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的廣告
明朝滅亡之後,中華文明圈內掀起了一股悲傷之風,甚至還有像朝鮮國王率領眾臣嚮明朝方向跪拜的事情。
而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幕府統治之下,對於明朝,日本是一種崇拜的心理,畢竟當時的日本真是蠻夷之地。
所以得知明朝滅亡之後,日本十分的震驚和意外,並且也對明朝被蠻夷滅亡感到了羞恥。
然而明朝滅亡不久,日本便屁顛屁顛的開始以華夏正統自居,公開視清朝為蠻夷。
在當時日本的記載眾,經常出現中原,四方蠻夷等字眼,其實就是日本在以正統自居。
甚至還出現了日本以中國自稱的現象,日本那些士子和大臣們,十分樂意這種行為。
因為如此一來,似乎日本這個民族就徹底成為了優等民族,而周邊國家,自然而然成為了蠻夷。
日本在宋朝之後,基本就不在學習中原文明,轉而是繼承和發展其本身學習而來的大唐文明。
宋朝滅亡之時,日本天皇就曾經接納過不少宋朝移民,並且當時就有了竊取華夏正統的意圖。
當大明王朝建立之後,日本人再次淪為了大明“文化上的附庸”,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對於明朝,其依舊是敬畏。
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當年伐明,遭遇到挫敗之後,轉而又開始了嚮明朝取經,日本的海禁就是從明朝學習而去。
幕府的統治得已延續這麼久,其實也是借鑑了明朝的相關制度。所以日本當時對於明朝,依舊是仰望的姿態。
在日本人的記載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其感嘆明朝地大物博,文化繁榮,正如那句:明朝是萬里錦繡江山,假如能取得北京,但請天皇移駕北京。
而當日本人意識到明朝真正滅亡,漢人已經臣服滿清之後,日本便開始了沾沾自喜。
也就是說日本開始了以華夏正統自居,還說著一些清朝蠻夷之國,我等文明之邦,豈可與蠻夷相通的話。
總之可以理解為日本人意淫,藉著清朝滅亡明朝之機,將燦爛的華夏文化據為己有。
很多人說施琅當年曾經建議征討過日本,其實背後就是日本對清朝不通國書,還貶斥清朝使臣。
但是終究清朝還是沒有力量征討日本,到了清朝末年,面臨著同樣的民族危機,日本又開始了標榜自己的文化。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日本單一民族,為了民族自豪感,所以將華夏文明努力變為自己的榮耀。
這一時間,日本對清朝的態度那是赤裸裸的恨意,認為清朝何德何能,居然能夠擁有如此錦繡江山。
而且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便流出了許多文章,例如《告十八省豪傑書》,其中就將滿清說成了蠻夷,號召漢十八省的豪傑們一起來推翻。
從這件事情來看,日本這個民族同中華,實在是剪不斷理還亂!
小司馬遷論史
滿清入關,日本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強烈的痛恨當中帶有少許嫉妒、不甘。
為什麼會痛恨?日本文化源自中國,能夠學到把京都建築都按照長安城來佈置,可謂是全盤接受之。中國對日本就像是文化生命之源,上次蒙古滅南宋,日本人就捶胸感慨,這次滿清滅大明,糟糕的心情也差不多。
為什麼會嫉妒?日本是一個島國,又是一個多火山多地震的到過,日本上下的生活相當不易,自古就有向大陸發展的念頭。當然,日本的對象是朝鮮,對於中國的土地是奢求。因此,滿清入關,手握中華錦繡河山,沒嫉妒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會不甘?你乃中華化外之人,日本怎麼說也是中華圈,憑什麼你佔有神州。日本人幾百年打了好幾場仗,連朝鮮都沒一塊地佔住。
古代歷史上,日本跟中國打過幾次仗,但是被中華帝國狠揍,他們基本沒什麼怨言,先進打落後沒怨言。對朝鮮則不同,日本人自認為是神國之民,對他們是相當殘暴的。
“我們準備出兵南京,保衛大明王朝,你們朝鮮人打算怎麼辦?”清軍打進中原,日本人出於華夷之辨,一部分人有強烈的出兵干涉衝動。
當然,日本人最終沒有出兵,而被八旗兵打服的李氏王朝也沒實力對抗滿清。儘管如此,日本人視滿清為韃虜的看法是不變的,而藩屬清朝的朝鮮更加遭到輕視。
日本有一本叫《華夷変態》的書,就如同書名“華夷變態”一般,日本視清朝代替明朝為不當,清朝沒資格當中華文化圈的共主。
延伸開來,問題就不簡了。既然神州淪陷,那麼保留中華文化的日本,始終如一地堅持儒家道統,血統純正、品質沒問題,就有撐起道統的合理性。
乾脆,日本人就自稱“小中華”,到了清朝衰弱之後,他們就鬧出更多的事情來。這個問題的看法蠻多,小編拋磚引玉一下,你有何高見,不妨留言討論!
