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衛現在就退休,說不定順豐還有救?

2019年的王衛,估計跟建安六年的袁紹一樣焦慮。

如果王衛現在就退休,說不定順豐還有救?

2018年的王衛,剛剛經歷資本市場的腥風血雨,順豐股票縮水1600億,順豐負債超300億,王衛的首富之路戛然而止,從資本的神壇跌落。

建安五年,剛剛經歷以多敗少的官渡之戰,河北四州人心惶惶,袁紹集團內憂外患,袁紹的皇帝之夢也豁然驚醒,從建國的神壇跌落。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所以古人說,以史為鑑,可以只興衰,知榮辱,知進退。“四世三公”的袁紹跟順豐帝國的王衛,本來八竿子也打不著,但看客卻從最近順豐的種種危機中,看到了二者之間的某些神似之處。

當所有的人籠罩在董卓的陰影之下,敢怒不敢言的時候,袁紹是第一個拿劍指著董卓大罵反賊的人,後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是諸侯盟主。

當所有的人還都在郵政的帝國之下,不知快遞為何物時,王衛是第一個揹包帶貨從郵政口中搶食,後來民營快遞江湖廝殺的時候,王衛是快遞一哥。

時勢造英雄,英雄的崛起之路大體相同,英雄的窮途末路也大體相似。具體到袁紹和王衛,別的不說,起碼有以下四點相似,值得王衛和我們各位看官反思。

第一點是心態。兩人共同的一點心態就是多疑!袁紹雖然是“四世三公”,但他卻是庶出,雖然後來通過過繼的形式成了嫡子,但庶出就是庶出,這注定了他多疑的心態。因為他不自信,你就是全身心對他好,他也不敢相信,會去懷疑你的目的。

而據目前找到的唯一一本《王衛傳》所寫,王衛1971年出生在上海,他的父親是一名空軍俄語翻譯,母親是江西一所大學的老師。7歲的時候,王衛隨家人搬到香港居住。

也就是說1978年王衛從內地搬到香港,搬到香港後,香港不認內地的學歷,大學老師的母親開始靠苦力謀生,這一方面培養了王衛能吃苦耐勞的特質,另一方面也註定了王衛多疑的心態。

為什麼?我們可以大膽推斷一下,1978年是那個特殊年代剛剛結束的兩年,而王衛的母親又恰好是個大學老師,如果是在那個年代受到了迫害,那1978年應該是正好迎來新生才對。

而劇情顯然不是這樣的!從內地的大學老師和俄語翻譯,到香港去靠苦力謀生,只能說明是內地呆不下去了,要不然故土難離,誰願意從天堂跌落地獄?甭管怎麼說,這裡面肯定是有原因的。而甭管這裡面是什麼原因,這必然對王衛的心態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

最大的影響就是,你會發現,王衛不願意跟任何人合作,創業18年才第一次曝光在媒體鏡頭前。因為,躲在黑暗的角落裡,悶聲發大財,才會讓他覺得更舒服,更安全!

所以,不能說王衛的心態一定就是陰暗的,但起碼也是不陽光的!

而同時代的馬雲先生呢?兜裡揣張海報就敢北上,進滬,去大肆推銷他的黃頁,他的人類最偉大的互聯網公司。奇醜無比的外星人裝扮,絲毫不影響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終成一代商業教父!

沒有對比就沒有高下!馬雲的心態是開放的,所以有了今天阿里巴巴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王衛的心態是封閉的,別說馬雲找他合作他不見,就是他自己的員工他相不相信我們都不知道。

我們看到的是,順豐從2010年開始做電商,6年換了7個CEO,至今仍是一事無成。而且至今,我們也不知道順豐的二號人物是誰!

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多疑的心態是最致命的。袁紹的河北,陳兵百萬,猛將如雲,謀士如林,卻敗給了只有5萬精銳的曹操,為什麼?因為有人他也不會用!因為,他誰也不相信!

