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明明可以和德軍夾擊蘇聯,為何還要去招惹美軍?

__滿臉陰霾


二戰時期,日本的確可以與德國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蘇聯,進而扳倒這個龐然大物,實現兩大軸心國順利會師的目標,但是日本考慮再三,還是放棄了這一計劃。

上世紀三十年代,軍部開始掌控日本政治走向,關於日本擴張問題,軍部內部分為兩派,陸軍部希望通過擴大對華戰爭,佔據更多土地,尤其是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日本計劃,通過深耕滿洲,實現工業化,擴充實力,進而與蘇聯爭雄。

其時蘇聯已經完成工業化,工業規模和產值躍居世界第二,尤其是重工業,更是遠遠強於日本,陸軍部認為以日本的工業和軍事實力,短期內無法在地面戰爭中擊敗蘇聯。

陸軍部的看法有一定道理,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被史學界稱為“一場秘而不宣的戰役”,也可以看做是雙方的一次摸底行動,此戰雖然由日本挑起,但日本方面明顯準備不足,無論參戰人員數量,還是火力配備,都有倉促上馬的嫌疑。

日軍第6集團軍司令官狄州立冰將軍,因為擔任過日本駐蘇聯武官,自詡“蘇聯通”,他在戰前告訴部下:“此時的蘇聯紅軍跟日俄戰爭時的俄軍沒什麼區別”。

與日本的草率相反,蘇聯方面對日本的舉動異常重視,其時“大清洗”尚未結束,許多成名的將領或者有經驗的指揮員遭到處決或者監禁,戰鬥力大大受到影響,但蘇聯卻第一時間派出了軍中後起之秀朱可夫將軍。

初出茅廬的朱可夫雖然對日軍缺乏瞭解,但在調兵遣將方面毫不含糊,他充分利用蘇聯在後傾保障方面的優勢,以數倍的炮火對日本軍隊狂轟濫炸,至戰役結束,蘇軍共計消耗彈藥三萬一千噸,而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也不過耗費彈藥八萬噸。為此,西伯利亞鐵路不得不連續兩個月滿負荷運行,以支援戰鬥。

蘇聯裝甲兵,更是佔據絕對優勢,光是8月20日的總攻,蘇聯就投入坦克524輛,裝甲車385輛,遠遠超過日軍裝甲部隊的總和,戰爭中多次出現日軍步兵對陣蘇聯坦克的畫面,雖然日軍曾創造過“燃燒瓶之夜”等以弱勝強的戰例,但蘇聯很快取得優勢,並攻破日軍防線,讓依舊沉浸在日俄戰爭勝利中的日本將領大吃一驚。戰後,引發衝突的日軍第23師團小笠原中將更是引咎自殺,以謝天下。

日本的失敗可以看做是內部意見不統一情況下的一次莽撞出擊,戰後日本陸軍對內嚴厲追責,長期存在於日軍內部的下克上風氣被徹底剷除,

而蘇聯,明顯意識到了即將到來的危機,所以快刀斬亂麻,以戰止戰。戰爭剛一結束,蘇聯就啟動和談,見好就收。

此戰過後,日本內部海軍派佔據優勢,南進成了主攻方向。

除了諾門坎戰役造成的影響,日本和德國相互之間的不信任也是未能攜手出擊的重要原因。

德日雖然是軸心國,但由於地理位置遙遠,文化背景差異巨大,雙方的關係並不像想象的那麼密切,一戰後,日本以戰勝國的姿態搶佔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從背後給了德國一刀,雙方一度反目,希特勒上臺後,出於擴張的考慮,修復了日本的關係,但在日本看來,與德國一起對蘇聯作戰並不划算。

從蘇聯地圖來看,蘇聯的工業區和大城市都集中在靠近歐洲一側,那裡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氣候也相對良好,德國進攻蘇聯,很快就可以獲得回報。而日本如果要對蘇聯進攻,除了遠東地區個別城市--例如海參崴,就必須要穿過遼闊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遍佈沼澤溼地,人煙稀少,交通落後,更可怕的是,西伯利亞的冬天極度寒冷,就連俄國人自己都不願意過來。