子屠龍
日本人怎麼看侍滿清入關,與我們中國有何關係,難不成,日本把滿清說成侵略,個個就歡天喜地了,歷史是中國的,關他小日本毛事。
日本宣稱滿清是入侵,滿蒙非中國等等本來就是為了侵略中國找個藉口,美其名日,為中國驅除外族。好高大尚的口號,是驅除外族為毛到處搞屠殺,順便還給這個所謂外族成立個偽政權,偽滿。
先說下滿族是不是外族!
老女真與肅慎,挹類,靺鞨有歷史淵源。
在西周時期,肅慎派遣使者來朝賀,貢品就是肅慎族自制的弓箭。並且周人在列舉自己國土的時候提到過::“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其間也不停的吸入東北的各個部落和東北漢人,再加上蒙古漢族的降眾投奔者的大量加入,己大不同老女真了。
此時女真主要以漢族、女真,蒙古為主。
為此,皇太極才把女真改成滿。滿,有富足,圓滿的意義。所以滿族不等於女真族。比女真更豐滿。
所以滿族也不是什麼外族,和漢族一起同屬華夏一族。
別整日,通古斯通古斯的叫滿族,帶有通古斯血統的只是溶入其中人數極少的一二個部族。
滿人侵犯大明?侵犯就是指外族入侵了,是入侵麼?
滿人和大明的戰爭不算外族入侵。
因為滿人本就是大明百姓子民。
算少民造反而已,努爾哈赤是李成梁的養子,大明在冊官員。
努爾哈赤是大明皇帝親封的建州左衛指揮使,大明在冊官員,當時的東北隸屬奴兒干都司。他的大金國都,是遼東鎮轄下的瀋陽中衛衛城。
所以滿清政權不是外來政權,是在中國土地上建立的政權。
而且萬曆,天啟,崇禎三代皇帝均不承認滿清(金)政權的合法性。
自古天無二日,國無二君。
如果明清分屬兩國,那麼兩國只存在邊境爭端,不應該是生死仇敵。
所以,那些把滿清排斥在中國之外的人,首先就對不起大明曆代先君。
滿洲、後金,類似於現在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滿人類似於少數民族。
這是侵略嗎?
最多算反叛。
而且滿人反叛也是大明壓迫的。
想下,日子過的好,誰會反叛。
朱棣在朱元璋所設遼東都司的基礎上又設奴兒干都司,但卻用女真族太監失哈掌管大權。
太監貪財重貨,每每騷擾女真各部,種下矛盾多多,激使女真各部相互聯合。
明朝為了加強對女真的控制,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使其各自雄長,不相歸一的分而治之,互相牽制的辦法,就是挑撥離間,幫這個打那個,然後又幫那個打這個,使女真各部長期陷於分裂,混戰不休的狀態。
這樣
對侍自己國家的少民,欠厚道。
這種分裂割據,互相對立,戰亂不息的局勢,阻礙和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給女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廣大女真人民都想要從分裂割據,互相仇殺中解脫出來。
處在父輩被殺的仇恨中的努爾哈赤,正好利用這種歷史條件走上了統一女真各部反抗的道路!
