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浮沉的一生

唐高祖浮沉的一生

唐朝疆域

唐高祖李渊,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后,改西迁汉人的山东郡望为关陇郡望,李氏乃伪托西凉李暠嫡裔,并改其郡望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李渊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由于对北周政权有佐命功,死后追封唐国公。渊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渊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

唐高祖浮沉的一生

唐高祖李渊

李渊7岁时袭封唐国公。613年杨玄感起兵时,李渊任卫尉少卿,隋炀帝诏李渊驰驿镇守弘化郡,代为留守,兼知关右诸军事。615年拜山西河东抚慰大使。617年拜太原留守。

当时农民起义遍布各地,杨隋政权摇摇欲坠。李渊自知无力扑灭农民起义,又深知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荡难于自保,遂与次子李世民起事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杀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并召回长子建成、四子元吉,起兵反对隋炀帝。是年七月,李渊率兵三万向关中进军。十一月攻占长安,在关中地区站稳了脚跟。

进入长安后,李渊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天子,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为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都被纳入他的势力范围。

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缢杀隋炀帝。五月杨侑禅位,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立建成为太子,以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封元吉为齐王。

唐朝在关中的统治巩固后,李渊着手谋划统一全国的战争。对各个敌对割据势力,李渊父子采取政治诱降与军事进攻双管齐下的策略,而在实施军事行动时,又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全国统一前,李渊与王世充、窦建德是鼎足相峙的三支强大的政治势力。

620年七月,李渊派秦王世民统率诸军进攻洛阳的王世充,王所属的州县相继降附,世充只得向窦建德求救,并固守洛阳待援。

窦建德击溃隋军主力后,于618年建立夏国。窦害怕王世充被歼灭后自身受威胁,遂决定亲自率师前去解救。他先攻占曹州,接着攻陷元州、梁州、管州,占领荥阳、阳翟。夏军水陆并进,军次成皋。

许多唐将见夏军来势汹猛,主张避其锋芒。只有少数人主张分兵包围洛阳,而以主力与夏军决战,待歼灭夏军后,再回头收拾王世充。

李世民采纳了少数人的主张,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至虎牢阻击援军。两军相持数月,窦建德部将凌敬建议放弃虎牢,渡过黄河,袭取河东,进攻唐军后方,唐军势必返师自救,这样也就解了洛阳之围。

窦建德却拒不采纳凌敬的正确主张,而全力猛攻虎牢,并在氾水结阵。结果,由于兵力分散,加以轻敌,被李世民击溃,窦建德被俘。夏军或逃散,或投降。

621年五月,李世民回师进攻洛阳,并把窦建德押至洛阳城下示威,王世充只得打开城门投降。为此,李渊诏曰:“闻获建德,竟如汝所料,画策者虽吾,平定者汝也。”

李世民则自谦说:“皆上禀睿算,幸而剋定。三数年间,混一区宇。”

李渊共有22个儿子,其中为嫡妻窦氏所生者4人,即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四子元吉。李玄霸早逝。隋末李渊任太原留守,只带世民,建成、元吉都留在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太原起兵时,李渊召建成、元吉赴太原。

李渊建唐称帝前,建成与世民尚能同心协力,共同作战。随着统一战争的接近尾声,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开始激化。俩人各树党羽,彼此倾轧不已。

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建树显赫功勋,握有军政实权;李建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者,长期留住长安辅佐李渊处理朝政,亦有很大势力,在京城与外地不乏支持者,又有齐王元吉的赞助,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李渊在废立太子之心犹豫不决。或因“世民功名日盛”,“常有意以代建成”,或“无易太子意,待世民浸疏”。加上两大集团都要对李渊施加影响,故他的态度有所反复,并不奇怪。

历代皇帝在废立太子问题上出现反复,可谓屡见不鲜。唐高祖也不例外,这与皇位继承制本身的弊端有关,并非个人罪责。李渊也曾想方设法缓和长子与次子的矛盾和冲突,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626年李建成、李元吉借突厥进犯之机,共谋调动秦王府将士,最终翦除李世民。获知其计后,李世民先发制人,抢先在宫城北门—玄武门埋下伏兵,发动军事政变,射杀建成、元吉,击败东宫和齐王府卫队,并杀建成、元吉诸子。李渊遂立世民为太子,后又传位于世民,自称太上皇。

唐高祖浮沉的一生

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退居太上皇后,昔日威风扫地以尽,而且任人摆布,遭人奚落,全然没有开国皇帝的雄风威严,无可奈何地度过了一生最凄凉困苦的岁月。

可以说,李渊的余生是在屈辱中度过的。仅举父子间三事为例。

第一例姑且称“父耻子雪”。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派李靖率大军出击东突厥。年底捷报传来,

他对侍臣说:“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旧唐书》卷六十七)

太宗拿乃父称臣说事,意在让臣下明白,高祖当年奇耻大辱被他洗雪了。一个“暂”字,一个“偏”字说明他轻而易举地为乃父洗雪了奇耻大辱,并以此证实他的事功非其父所能望背的。贬父扬己的心态昭然若揭,得意洋洋的情态溢于言表!

第二例叫“父仇子报”。

贞观四年三月,北方各族尊李世民为天可汗;颉利可汗被擒送到长安,东突厥前汗国亡,北方为之安定。李渊闻讯叹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刘邦当年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才得以脱险,此仇刘邦未报。如今东突厥亡,乃父的仇报了。于是,太宗把太上皇请到太极宫,特意为他安排了一次亲贵聚会。

“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世民)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这场聚会名义上是庆贺父仇子报,实际上是要点明他即皇位,实乃天授。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第三例为“父卑子尊”。贞观七年十二月,太宗置酒未央宫。李渊命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咏诗,然后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李世民接着说:“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敢也!”

八百多年前,汉高祖九年未央宫落成,刘邦“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席间起而向太上皇敬酒,并奚落道: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史记》卷八)

刘父出身低微能当太上皇全仗刘邦拔擢。刘邦当皇帝后,对其父仍以家人父子礼相待。有人劝刘父:“天亡二日,土亡二帝。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刘父遂跪拜相迎刘邦。刘邦见状大惊下诏曰: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汉书》卷一下)

认为其父应有尊号,故尊太公为太上皇。唐人颜师古释道:

“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同上)

李世民明里批评刘邦,暗地却指责其父目光短浅,早该把皇位让给他了。李渊与刘父虽同为太上皇,实质截然不同。刘父的尊号系刘邦所封,而他的太上皇却是被迫而为,居所也从太极宫迁往弘义宫。

弘义宫原为表彰李世民“克定天下之功”而建,把乃父迁往那里,表面上的理由是那儿有山林胜景,实质上是弘义宫的规制在太极宫之下。李渊迁到此宫后就被软禁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任人摆布,遭人奚落,在百般落寞之中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大唐开国皇帝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出乎后人的意料之外。

宋人朱熹认为,“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盖其源出于太宗。”(《近思录》卷八)

李渊晚景如此凄凉,李世民难辞其咎,责任主要在儿子一方。朱熹的指责不无道理,尽管不乏种族偏见。

清人吴楚材等也批评唐太宗“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纲鉴易知录》卷四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