以日本的人口和國力,如果完整佔領西伯利亞,根本沒有餘力再對蘇聯發動進攻,而且還必須放棄更加有吸引力的中國,明顯得不償失。

除此以外,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為了全面佔領中國,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光是南京保衛戰,日本就消耗了諾門坎戰役三十倍的丹藥,無力再與蘇聯全面開戰。

兩相對比之下,日本暫時放棄了對蘇聯作戰的念頭。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節節敗退,日本內部對蘇作戰的呼聲再度高漲,德國也希望日本和土耳其能夠加入對蘇聯的作戰,從東部南部夾攻蘇聯,畢其功於一役,但隨著戰役走向的轉折,兩國都放棄了對蘇聯作戰的企圖。

當然,蘇聯對日本也並非毫無防備,一直到日本全力南進,蘇聯才把遠東地區的二十個亞洲師抽調回西線,給了德國致命一擊。



日慕鄉關


二戰幾個軸心國,德國意大利日本,並不是一條心,各懷鬼胎,互相利用。德國的目標是歐洲及俄羅斯,日本的目標是中國及東南亞,意大利就是個打醬油的,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什麼目標,只是想跟著德國混。它們甚至互相防備,比如日本,它對德國還是有所防備的,它甚至擔心蘇聯一旦被德國拿下,它即使佔領了中國,接下來它也得面對強大的德國集團,它說不定也會成為德國的下一個目標。中日戰爭過程中,德國跟中國就沒有斷過聯繫,甚至得到了德國的一定支持。日本打中國都已經很吃力,它此時根本不願意也不可能再去招惹蘇聯,把蘇聯的炮火引到自己頭上,去幫未來不可定的德國。至於日本為什麼去招惹美國,其實並不是日本傻傻的主動招惹,而是美國自己的戰略安排。日本最初打中國,美國是支持的,就跟現在的美國一個德行,唯恐天下不亂,到處煽風點火,等小德國日本打的騎虎難下了,它開始出來收拾殘局,斷了小日本的戰略物資,反過來支持蘇聯中國,小日本已經進退兩難,摟不住火就去給美國點顏色看看,美國用珍珠港事件就大張旗鼓參戰了。戰後美國獨霸世界幾十年,是二戰獲利第一。很多人習慣用道義去衡量美國,其實美國人骨子裡沒有道義這個概念,只有利益,在利用面前六親不認。


茶餘飯後坐問道


日本在二戰當中沒有與德國夾攻蘇聯,主要原因有有以下幾個:

第一,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威脅到了美國在亞太的根本利益並會對美國地緣政治安全造成威脅,結果引來了美國的全面制裁:而美國對日本的石油、橡膠、鋁材等戰略物資的禁運導致日本的軍事機器有停止運轉的危險,一旦日軍的軍事機器停止運轉,那麼資源貧乏的日本在東亞的侵略成果就會化為烏有。在這種前提之下迫使日本只能孤注一擲挺而走險地南下去東南亞搶奪戰備物資,在當時亞洲的東亞、北亞與東南亞只有東南亞才有日本需要的石油與橡膠和鋁材等戰略物資。當時日本侵佔了中國的東北,從東北掠奪了大量的煤炭、鐵、銅等重要的戰略物資,可是有一些重要的戰略物資日本在中國得不到,那就是橡膠和石油(因為當時的中國被認為視貧油國,而且橡膠也很少有),所以日本就把目標所定在了南亞地區,尤其是荷屬東印度群島,也就是現在的印尼。

二戰前的西伯利亞沒有發現石油(現在俄羅斯在西西伯利亞的秋明油田是在20世紀50年代勘探,1964年5月第一口油井投產的);只有熱帶地區產出的橡膠更是寒冷的西伯利亞不可能擁有的。而且當時的西伯利亞並沒有勘察開採大量的鋁礦以及與之相關鋁礦石的提煉工業。二戰前蘇聯的鋁礦主要產自烏克蘭,在基輔會戰會蘇軍丟失了烏克蘭的大多數地區,蘇聯本身也要靠美國的鋁材援助;在現代俄羅斯在西伯利亞的鋁礦開採與鋁材加工也是在二戰後發展起來的。更何況西伯利亞地區在當時開發程度比較高和經濟比較發達的以新西伯利亞和鄂木斯克等地為代表的西西伯利亞地區離當時日本佔據的東北距離過於遙遠;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在二戰前開發程度比較低。

