王司马玮,杀掉了汝南王司马亮。

楚王司马玮当权之后,贾南风仍旧心存忌惮。就在楚王司马玮杀掉汝南王司马亮之后,贾南风又联合晋惠帝为楚王司马玮罗织了伪造皇帝手诏的罪名,将其杀害。
至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也都被委以重任。

八王之乱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元康九年,也就是公元299年到光熙元年,即公元306年,历时七年。

贾南风掌握最高权力八年的时间。由于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不是自己亲生的,贾南风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栽赃陷害太子,说太子在密谋让晋惠帝退位的计划。

晋惠帝大怒,废除了太子司马遹,并将其软禁。太子司马遹身边的诸侯王赵王司马伦,见到有机可乘,先是假装投靠贾南风,让贾南风找机会杀掉太子。随后,又借为太子报仇的名义发动政变,囚禁了皇后贾南风并最终将其杀害。

赵王司马伦夺取政权后,废除了晋惠帝,自立为皇帝。但由于赵王司马伦缺乏治国能力,齐王司马冏又联合关中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讨伐司马伦,最终把司马伦杀死,迎接晋惠帝司马衷复位。

此后,河间王司马颙与长沙王司马乂又杀掉了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又联合东海王司马越,杀掉了长沙王司马乂。

最后,东海王司马越借助北方鲜卑人的力量平定了朝廷中的叛乱,八王之乱就此结束。

蔡东藩在评论八王之乱的时候说,八王之乱期间,司马家族这些人没有一点手足之情。八王之乱也直接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兮兮说事儿


“八王之乱”实质就是西晋皇族在公元291年—306年间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内部暴乱,这场暴乱持续长达16年之久,参与者不止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人,因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史称“八王之乱”。

经过司马懿处心竭虑、祖孙三代有计划运作,公元265年,司马炎自称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司马家族得国不正,司马炎认为只有家族强大才能稳固皇权,因而将宗室成员分封到27个郡国,并给予地盘,军队等系列大权,等同于中央王朝下设27个独立小国,已经形成地方割据的事实。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皇位传给只知道肉糜不知粮食的傻子司马衷,由皇太后的父亲杨骏辅政。白痴做皇帝,大权旁落,野心勃勃的诸王想趁机夺权。

杨骏权力欲膨胀,西晋帝国陷入混乱之中。为了权力,291年皇后贾南使司马炎第五子司马玮杀了外戚杨骏并废了杨太后,八王之乱因此开始。

当时诸侯王的势力太大皇权不稳,所以她只能请德高望重的司马亮和大臣卫瓘来辅政。把大权交给他人当然不是贾后本意,她利用司马玮自恃平乱有功,与司马亮的矛盾,设计让司马玮杀死司马亮和卫瓘,同时又以矫诏的罪名杀了司马玮,大权掌握在了贾南风的手中,她的亲戚党羽都被委以重任。

贾南风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八年,由于太子司马遹并非亲生,唯恐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栽赃陷害太子密谋让晋惠帝退位被废。司马伦设计让贾南风毒死太子,随后又借为太子报仇的名义,起兵杀死贾南风,司马伦取得政权后废掉惠帝,自立为帝,让八王之乱达到了高潮。

司马伦的行为无疑让其他诸侯王眼红,同姓王纷纷起兵,西晋打成了一锅粥,司马冏、司马顒起兵推翻司马伦,拥立司马衷复辟,司马伦被赐死。

司马冏因功大权独揽,司马顒与司马乂起兵造反,在京城大混战中,司马乂擒杀司马冏。司马乂上台后,司马颖、司马顒又联手攻打司马乂,司马越突然反水把司马乂逮捕并被活活烤死。司马乂死后,司马颖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司马越又挟持皇帝进攻司马颖,司马颖大败被擒杀。司马越以“分陕为伯”为条件诱骗司马顒杀死手下悍将张方后,司马越派大军挺入关中,司马顒兵败被司马越派人掐死。

