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文學的,都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

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英語文學有一種巨大能量,總能在我們的文學閱讀中佔據重要比例。

有沒有數過,在你的書架上,有多少本英語作家的書?

《莎士比亞全集》是居家必備嗎?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在閱讀經歷中排第幾名?

學生時代,老師總在假期佈置的《魯濱遜漂流記》還記得嗎?

英格蘭、英國、英語,當這3個詞與文學組合的時候,產生的意義也非常不同。

喬納森·貝特,一位傑出的莎士比亞研究者、文學教育工作者,受牛津大學出版社邀請,撰寫《英格蘭文學》,不僅講述了英格蘭的獨特文學歷史,也再次展現了文學的獨特生命力。

孤獨的人創造文學

“從前”:我們就是從這個詞開始接觸到文學,同時這很有可能就是文學的起源。在原始社會,人們圍在火堆旁,聽講故事的人描述神靈、祖先和英雄的事蹟。人類需要藉助故事來了解這個世界。孩子們喜愛故事,並且通過故事來理解他們所處的世界。

最有趣的人物常常是這樣或那樣的局外人。最喜歡讀書的年輕讀者通常是那些孤獨的孩子、獨生子女或者是喜歡自我反省的孩子。他們很容易對孤獨的吉姆· 霍金斯產生共鳴,對於後者來說,海盜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群體。羅爾德· 達爾筆下的詹姆斯· 亨利· 特羅特是個孤兒,兩個殘忍的壞姑姑“大頭釘”和“海綿團”將他帶大,最終他在大仙桃上找到了渴望的群體,就像哈利· 波特在霍格沃茲魔法學院中交到朋友。

莎士比亞《奧賽羅》的部分藝術價值在於塑造分裂的局外人形象。由於出身,摩爾人奧賽羅是個局外人,但他希望身邊的人能夠愛他,因為這種愛意味著他得到了接納。威尼斯人伊阿古出生在歐洲社會內部,但是他不想得到任何關愛。他是個喜歡孤獨的人,同時也是個(邪惡的)空想家,這是對局外人的身份界定。

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威廉·莎士比亞( 1564—1616)

作家對於局外人特別感興趣,因為他們往往覺得自己就是局外人。他們沒有參與現實生活,而是看到自己站在一旁,把生活變成藝術創作的素材。

有不少人注意到,伊阿古的故事與莎士比亞本人的經歷相似。將莎士比亞歸為局外人似乎有點奇怪,但是在他剛進入倫敦戲劇界時,他必然有過這樣的感受,因為他沒有大學文憑,而他的同行大多接受過大學教育。莎士比亞說話很可能帶有明顯的鄉土腔,所以最早提及他作家身份的文獻資料將他稱為“突然冒出的烏鴉”。

文字織造的夢想

關於社會變革總有一個熟悉的、童話般的幻想故事。一位仙女在夜裡調換了搖籃裡的兩個嬰兒,一個棄兒到頭來竟是一位公主,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

在維多利亞時代晚期和愛德華時代的這一類故事裡,平民百姓可以變成貴族。歷史上也有不同社會階層之間聯姻的例子,一方是地位較高、擁有地產但缺少現金的舊貴族,另一方是新崛起的城市實業家或者是來自美洲的女繼承人。亨利· 詹姆斯於1881年出版的《淑女畫像》之所以出色,就在於塑造了伊莎貝爾· 阿切爾這樣一位女性人物。阿切爾的言行舉止表明,她在精神層面上是個貴族,因為她拒絕嫁給沃伯頓勳爵,從而放棄了名義上的貴族頭銜。

幾年之後,從英國移居美國的小說家弗朗西絲· 霍奇森· 伯內特創作了她的第一部兒童作品《小爵爺》,這部作品於1885年以連載形式在雜誌上發表,後來又於1886年作為單行本正式出版。在此之前,伯內特寫的都是針對成人讀者的小說,主題是貧困、階級衝突和婚姻鬥爭。《小爵爺》的主角錫德里克· 埃羅爾和孀居的母親住在布魯克林,他們經濟窘迫,卻努力維持上流社會的生活。隨後,一個名叫赫薇香的英格蘭律師出現在他們面前,律師的名字立即讓讀者想到,錫德里克將會有遠大前程。

果不其然,錫德里克得知,他是英格蘭某個爵位的繼承人,並且擁有一大塊地產。這部作品的成功讓作者成為當時美國收入最高的女性。小說售出幾百萬冊,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被改編成戲劇和電影。這部作品同時也成為一個商業現象。小爵爺的服飾在維多利亞時代晚期風靡一時,英美兩國的許多母親都讓自己的兒子穿上類似的衣服。