如果王衛現在就退休,說不定順豐還有救?

第二點是用人。因為多疑,所以不能用人。這兩者互相影響,甚至互為因果。袁紹打曹操是這樣,一會說速戰速決,一會說持久戰。結果就是審配、逢紀、田豐、荀諶、許攸、顏良、文丑……他誰也沒用好,一幅好牌打的稀爛!

順豐的王衛也差不多。賣粽子、賣螃蟹、賣生鮮,順豐優選,順豐寶,順豐嘿客……他一個也沒用好,一幅好牌打的稀爛!

不能用人的關鍵是還是心態不行。就像當年的朱元璋,大明開國之後,他瞅著一個個的功臣都像是瞅偷糧食的耗子似的。覺得這個太貪了,那個貪爛了,這個不恭敬,那個簡直反了天。所以,朱元璋誓殺天下貪官,懶官。

胡惟庸案、藍玉案、李善長案,一殺就是幾萬人。他覺得這些人簡直是沒良心,朕已經對他們這麼好了,他們怎麼還不知足?簡直就是慾壑難填!其實,朱元璋忘記了,沒有他們,哪裡有你朱家大明的天下。

而整個大明都是你朱家的私產,而你又憑什麼要求他們不計性命地幫你打下天下後,還要不計報酬地給你賣命?順豐也一樣,王衛看管理層不爽,管理層看一線員工不爽,一線員工看管理層不爽,管理層看王衛不爽。

如此企業文化,焉能有人才可用!

朱元璋如此心態,讓手下的大臣們也把他朱家的大明,當成自己的大明,焉有不敗之理!到最後大明王朝亡於國庫空虛,亡於無人可用,亡於君臣猜忌!不可不防啊!

有人說,那不都這樣嗎?非也!看華為!任正非只持有華為不到1%的股份,其他的99%的股份都是員工自己持股。看馬雲,天貓超市、“雙十一”購物節、阿里雲、螞蟻金服,哪一個不是一路諸侯,跟著馬老師賺得盆滿缽滿?要不馬雲能有時間天天雲遊四方,練太極,拍《功守道》,退休當老師!

就是被大家並不怎麼待見的馬化騰,人家也推出了一個張小龍,張小龍一款微信,讓馬化騰社交一哥的地位,起碼十年之內,無人能動!

還有段永平,從小霸王學習機起家,到創步步高集團。後來更是把權力完全下放,不過幾年之間,就成就了vivo和oppo兩大手機品牌的驚人傳奇。當然,他還拯救了網易,教出了拼多多。

正面的例子太多,不勝枚舉,無外乎一個用人!境界不夠,心態不好,如何用人?

如果王衛現在就退休,說不定順豐還有救?

第三點是決斷。因為心態不好,自然用不好人,因為無人可用,自然無法決斷。曹操當年斷定袁紹必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多謀少斷。

條條大路通北京!不管你是坐高鐵,還是乘飛機,不管你是坐火車,還是乘汽車,哪怕你騎自行車或者步行,從上海去北京,半年之內你也能走到。

可有的人,先坐高鐵,從上海坐到廣州,再乘飛機從廣州坐到烏魯木齊,再坐火車從烏魯木齊到拉薩,再從拉薩坐汽車去成都,再從成都步行到石家莊,再從石家莊騎自行車車去北京……半年之內,還真的走不到!

槓精們會大罵:誰特麼的有飛機還騎自行車?還傻筆地不按直線走?

1993年,23歲的王衛創立順豐速運,3年時間便基本壟斷了華南市場。

2003年,順豐速運已經全面佔領市場,成為國內首家用飛機運送快遞的公司。

2010年,有敬業的“狗仔”成功混入順豐香港網點做起了快遞員,一天派發300個包裹,最終見到了王衛,拍到了他的一張正面照。這是創業18年來王衛首次曝光。

當時王衛在幹嘛?送快遞!王衛覺得,到什麼時候,都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幹活!所以,他一有空,就來送快遞。就像朱元璋覺得他的功臣們,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自己是個農民。宰相也不能天天坐辦公室,下個班,也要去種種地!