公元306年,司马越立晋怀帝,大权最后完全落在他手里,战乱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不但是晋帝国兴衰之转折,亦是华夏族兴衰之转折,中国进入长达273年的大分裂时代,南方先后进入东晋、南朝,北方先后进入五胡十六国、北朝,直到进入隋朝,大分裂时代才宣告结束。

“五胡乱华”导致华夏汉民族遭受一次大灾难,北方汉人被胡人屠戮殆尽,十室九空,衣冠南渡。汉人女子成为两脚羊,供胡人行军时奸淫行乐,饥饿时供宰杀烹煮充饥,整个中原是遍地尸骨,百姓生不如死,中国历史倒退上百年!


美丽青春您真痘


所谓的八王之乱,一句话概括是指晋朝的时候八个王爷一起造反,搞的天下大乱的事情。

根源还要从司马懿说起。司马懿大家都知道了,是原本属于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将。一生经历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在这个过程中权势不断的增大,最终达到了权倾天下,架空皇帝的地步。

司马懿死后魏国的朝政由他的儿子司马师继承。司马懿最厉害不光是他的手段,他生儿子的能力也是其中之一,他不光儿子多,这些儿子的能力也一个比一个厉害。他的大儿子司马师在他之后继续把持魏国的朝政。

司马师死后由于没儿子,权柄交到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手里,司马昭也就是司马懿的二儿子。相信大家都听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司马昭意欲夺取皇位的野心。

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的经营下,敢于反对司马家的人都被扫清,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最终取代了曹家,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晋朝。

司马炎当了皇帝后,总结了一下他们司马家夺取曹家江山的经验。认为司马家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世家大族的帮助。司马家本来就是一个士族家族,这些士族的权利都非常大。而同时曹家宗室藩王们的权利都比较的弱,难以抵抗士族。

司马炎认为这两点不利于了皇权的长久,所以就决定反过来。削弱士族的权利,同时加强宗亲们的权利。所以就对司马家的后来大肆的封王放权,司马懿的其他儿子还在世的都被封了王,其他的司马家子弟也都大部分被封王。当时一共封了27个王,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

这些藩王们对自己封国拥有特别大权利。可以自己任用官员,可以自己收税,可以自己管理军队。司马炎认为这些人都是司马家的子弟,大家都是自己人,肯定都会维持好天下的安定的,可以帮他制衡大士族世家。

可是他想错了,最先乱的就是这些藩王。司马炎死后,他指定的继承人是个弱智,这引起了一些大臣了其他藩王的不满。藩王们为了 争权先后叛乱,参与的藩王远不止八个,不过以其中八个为主,所以被称为八王之乱。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中司马懿的小儿子司马伦就是这八王其中的一个。

在这场长达十六年的内乱下,朝廷彻底丧失了对全国的掌控。藩王们忙着相互开战,也无暇顾及其他。北方的游牧民族看到了机会,趁机南下。这些游牧民族本来是想着抢点便宜就跑的,可是没想到中原竟然乱成了这样,竟然没有军队来拦截他们。

于是他们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小型政权,到后来对中原的汉人进行了大肆的屠杀。这就是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直到后来隋朝再次统一全国,才结束了这段黑暗混乱的时期。



漂浮菌


诚邀,如题。说到“八王之乱”,很多看官可能都会感觉陌生。要是提到“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司马衷,大家可能十分熟悉了吧。实际上八王之乱就是由于司马衷弱智,西晋政权根基不稳,各个诸侯惦记着皇位而爆发的。

话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是个白痴,除了享乐以外,什么事也不懂。时值天下荒乱,百姓多饿死,他得知后竟说:“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糊涂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于是西晋的政权逐渐落到了皇后贾南风的手里。

公元300年,太子与贾南风的矛盾爆发,太子被杀害,此时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带领宿卫禁兵,入宫发动政变。301年正月,司马伦又篡位,于是激起了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等与司马伦交战,司马伦被杀,惠帝复位,司马冏由于大权在握又开始不安分了,于是宗室司马卹联合司马冏反对司马颙。司马颙出兵进攻洛阳,冏败,为乂所杀。自此西晋宗室争夺不休,所谓八王之乱就正式拉开序幕。