和許多作家一樣,伯內特是位特立獨行的女性。她出生於英格蘭,嫁給了一個美國人,並跟著丈夫移居美國。之後她有過一次引人矚目的婚外戀,離婚後又嫁給一個英格蘭人。她總是把工作看得比家庭更為重要,經常在外奔波。她深陷於兩個民族和兩個世界(她的文學想象以及她身為母親的職責)的雙重夾縫中。

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伯內特女士作品出版信息;《秘密花園》封面

她的一個兒子在15歲那年死於肺結核,她因此悲痛欲絕。在小說《秘密花園》(1911)中,孩子科林的病癒康復正是她由於喪子事件而產生的補償性幻想。伯內特的另一個兒子倖存下來,他和A. A. 米爾恩筆下的克里斯托弗· 羅賓有著相同的遭遇:他一直怨恨自己的母親,因為後者將他作為小爵爺的原型。作家的愛人、朋友和親屬不斷髮出抱怨,因為他們發現自己被當作創作的素材,經作家改寫後變成藝術作品的一部分,這種改寫並非總讓人感到愉悅,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生活遭受侵擾。

永不消失的電流

作家之所以成為作家,原因往往在於他們本身就是熱心的讀者。通過有意識的模仿、無意識的汲取,以及積極的抵抗或反對,他們將經典文學作品化為己有,這有助於他們創造出新的作品。關於“文學傳統”與新作家“個人天賦”之間的關係,最著名的論述來自詩人兼評論家T. S.艾略特:

當一件新的藝術作品問世時,一切先於它問世的藝術作品同時受到某種影響。現存的不朽作品本身構成一種理想秩序。在引入新的(真正具有新意的)藝術作品之後,這個理想秩序將會發生變化……過去影響現在,同等程度上現在也會對過去產生影響。

——(《傳統與個人才能》,1919)

艾略特對於“秩序”和“傳統”的敬意所透露出的政治立場飽受非議,但是他提出的理念,即新的作品——真正具有新意的作品——改變了我們對於過去的看法,是一條持續有效、無可辯駁的美學原則。未來的文學創作取決於作家與過去的文學作品之間的對話。

對話?過去的作家如何回應當前正在創作的同行?也許,這正是思考性的、具有想象力的閱讀所取得的效果。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藝術才成為擊敗死亡的傳統方式之一。

W. H. 奧登的詩作《悼念葉芝》(1939)就是這樣的例子。在詩人去世的那一刻,“他的情感電流中斷:他成了他的仰慕者”。奧登將詩人想象成一個擁有情感高電壓的人。當死亡切斷了電源,電流就轉移到詩人的讀者身上。

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威廉·巴特勒·葉芝(1865年—1939年)

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受到社會和歷史背景的影響——哪一種人類活動能夠避免呢?但是,一部經久不衰的文學作品的顯著特徵就是它能夠抗拒作品問世時的歷史背景,甚至能夠抗拒作家的知識和意圖。

“具有創造性的事物必然創造自身”——再次引用濟慈的詩句。如果僅從隱喻的角度來看,優秀的藝術作品歸根到底就是鮮活的生命。和那些在自然界倖存下來的生物一樣,這類作品的優秀之處在於它們能夠適應新的文化環境,從而不斷進化發展。它們最終倖存下來,得以見證未來,未來的影響在它們問世的時候就已經顯現。

《英格蘭文學》

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English Litera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正文語種:中文,英文

ISBN: 9787544774000

定價:32.00元

出版:譯林出版社

點擊書影可購買

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喬納森·貝特

英國科學院院士、皇家文學學會成員、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院長、英語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莎士比亞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2015年,由於在文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工作被授予爵位。代表作品有《莎士比亞的天賦》(1997)以及一部關於莎士比亞的深度傳記《時代的靈魂》(2008),後者從伊麗莎白女王時期的文化背景出發,分析了莎士比亞的思想歷程。

《英格蘭文學》這本大家寫的小書既分別論述了什麼是“英國/英格蘭”和什麼是“文學”,又勾勒出了“英國/英格蘭文學”的全貌——英格蘭文學是英國文學的發端和核心,它以極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使後來的“英國文學”成為熔爐,融入多種成分,呈現出多元、多樣、多彩的風貌。

——英語文學學者,程朝翔

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热爱文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