而且滿清政府是繼承了中華文化的,所以那些把滿清當外族政權的可休矣!
花兒可別上了某些人的當,它們絞盡腦汁就想證明滿人是外族是入侵者,甚至於搬出日本為侵略找的遮羞布,可別忘了滿人的前身女真己和中原糾纏了幾千年了,再說本系同根,歷史上早糾纏一起分不清了。
寫篇問答,太腦火了,寫過路過的,點個贊!
蓉兒是妹紙
野蠻戰勝文明,愚昧戰勝先進,美國全球通史,還有日韓史學家基本都是這個態度。
顧城先生和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林漢達也詳細記錄了清朝的血債。清朝屠殺朱明皇室十萬人,漢族百姓八十萬人,葉赫部女真,野人女真也將近種族滅絕。殺人放火自然是民生凋敝,生產力毀壞。明末時期江南富甲一方,”康熙盛世“(請大家主義雙引號,這只是某些人眼裡的盛世,比如金庸,閻崇年,二月河)中國人口從一億變為兩千萬。
另外清朝在全世界騰飛的時候禁止西學,工業,閉關鎖國,因此換來中國三百年沉淪,至今因此落後於西方國家百年。然而明末中國農業和商業還是世界前列,海禁是防止走私,和閉關鎖國可不一樣。
而且站在中國立場上,大清喪權辱國,敗壞祖宗。
先反駁一下清吹和清粉的大清中國領土第一,大清力戰群雄觀點:第一,臺灣自古以來不是日本的領土,只有清朝承認過。第二,外東北,貝加爾湖自古以來不是俄羅斯的領土,霍去病將他收入漢族領土,只有清朝承認過。第三,中國除了漢族政權之外其他的民族,文化概念也是中國的,只有清朝不承認,但是為啥清朝與此同時要承認滿清是中國文化概念。難道蒙古族,契丹族,党項族,鮮卑族不是中國?只有漢族,滿族是?都是中國人有點打臉啊。第四,韃靼管明朝稱臣,霍去病將外蒙確定為漢土,然而大清基本控制不了外蒙了。
還有清吹的大清力戰群雄:乾隆打了一圈東南亞小國和朝鮮,日本,面對老毛子他想都不敢想。當時土爾扈特人被追殺大清救都不敢救。
康熙打幾十個沙俄士兵的城堡,打了好幾年,大清損兵折將就是打不過。
大清宣戰11國,卒。
這說明大清不光沒有擴大領土,力戰群雄,甚至倒貼祖宗的物質財富當然大清欺負本國老百姓和小國家有一套,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廣州屠殺,八旗制度。
開歷史倒車,碌碌無為,醜態百出,大清乃天下笑柄,也不知道為啥有中國人懷念,尤其一些漢族人還懷念。
放學後的teatime
明末滿清是異族,入關叫侵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日本人來了,“日中親善”,要“大東亞共榮”,日本地處中華文化圈——“天下”——的邊緣,領土狹小,資源匱乏,災害頻仍,所以他們始終不忘爭奪生存空間。要為自己的的侵略尋找合理合法的依據,就搬出蒙古、滿清入主中原的史實:為什麼他們有資格逐鹿中原,我們就不行呢?根本就在於,日本人來到中國,早有縝密計劃在心,通過移民、奴化教育等措施一步步地同化被佔領區的中國人,而不是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同化。
從歷史角度,抑或說以當時明朝治下的諸民族來看,滿清入關的種種行為是異族入侵,是亡國滅種,是毀祖廟滅社稷,雖然漢族士人部分地採取合作,但是終清一朝,以類似“反清復明”為宗旨的反抗運動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同樣,日本也效仿滿清侵略中國,是異族入侵亡國滅種,日本入侵之後儘管抗日運動曾經處於低潮,儘管反抗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反抗運動從來沒有間歇過,光復河山的運動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滿清入關和日本侵略都給中華大地極大的破壞、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對中國文化源頭的殘酷踐踏,皆有欺師滅祖之嫌。