相比之下寒冷、人煙稀少、交通不便、並且缺乏石油、橡膠、航空鋁材等重要戰略物資的西伯利亞遠不如溫暖、相對經濟比較發達(東南亞在當時的歐洲殖民者開發之下經濟發展的不錯)、而且擁有石油、橡膠、、航空鋁材等重要戰略物資的東南亞吸引力大。二戰前夕,印尼曾年產油1000萬噸,為東方首屈一指的石油產地。在1942年日軍南下時先後奪取了印尼婆羅洲東部的巴釐巴板油田和蘇門答臘島油田。這些都是日本非常需要的。

第二,與二戰前的日本決策層失誤也有相當大的關係:在舊日本軍部是海軍派佔上風,海軍派力主南下,陸軍派則力主北上;而在日本,海軍的地位比陸軍高。在當時日本國內的輿論機構矇蔽下,很多日本人的確不知道美國的工業潛力。在日本海軍決策層當中大多數人對美國的實力認識不清楚;雖然日本軍部當中也有少部份人對美國的國力有清楚的認識(例如在美國呆過的日本五十六就對美國的國力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結果是對美國國力認識不是很清楚的佔據了上風。最終的結論是對美國宣戰.

第三,日本過高的估計了自身的實力:甲午戰爭中日本戰勝了腐敗的清帝國;1904-1905年日俄戰爭的勝利讓日本人充昏了頭腦,加上日本民族有賭徒的民族性格;認為自己全力一搏可以與歐美白種人建立的大帝國放手一搏。日軍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想法跟當年日俄戰爭和甲午海戰一樣。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其實日本就是做夢也沒真打算能徹底打敗美國。它的如意算盤是:先發制人,幹掉美國的艦隊,佔領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和保衛日本本土至關重要的西南太平洋諸島。趁著美國被打懵還沒醒過神來的時間,確立起它所謂的自給自足的絕對國防圈。在對美作戰中立於不敗之地,讓美國奈何他不得,和它簽訂城下之盟,認可日本的地位。

其實日本在二戰中沒有北上而是南下與中國很多網友鼓吹的諾門坎衝突導致日本決策方向的變更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大和民族缺少戰略眼光和具有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獨裁者操縱國家輿論全面控制媒體矇蔽閉塞了民眾的視聽,導致日本國內絕大多數民眾對於國際形勢的判斷不足。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勝利也讓日本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對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讓其走上了一條萬劫的不歸之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和最高決策層的失誤代價是讓整個日本民族來買單: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全國主要城市成為一片廢墟;日本在日清戰爭、日俄戰爭、1942年以前對華侵略的成果化為烏有,日本民族重新龜縮至日本列島,所有的一切歸零而重新開始。


鎧鉉326


方圓論壇觀點!

原本二戰時期日本就根本沒有把我們放在眼裡。二戰時期日本的頭號假想敵就是蘇聯。其實這也是美國的禍水東引政策。蘇聯自從成立之後就受到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恐慌。所以不管是英法還是美國都很敵視蘇聯。英法通過不懈的對德國妥協退讓來誘導德國向東發展,最終使得蘇德開戰。而美國對日本也是如出一轍。美國從二戰之前就一直在為日本提供大量的軍用物資,比如鋼鐵,石油,橡膠等。據戰後史料解密,二戰時期日本所耗費的所有軍用物資能源,美國為日本就提供了70%。美國這麼大力氣的扶持日本,就是想要蘇聯和日本打起來。以此來削弱蘇聯,降低蘇聯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威脅性。



事實上日本一直都沒把我們當回事,也怪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時代,國力衰弱。七七事變之後,原本日本號稱三個月就可以滅亡中國,然後揮軍北上進攻蘇聯。計劃是挺好,但是日本低估了中國的抵抗意志和決心。日本不僅沒有得償所願,反而使得自身深陷在中國戰場之上。雖然當時的中國打不過日本侵略者。但是也有效的把大部分的日軍死死的拖在了中國戰場。從而使得蘇聯遠東地區所用的壓力極大的削弱了下來。日本也沒有那個能力再去大規模的入侵蘇聯。