说到底,八王之乱就是西晋朝廷争夺权力的内战,但是没想到的时,西晋的内乱严重削弱了北方的汉人力量,使得迁入内地的五胡乱华,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汉人几乎灭种。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西晋末年,中国发生了·一次前后历时16年之久的大动乱,之后,西晋帝国被摧毁,中国进入长达273年的大分裂时代,南方先后进入东晋、南朝,北方先后进入五胡十六国、北朝,直到进入隋朝,大分裂时代才宣告结束。

这次历时16年的大动乱,就是八王之乱。事实上,参与此次动乱的王多达十几个,只是主要人物有八个,所以史称八王之乱,这八个王分别为:司马亮、司马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一般认为,八王之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299年到306年。一切皆因权利起,又因权利终!可谓利欲熏心,惶惶不可终日也...

公元 265年,司马炎(即晋武帝)称帝,随后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他改变汉魏以来虚封王侯的办法,给予诸王军政实权。诸王不仅在封国之内权力很大,有的还兼理一方军务,如汝南王司马亮都督豫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这样,诸王既有封土,又有军队,势力逐步扩充,野心也自然随之滋长。

公元290年,武帝死,惠帝继位,由皇太后的父亲杨骏辅政。惠帝是个白痴,当时天下荒乱,人民饿死的很多,而他却问:"那些人为什么不吃肉粥?"这个白痴做皇帝,大权旁落,野心勃勃的诸王于是就想趁机争夺政权。

战乱开始从官廷发动。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与杨骏争权,公元291年,她使楚王司马玮带兵入朝,杀了杨骏,并请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不久她又指使司马玮杀死司马亮,接着就用矫诏擅杀的罪名,杀死楚王玮,夺得全部政权。公元300年,赵王伦起兵杀死贾后,第二年废掉惠帝,自己称帝。大乱从此由宫廷内乱发展到诸王间的大混战。

这时齐王冏镇许昌,成都王颖镇邺,河间王颙(yong)镇关中,这三镇都是军事要地,力量最强。这年三月(阴历),齐王冏联合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共同起兵反对赵王伦。经过六十多天的厮杀,战死者近十万人,最后赵王伦战败被杀,齐王冏入洛阳,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

公元 302年,河间王颙派兵二万进攻洛阳,并约长沙王乂(yi))进攻齐王冏。长沙王乂和齐王冏在洛阳城内连战三日,齐王冏战败,长沙王乂割下齐王冏的头徇示(巡行示众)三军,朝政又落在长沙王乂手里。

公元303年,成都王颖和河间王颙以长沙王乂"论功不平,专擅朝政"为口号,联兵反对长沙王乂。司马颙派部将张方率精兵七万出关东趋洛阳,司马颖派陆机等率二十万军队从北向洛阳进攻,惠帝和长沙王乂退出洛阳。张方进入京城,纵兵大掠,杀人万计。后张方退屯洛阳附近,惠帝还宫,但不能打退张方的包围。京城男子十三岁以上的都被拉去当兵,一石米值万钱,许多人因此饿死。东海王越在洛阳城中勾结部分禁军,把长沙王乂擒住,交给张方,为张方烧死。成都王颖旋入洛阳,做了丞相,但不久仍回到他的老巢邺城,张方则在洛阳掠夺了官私奴婢万余人西还长安,军中没有粮食,就杀人和在牛马肉里一起吃。真是一群吃人的野兽!