滿族入關和日本入侵都是一樣性質的,都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征服,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侵略,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來分析,沒有任何區別。它們的區別在於征服的結果和在中國實行的政策,即後金成功的征服了中國並與中國既有民族——漢族相融合(很大程度上是被漢族同化),接受了漢民族的價值觀和人文認知;而日本則失敗了,他在中國推行的是殖民政策,僅僅把中國作為一個殖民地和資源供給區,而這個不一樣的結果又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挑燈看劍吹角連營
日本從豐成秀吉時代就急切想竊取大陸,萬曆露梁海一戰打得日本百年沒想法,自己安心過自己日子,當滿清只用幾十萬人就入主中原,統治中華,嫉妒得日本直跺腳,日本打心眼裡看不起蠻夷滿清,但日本沒有乘中原天亂出兵逐鹿中原確實比較奇怪,滿清入關也是日本進入大陸千百年來最佳時期,千年不遇之機,只是日本幕府已沒有豐臣之雄心,後世日本每當想起這段機遇估計也是噓咦不已,其實日本當時出兵中原,滿清、南明、日本、李自成、張獻忠能打成一鍋粥,如果一方勝出滿清帶來東三省日本帶來海外諸島,又是一統之國,日本入主中原最後一線機會在清末,只是辛亥革命爆發後滿清在袁世凱逼迫下迅速交出政權,避免了內戰,日本辛辛苦苦攛掇的革命迅速成功結束,沒有機會摻和進中國內戰,錯過歷史機遇的日本選擇了九一八,導致現在日本最後悔的事便是九一八恐遺禍後世,直接來個死不認賬
三月江南41019731
提到這個問題,我想難道只有真正的日本人才能回答這個看法嗎?非也,我們也可以從日本的教材,以及外交文書裡面找到答案。
關於日本對滿清入關的看法,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大一統的漢唐兩朝,日本是非常的膜拜的,在西漢時期,日本曾經被中國漢朝皇帝封為漢倭奴國。到盛唐時期日本也是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求學,比如日本現在的老式建築多為唐式建築,日本的武士刀也是唐刀的原型。日本的佛教以及日本的文化都是從中國提取學習的。日本的服飾和服,以前也叫吳服,日本的木屐鞋,也是從中國吳越之地學習而來的。這也是有著充分的證據的,從安徽馬鞍山出土的1800年前的朱然墓裡的木屐鞋,而日本的和服也是古代吳服。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最早的衣冠和鞋是由江浙一帶傳過去的。日本也承認日本的文化服飾來源於中國古代。
而了蒙古建立元朝後,日本就認為中國已經滅亡了,自己才是中國的繼承者,應該被稱為中華。而到了大明洪武年間,日本再度派遣使到了中國,寫下來的漢詩:
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到了大明永樂年間,日本足利幕府的將軍足利義,隱瞞了日本天皇的存在向大明永樂皇帝朝貢,永樂皇帝冊封足利義為日本國王。日本再度被納入到中國朝貢體系內。
自從滿清入關後,推出的剃髮易服政策再度導致了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地位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中國的地位聲譽降到了最低。清朝人被日本人嘲笑為、豬尾奴,辮髮和尚。日本的儒者甚至提出了,日本非中華日本近於中華,中國雖是中華,實乃韃靼支那。在滿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條約中,日本拒接滿清自稱中國,也拒絕清朝皇帝使用“中國皇帝”的頭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對中國漢、唐、宋,乃自明,是奉為正統中國的。
遊牧江湖