本身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美國是極力反對的。因為絕對不可能允許日本獨佔中國利益。他們希望日本可以和蘇聯死磕。但後來眼見無望之後,並且日本越來越不受控制之後,他們也覺得日本和中國死死糾纏在一起最符合美國的利益。那樣的話美國就能從中日之間左右獲取利益。美國根本就不在乎中國的死活。要不是日本更進一步的侵犯了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之後,美國自己坐不住了,生怕日本更加強大之後會威脅到美國自身安全。所以才會使得美日兩國關係僵硬化。



美日關係真正破裂是在日本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後,美國感到了日本極大的野心,美國隨即斷掉了長久以來對日本的能源物資供給。並且開始封鎖日本海域。而日本一方面懊惱美國斷掉自己的能源物資,另一方面,美國封鎖日本海域嚴重的威脅到了日本,這個時候的日本已經開始有點瘋狂了。日本人認為他們應該給美國一個教訓,或者說警告。所以日本悍然的策劃了偷襲珍珠港的行動。一方面日本想要打破美國的海軍優勢,另一方面,日本打算迫使美國屈服於日本,很多日本極端分子張狂的認為美國只能生產玩具,而造不了軍艦,坦克和飛機。他們選擇性的忽視了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最終的結果就是偷襲美國從而加速了日本的敗亡。



原本日本如果沒有侵略中國的話,他們是有機會和德國共同攻擊蘇聯的,但就是由於日本的狂妄,導致日本的大部分兵力都陷在中國戰場,使得日本再沒有過多的能力去和德國夾擊蘇聯。而日本觸犯到美國的利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日本很清楚自己的短板,那就是極度缺少能源物資,所以日本想要不斷的開拓獲取能源物資的渠道,而日本的南下東南亞策略可以說是嚴重影響到了美國的利益。而之後美國斷掉日本的能源物資供給更是給了日本致命一擊。日本除了反抗也沒有其他辦法了。如果日本不反抗的話,那之後日本只能受制於美國,所以,實際情況也容不得日本做再多的考慮。只能選擇對立這一條路。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因為日本是典型的後發國家在擴張中沒掌握好平衡和尺度導致暴走滅國的案例。

要看這問題,就得從歷史看,日本從甲午海戰到日俄戰爭、再到一戰撿便宜分紅利,日本靠戰爭吃了太多好處,此前路子太順。此後日本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大蕭條來了,擴張需求愈發強烈,然後搞了九一八,弄了一個偽滿。說明真正的戰略錯誤,是沒有戰略,日本當年更多是把軍事戰術上的勝利當做戰略上的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一直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戰略意圖和長遠規劃,或者說日軍沒能意識到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將戰爭所要達成的目標和戰爭割裂開來。正如《軍國幕僚》說的“勝利”是對於目標而言,沒有確定的目標,怎麼判斷“勝利”?日軍參謀們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他們的真正目標是什麼?包括他們自己在內,沒人知道。”從始至終就沒一個清晰的戰略目標。都沒有明確長遠戰略,還談什麼大戰略。如果侵華的目標是徹底滅亡中國,那又中途北上打神馬諾門坎,與德國一起從蘇聯身上揩油?這種更像是飢餓式的營銷,似乎哪裡有點市場,就以“餓狼”式的激情猛咬過去。。。

日本無論是從資源、工業基礎、技術水平、人力都是無法與當時蘇聯抗衡的~與德國夾擊不過是一副幻想圖,前提是蘇聯徹底崩潰~以此前精銳的關東軍以“衝突”的模式挑釁蘇聯,結果被蘇聯機械化部隊打的落花流水,讓日本北上徹底沒戲。即使在蘇德戰爭前期,蘇聯明顯處於被動時,日本也不會再去碰蘇聯了,有句俗話,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正因為諾門坎的失利,導致南下。。

即使南下日本戰略目標依然沒有明確,如果為了完全佔領中國再徹底殖民中國,為何又中途進軍東南亞,對美國宣戰?如果侵華的目標是為了保住東北和長期殖民臺灣並最終淪為日本領土,那麼根本就不該爆發全面戰爭,喊出“三個月滅中國”的2B口號和想法。不僅掀起中國抗日高潮,又侵害列強在華利益導致美英反制禁運掐脖子。

當年日本有個奇怪現象,越是高層越主張緩進,越是中下層,越強調(少壯派)速戰速決堅決擴張。為什麼?戰爭財都被上層發了,中下層也想通過戰爭分紅利啊!

