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活檢報告裡提示“上皮內瘤變”,這是怎麼回事?嚴重嗎?

任翔宇970


當反覆長期存在胃痛、胃脹、胃部不適、反酸、燒心時,為了更明確診斷疾病,通常需要進行胃鏡檢查。胃鏡可以直接觀察食管、胃、十二指腸球部和降部的黏膜,發現並觀察可疑的病灶的部位和性質,同時進行取幾個部位的胃粘膜送病理檢查,病理檢查是診斷各種疾病的最準確的方法。



通常可以在胃鏡活檢報告中看到類似這幾個關鍵詞“慢性炎症、萎縮、腸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癌”。看到慢性炎症幾個字,可以不用著急,十個人基本九個人做胃鏡活檢均是這個結果。但是"萎縮"、“腸化生”、“上皮內瘤變”、“不典型異型增生”與“癌前病變”這個刺眼的字眼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完成或尚未完成胃鏡檢查的患者,常對這些字眼感到惶恐不安。今天,全科鮮醫生跟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合理看待這些“癌前病變”,如何制定合理的篩查策略,早期發現癌症,擊退腫瘤君。


從正常的胃,發展到癌變,會經歷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上皮內瘤變→癌變這麼多病理過程。萎縮,腸化,上皮內瘤變均屬於“癌前病變”,但是既然是癌前病變,我們及時給與干預及治療,是可以避免像癌症繼續發展的。同時,有相關研究也顯示,這些癌前病變發展到癌症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荷蘭進行的一項全國範圍大規模研究給出了癌前病變最終發展到癌症的概率到底有多大。該研究共納入了近10萬例存在癌前病變的患者,而其中,僅有0.1%的萎縮患者,0.25%的腸化患者,0. 6%的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患者轉變成了胃癌,由此可見,這些“癌前病變”的癌變率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高,大眾不必過於過分緊張。但同時,也不能因為其低癌變率而放鬆警惕,不積極隨訪。


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最新指南中,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已歸入胃癌早期。上皮內瘤變又分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發現上皮內瘤變時,需要進行全身性增強CT檢查,評估究竟只是局部的病變,還是已經發生了其他部位的轉移,只是局部的病變可以通過胃鏡下粘膜切除術或者外科手術治療,切除病變部位。術後給與積極隨訪觀察,一般情況下,胃鏡下做粘膜切除術者,在術後的第1/3/6/12需要複查胃鏡,評估是否復發,以後每年複查胃鏡,以篩查有沒有癌變的先兆。

我是全科鮮醫生,感謝您的閱讀,祝您健康。


全科鮮醫生


上皮內瘤變以前叫做不典型增生或者原位癌,現在統一叫上皮內瘤變,上皮內瘤變又分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和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就是因為以前叫原位癌,引起患者的恐慌,實際上還不是癌症,為了不讓患者害怕,現在叫上皮內瘤變。

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對應的是輕度和中度的不典型增生,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對應的是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我想你看到這麼多的名詞,肯定都覺得有點暈了,這些名詞都是病理科醫生髮明的,確實是非常的拗口,解釋起來也很費勁,我只能簡單的給你解釋一下。上皮內瘤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癌前病變,細胞已經出現變異了,細胞的形態已經和普通細胞不一樣了,如果放任其發展,上皮內瘤變會發展為癌症。

所以,如果病理檢查報的是上皮內瘤變,應該積極的處理,胃鏡的發現的上皮內瘤變,應該做手術切掉,由於是癌前病變,還沒有變成癌,所以手術不需要在肚子上開刀,只需要在胃鏡下切除就可以了,然後把病變的組織整個切下來,送去病理科檢查。因為胃鏡活檢只是取了非常小的病變組織,有可能會出現漏診,只有把整個組織全部拿去化驗,才能確診究竟有沒有少部分細胞已經癌變了。

上皮內瘤變的治療效果是非常好的,切除了之後,不需要放化療,對生存率也沒有影響,只需要定期隨訪即可。所以,不要害怕,應該感到慶幸,還沒有形成癌之前就已經發現了病變。


普外科曾醫生


隨著手機的普及,百度醫生也應運而生,不管是什麼疾病,老百姓都會先上網查詢一番,由於對醫學術語不能完全理解而帶來不必要的困惑。這種情況在消化科的門診上尤為多見,比如有個患者拿著胃鏡報告單讓大夫看,緊跟著就說:“大夫,我在網上查過了,網上說容易癌變真的假的?”