日本、韓國(朝鮮)、在歷史上受華夏文化的影響,甚至把中國說成是他們的文化母國;朝鮮、日本文明都是受中國文化的哺育,尤其是深受中國“華夷之辨”思想的影響。唐宋時期自不必說,下面以明代陽明心學為例。王學對近代日本產生巨大影響,高瀨武次郎在《日本之陽明學》中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藤樹之孝,蕃山之經論,執離之燻化,中喬之獻身事業,乃至維新諸豪傑之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王學所賜予。”韓國嶺南大學教授崔在穆說:“起源於中國的王陽明思想,在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產生了一新概念——‘陽明學’。”而“一生伏首拜陽明”這一著名詩句即為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的人生信條。即使在明代,因豐臣秀吉野心膨脹而發動侵朝戰爭和明軍作戰時,日本對中華文明仍充滿敬意。在西方傳教士利馬竇與金尼閣著的《利馬竇中國札記》第一章中說:當沙勿略在日本的偶像崇拜者中間進行工作時,他注意到每當日本人進行激烈辯論時,他們總是訴之於中國人的權威。這很符合如下的事實,即在涉及宗教崇拜的問題以及關係到行政方面的事情上,他們也乞靈於中國人的智慧。因而情況是,他們通常總是聲稱,如果基督教確實是真正的宗教,那麼聰明的中國人肯定會知道它並且接受它。而了滿清統治中國以後,日本人對滿清中國才開始真正鄙夷不屑起來,將其當成蠻夷來看待,即便在滿清武力最鼎盛的時候也是如此。甚至一些人認為這時候日本才有資格作為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中國。一個叫做伊東龜年的人,就對到日本的清國船員們的髡頭辮髮和上衣下裳很不以為然,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讀書人雖然對歷史上的中華文化有欽慕之意,但是對現實清國的存在卻相當蔑視。因此在記載服色之後,他不忘記添上一句:“滿清太祖皇帝自韃靼統一華夏,帝中國而制胡服,蓋是矣。”他們說,中國已經榮光失盡,因為滿族人的入主中原,所以“今也,先王禮文冠裳之風悉就掃蕩,辮髮腥羶之俗已極淪溺。則彼土之風俗尚實之不可問也”。正因為在朝鮮人,乃至日本人看來,“明朝後無中國”,所以在滿清統治中國後,朝鮮,日本與中國感情也日漸疏離,甚至對中國鄙視厭棄,也變成順理成章的事情。在他們看來,中國或許土地還存在,名稱還存在,但中國的文化實質和文明核心已經從其土地上消失了,或者說即便中國文化還存在,那他們自己也比這塊土地上的人更有資格作繼承人。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即朝鮮肅宗十二年,朝鮮國王為平息不滿滿清政權的官員的情緒,說:“自古匈奴之入處中華者一,皆不能久長。而今此清虜據中國已過五十年,天理實難推知也。大明積德深厚,其子孫必有中興之慶。且神宗皇帝於我國有百世不忘之恩,而構於強弱之勢,抱羞忍過,以至於今,痛恨可勝言哉!”表明了朝鮮對恢復中華的期待。但滿清覆滅後,他們發現滿清在中國依然是歌功頌德的對象,當年朝鮮連書寫其年號都覺得是羞辱,“雖**”也不為之的康熙,在中國居然被膜拜成了聖主明君,而且還是滿清屠刀淫威消失之後;而他們曾經在幾百年的時間裡,飽含感情隆重祭祀的萬曆皇帝、崇禎皇帝,在中國卻被描繪成了病態,曾經真心敬慕的明朝中國,被中國人自己描繪成一片黑暗。在這樣的情況下,恐怕連韓國(朝鮮)人自己都要覺得羞愧了,原來他們曾如此尊敬的人,在中國人已經擺脫民族壓迫後,還是被醜化得體無完膚。面對中國人這種對待自己歷史的畸形態度,對韓國(朝鮮)人來說,徹底擺脫與中國歷史上的干係,似乎成了相當合理的選擇。發展傳承了數千年並使中國領先於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則被中國人打成封建糟粕,和中國落後和捱打的重要原因,一切都是西方的好,到處都存在著極端的西化。凡是西方沒有的,中國不可能有。