日本進攻美國珍珠港另一重要原因,雖然日本也知道自己實力不如美國,但想通過偷襲消滅美太平洋艦隊~逼美國退出西太平洋,放棄太平洋西岸,那日本面臨的資源問題將獲得極大緩解。只要幹翻美國西岸的海軍,美國就極有可能被迫答應放棄中國,以此作為與日本媾和的條件。就算美國工業強大,現存武裝被消滅後,恢復也得有個過程才行。趁著這個空檔,日本可趁機佔領中國和東南亞,給自己提供足夠的資源基地,待日後與美國爭奪更多的地方。


斯圖卡98


一是日本陸軍真心打不過蘇聯,二是因為不信任德國。


日本和德國相互都並不是真心當盟友,其實是同床異夢。


就算二戰結局是軸心國勝利,日本和德國也不可能和睦相處,所以著名的科幻美劇《高堡奇人》中,德日瓜分了世界,美國部分以落基山脈為界,東邊是大納粹德意志帝國的北美區,以紐約為總部;西邊是日本的太平洋合眾國,舊金山是其首府。


然後冷戰在德國和日本之間展開。


現實中也是,即使在戰爭中,德國日本也是各懷鬼胎,互相背叛互不信任的,比如在1939年諾門罕衝突爆發後,8月份戰鬥進入白熱化之際,日本最信賴的同盟國德國竟與蘇聯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被德國人忽悠了的日本首相平沼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丟下一句話:“歐洲的情勢複雜奇怪”,遂宣佈總辭職,結束了平沼內閣在政壇上的短暫生命。


所以到了1941年,德國撕破協議,向蘇聯突襲的時候,希特勒和德國外務部長緊急召見日本大使講:“如果日本方面“感到在南進中有困難的話,歡迎日本北進協助德國進攻蘇聯。”


可這次日本人沒人敢信了。萬一日本和蘇聯打起來,然後德國人和蘇聯人再停戰怎麼辦?這群白皮狒狒說到底血緣關係比日本人近啊!


結果日方研究後決定:如果在北方蘇德戰場出現對日本有利形勢時,日本方面才能參加對蘇作戰。


那什麼是有利條件呢?


據日軍參謀本部估計,當時蘇聯方面的遠東軍約有30個師,兵力約70萬人,坦克約2700輛,飛機約2800 架。


在日軍制定的計劃中,對蘇發動進攻的前提條件為,蘇聯遠東軍西調50%。按日軍參謀本部估計,日軍發動對蘇進攻時的兵力,應該至少不低於25個師團(日軍的師團兵力約比蘇軍的師兵力多25%左右)。也就是說要等到擁有2倍以上的兵力優勢,日軍才可能北上啃蘇聯這塊硬骨頭。


可讓日本人失望的是,哪怕是到了戰局最危險的1942年,蘇聯也堅持住沒把遠東軍調走,始終留著他們來對付日本人。


所以整個戰爭中,日本關東軍一直趴在東北沒動,(當然戰後關東軍戰士還是北上了,不過是做為奴工)


閉家鎖的紅楓


日軍發起進攻時機過早,其取得戰果是敗仗。

日本雖然狂妄,但不白痴。諾門坎戰役,就是日本對蘇軍事勢力的試探,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有效的軍事力量,更不可能允許他們開闢第三條戰線。

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就向北或向南進行過戰略討論。

諾門坎就是試探行動,但在蘇軍強大的地面力量面前,潰不成軍,以失敗告終。

這時,日本已經意識到自身陸軍的欠缺。但是整個軍隊需要的石油橡膠,不在北方,而在南方。

美國的制裁加劇了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質的短缺,陸軍力量欠缺,攻擊方向資源欠缺。

而海軍力量可以和前期的英美列強掰腕子,南方有可開採資源。所以,向南,向美國開戰,就是日本的選項。

反過來,北方當時如果有已探明資源,日本絕對會去死磕蘇聯,而不是美國。

跟美國打其結果,日本一些高層也是清楚的,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一直想與美國重新談判。但在日本國內小環境與國際大環境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日本看似陸軍很能打,其實,他們的資源都是給了海軍。畢竟,日本是個海洋型國家,不是陸地型國家。