公元304年,东海王越带领禁军奉惠帝讨伐成都王颖。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县西南)一役,被颖杀败。惠帝身中三箭,被俘入邺城,东海王越逃到自己封国(山东郯城县)。河间王颙令张方率兵占据洛阳。

幽州刺史王浚和成都王颖曾有仇隙,这时便联合并州都督司马腾反对司马颖,并勾结一部分鲜卑、乌桓人充当骑兵。司马颖也求匈奴左贤王刘渊助战,刘渊派骑兵五千助颖。司马颖被王浚打败,奉惠帝逃入洛阳,王浚军队进入邺城,大肆抢掠杀人,鲜卑兵还掠走许多妇女。由是诸王间的混战便扩展为各族统治者间的混战。

占据洛阳的张方看到洛阳已经劫掠一空,便强迫惠帝和成都王颖迁往长安。到长安后,成都王颖被废,司马颙独掌朝政。

公元305年,东海王越又在山东起兵,并联合王浚进攻关中,攻入长安,又大肆杀掠。司马越先奉惠帝还洛阳,公元306年,他先后杀死司马颖、司马颙和惠帝,立晋怀帝,大权最后完全落在他手里,战乱才告结束。

从公元291年贾后杀杨骏,到公元306年司马越立晋怀帝,战乱达十六年之久,参加战乱的除贾后外,共有八王,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是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斗争,这是魏晋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发展强大的结果。"八王之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数十万人民被残杀,洛阳、长安等名城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统治者乘虚而起,由此造成了中国北部的长期分裂和混战。


王云川




五丈原,七星灯,军师作法,神鬼莫测,魏延灭灯,生死由命,密不发丧,魏兵退川。

五丈原,防御战,六守祁山,披肝沥胆,诸葛村夫,虎啸龙呤,卧龙陨落,移除大患,仲达心安。



作为官二十代的优秀青年,司马仲达自幼在首都市长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显示出足智多谋的潜质,月评旦的杨凌评价此子非同寻常,司马防也对自己长子司马朗说:仲达才能在你们兄弟之间,才分最高。

军师联盟影视剧作品中,经历了董卓之乱,司马防带着八个儿子在乱世枭雄曹孟德手下仍然干首都市长,要知道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不是容易的活,众多大汉朝的忠臣都想要曹操姓名,如果成功了那是再造大汉功臣,失败了那是舍生取义永留青史。作为首都市长司马防夹着尾巴做人,八个儿子也都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在夹缝中生存,司马家族锻炼出乱世处事为人之道,司马懿苦守心智,等待时机。终于熬死了曹孟德,成为了曹丕称帝后肱骨大臣,但是司马仲达发现曹丕的权谋心智比他爹有过之无不及,可以说登峰造极,所以司马懿带着自己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夹着尾巴做人。

不同的是,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司马懿又熬死了曹丕,迎来八岁的曹芳即位,除掉了同为辅政大臣的曹洪,司马家实力雄厚,无可动摇。司马懿终究做了曹孟德的忠臣义士,没有更进一步。

司马昭勇敢的迈出了这一步,终于可以不用夹着尾巴做人了,司马昭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大士族阶层组成的晋朝,司马炎称帝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分化士族权力,同时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希望组建周代以来诸侯拱卫天下大树政局。司马炎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统一了东汉末年长达百年动乱,实现了中原南北统一。

司马炎最大悲哀莫过于做了皇帝,却选错了太子和太子妃,懦弱的司马衷和强悍的贾南风成为了神仙眷侣,当乱世枭雄司马炎挂了以后,贾南风当了司马衷的家,选用自己如意代言人掌权,引发了如狼似虎的司马炎兄弟子侄们的热情似火,于是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开始了,晋王朝开国不到五十年即走向衰落。



八王之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是围绕贾南风这条主线进行,在男权社会里自己嫁给了弱智的司马衷,这是一个笑话,这个笑话随时动摇自己地位,于是自己的亲人成为最佳选择,贾南风利用自己皇后地位显赫,大肆提拔重用自己家族成员,让他们掌握权力,同时拉拢司马衷的叔伯兄弟为己所用,让宦官集团作为自己代言,建立自己权力系统。

司马衷立司马橘为太子,贾南风把他视为大患,在母以子贵的礼教王朝,贾南风身为皇后无子嗣是非常不妙的,何况自己强悍作风,深深伤害了男人们,于是逼迫司马衷废太子,想尽办法除掉司马橘成为当务之急,这些想法被图谋不轨的赵王司马伦利用,司马伦假立诏书,废除了贾南风皇后地位,贬为平民。