這種缺乏自信的對待自己文化的態度,也使重視傳統文化的日韓兩國產生鄙夷。於是,韓國成功地將“端午祭”申請為歷史文化遺產,將中醫並改名為韓醫,說孔子是韓國人,把某些中國傳統文化精粹據為己有……等等,都不在話下了。現今反韓似乎是很流行的風潮,網絡上一些人對韓國的憎惡似乎到了不共戴天、勢不兩立的地步,刻薄、惡毒、尖酸的挖苦和嘲笑似乎已經成了談論韓國的帖子必不可少的佐料。實際上,這種反韓風潮是極其淺薄的,只能顯示出那些自以為中國人的無知和無恥。我們忽視了,今天的韓國女大學生仍在指責我們——“中國人在背叛偉大的先輩”。這是不必多說的。他們也不知道,“禮失求諸野”,日韓對保護部分華夏文明成果,是有一定功勞的。我們需要明白,中國如不能更好地正視歷史,不能徹底批判蒙元、滿清政權,不中止對屠夫、劊子手的歌功頌德和對民族英雄地位的弱化,不珍視、不保護和不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就不能恢復真正而完全的華夏文明繼承者身份,不能使周邊國家和民族心悅誠服,不能制止日本、韓國對中國的蔑視和對華夏文明的篡奪。以犧牲文明、忍受恥辱、喪失尊嚴換取領土,苟活重於道義,怪不得日本人不屑於承認侵略,是骨子裡瞧不起現代中國人的愚昧,就如同人類不承認殺豬吃肉是罪惡一般,因為豬是昏弱的物種。中國既然可以認賊作父把蒙元和滿清視為正統,又為什麼偏偏追究“南京大屠殺”要日本承認對華侵略呢?在這個問題上採取雙重標準,我們自己尚且糊塗,又怎能令日本侵略者伏首認罪。韓國與日本為什麼會從歷史上對中國尊崇敬慕,轉變為近現代的疏離和蔑視甚至侵犯,上面論述可能不完全或不太準確,但這個問題是值得所有中國人深思的。
用戶50717049590
誠邀,如題。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大明滅亡。同年,大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關與大順軍交戰,李自成敗退,從此大清統一全國已經是時間問題。與此同時,孤懸海外的日本幕府政權也面臨這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新生的大清政權,日本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
有人說日本應與大清親善,因為大明與日本曾經有過多次戰爭,不說倭寇,就說日本在朝鮮與大明的萬曆戰爭也使得雙方有了世仇。而且據史料記載,皇太極由於面臨南明和李自成的壓力,不願意再與日本為敵,於是對日本採取了懷柔政策。
但是日本也不是個善茬。日本自元朝後對中國的態度就有些微妙了,崖山海戰後日本不在以中國為中華正統,甚至於有些敵視中國。
據史料記載,日本對大清的初始態度是很不好的,日本反而更傾向與南明親善。因為與明朝發生的戰役的是 豐臣氏政權,而1644年的日本卻是德川氏政權,在民族主義尚未出現的其時,萬曆援朝之戰被看成是”豐臣家“和”朱明“的戰役,所以德川氏和朱明相同,都是豐臣家的死對頭,那麼德川政權和明朝親近,肯定是自然的。不過後來,日本人很快就瞭解道滿洲八旗部隊十分強壯,所以很快與大清建立外交關係,放棄了支撐南明的想法。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日本將滿清視為“洪水猛獸”。
江戶時期的日本與清朝並未建立相應的外交關係。清朝入關前,德川幕府已經確立“朱子學”的官學地位,加上明朝遺民東渡日本,大肆渲染清朝的野蠻殘暴,激活了日本對元朝入侵時期的記憶,為此德川幕府的反映非常激烈。日本認為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不復存在,他們以道統自立,主張建立日式的“華夷秩序”。
在明清時期,日本對中國的關注遠高於同期中國對日本的關注,雖然明朝時期存在倭亂,有過一段時間對日本的關注,但極為短暫。
日本官方的外交文獻詳細記錄著和中國有關的種種情報,而明清對日本的瞭解僅來自於傳世史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