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不立的焦慮感,這是種流行病,得治!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條廣告:心理諮詢半價,史上最低!

是啊,現在互聯網+的時代,我們很多人,都倍感焦慮。輕者或許只是偶爾鬱悶一下,重者可能有精神上的疾病,不能自醫,只能求助於專業心理諮詢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心理諮詢也開始變得流行和普遍起來了,這說明啊,焦慮真的是種病,得治。

翻看各種研究,你會發現,焦慮不只存在於中年,很多90後的年輕人,也是焦慮症狀的主要發病者。

90後中最大的年紀也快30歲了,30歲一直以來在人們心中就是一個分水嶺,古人語:“三十而立”。在如今的社會,如果到了30歲還沒有獲得相對優越的物質條件,就會被視為一個失敗者,可能是外界看法,也可能是自我認知。

可是年齡或許在某些時候,會對我們的職業、生活有一定影響,但絕不是決定性因素,30歲之後,仍然有大量的成功人士湧現,為何我們還需要把自己的職場生命週期壓至30歲呢?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長跑,比的不是一時的速度,而是誰能堅持到最後,跑得更長遠。

30不立的焦慮感,這是種流行病,得治!

其實仔細想想,你的焦慮主要來源於哪些方面呢?比較常見的無非是生存焦慮、職場焦慮、各種慾望焦慮、未知焦慮等。

1、 生存焦慮

生存首先要解決的是金錢,為錢發愁也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寫照,送不起禮、看不起病、買不起房、養不起孩子,可以說是現代人的通病了。只有手裡拿著更多的錢,才能有安全感,才不會感到生存上的壓力。

2、 職場焦慮

職場中的問題那就更多了,找不到一份體面又高薪的工作?這是就業焦慮;總是懷疑自己做不好工作?這是能力焦慮;總擔心自己的技能跟不上時代,遲早被淘汰?這是技能焦慮;何時才能升職加薪?這是升職焦慮。過於追求卓越和完美?這是自我施壓,等等。

3、 各種慾望焦慮

機會太多,不知道該選擇哪個?在理財上盲目跟風、貪心不足所帶來的理財焦慮;要不要買呢,買哪個呢?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呢?等等。

4、 未知焦慮

比如天天擔心自己會生病,死亡會不會哪天突然就來了?害怕自己努力多年仍然是一事無成,那可怎麼辦呢?現在28了,不想將就,還能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嗎?等等。

30不立的焦慮感,這是種流行病,得治!

說了這麼多,其實對於焦慮我們也不必過於悲觀,著名的“葉克斯·道森定律”告訴我們,個體智力活動的效率與其相應的焦慮水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函數關係,表現為一種倒“U”形曲線。

怎麼理解呢?

葉克斯·道森通過各種研究發現:隨著課題難度的增加,個體焦慮水平也增加,與此同時,個體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都會隨之增強,此時焦慮水平表現為促進作用;當焦慮水平為中等時,個體能力發揮的效率最高;而當焦慮水平超過了一定限度時,會給個體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進而對其學習和能力的發揮產生阻礙作用。

這便是倒“U”曲線,換句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輕度緊張或者適度焦慮,對人是有積極作用的,可提升各方面的效率。可是,如果過分緊張,焦慮過度,則會嚴重地影響個體能力的發揮。

30不立的焦慮感,這是種流行病,得治!

那如果真的焦慮過度了,這些焦慮有辦法改變嗎?

我的建議是: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很重要,外界的壓力也好,自我施壓也好,你都得先自己想清楚,你的目標究竟是什麼,聆聽自己的內心。

其次,你要分析自己的現狀,究竟是存在什麼問題,能不能改善,如果要改善,應該怎麼做?

我們大多時候,是做得太少了,缺乏有力的行動才是焦慮的源頭,如果你能持續努力付諸行動,一天比一天進步,相信你的焦慮一定可以減輕。

再者,你應該學會自我接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人無完人,容忍自己偶爾會犯錯,這樣,或許你不會覺得神經一直緊繃,身心可能也就不會覺得那麼疲憊。不管是工作,或是待人接物,我們固然要盡全力做到最好,但也不需太過苛求結果。

30不立的焦慮感,這是種流行病,得治!

衡量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成功,物質不是唯一的標準,你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想清楚這一點,不妨結合我的建議好好思考一下,不再讓焦慮感控制你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