讓她感到恐懼的是胃鏡報告上的這些字:慢性萎縮性胃炎(CAG);胃黏膜活檢:(中度)萎縮性胃炎,活動性(+++),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尤其是這個瘤變讓她感到極度不安,上網查詢看到上皮內瘤變再發展即是胃癌這種說法後更是坐臥不寧。其實,異型增生(分輕中重型)是病理術語,現在稱之為上皮內瘤變(可分高級別、低級別兩類),病理特徵體現在細胞分化以及胃黏膜組織結構的異常。(輕中度)異型增生相當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而(重度)異型增生就屬於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後者才是真正的癌前病變。

那我們來看看這三種類型在病理層面有何不同,輕度異型增生病變在粘膜淺表,腺管結構輕度異常,排列欠均勻,所含杯狀細胞減少;中度異型增生病變的腺管結構形態各異,呈現出分支狀,細胞的異型性較輕度顯著;重度異型增生的腺管不管形態還是結構上均紊亂,可有出芽乳頭共壁等現象。輕中度的異型增生距離癌變患有很遠的距離,疾病發展到了重度異型增生要高度重視,要與胃高分化的腺癌鑑別,定期複查胃鏡密切觀察,如發現異常及時手術處理。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杏花島


  現在人生活水平雖然較高,但是由於社會壓力較大,工作辛苦,常不能按時飲食、又加上長時間飲食不衛生、食材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造成了很多人有胃病。檢測胃病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做胃鏡。胃鏡檢查能直接觀察到被檢查部位的真實情況,更可通過對可疑病變部位進行病理活檢及細胞學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是上消化道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當拿到胃鏡活檢報告時,發現胃鏡活檢報告裡提示“上皮內瘤變”,往往有些疑惑,不知道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檢查結果。

  胃鏡活檢報告裡提示“上皮內瘤變”,其實是指不典型增生,也就是細胞增生的性質出現異常,包括細胞大小、形態、排列異常,粘液分泌減少,細胞核細胞漿比例減少,細胞核極向喪失,假多層,細胞核分裂象增多,非典型核分裂象等。

  現在國際醫學界將不典型增生改稱上皮內瘤變,輕中度不典型增生歸入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不典型增生則歸於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不典型增生有兩種類型:

  一、腺瘤樣不典型增生:被認為會發展為高分化腸型胃腺癌。

  二、增生性不典型增生:與不完全性腸化生關係密切,被認為可發展為分化差的腸型胃腺癌。

  如果胃鏡活檢報告提示“上皮內瘤變”,對這一檢查結果要高度重視,因為這種情況下存在癌前病變的可能性。但是也不要過於擔心,現在也只是存在癌前病變,並不能確定就是癌變。過於擔心,焦慮緊張,反而不好。有資料顯示,輕度異型增生者癌變率為2.35%,中度者為4-5%,重度者為10-84%。因此“上皮內瘤變”雖然有癌變的可能,但是相對來講,機率還不是太大。

  在這個檢查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輕度不典型增生與炎症引起的細胞再生需要注意鑑別。臨床發現有一些病理報告為輕度不典型增生經過治療消失了,可以說這原來就是炎症性反應性再生現象,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典型增生。

  胃鏡活檢檢查報告不是完全的定論,不是直接判定,它是給進一步病理檢查提供更可靠的依據。其參考意義雖然重大,但是單一的活檢報告還不足以下定論。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簡單來說,就是胃黏膜上皮細胞失去正常的細胞結構形態,但是還沒有變成癌細胞。在病理學上這個狀態稱為癌變病變,注意不是癌前疾病。

上皮內瘤變分為三級,輕中重三級,重度上皮內瘤變也稱為原位癌,算是入門級癌症或者通俗講已經發生癌變。但即使是重度上皮內瘤變(原位癌),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癌,沒有擴散轉移的能力。癌細胞只有突破上皮基底膜,進入黏膜下層,才有機會發生轉移,因為上皮內沒有淋巴系統結構,無法擴散轉移,而黏膜下層具有淋巴網絡,可以發生淋巴轉移。

胃鏡活檢發現上皮內瘤變,雖然是細胞改變,癌前病變,但仍是極大的幸運,不用害怕。給患者及時提醒,需要注意了,相當於給了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輕中度上皮內瘤變,經過藥物治療和飲食改善後,是可以恢復正常,尤其是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建議半年到一年複查胃鏡,如果持續存在類似病變,建議內鏡下切除。

但是,對於中-重度上皮內瘤變,建議及時內鏡下切除,切斷癌變路徑。切除後,不是完事大吉,需要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防止剩餘胃黏膜繼續受損傷,發生癌變。


【張成海醫生】所有文章均為原創,追求真實、客觀,普及健康知識,歡迎關注和轉發,持續提供有用的醫療健康(腫瘤防治)科普和腫瘤科工作內容。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上皮內瘤變分為低級別的上皮內瘤變和高級別的上皮內瘤變。低級別的上皮內瘤變,它屬於輕度和中度的異型增生。輕度的異型增生需要定期隨訪,中度的異型增生根據內鏡所見,採取內鏡下切除。

高級別的上皮內瘤變屬於重度異型增生,或者是原位癌。根據內鏡所見,內鏡下切除,或者是手術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