贾南风身后,晋王朝缺乏了有才干皇帝来稳定中央专制政体运转,司马家族本身乱世中立家,杀伐决断权谋游戏,那是如数家珍,于是在贾南风与杨太后斗法,迫害太子司马橘过程中,司马宗室及藩王乘势夺权,造成了八王大乱。

八王之乱,最终由东海王司马越笑到最后,取得胜利,司马越成为辅政大臣,晋怀帝改元永嘉元年。随后,元嘉草草,赢得仓惶北顾,五胡乱华,天下分裂。


唐俊龙55398571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西晋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间由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最惨烈、最严重的统治集团内部动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形势图

这场巨大的动乱启自外戚杨骏与皇后贾南风的权力斗争,贾皇后擅权专断,引发皇族不满。首先起兵反对的是在亲信孙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废惠帝,却又引发齐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联合反赵王,赵王兵败而被囚禁,不久被赐死。齐王声誉盛大,于是以大司马身份掌政,但他随即大兴土木,并沉迷酒色逸乐,不视朝政,大封亲信,甚至加罪不经大司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杀害谏臣,种种事迹都令众人失望,同时大家也就归心于先前谦退的成都王。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乘机发兵夺权。

惠帝之父司马炎

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在一系列动乱后掌握朝权,主导晋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为止。但其掌政期间排除异己,杀害中书监缪播、散骑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对外也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西晋政权走到了末路。实际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是主要参与者,后世正史《晋书》将八王汇编入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西晋疆域

可以想见,八王之乱断送了西晋王朝的统一局面。诸王忙于武装斗争期间,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脱离晋朝控制,并陆续建立割据政权,并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南方地区亦有变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动乱后西晋皇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区建立王朝,设都建康,史称东晋。

房玄龄等:晋书

赵翼:廿二史札记》

周艺、高远:西晋“八王之乱”原因新释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南京大屠杀文献史料丛书》专卷《南京大屠杀与西方国际友人》撰写工作、“太阳光辉暖十月”毛主席视察十月村口述史专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语言学家沈孟璎女士口述专访等。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季我努学社


什么是八王之乱?可以说,八王之乱是中国古代版的《权力的游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角如走马观花般的变换,却没有一个最终的胜利者。

顾名思义,八王之乱就是西晋王朝皇族宗室的八个藩王为了争夺皇权相互厮杀的一场大动乱。那么,我们首先得知道是哪八个王对吧?他们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jiong)、长沙王司马乂(yi)、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u)以及东海王司马越。当然,这场触目惊心的大动乱牵扯的人数众多,不单单是这八个藩王,但是这八个人是这场动乱的核心人物,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如上图所示,这八个人的关系错综复杂,梳理起来特别费脑子,绕来绕去,估计我首先糊涂了。总之你就记住一句话,他们都是司马家族的后代就OK了。下面,我就通过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四个环节简单说一下八王之乱。

起因

西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炎权衡再三,还是选了长子司马衷作为皇位继承人。司马衷是个能跟癞蛤蟆对话却不能跟人类好好交流的天纵奇才人间白痴,傻到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认识。这样的人当皇帝,不是坐等天下大乱吗?司马炎也是老糊涂了,那么多正常的儿子不选,偏偏选个脑残,立长不立贤的古训害死人啊。



其实,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已经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不过司马炎生前还是做了点准备,安排汝南王司马亮和大臣杨骏辅政。有这两个老实人做白痴儿子司马衷的左右手,司马炎安心的死了。他在阴间盼着聪明的孙子司马遹(yu)快快长大,等着白痴的儿子司马衷在地府跟他团圆。这样,国家就可以步入正轨了。

可惜啊,司马炎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的儿媳妇,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老公傻成这样,她还不兴风作浪等什么?这个对权力永远欲求不满的女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酣畅淋漓的过了一把戏瘾。

