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低,是掉进了思维陷阱,主控者是自己的思维系统

情商低,是掉进了思维陷阱,主控者是自己的思维系统

目前,我们对情商的界定是,“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将情商的五个方面又做了一个界定,分别为“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我们把所有对情商的界定名词综合起来,就能发现这样一条有关低情商思维路径。

【一】因为不了解他人,所以对自己认识不够


说到对自己认识不够,很多人会觉得很奇怪,从一出生,自己就跟自己相处了,哪里还会对自己认识不够?而且,了解他人跟认识自己有什么关系?其实,此处所说的关系是指,正是因为一个人跟自己相处的时间太长,长过任何一个人,但自己又同时在人很多的地方生存,这直接导致自己不知道自己在人群中的定位是什么,也就是说,自己不会知道,自己的惯有言行模式是否会造成他人的困扰。而这种困扰是否会造成,别人对自己低情商的界定。

不了解他人的两个原因●1、客观上接触少、思考少(客观信息量不足)

这个客观不仅仅是指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接触到的跟自己持有不同思维逻辑的人,还指,通过间接经验,看书也好,听人说也罢,各种途径能知道的,世界上,跟自己持有不同思维逻辑的人的存在。

现实生活中,有人很喜欢说,情商低的人跟孩子一样,就是因为,人在小的时候,因为接触范围的狭小,在客观上造成信息量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小孩本身对一些事情的判断。而有些成人,虽然已经长大,但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家长过度溺爱,造成其对外界客观信息了解不够,因此,呈现出一种情商低的状态。

这种客观信息量不足,并非其主观意愿上不愿意了解。

●2、主观上不愿意深入(主观屏蔽相关信息)

主观上不愿意深入了解的原因多是来自这人自我意识太强,而自我意识太强本就是自我认识不够的表现。而自我认识不够导致的自我意识太强又进一步固化此人不愿意深入了解其他人的思维。

这个主观,既是指现实生活接触到的各种人,也是指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拥有此类逻辑的书本、影视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但电视上拥有此类逻辑的各种人。

【二】因不了解他人的情绪,导致自我管理失控


基于第一步中对于他人无论是主观上造成的信息摄入不足还是客观上造成的信息摄入不足,都直接造成因信息摄入不足导致的判断失误,这种判断失误,既有对他人的又有对自己的。

举个例子

在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件很普通的事,有关于,要不要把闺蜜告诉自己的隐私告诉别人。通常来讲,大家是认为不应该的,但是,被定义为情商低的人会认为,这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就任性地到处宣扬闺蜜的隐私,导致闺蜜跟其断绝关系。此人不解,觉得闺蜜无理取闹,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嘛,竟然要跟自己断绝关系,而且好像对方还特别委屈似的。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也没有任何坏心眼。这么一想,就越发觉得,闺蜜是一个小心眼,有心计的人。

因为,对方这么一生气,就让所有人都指责自己了,而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也没有想要害人,结果竟然是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越想越觉得崩溃,越崩溃就越觉得闺蜜不善良,就越觉得自己才是被伤害的那一个。越觉得自己被伤害,就越发愤慨,越觉得愤慨,就越讨厌跟闺蜜性格一样的人,于是,从主观上就越会屏蔽此类相关信息。但是,当周围人说其情商低的时候,此人出于自我保护,会直接抛出“我很善良”这个论点,掩盖其伤人事实,放大其受伤事实。于是,恶行循环。

这个例子的这个人,其主观和客观,都造成了信息严重不足的事实,而信息严重不足又进一步造成了其判断严重失误,而判断失误又进一步造成情绪崩溃,而情绪崩溃又进一步造成自我管理失控。而自我管理失控又加剧主观意愿上的信息摄入不足。于是,恶行循环。

这个人,在最开始,认为,“闺蜜告诉自己的秘密就应该告诉别人”,这个观念本身可能是客观信息摄入不足造成的。也就是说,在其过往的经历中,没有“跟别人说闺蜜的隐私会导致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会演变成很严重的谣言,而谣言本身的强大破坏力会伤害到闺蜜,甚至会影响到闺蜜正常的生活,严重的会危及闺蜜的生存。”等相关信息。

而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又离不开此人本身主观层面的信息摄入不足。主观层面,此人认为,闺蜜的隐私说出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个大不了的是从此人的角度出发的,并不是从闺蜜的角度出发的。换句话说,就算真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么,这个大不了也是闺蜜的事儿,是影响不到自己的。自己大不了再换一个闺蜜,但闺蜜却不能因为这个“大不了”再换一个身体和身份。

也就是说,这里的情商低,是由共情能力严重匮乏造成的。只能想到自己的层面,想不到别人的层面。

【三】因没办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导致自我激励失效,情绪崩溃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因为跟闺蜜关系决裂,周围的人都说此人大嘴巴,尽管很多人都说,这样挺好的,挺坦率的,挺真诚的,挺善良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更多的人不再跟此人吐漏心声,导致此人越发觉得,自己的善良没有得到回报。但,真的如此吗?