2010年,順豐正式進軍電商,成立順豐“E商圈”,開發自己的支付平臺“順豐寶”。

2012年,順豐創立高端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6年間換了7個CEO。

2012年,順豐還上線了“尊禮會”,讓公司員工推銷各類消費卡、保健品、工藝品。

2014年,順豐推出海淘電商“順豐海淘”……

曹操說袁紹多謀而少斷,必敗!結果官渡一戰,就形勢逆轉,袁紹立即兵敗如山倒。順豐的轉型也不可謂不專業!無論是做生鮮還是做海淘,幾乎都是站在了風口上,可為什麼到了今天這個地步?

剛才已經說了,沒人可用是第一。不能決斷是第二。

這個項目做半年不做了,去幹另一個,另一個也不行,那再搞其他。總想著幹那些,一拳就能砸出一眼井的生意。那王衛應該學晁天王,帶著他的“兄弟們”去“劫生辰綱”。

好像也不行,他好像誰都不信,沒有“兄弟”,幹不了這樣的的“大事兒”。

如果王衛現在就退休,說不定順豐還有救?

第四點是視下。要說王衛沒有兄弟,好像也不妥。王衛的對一線員工好,那是出了名的。北京的哥掌摑快遞小哥,王衛親自出馬,在朋友圈裡宣戰,決不罷休,後來公司上市,還帶著這小哥一起去敲鐘。一時間,人心歸附,感激涕零!

順豐借殼上市的時候,王衛更是給每位順豐小哥都發了2888、1888、888的大紅包,大惠天下(順豐帝國的)。又給每名一線員工發2000元一套的快遞服,說是高科技,淋不死……

諸如此類,可以說王衛對待一線員工可以說真的如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一樣:愛民如子!或者說“真”的做到了北魏孝文帝所說的:視下如傷。

像照顧傷病號一樣的對待自己的下屬!

就像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能夠直接用嘴去給受傷的士兵,吸腐爛傷口的膿血一樣,讓人感動!

可你要是敢給項羽提個意見說,霸王,那啥,俺們兄弟什麼時候能提拔下,封個侯,當個百夫長啥的。西楚霸王的臉立馬就黑了,心道:此人不可用,貪財要名之輩!

然後回到家,給公司人事部門打電話,想辦法把那個叫韓信的人給逼走!

打完了電話,他心裡還在嘀咕:什麼玩意兒!你一年送幾個快遞啊,就要這要那的?老子揹包帶貨的時候,你還在接受漂母的救濟呢!要不是我順豐給了你一個極好的平臺,就你這要學歷沒學歷,要能力沒能力,還受過胯下之辱的人,能夠月入過萬!

簡直是笑話!這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如果王衛現在就退休,說不定順豐還有救?

時代的潮流,滾滾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人間的事也都紛紛揚揚,過眼雲煙!

但願號稱傾心我佛的王衛,真的能夠接受佛法的洗禮,悟透那句迄今為止流傳最為廣泛的佛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希望王衛能作如是觀!境界再高一些,格局再大一些,心態再開放一些。

最後願順豐能夠再次崛起!畢竟當年它在看客眼中,可是最偉大的公司,沒有之一。

只因為,它能夠讓幾十萬低學歷,不擅交往的底層人,在這個物慾橫流,拼爹拼關係,拼學歷拼智力的社會,也能夠靠著自己的血汗,靠著自己的雙手,掙到相對高額的工資,過上相對有尊嚴的生活。

最後,用王衛接受媒體採訪時的一段話,結束這篇文章:“我做企業不再做給人家看的,我是在修行。企業的文化是充分尊重低層,追求人跟人之間的平等,我們要打造這個平等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