经过

司马炎死后,司马亮第一个跳了出来,他和杨骏尿不到一个壶里,这两老尿货先斗了起来。结果司马亮还没出手,就灰头土脸的被杨骏逐出了洛阳。至此,杨骏独揽大权,把傻子皇帝司马衷玩弄于鼓掌之间。

贾南风又气又恨,倒不是因为杨骏不把老公放在眼里,而是嫉妒他大权独揽。于是,她勾结年轻的二愣子司马玮,不仅剁了杨骏一党,还杀了打酱油的司马亮。铲除了这两个实权人物之后,此时司马玮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贾南风又把擅杀重臣的屎盆子扣在这个二愣子青年的头上,搞死了司马玮,这个女人把一石二鸟之计运用的炉火纯青啊!

至此,八王之乱第一阶段告一段落。其实,这一阶段并没有给国家造成多大损失,只不过死了两个老尿货和一个二愣子,祸害了一次洛阳的百姓而已。这一阶段的胜利者无疑是皇后贾南风,她成为西晋的实际统治者。


好戏在第二阶段,真正的暴风雨就要来了!经过第一轮的胡来之后,那些皇族的野心家们都有点蠢蠢欲动,坐不住了。

第一个出来蹦跶的是赵王司马伦,这货是司马懿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爷爷辈的人。这个老不死的东西,也不看看自己的岁数,黄土埋半截的人了,还做着当皇帝的美梦。

贾南风阴谋害死了太子司马遹,司马伦猫哭耗子,假惺惺的打着为太子报仇的旗号端了皇后一窝,一杯毒酒把贾南风送上了西天。然后,逼着晋惠帝司马衷让位于他,飘飘然的做了皇帝。

司马伦你个臭不要脸的老东西,你这是篡位,这是反叛!各地藩王纷纷起兵讨伐,借口都是进京勤王,实则个个都想趁机大捞一把。这些个人,都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个贞洁牌坊的一路货色。其中,齐王司马冏和河间王司马颙响应最积极。不久,司马伦兵败自杀,晋惠帝复位,司马冏进京当了大司马,朝中大权又握在了他的手中。



这司马冏也不是什么好鸟,整个一土包子,仿佛这辈子没见过女人一样,搞得朝廷乌烟瘴气,不像个样子。河间王司马颙看不下去了,他又举兵讨伐司马冏。同时,窝在京城里的司马乂也心痒痒了,屌丝逆袭杀了司马冏。

这下应该结束了吧?远远没有。司马颙继续往死里干,越乱越好。司马颖也坐不住了,手上有这么多兵力,不乘机捞点油水岂不是傻逼么?二话不说,进军!搅屎棍司马越也闪亮登场了,妈的,越乱越好!在他的策划下,司马颖干掉了司马乂。

后来,搅屎棍司马越又陆续干掉了司马颖和司马颙,独揽朝中大权,取得了八王PK的最终胜利。八王之乱死了七个王,老百姓的死伤那就不计其数了。

结果

很多人都说,八王之乱以东海王司马越的胜利而告终,可他真的胜利了吗?

影响

八王之乱一次触目惊心的王室内部大屠杀,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西晋亡国和五胡乱华。西晋亡国瞎子用屁眼都能看得到的结果,他们这么闹腾,国家不亡才怪!



北方少数民族乘着八王之乱的机会,纷纷起兵闹事,争夺地盘。西晋内部司马家族的子孙忙着争夺家产,哪管家里来了小偷强盗?所以,匈奴、羯、鲜卑、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相继在北方建立了16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胡乱华。八王之乱过后,中原环境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尸横遍野,那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就是这些个傻货,为了争夺皇权关起门来窝里斗,为五胡侵入中原提供了最便利的温床。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我前面已经写了两篇关于“八王之乱”的文章,但还是有读者不明白什么是“八王之乱”,今天我给大家仔细梳理一遍。

在我看来,“八王之乱”这个概述其实并不准确。只是因为《晋书》将八个诸侯王合写在一部列传之中,所以后世才用“八王之乱”统称那段混乱的日子。

在司马衷当皇帝的十六年时间里,西晋帝国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杨骏执政。杨骏权力欲膨胀,使得西晋帝国陷入混乱之中。