看看蘇德,這兩個國家陸軍實力和技術發展方向就明白了。

從美國二戰軍事力量發展,也可以看出來。美國軍事力量,偏重於海軍。軍艦爆了N多條,陸軍就靠個謝爾曼稱門面,遇到老虎豹子,打得是滿地找牙。當然,遇到日本的小豆包,那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呵呵。

日本南進或北進,主要還是資源戰略上的考量,蘇德戰爭爆發後,太平洋戰爭也隨之爆發,這時的日本,已經沒有軍事力量去夾擊蘇聯了。它的主要中心已經轉移到太平洋地區。

南亞,中國,太平洋,將日本的軍事力量和戰略目標,完全牽著住和力量分散。

前期是精兵良將,後期是老弱病殘,基本上是德日兩國的寫照。


虎王73699653


題目就很可笑,日本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為什麼要去幫助德國?為什麼要去嚴寒的西伯利亞個俄國人去磕?

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尤其是缺乏石油,如果沒有石油,那麼日本軍隊就算再強大也會趴窩。所以,日本長期依賴石油進口,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在盧溝橋事變之後為什麼沒有向中國宣戰的原因,因為如果一旦宣戰美國人就會切斷對日本的石油貿易,這是日本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問題來了,既然是德意日軸心,那麼日本多少都要配合一下德國,雖然兩國相距半個地球,所以日本很默契的開始調整外交政策,走上了和英國對抗的道路。由於損害了英美等國在東亞以及東南亞的利益,美國以石油禁運的方式報復日本,導致日本石油匱乏,戰鬥力大打折扣。

當然,日本不會放棄同德國結盟而轉向英美鬼畜的,現在既然已經撕破臉,乾脆以戰爭的方式來回應美國的石油禁運。所以,日本自然而然的就把目光瞄向了資源豐富的東南亞。

另一點,日本的旗號就是大東亞共榮,所以日本在入侵東南亞的時候曾經以幫助當地人獨立的旗號,實際上效果還不錯,很多南洋土著都曾站隊日本。在美國緩過勁來之前,日本在南洋一度無往不勝。

所以,對於日本來說,南進更符合日本當時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被惹毛的美國發動了幾乎全部的戰爭機器,把日本吊著打,最終日本也只能無條件投降,認美國當爹。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第一,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觸動了美國在華乃至整個亞洲的利益,美國因此開始制裁日本,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停止向日本出口鋼鐵 石油 橡膠等戰略資源,日本本土資源匱乏,不足以支持中國戰場,就別說打蘇聯了。而美國一直在援助中國,大批的戰略物資從東南亞進入中國戰場。 日本缺少的石油 、橡膠等戰略資源東南亞遍地都是,而東南亞又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所以日本才跟美國開戰,這才有了後來的偷襲珍珠港。這是日本南下而不北上的根本原因。

第二,1939年5月至8月諾門坎事件爆發,蘇聯教日本做人,日本看到了跟蘇聯的差距。

第三,1939年8月23日德國外長裡賓特洛普赴德國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將日本出賣,狠狠的打了日本人一個耳光,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9月17日蘇聯越過邊境入侵波蘭,10月6日波蘭戰敗,蘇德成功瓜分波蘭,日本徹底放棄北上蘇聯。


東北大呲花Vip


這個疑問也是很多具有戰略思維的國人一直耿耿於懷的糾結。德意日三國結盟,為什麼不夾擊蘇聯?反而另闢戰場徒樹強敵,以致西線德國戰敗,東線日本戰敗?法西斯灰飛煙滅!

我認為,一日本本有夾擊蘇聯的戰略意圖,而且付諸行動,但效果不佳,雖然打了個平手,卻也失去了皇軍必勝的狂妄。二,蘇聯的妥協,蘇聯為了不被兩面夾擊,在打了一仗後,主動與日和談,從前期的支援中國抗戰到不支持,並且承認偽“滿州國“,與日本簽定和平條約。三,日本內部的不統一,陸軍,海軍分岐很大。四,這一條是最關鏈的一款,即美國的態度,事實上,美國堅決反對德國日本的侵略戰爭,西援蘇聯,東援中國,硬烈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而且以制裁,圍堵打擊日本,日本資源貧乏,太平洋是日本的生命線,為了打破封封鎖,發動了太平洋戰爭,走上了滅亡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