现实中,很多人都喜欢真诚,但这种真诚,多数情况下是来自人性的窥探欲。可有可无,聊胜于无,茶前饭后,增进交流的谈资而已。但是,绝对不会有人愿意,成为别人的谈资,除非这种谈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生存利益。否则,这种谈资,只会变成一种无形致命的伤害。

上述例子中的闺蜜之所以跟此人断绝关系,就是因为,此人将闺蜜的隐私公之于众,让闺蜜成为了众人的谈资,而作为谈资之外的此人,可以藏匿于人群中,但,闺蜜本身,却成为众矢之的,而且,随着讨论的人越来越多,最初的一个小污点,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大谣言。

如果真要说背叛,那么,首先背叛的人,是此人,而非闺蜜。因为此人出于跟另一些人人际交往的需求,将闺蜜的隐私拿出来作为谈资,而不是把自己的隐私拿出来作为谈资。也就是说,其后,周围人对此人真诚善良的溢美之词,其实是裹着闺蜜剧烈痛楚的下酒菜。

正是因为如此,众人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才不敢跟此人再交心,只会说,这个人挺真诚的,挺善良的。而这人本身,不肯承认对闺蜜的伤害,又听到很多人说自己真诚善良,因此,出于自我保护,就会不断用“我很善良”这种激励语去激励自己。

但是,在现实中,随着与人的沟通交流,因为秉持的思维逻辑没变,因此,纵使换了一个人,自己依旧会毫无顾忌地把别人的隐私说出来,而说出来依旧会伤害到别人,但因为自我保护机制的惯性使然,依旧用“我很善良”激励催眠自己。

但是,一次又一次,别人与自己决裂,别人不与自己交心,这样的打击,导致“我很善良”这种激励失效。

【四】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低情商思维系统


【1】我的言行惯性会不会造成别人难受,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2】我依旧按照我的言行惯性来,别人难受了,周围的人指责我情商低了。

【3】人际关系破裂,周围人指责导致我也难受了,于是,为了不让自己难受,我开始反思了。

【4】我反思,发现,我主观上没有伤害对方的意思,但客观上造成了伤害。

【5】因为我主观上没有伤害的意思,所以,我很善良,我没错。

【6】因为我没错,我依旧按照原有的言行惯性来,这样的话,我就不难受了。

【7】我又与很多人交流沟通,依旧使用的是原有的言行惯性,然后,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他人的伤害。

【8】有了第一次的经历,保护机制启动,我主观上没有伤害的意思,所以,我没错。

【9】因为我没错,所以我继续使用原有的言行惯性。

【10】因为我没错,周围人却还要指责我,我很难受,所以,错的是这个世界,不是我。

于是,恶性循环。

【五】改变方向:调整思维系统


●【1】无主观恶意≠善良,取消“我很善良”的盲目激励。

善良是温厚+无恶意,一般来讲,一个人温厚多半会没有恶意,但一个人在一次行为中没有恶意并不一定代表温厚。因为温厚是无意识的长效性的,而无恶意是有意识的短效性的。

通过上面的低情商思维系统,我们会发现,形成该思维系统的关键点,有一个就是错误地把无主观恶意等同于善良。并且,在此后的恶行循环中不断固化这个逻辑,造成失去改变的意愿。

●【2】改变结果导向路径,增加坏的预设影响

就是,需要将“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在我头上是天大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对我来讲就是小事。所以,没关系。”的思维路径改变成“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在我头上是小事,发生在别人身上,说不定就是天大的事。所以,我需要注意。”

即,不以我定义的好坏影响为标准,而是在做事之前,预设放大坏的长效影响和破坏力。当预设到很不好的结果,自然就不会去做一些事了。

情商低,不是低在一种技巧上,而是低在一种共情上,无法了解他人的立场,因此,也就无法了解他人的痛楚。如果,不为自己找借口,时刻从你我两方角度去思考问题,体察他人的难言之隐,自然就可以提高情商了。高情商,本是一种温情和关怀。失却这种体察的温情,单纯从技巧上提高情商,只会陷入情绪旋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