这一阶段以楚王司马玮的死亡为终结,历时约一年。在此过程中,帝国上层的权力斗争相当激烈,杨氏和卫氏两大豪门被满门抄斩,汝南王和楚王被杀。

第二阶段是贾后执政。贾后权力欲膨胀,使得西晋帝国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这一阶段没有太著名的终结事件,历时约九年。在此过程中,帝国上层的权力斗争相对缓和,帝国整体处于稳定之中。

第三阶段是贾氏灭亡,诸王纷争开始。

这一阶段以太子司马遹被废开始,以东海王司马越总揽朝政为终结,历时约六年。在此过程中,先后有六个处于执政地位的实权人物死于非命,他们分别是:贾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

之所以说“八王之乱”这个概述不准确,是因为“八王之乱”不应该牵扯到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改称“六王之乱”或许更妥当。

汝南王司马亮一直安分守己,与帝国大乱有什么关系呢?楚王司马玮的确发动了兵变,但在司马玮被处死之后,帝国又维持了约九年的稳定,与帝国大乱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按照史书的标准来定义“八王之乱”,就抹杀了贾后执政约九年的稳定期。这会给人一种错觉: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以后,帝国一直都处于混乱之中。

贾后有错,我不会为她辩白。但是用这种方式抹杀她执政期间的功绩,实在难以令我心服。这种写史的态度,源于对外戚专权的偏见。

如果按照史书的标准来定义“八王之乱”,就会使原本清晰的历史变成一笔糊涂账,把西晋帝国的大乱归咎于贾后。而之前杨骏的胡作非为被淡化,贾后与太子司马遹博弈期间,诸侯王的推波助澜被模糊。

客观地评价贾后,应该说在她执政的前中期,执政效果是不错的。如果不是后来跟太子争权夺利,贾后的历史形象应该是正面的。

贾后虽然最终杀了太子,但在我看来,贾后绝不是幕后真凶。她的确有贪恋权势的缺陷,但贾后杀太子是在重压之下崩溃,最终做出的拼命举动。

幕后真凶是谁?赵王司马伦!

贾后想谋杀太子,是因为太子得势之后,贾后的权力会受到削弱。

赵王司马伦想谋杀太子,原因也是类似的。太子司马遹一直都有“刚强”、“聪明”的评价,这样的人一旦成为皇帝,诸侯王的日子恐怕不会太好过。

太子性刚,知贾谧恃后之贵,不能假借之。——《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而赵王司马伦的日子一定会更不好过,因为司马伦一直是贾后一党,一旦太子司马遹击败贾后顺利继位,等待着司马伦的是什么呢?恐怕不容乐观。

司马伦此时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拨乱反正,帮着太子收拾贾后,结局可能前途黯淡,但不一定会死;

第二种选择是勇往直前,帮着贾后收拾太子,结局可能会很光明,但也可能会更惨。

第一种选择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气,司马伦明显不具备这种素质,所以他做出了第二种选择。

处于赵王的位置,做出第二种选择并不需要太多的犹豫。身处高位的人早已习惯了四周遍布阿谀奉承之声,很容易忘记自己到底是什么水平。

支持太子的呼声响彻整个帝国,贾后越来越害怕。但司马伦在这个时候一如既往地支持贾后,终于让贾后在绝境中抓住了一根看似救命的稻草。

贾后杀了太子,司马伦立刻出手为太子报仇。好算计!

伦、秀因劝谧等早害太子,以绝众望。——《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客观地评价汝南王司马亮,应该说他没有什么雄才伟略,但他顶多就是占据高位,却没有祸乱朝纲。而他遇到的对手,又是楚王司马玮那种利欲熏心的愣头青。司马亮一味地退让,却还是死于司马玮之手,在“八王之乱”的历史中加上司马亮的名字,对他不公平。

汝南王司马亮或许没什么过人的才能,但他一直很理智。因为在面对利益纷争时,他总是一退再退,从来没有集中力量和谁硬顶。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亮应该也希望帝国保持稳定,不愿意帝国因内乱陷入纷争。

“我之忠心,可破示天下也,如何无道,枉杀不辜”是时大热,兵人坐亮于车下,时人怜之,为之交扇。——《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西晋帝国之所以会乱成一锅粥,主要原因就是有理智的实权派实在是太少了。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流血千里伏尸百万,却忘记了内乱之后的善后工作才是最大的难点。

杨骏敢排斥汝南王;楚王敢杀汝南王和卫瓘;贾后敢杀太子司马遹;赵王敢废皇帝……

他们要是能有汝南王司马亮那种理智,西晋帝国又怎会这么快就崩溃呢?


顾道惊城


八王之乱是西晋的一次大动乱,其原因复杂,人物繁多,线索杂乱。我大略说一下:

1、司马亮之死

先说说八王之乱的原因。

问题是从晋武帝立司马衷开始的,晋惠帝司马衷是西晋第二个皇帝,有些弱智,这就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首先,傻皇帝继位后,大权落到外戚杨骏手中。偏偏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个厉害的角色,密召楚王司马玮等,发动政变,把杨氏外戚给干掉了。

外戚倒台后,德高望重的汝南王司马亮掌权。楚王司马玮自恃平乱有功,与司马亮对着干。皇后贾南风见司马玮是个傻大愣,就弄了个假圣旨,让司马玮把司马亮给干掉了。

2、司马玮之死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后,贾南风不承认有什么圣旨,把司马玮抓了砍头。自此,贾南风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由于太子司马遹不是贾南风所生,贾南风设计陷害并杀死太子。太子之死,引发一场宫廷政变。

3、司马伦之死

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推翻并毒死贾南风,尽诛后党。司马伦野心勃勃,索性取代傻皇帝司马衷,自己登基称帝。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起兵反司马伦,推翻其统治,又拥立司马衷复辟,司马伦被赐死。

4、司马冏之死

在推翻司马伦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司马冏大权独揽,与河间王司马顒矛盾激化。司马顒兴兵讨伐司马冏,并鼓动京城内的长沙王司马乂造反。在京城大混战中,司马乂擒杀司马冏,这也是第四个死于非命的王。

5、司马乂之死

八王之乱是一个接一个。司马乂上台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联手进攻洛阳,却久攻不下。眼看洛阳保卫战胜利在即,洛阳城内的东海王司马越突然反水,发动政变,把司马乂逮捕。司马顒的部将张方进城后,把司马乂活活烤死。

6、司马颖之死

司马乂死后,司马颖被立为“皇太弟”,皇位继承人。曾经出卖司马乂的东海王司马越两面三刀,突然发动政变,挟持皇帝发动对司马颖的战争。随着八王之乱的深入,战争从诸侯王的战争向全面内战演变,手握兵权的地方大吏也卷入战争。幽州刺史王浚加入反司马颖的行列,司马越如虎添翼,司马颖大败,后来被擒杀。

7、司马顒之死

司马越向司马顒开出和谈条件,承诺可以“分陕为伯”,就是把关西交给他。为了与司马越达成和平协议,司马顒痛下杀手,干掉自己手下悍将张方。岂料司马越根本只是忽悠他而已,派大军挺入关中。司马顒一败再败,最后不得不投降,后来被司马越派人掐死。

8、八王之乱的最后一王

八王之乱死了七个王,只有司马越成为硕果仅存者。“八王之乱”,是晋国宗室争权夺利的大混战,参与混战的诸侯王绝不止八个,而有数十人之多。所谓“八王”,只是列举其中重要者八人而已,《晋书》将此八人合为一传,故而史家称之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非但是晋帝国兴衰之转折,亦是华夏族兴衰之转折。在晋朝廷大乱的同时,帝国周边少数民族乘机兴起。在司马越结束诸王战争的同年(公元306年),氐人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拉开序幕,中国进入一个大动荡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